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股票的價格是怎麼得出來的
股票有獲得預期收益的憑證
其價值在於可以獲