A. 國內醫葯物流企業有哪些
目前國內比較大的醫葯物流公司有如下幾家:
1,北京醫葯股份有限公司物流中心
建設時間為2002~2004年,總投資額:6100萬元(物流設備),倉儲面積12000平方米,支持銷售25億元/年,設備有電子標簽、SORTER、垂直托盤、升降機、RF、立體貨架、條形碼技術等,日配送能力50000張訂單行。
北京醫葯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葯品物流項目是我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物流,其電子標簽、條形碼技術、RF、自動亮燈揀選、計算機貨位管理等給我國葯品經營企業建設葯品現代物流提供了參考。
物流項目建成後,日訂單處理能力是過去的8倍,配送速度加快60%,勞動效率提高30%,發貨差錯率萬分之一以下,配送成本降低40%。
2,廣州醫葯有限公司物流配送中心
建設時間為2002年5月一2004年5月,總投資額:6141萬元,其中:庫區、倉儲條件改造投入資金2250萬元;機械化、自動化設備投入資金3391萬元;物流信息系統投入500萬元。
倉儲面積:23800平方米(其中冷庫330平方米),保管商品:4600個;進貨量:7500箱/日(47.3億元);出貨量:7500箱/日(49.1億元);作業時間:7:00—24:00(2班制);人員配置:280人(含倉庫作業、運輸配送)
設備:條形碼技術、電子標簽、無線射頻揀選設備、亮燈提示揀選設備、物料輸送設備、自動分揀設備和設備控制系統等。
廣州醫葯有限公司葯品現代物流建成後實現了物流管理的專業化:傳統的各自分管模式向一體化模式轉變;訂單的處理與實時信息交換;多系統有機集成,物流作業實時監控;系統多策略設置,優化作業流程。實現了物流管理一體化:實現了信息、運輸、存貨、倉儲、物料搬運、包裝、質量管理等的一體化管理,提高物流資源利用能力,提高了物流配送的效率。系統多策略設置,優化作業流程:利用物料輸送系統的集成技術,引入訂單處理分配策略、訂單揀選作業策略、拆零貨品拼箱策略、收貨儲位分配策略等智能化策略改造倉庫管理系統,優化了作業流程,提高了作業效率,確保了作業質量,實現票據流到信息流的實質性轉變。庫存成本下降:庫存周轉天數由原來的40天降至30天;存儲成本平均降低11%;庫存總量平均降低4.5%。運作成本節約:運輸成本平均節約4%;勞動力平均節約10%;每萬件商品的保管費用降低6000元;原來每份訂單的紙張成本接近2角錢,現在通過信息流轉節約了全部費用。
3,山東海王銀河醫葯有限公司
建成時間為2005年7月,總投資額1.5億元,物流車120餘部,立體物流倉庫35000平方米,日處理定單能力為15000個訂單行,差錯率:≤0.03%。該公司在終端市場業務快速增長的同時,面對揀選效率、吞吐量、配送成本、庫存精確性、業務反應及跟蹤能力、服務質量等一系列制約物流發展的瓶頸問題,最終決定引進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奧地利KNAPP公司的倉庫管理系統 KISoftWAREHOUSE,並引進與之配套的輸送系統、滿箱組合揀選、MPS(半自動並行單一揀選)和RF單一揀選系統結合使用,以加強貨品的進出能力,提高企業競爭力。2005年7月,價值4000餘萬元的現代化揀選設備已經正式投入運營。該設備的使用改變了傳統的手工操作方式,實現了揀選的自動化,定單處理能力、出庫葯品的准確性得到有效提高,揀選差錯幾乎為零;有效縮短了配送時間,減少了勞動成本,為大物流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4,國葯控股上海物流中心
建設時間為2003~2005年,總投資額2.5億元,倉儲建築面積21388平方米,設備有條形碼技術、電子標簽、自動分揀系統、堆垛機、自動化立體倉庫(AS/RS)、立體貨架等,設計年存儲能力30萬箱,150億存儲和配送,設計日出入庫處理能力40000箱。
立體倉庫長132米,寬24米,高22.9米;5巷道,11420個貨位,存儲能力20~25萬箱;平面倉庫長132米,寬66米,高18.4米,2層;托盤流力區域430貨位/860托盤,2萬箱數;擱板區域28180貨位,3萬箱;流力零揀區域1560貨位,0.6萬箱,特殊葯品儲存區2000平方米。
5,國葯股份北京物流中心
建設時間為2002~2005年,固定資產凈額21297萬元(2005年6月),具有設備高架立體庫、自動化立體倉庫(AS/Rs)、條形碼技術、SORTER、電子標簽。
6.上海醫葯物流中心
建設時間為2004年2月~2005年8月,總投資額:2.7億元,倉儲面積:23000平方米,支持銷售210億元/年,設備有高架立體庫、AS/RS、條形碼技術、SORTER、電子標簽等。
單體倉庫托盤數9778個。其中,24m高架立庫區擁有6448個托盤位(托盤位規格1m×l.2m),12m高架立體揀貨區擁有784個托盤位,平置庫2546個托盤位。
設備系統:自動存取系統、自動分揀系統、箱式輸送系統、入庫輸送線系統、叉車系統、RF、月台系統(快速門、調節板等)、空氣壓縮機、消防系統、配電系統、備用發電機、監控系統、計算機硬體系統、物流設備控制管理軟體系統(WCS)、物流中心倉庫管理系統(WMS)、拆零揀選系統(DPS)。
設計能力:分揀效率達到至少6000件小時,准確率達到99.98%。
其他還有九州通物流中心,南京醫葯集團物流中心等的面積都超過1萬平米;江蘇張家港澳洋醫葯改造投資超過2億,倉庫總面積6萬米,一期使用14000平米。
由此可以看出,現代醫葯物流中心是越建越大,設備是越來越自動化.但是這些都是和這些醫葯公司的銷售規模相匹配的.試想如果一家年銷售額只有幾千萬元的醫葯企業會去自建那麼大的物流中心嗎?
B. mw8289量產教程
mw8289量產教程(mw8209量產工具)QFII提前布局48隻MSCI標的股
數據統計發現,5月15日,MSCI發布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234隻A股名單,上述234隻個股中、銀行、醫葯生物等三大行業的個股數量最多,分別為30家、20家、18家。從公司市值佔比來看,截至5月15日,最高的為銀行業,佔比高達25.64%、其次是非銀金融,佔比達11.99%,食品飲料排第三,佔比為7.87%。
以QFII為代表的海外資本早在今年一季度就已經對銀行股進行布局。數據顯示,MSCI新興市場指數成份股中,截至一季度末,48隻個股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出現QFII身影,合計持股市值約917.69億元,有19隻個股獲QFII持倉市值超10億元,其中,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3隻銀行股QFII持股市值分別達到171.28億元、77.52億元和13.69億元。
對於銀行板塊,民生證券表示,銀行業一季度累計實現凈利潤5222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較去年一季度上升1.3個百分點。預計未來負債端壓力將逐步緩解,規模增長企穩,行業息差在資產端收益率走高後會持續改善,行業資產質量基本面仍向好。建議關注MSCI中國標的:工商銀行、上海銀行、光大銀行、杭州銀行、北京銀行等。
由此推動下,昨日MSCI新興市場指數成份股盤中集體異動,板塊內159隻成份股實現上漲,佔比近七成。個股方面,白雲山昨日漲停,納思達、同仁堂、石基信息、方大炭素、康美葯業、通化東寶、二三四五、東旭光電、三七互娛等9隻概念股漲幅也均逾5%,彰顯出強勁的表現。
資金流向方面,昨日板塊內共有93隻概念股呈現大單資金凈流入態勢,其中,有53隻個股大單資金凈流入均超1000萬元,方大炭素、復星醫葯、三一重工、五糧液、浙江龍盛等5隻個股大單資金凈流入均在1億元以上,另外,包括工商銀行、青島海爾、白雲山、貴州茅台、隆基股份等在內的19隻概念股也獲得超3000萬元的大單資金搶籌,上述24隻概念股合計吸金16.87億元。
175家公司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
數據統計發現,在上述234家MSCI中國上市公司中,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的公司有175家,佔比74.79%。
具體來看,華電國際、方大炭素、金鉬股份、西南證券、新城控股、太鋼不銹、中聯重科、華友鈷業、包鋼股份和天茂集團等10家公司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超200%,另外,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在1倍以上的14家公司分別為招商蛇口、贛鋒鋰業、洛陽鉬業、徐工機械、世紀華通、大族激光、中航飛機、東方園林、海螺水泥、中國人壽、納思達、新湖中寶、浙江龍盛、三一重工等,顯示出較強的成長能力。
中報業績預告方面,截至目前,已有43家相關公司披露了2018年中報業績預告,業績預喜公司達到36家,佔比逾八成。其中,金鉬股份、華友鈷業、洛陽鉬業、華域汽車、中國石油、美年健康、科倫葯業、東方園林、贛鋒鋰業、蘇寧易購、天齊鋰業等11家公司均預計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50%及以上。
機構集中推薦37隻個股
除受大單資金青睞外,近期券商機構對MSCI新興市場指數成份股的關注度也逐漸上升。數據統計發現,上述被大單資金青睞的93隻個股中,近30日內,有85隻個股獲券商給予「買入」或「增持」等看好評級,其中,有37隻個股機構看好評級家數均在10家以上,合計大單資金凈流入11.18億元。
具體來看,三一重工、分眾傳媒、五糧液、貴州茅台、洋河股份、山西汾酒、保利地產、正泰電器、雙匯發展、金風科技、三七互娛、完美世界和華東醫葯等13隻個股近期機構看好評級家數均在17家及以上,另外,包括美年健康、隆基股份、華友鈷業、中國國航、金螳螂、九州通等在內的24隻個股也被機構集中推薦,機構看好評級家數均在10家以上。
對於三一重工,天風證券表示,由於公司的2017年年報和今年一季報資產負債表修復超預期、凈利率提升將顯著高於上一年度,且行業銷售數據有望維持高增長、亦超出之前的預測。經過重新測算後,預計2018年-2019年凈利潤由37.3億元和49.2億元調整為45.2億元和56.3億元,2020年凈利潤為63.4億元,調整後(2018年至2020年)每股收益分別為0.59元、0.73元和0.82元,維持「買入」評級。
||##PG##||
三一重工(個股資料 操作策略 股票診斷)
三一重工2017年年報點評:經營質量顯著提升,海外拓展持續推進
三一重工 600031
研究機構:光大證券 分析師:王銳,賀根 撰寫日期:2018-04-19
事件:三一重工發布2017年年報,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83.35億元,同比增長64.67%;歸母凈利潤為20.92億元,同比增長928.35%;總體毛利率為30.07%,較上一年度增加3.86個百分點;基本每股收益0.27元,業績基本符合預期。公司擬每10股派發紅利1.6元(含稅)。
公司產品銷售高速增長,毛利率得到顯著提升:公司各項產品收入在2017年均實現了大幅增長,其中挖掘機全年銷售收入實現136.7億元,同比增長83%。混凝土、起重機、樁工機械、路面機械收入分別增長32.59%、93.5%、145.52%、53.59%。公司盈利水平得到同步提升,整體毛利率提升3.86個百分點,重新返回行業高峰期時的30%水平。步入2018年一季度,工程機械復甦得到持續,其中三一挖掘機在3月實現銷售8289台,同比增長83%,遠超市場預期。
經營質量得到顯著提升,現金流大幅改善:公司在去年行業高景氣度的背景下,依然把經營質量與風險管控放在首位。2017年營收增長928%,而應收賬款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增長1.55%。存貨為76.42億元,同比增長22.86%。同時,公司期間費用率大幅下降3個百分點,利息支出較上一年度減少3.51億元,管理費用率佔比下降2.5個百分點。公司在經歷2012-2016年的去庫存期後,資產負債表得到逐步修復,資產負債率2017年年底為54.71%,較年初下降7.19個百分點。全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達到85.65億元,公司經營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國際市場開拓持續推進,海外收入創新高:公司為國內工程機械領域中最為注重海外市場的企業之一,2017年海外收入規模達到116.18億元,同比增長25.12%,占總收入的比重為30%。公司過去在海外的布局,大大抵消了行業低迷時的影響,未來海外市場將會為公司業績增長提供重要動力。
投資建議:公司跌價存貨和壞賬進一步出清以及貨款回收控制趨嚴有利於公司凈利率改善。由於公司經營質量得到顯著提升,我們上調公司2018-2020年EPS至0.50/0.67/0.94元,對應PE為17/12/9倍。維持目標價10.78元,對應2018年21倍PE,維持「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下游基建投資項目縮減,海外市場需求減少。
||##PG##||
分眾傳媒(個股資料 操作策略 股票診斷)
分眾傳媒:壁壘深厚的樓宇廣告巨頭
分眾傳媒 002027
研究機構:平安證券 分析師:林娟 撰寫日期:2018-03-02
分眾傳媒是領先的戶外 媒 體:分眾傳媒成立於2003年,主要從事樓宇廣告,公司目前擁有22.5萬個屏幕媒 體,114.5萬個框架媒 體,在一線城市市佔率超過90%,2016年實現了102億收入,44億利潤。其鏈接廣告主和商務樓宇廣告渠道的獨特商業模式壁壘非常高,並且向上游、下游議價能力強。
看點一:社會零售電商化趨勢下,線下流量被重估:由於消費線上化,使得廣告成為吸引消費者的首要手段,而線下樓宇廣告巨大的性價比,又推動廣告主不斷加碼樓宇廣告,從而使得分眾單屏收入不斷上漲。
看點二:樓市爆發下,分眾再次進入渠道擴張周期:2017年以來,樓市進入新一輪爆發周期,為分眾的樓宇廣告增長提供了空間。在目前一二線城市收入佔比較高的背景下,分眾從17年下半年開啟新的一輪百城擴張計劃,預計將為未來中長期提供業績增長保證。
看點三:經濟復甦下,廣告主投放預算加速:營銷是典型的後周期品種,受益於經濟復甦,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已經有部分消費品行業廣告主增加投放預算,預計2018年廣告主會繼續加大廣告投放金額。
投資建議:分眾傳媒是具有極高護城河壁壘傳媒公司,目前公司正進入新一輪擴張周期,這主要因為1)社會消費線上化,推動廣告主加大性價比高的線下樓宇廣告投放,分眾傳媒單屏產出有望持續提升;2)房地產火爆為分眾提供了新的鋪設渠道,公司計劃新攜現有廣告主一起拓展100個城市,為未來長期發展打下基礎;3)經濟復甦下,廣告主更有意願和能力加大廣告投放。我們預計公司17-19年修正後營業利潤增長22%、26%、22%,18年營業利潤增速創近幾年的新高;17-19年EPS為0.49、0.58、0.71元,對應30.6、25.8、21.2倍PE,給予「強烈推薦」評級。
風險提示:樓宇廣告的商業模式發生變化;經濟下滑導致廣告主投放減少;之前參與私有化、定增上市的股東解禁減持沖擊股價。
||##PG##||
山西汾酒(個股資料 操作策略 股票診斷)
山西汾酒:業績符合預期,區域聚焦發展
山西汾酒 600809
研究機構:國信證券 分析師:陳夢瑤 撰寫日期:2018-05-07
業績符合預期,盈利能力優化
2017年實現營收60.37億元同增37.06%,歸母凈利潤9.44億元同增56.02%,實現EPS1.09元。其中17Q4收入11.82億元同增17.64%,凈利潤1.39億元同減10%,主因目標提前完成控制發貨節奏及費用確認較多;18Q1收入32.4億元同增48.56%,歸母凈利潤7.1億元同增51.82%,業績符合預期。17Q4末預收款9.12億元同增69.6%,環增4.1億元,18Q1應收票據32.7億元同增34.37%,環增10.8億元,17/18Q1分別實現銷售收現59.69億/21.51億元,同增33.85%/62.15%,現金良好。17年銷售費用率17.9%同增0.3pct,18Q1為17.7%,同減1pcts,17/18Q1管理費用率均同降約1pct,前期投入效用釋放,費用率改善。17/18Q1凈利率為16.6%/23.6%,同增2.1/0.9pcts,盈利能力優化。
兩頭產品增速領銜,配製酒有望改善
公司2017年毛利率69.8%,同比提升1.2pcts,2018Q1毛利率70.9%,產品結構升級效果明顯。公司以兩頭產品青花汾和玻汾帶動中間產品老白汾和商務汾酒發展,2017年中高價白酒收入37.41億元,同增33.24%,且毛利率74.7%同增2.7pcts,預計青花汾酒2017整體銷售增長50%以上;低價白酒收入20.18億元,同增46.74%,預計玻汾同增35%以上;配製酒收入2.22億元,同增28.06%,毛利率同增19pcts至60.9%逼近低價酒的62.35%。2018Q1中高價白酒收入20.7億元,同增43.5%,低價收入同增65.7%,配製酒收入同降2.3%。在公司的配額供應的控制下,18年Q1銷售仍靚麗,中高端產品銷量持續增加,竹葉青銷售體系並入汾酒公司後,2017年實現約2億收入,18年有望翻倍增長。
Q1省外收入增長迅速,聚焦發展仍有空間
在渠道上,17年著力打造渠道基礎建設驅動業績增量,總部監控的渠道終端數量由2017年初的1.9萬多家飆升至年底的17.4萬家,預計2018年要達到30萬家。銷售區域方面,2017年省內市場收入35.7億元同增45.8%;省外市場收入24.1億元,同增26.37%。2018Q1省內收入19.0億元,同增46%,省外收入13.3億元,同增52.5%,實現更快增長。公司選擇了16個潛力市場、均為千萬級地區城市為主的聚焦式發展,並確立4大板塊市場(以山西為核心的根據地市場、以京津冀核心的華北市場、以河南山東為核心的豫魯市場以及以陝西內蒙為核心的西北市場)佔比整體銷售90%以上,重點建設省外市場,深耕優勢市場,2018年銷售目標河南10-11億(17年約5億),山東8億(17年3.2約億),河北2.3億(17年1億),京津冀13.5億,重點省區要求增長100%以上,所有省區均要求至少增長30%以上,同時要求增加進店率。以青花汾作為核心產品,依靠其省外高佔比和高增速拉動產品結構持續優化,2018年計劃省內外佔比將達到5:5,省外佔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內部激勵量化,全年高增確定性強
集團明確了用兩年完成三年考核目標的發展節奏,在內部激勵機制上持續定量優化。高管採用組閣式聘任後人員機制更靈活。2018年汾酒集團營業收入計劃實現190億元,增幅11.76%,其中酒類收入規劃實現94億元,同比增長32.04%,力爭實現100億元,酒類利潤總額規劃實現19億元,增幅111.11%,力爭實現20億元。在集團高目標下,預計股份公司實現營收90億,同增近50%,考慮挺價預期及產品體繫上移,業績表現將更為樂觀。預期公司持續發力產品高端化、渠道鋪陳、省外擴容,18年有望提前完成國資委業績考核目標。
盈利預測與估值。我們看好公司產品升級、區域深耕、混改提效後獲得持續高增長,預計公司2018-2020年EPS分別為1.82/2.51/3.25元,對應30/22/17倍PE,維持「買入」評級。
||##PG##||
正泰電器(個股資料 操作策略 股票診斷)
正泰電器:雙主業齊頭並進,打造創新型新能源電力企業
正泰電器 601877
研究機構:太平洋 分析師:周濤,劉晶敏,邵晶鑫 撰寫日期:2018-04-23
多業務迅速發展,共同助力收入增長。報告期內,公司多項業務板塊發展迅速,光伏業務發展極為迅速,傳統業務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太陽能分部業務而言,太陽能電池組件佔比最大,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2.68億元,佔比23%,同比增長11.40%;電站運營漲幅最大,全年營業收入17.02億,同比增長達到53.20%,佔比7%;光伏電站工程承包,全年實現收入18.24億元,同比增長13.72%,佔比8%。就傳統低壓分部業務而言,終端電器緊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0.11億元,佔比17%,同比增長9.8%;配電電器全年營業收入36.97億,佔比16%,同比增長13.93%;控制電器業務2017年營收23億元。佔比10%,同比增長21.44%。
重視研發投入,連續突破創新。2013年-2017年,公司對於研發的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公司研發投入7.94億元,較2016年增加6.29%。佔主營業務收入的3.39%。公司對研發工作高度重視,逐年增加研發投入,報告期內,公司共投入研發資金79,380.58萬元,全年完成新產品開發115項,新產品投產28項,技術改造驗收21項,申請專利611項,獲得專利授權521件,參與行業標准制(修)訂5項,完成國內外認證690項。
發揮企業優勢,降本增效顯著。一是規模效應,公司作為國內低壓電器龍頭企業,同類產品的營收領先於國內同行,由規模帶來的邊際效應,有效地降低了各項成本;二是精益化生產,公司全面實現精益化生產模式,改進現場工藝水平,提高公司生產物流管理效率,並運用先進的信息管理手段加以固化。同時,公司優化產品結構,降低公司的生產成本,使得公司的生產成本最終得到有效控制和降低。
「低壓電器+光伏新能源」雙主業齊頭並進,打造智能一體化新能源企業。公司及正泰新能源開發的業務結合電力改革產生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亦將實現上市公司把握電改機遇、提升商業模式的戰略布局。依託光伏發電業務,構建集「新能源發電、配電、售電、用電」於一體的區域微電網,實現商業模式轉型;積極發展地面光伏電站的同時,大力發展工商業及戶用光伏系統,全面參與用戶側分布式電源市場;打造能源互聯網平台,整合光伏發電及電器製造的產業鏈資源,發揮協同效應。極布局光伏發電,完善電力產業鏈各個環節,從單一的裝備製造企業升級為集運營、管理、製造為一體的綜合型電力企業,致力於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智慧能源開發與運營商。
盈利預測:公司雙主營齊頭並進,積極轉型,未來隨著光伏行業的蓬勃發展,預計公司業績有望進一步提升。預計公司2018-2020年凈利潤分別為37.53、46.12和54.01億元,對應EPS1.74、2.14和2.51元/股,對應PE16、13和11倍,給予「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公司低壓電器業務增速不及預期,光伏產品價格下跌風險,電站業務不及預期,光伏行業政策風險。
||##PG##||
金風科技(個股資料 操作策略 股票診斷)
金風科技:業績好於預想,復甦值得期待
金風科技 002202
研究機構:東吳證券 分析師:曾朵紅 撰寫日期:2018-04-09
17年業績30.5億元,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2元;A+H同比例、同價格配股募資50億元:公司發布2017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1.29億元,同比下降4.80%;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30.55億元,同比增長1.72%。對應EPS為0.86元。其中4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1.23億元,同比下降13.87%,環比增長13.33%;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7.58億元,同比下降12.03%,環比下降34.80%。4季度對應EPS為0.21元。利潤分配方案為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2元。公司擬以10配2的比例,向全體股東配股募資50億元,用於澳大利亞兩個風電場(合計677.5MW)建設(20億)、補充流動資金(15億)和償還有息負債(15億),配股將A和H股同比例、同價格。
風機銷量下滑,毛利率微降;訴訟計提影響利潤貢獻:風機銷售收入187.09億元,同比下降14.45%;零部件銷售7.36億,同比增長41.83%。風機外銷5.08GW,同比下降13.62%,其中2.0MW機型銷量3.03GW,是主力機型。風機及零部件整體盈利13.46億元,同比下降43.17%,除了銷售容量下降外,與UEP II光伏風電場葉片糾紛仲裁結果後公司計提了0.67億美元的預計負債有關。平均銷售價格3682元/kW,同比微降0.95%。全年風機綜合毛利率25.54%,同比下降0.53個百分點。
招標訂單持續高位,投標價格持續走低:2017年國內風電公開招標容量為27.2GW,同比略降4.2%。投標價持續走低,2.0/118-121級別2017年的投標均價為3,831元/千瓦,較2016年的4214元/千瓦,同比下降9.1%。截至2017年底,公司在手外部訂單合計15.86GW ,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風電場盈利改善,投資收益大幅增加:風電場開發,實現收入32.55億元,同比增長34.66%;風電場盈利15.19億元,同比增長182.17%(含風電場投資收益6.50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1.61倍)。17年新增並網裝機容量515.94MW,新增並網權益裝機容量344.82MW,在建權益容量1.5GW。
復甦疊加成長,向上趨勢確立:展望18年,我們認為:1)南方市場經過摸索,環評、工期因素影響將逐步弱化,項目進程加快;2)北方紅六省限電改善持續超預期,部分省份有望解禁、恢復裝機;3)分散式風電破冰貢獻額外增量,成長空間打開。我們預計18年國內風電裝機有望達到26GW,同增33%以上。而考慮到公司招標市佔率的持續提升,18年吊裝市佔率有望進一步提升至30%以上。
投資建議:我們預計2018-2020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為40.48、49.62、59.83億元,同比增長32.5%、22.6%、20.6%,EPS分別為1.14元、1.40、1.68元。給予公司2018年20倍PE,目標價22.8元,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需求不達預期;風機價格競爭超預期;風電場業務不達預期。
||##PG##||
華東醫葯(個股資料 操作策略 股票診斷)
華東醫葯:業績符合預期,擁抱國際化﹢創新化,優質白馬再出發
華東醫葯 000963
研究機構:光大證券 分析師:梁東旭,林小偉,經煜甚 撰寫日期:2018-04-03
事件:
公司發布2017年年報:實現收入278億、歸母凈利潤17.8億,分別同比增長9.7%、23%,業績符合預期。同時,擬10轉5派7.2元(含稅)。
點評:
核心品種百令+15%、阿卡+30%穩健增長,二線品種多點開花。中美華東17年收入66億、凈利潤13.4億,均增長22%。百令在Q4部分地區突擊控費的影響下,依靠基層和OTC 端放量,仍實現15%增長,突破23億。阿卡波糖受益於醫保報銷比例提升、分級診療、進口替代,實現30%增長,突破20億。免疫抑制劑受益於醫保限制消除,整體增速25-30%。
泮托拉唑增速達20%,突破8億。達托黴素新進醫保,實現收入3000萬。
居安思危,主動擁抱研發創新、國際化。近年來公司主動轉型,擁抱研發創新和國際化,通過自主研發、集團內合作、海外引等方式構建了豐富的研發管線,美國舊金山矽谷和波士頓兩地的科研辦事機構已開始運營,預計每年將有1-2個海外引進品種落地。目前,邁華替尼正進行2期臨床,引進的DPP-4即將開展臨床,GLP-1預計18年下半年申報臨床。同時公司積極推進在產品種國際化,泮托拉唑即將通過ANDA 審核,阿卡波糖、辛伐他汀、奧美拉唑、他克莫司、達托黴素等也在海外申請認證過程中。
商業觸底,預計18年逐季向好,玻尿酸繼續75%高增長。商業17年下半年收入107億,同比僅增長2%,原因在於Q4執行兩票制,調撥業務受沖擊,扣除此因素影響,預計下半年增速在13%左右,符合預期,預計18年商業將逐季改善。雖然17年因國際事件,海關報關一度進度較慢,但寧波公司玻尿酸代理業務仍貢獻7億收入,增長75%,預計18年將超10億。憑借優秀渠道,預計寧波公司後續還將引進肉毒桿菌等類似產品。
盈利預測與投資評級。
公司作為優質白馬,主要品種穩健增長,在研管線豐富。研發費用投入略高於預期,我們微幅下調預測18-20年EPS 為2.26、2.80、3.45元(原為2.35、2.94、3.62元),同比增長23%/24%/23%,當前股價對應18年29倍PE,維持「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核心品種增速低於預期;在研品種進度低於預期。
C. 醫葯行業研究
醫葯行業被稱為永不衰落的朝陽行業,其具有弱周期性、產業鏈長、行業及產品生命周期差異較大、競爭結構分化等特徵。因而醫葯行業研究一般採用「自上而下」選擇快速增長的細分領域,再通過「自下而上」確定投資標的的方法,要做到這點,則需要對醫葯行業有基本的認識。
1.醫葯行業的特徵
周期性特徵:醫葯行業是典型的弱周期性行業,葯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醫葯的需求剛性大、彈性小,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小,因而醫葯行業具有防禦性強的特徵。
產業鏈特徵:醫葯行業的產業鏈從上游原料企業到研發和生產企業在經過中間的流通領域,到達醫院或零售終端,最後再面向消費者。
醫葯行業根據其在產業鏈中的位置不同,上游原料企業主要有化學原料葯、中葯材和中葯飲片行業,中游生產企業主要有化學葯制劑、中葯、生物制葯等,下游流通企業主要有醫葯商業行業(包括批發和零售)、醫療服務等。
在這條產業鏈中,上游原料葯和下游醫葯流通比較穩定,中葯則一直不溫不火,相對來說容易出現牛股的是化學制葯和生物制葯,因為一般新的化學葯出來如果效果好的話,會持續給公司帶來巨大收入。
比如:恆瑞醫葯在2011年推出了針對癌症的阿帕替尼片,成為我國首款獲得廣泛認可的抗癌葯。由此,恆瑞醫葯從2011年至今股價翻了10倍有餘。
再例如生物醫葯的智飛生物,2017年代理了默沙東的宮頸癌疫苗9價HPV,業績飛速增長,股價也在2年中翻了近3倍。
醫葯行業的生命周期:醫葯行業整體處於成長階段,但其中細分產品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大部分醫葯產品都處於成長階段,但其中相當部分生物醫葯產品和一些創新葯品還處於初創階段,如單克隆抗體葯物、治療性疫苗等,還有一些產品如青黴素、阿司匹林等葯品已經進入成熟階段,磺胺類等葯品已經進入衰退階段。
這么一說,大家應該明白了,為什麼有些醫葯股股性活,而有些醫葯股死氣沉沉了。簡單的舉個例子:從股性的角度上講 恆瑞醫葯(創新葯,成長型行業) > 魯抗醫葯(青黴素、成熟型行業)> 新華制葯(磺胺類,衰退型行業)
醫葯行業競爭結構:醫葯行業由許多不同的子行業所構成,各個子行業的運行情況與行業競爭結構各異。
總體比較下來,生物制葯和醫療服務的競爭環境相對較好,化學原料葯、化學葯制劑、中葯、醫葯商業和醫療器械的競爭環境相對較差。但在行業內的各個細分領域,又有很大的差異,如在化學葯制劑中專利葯品和獨家產品的競爭環境也非常好,普葯則很差;中葯裡面也有類似的情況,品牌中葯的競爭環境很好,普通中葯則很差。在對競爭環境的分析需要針對具體公司具體分析。
2.醫葯行業的核心—供需
單顆葯物對量的需求較低,所以一旦葯物量產,滿足市場是很容易的,因此,醫葯行業研究的重心在於需求端。
從宏觀上來看,影響醫葯需求的因素是人口結構,比如老齡化程度、男女比例等都對醫葯的需求產生影響。
微觀上來看,具體細分領域的需求還需從以下幾點考慮:(1)該細分領域疾病的發病率;(2)各項政策,特別是醫保政策是否會對該類葯品的消費有拉動;(3)這種需求的增長能否落實到具體公司。
例如國內我們通過腫瘤的發病率快速提高這一信息,跟蹤到抗腫瘤葯物市場正在高速增長,而在全民醫保的拉動下,抗腫瘤葯物又是受到拉動最大的一個領域,從而得出抗腫瘤葯物龍頭企業相關產品將高速增長的結論。
3.醫葯行業的投資邏輯和業績增長來源
帶來醫葯行業投資機會的點比較多,通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切入,尋找投資機會:
(1)細分行業和領域的整體景氣度的提高,可以從行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情況,利潤率的水平,現金流的情況以及行業內主要公司的經營情況進行跟蹤;
(2)對於醫葯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產品,一種新的重磅葯品往往對一個企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制劑企業來說,對其新產品的研發進行跟蹤,和了解公司產品在渠道中的銷售狀況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由於國內企業以仿製葯為主,需要掌握同類葯品專利過期的時間,產品價格波動等。
(3)行業環境和政策因素,需要對政策導向進行解讀,看政策是否會對行業產生大的影響,如一致性評價政策對仿製葯企業的影響;
從醫葯行業的各子行業來看,不同類型的公司,其分析方法和投資邏輯差異很大,推動公司增長的動力也不相同。
3.1 化學原料葯
化學原料葯行業習慣上被分為大宗原料葯和特色原料葯,兩類公司的盈利模式存在很大的區別。
3.1.1 大宗原料葯
大宗原料葯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特徵,對企業利潤的推動往往決定於價格和銷量。
這個比較典型的就是近兩年股價大漲的新和成,近幾年來它的主營維生素一直在漲價,但這個漲價並不是因為需求強勁,而是由於環保政策影響,維生素開工受限,以及維生素的核心技術僅掌握在巴斯夫、新和成、帝斯曼等少數幾家公司手中,這幾家公司聯合挺價。所以,維生素出現了趨勢性上漲。
3.1.2 特色原料葯
特色原料葯和大宗原料葯相比,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講求速度。特別是新葯剛出來的時候能夠快速實現原料供應,溢價能力逐步減弱,容易出現暴漲暴跌。比如早期的華海葯業、天宇股份。
但近幾年中,由於行業成長性的階段性弱化(絕大部分領域的原料葯都很明朗),使得這一領域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
3.2化學葯制劑行業
化學葯制劑企業可以分為仿創型化學葯(創新葯)企業、OTC制劑企業和普葯制劑生產企業。OTC的化學葯和中葯企業共性很強,其中中葯OTC企業特徵更為明顯,因而我們放在中葯部分討論。
3.2.1仿創型化學葯企業
仿創型企業的典型是恆瑞醫葯,公司過去主要通過搶仿專利葯商在國內未獲保護或者是專利保護過期的產品而開拓市場。後來,隨著公司的研發實力增強,開始了發展創新葯,形成了仿製葯+創新葯結合的產品線。
當然,我國大多數葯企轉型都是在走同樣的路線,其中往創新葯轉型比較成功的還有:科倫葯業、復星醫葯、貝達葯業等。
通過創新開發新品,這類公司是醫葯行業最容易出現牛股的公司,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
舉個例子,興齊眼葯一直是一家普通的眼膏劑企業,但2019年4月公司披露研發出了針對結膜炎、角膜潰瘍等疾病的鹽酸奧洛他定滴眼液,在國內尚屬空白,未來前景可期,公司股價則由20元漲至100元附近,漲幅近5倍。
3.2.2普葯制劑生產企業
普葯即常規葯物,相對於新葯而言的,這類產品通常已經上市銷售多年,市場相對成熟,沒有專利等保護壁壘。國內的化學葯制劑企業大部分是普葯制劑生產企業,這類公司大多產品毛利率低,生產廠家多,競爭激烈,其可能的看點主要在於行業集中度提升,通過規模效應和費用壓縮帶來的利潤增長。
這種類型的公司股價一般走勢平穩,比如:華潤雙鶴、現代制葯、中國醫葯、華東醫葯、京新葯業、普利制葯等。
3.3中葯制劑
中葯主要分為4種,中葯飲片、品牌中葯、現代中葯、中葯OTC
3.3.1中葯飲片行業
中葯飲片由於其市場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不高,技術含量有限,毛利率通常低於50%,品牌中葯企業較少涉足這一領域,中葯飲片領域以准入標准低,規范程度差,市場分散為主要特徵。
所以這個行業不算是一個好的賽道。
我們也看到,上市公司中康美葯業、紅日葯業、香雪制葯、太龍葯業等股價長期表現很一般。
3.3.2品牌中葯
品牌中葯是中葯領域中最重要的一類公司,其產品品牌往往是歷史的原因形成的,如同仁堂、雲南白葯、東阿阿膠、片仔癀,具有獨占性和不可復制性,由於其品牌的稀缺性和需求的相對剛性,所以具有較強的成本轉嫁能力。
從以往來看,這類公司的業績增長往往依賴於兩點:(1)產品價格的提升;(2)產品應用領域或者是品牌的延伸。典型代表企業如雲南白葯、片仔癀、東阿阿膠。
例如:雲南白葯找到牙膏的突破口,股價在16-18年間有不錯表現,而片仔癀則拓展護膚品路線,股價也十分強勢。
但同仁堂和東阿阿膠,近幾年產品一直比較單一,股價則表現一般。
3.3.3現代中葯企業
現代中葯企業區別於品牌中葯的企業的特徵在於其產品的創新性,包括劑型創新和產品本身的創新,這類企業往往沒有歷史的傳承和積累,其發展往往依託於產品的創新,從無到有,從單一產品到系列產品。通過不斷的研發投入,實現在產品上不斷創新,形成豐富的產品梯隊,推動公司的持續快速增長,例如天士力、康緣葯業等。
但注意一點,中葯注射液一直在臨床上效果不佳,甚至存在安全問題,很難大規模推廣。如天士力在美國開展的復方丹參滴丸大型國際臨床試驗,遲遲未能交出滿意結果。
3.3.4 OTC葯
ORC葯即非處方葯,該類產品特點有:(1)主要通過零售渠道銷售;(2)患者是產品消費的決定者,企業的議價能力不強;(3)品牌是OTC類企業最重要的要素。典型的OTC中葯企業有江中葯業和華潤三九。
在國內,部分OTC產品在市場上長盛不衰,如三精葡萄糖酸鈣,三九感冒葯系列,但更多的產品在市場上是各領風騷三五年,營銷不能持續創新,新品不能出現,增長就很難持續。
4.生物制葯
生物制葯企業的類型眾多,在國內市場,目前業績能夠持續增長的公司主要還在診斷試劑、血液製品、疫苗等方面,真正意義上的生物制葯企業還沒有形成氣候。A股單純研發生產創新型生物葯的公司非常少,大多數都是化葯/中葯企業轉型。此外,該類型公司大多處於研發階段虧損較大,赴港股及美股上市的較多。
4.1 疫苗
疫苗分為必打疫苗(一類苗)和選打疫苗(二類苗),一類苗市場規模大,但被國家嚴格控費,此外需求量也是計劃型。比如,上市公司中康泰生物(乙肝疫苗)、華蘭生物(免疫規劃苗)等,這些公司的一類苗往往是公司的穩定的利潤來源。
但二類苗現階段隨著個人健康意識的增強,增長是比較迅猛的。我們疫苗企業紛紛加入二類苗研製,比如智飛生物的HPV宮頸癌疫苗、沃生生物的肺炎疫、流感疫苗等。
這幾年,二類苗是生物醫葯領域的藍海,並且由於安全性問題,國家對疫苗行業是高度管制的,進入壁壘十分高,玩家就那麼幾家公司。因此,疫苗行業是醫葯中不可多得的好賽道。
近幾年小兒手足口病嚴重,華蘭生物憑借著在流感疫苗的龍頭地位,業績高速增長,股價也從去年至今翻了一倍有餘。
4.2血製品
血液製品的典型企業有華蘭生物、上海萊士、天壇生物、博雅生物。因為血液製品的特殊性,除人血白蛋白之外,其他血液製品均不允許從國外進口。從2001年起,國家不再新批血液製品企業。目前政策性壁壘使國內的血液製品行業成為一個沒有新進入者的封閉性行業,有利於行業內公司尤其是龍頭公司的生存和發展。
不過,血製品行業整體上已經比較成熟,行業增速不高,對這個行業的研究重點則在於:(1)終端血製品價格政策的變化;(2)企業分離技術進步對噸血漿的產值的提高程度。
比如,在早期上海萊士的血漿分離技術是業內最強的,整體毛利率也高於華蘭生物,公司市值一度沖破千億大關。但此後,由於公司經營問題以及其它公司技術的趕上,公司的優勢日漸消失,股價才開始轉弱。
4.3診斷試劑
診斷試劑行業本身是屬於高速增長的行業,國產企業由於在診斷儀器方面較為落後,早期發展多以代工貼牌生產診斷試劑為主,後逐步向儀器試劑同步發展,所以也有將該類型公司歸類為醫療器械行業。代表公司有安圖生物、科華生物。
對該類公司的分析重點在於:(1)後續產品的研發進度;(2)新的應用領域。
比如:安圖生物早期在診斷領域完全不低外資企業,但是公司陸續提高產品競爭力,公司於 17 年 9 月順利發布了國產首條TLA 流水線。該流水線使得公司成為國內唯一具有能與外資企業在大型醫院主戰場競爭能力的企業,並一舉奠定了公司股價從17年以來持續走強的基礎。
5.醫療器械
醫療器械是個利潤非常豐厚的行業,但是國內的企業產品層次普遍不高,研發能力薄弱,還屬於初級製造業水平。目前國內大型醫療器械市場都被海外巨頭占據(以GPS為代表),國產企業和這些國際巨頭相去甚遠,但差距大同樣意味著未來進口替代的空間大。
國產企業在高端醫療器械做的最好的是邁瑞醫療,主要從事分析儀器和監護儀器,目前已完成美股私有化後A股上市。此外在某些高端器械領域如心血管支架,國產替代也較為成功,代表企業樂普醫療。
醫療器械公司研究主要關註:(1)生產成本:中低端產品對鋼材等原料成本比較敏感;(2)產品檔次:高端意味著高利潤;(3)研發能力:持續發展能力。
6.醫葯商業
醫葯商業是一個低毛利率,依靠規模和服務取勝的行業,醫葯商業有批發和零售兩個層面,醫葯批發主要企業有上海醫葯、中國醫葯、國葯一致、九州通等,零售企業主要有:一心堂、大參林、益豐葯店、老百姓等。
醫葯批發商受到醫葯終端多樣性的影響,在醫葯行業批發環節將一直存在,零售環節受制於國內醫院以葯養醫的影響,總體規模偏小,但發展迅速較快。
這也是為什麼醫葯批發行業的股票股價要遠比醫葯零售走得差的原因。
在美國,3大醫葯批發商占據了全市場97%的份額,而我國最大的國葯控股的市佔率也不足10%,因此未來的主要看點在市場集中度的提高。
7.醫療服務
醫療服務分很多種,比如CRO、CMO、民營醫院等均屬於醫療服務范疇。
7.1 CRO/CMO
CRO即臨床醫療服務,比如一家葯企要成為強研發強注冊的公司是很難的,所以在研發國產中很多工作需要外包出去,於是就形成了CRO企業。隨著創新葯已經成為醫葯企業發展的大趨勢,CRO行業十分景氣,並且這種景氣趨勢可能會隨著創新葯的浪潮延續5-10年,甚至更久。
比如:泰格醫葯從2017年開始,連續凈利潤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在短短兩年時間內,股價上漲近5倍。
相關的企業還有:葯明康德、康龍化成、凱萊英、昭衍新葯、博騰股份等等。
除了CRO之外,由於醫葯的品種多樣化及細分領域需求較少的原因,有些企業不願意自己投入大量資金自建產線,所以它需要將葯品生產外包,這類承接外包生產業務的企業叫CMO,可以理解為醫葯生產代工企業。
一般CRO企業也會有CMO業務,相對在代工業務做得比較凸出的有凱萊英、博騰葯業、葯明康德等。
另一類與CRO息息相關的即是小分子庫,因為醫葯的研發需要運用到大量小分子,但小分子的研發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所以乾脆買讓別人幫忙設計或者買別人的成品,這里的小分子設計龍頭即葯石科技、葯明康德等。
由於創新葯的研發存在很大的風險,比如歷史上重慶啤酒研發乙肝疫苗失敗,帶來了股價的暴跌。CRO/CMO行業由於只收取服務費,所以業績會更加穩健,是投資創新葯的不錯方向。
7.2民營醫院
國內目前公立醫院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且都是非盈利性醫院。近年隨著醫葯加成取消公立醫院創收能力大幅下降,公立醫院的擴張主要依賴政府資金的支持。
民營醫院受制於公立醫院一直發展畸形,一方面是公立醫院對優秀醫療人才的虹吸現象,事業編制限制了人才流出。盡管醫生多點執業正在試行,但民營醫院總體上醫療人才依舊匱乏。另一方面,醫院對設備要求較高,民營醫院在昂貴的檢測設備投入不及公立醫院。目前來看,醫療服務發展較好的主要有兩個方向:(1)專科連鎖。這類商業模式一般對設備要求較高而對人力資源要求較低,可復制性強。典型的如體檢公司美年健康、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等(2)高端醫院。主要定位於高端客戶,收費昂貴但是服務好。代表如復星醫葯參股的和睦家醫院。
對於這個行業,我們主要關注的則是:(1)模式的可復制性、(2)規模擴大後對成本和費用的控制;
舉個例子:通策醫療通過兼並,將浙江地區幾家大的口腔醫院占據,成本和管理非常好,業績十分優秀。而它的模式完全可以向全國進行復制,所以通策醫療10年漲幅近20倍,同樣的還有眼科醫院愛爾眼科
相比之下,美年健康的模式也可復制,但是其公司成本控制能力不佳,股價表現平平。
8.監管及政策對醫葯行業的影響
由於醫葯行業的特殊性,強監管一直是行業常態,政策對行業的影響也非常顯著。具體的影響政策統計為以下幾點:
8.1醫保政策
葯品能否進入醫保目錄以及進入的層次對其銷量有很大的影響,而醫保目錄由醫保局(此前是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兩年制定一次,這方面的政策動向也是關注的重點。
8.2新葯審批政策
以往國內葯品的批准非常容易,買賣葯品批文現象嚴重。如今醫葯行業審批十分嚴格,這對優勢企業是個利好,有利於具有很強研發實力的企業來說,市場競爭沒有以前那麼激烈,新葯進入市場能否獲得更大的優勢。
該政策的變化主要對仿創型化學葯制劑企業、現代中葯企業和創新型生物制葯企業影響比較大。
8.3生產批准政策
葯品的生產主要受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管制。在生產環節,標准化體系已經建立完善,在麻醉品、血液製品、疫苗等領域還實行更加嚴格的管理制度,這意味著行業門檻的提高,有利於行業集中度的增加。
該政策的變化主要影響監管嚴格的血液製品、疫苗、生物製品等行業。
比如:2001年,國家停止了血製品行業的進入審批,那麼有血製品牌照的幾家公司則成為了行業的寡頭,此後,上海萊士、華蘭生物、博雅生物、天壇生物步入長牛模式。
8.5環保政策
國家環保總局對制葯企業排污標准在不斷提高,這方面監管的越來越嚴將導致小企業逐步退出,行業的門檻和集中度將不斷增加。
環保政策的變化主要影響原料葯企業。
比如:維生素行業污染比較嚴重,2017年環保因素關停了許多小的維生素廠商,導致維生素價格上漲,新和成、億帆醫葯等股價大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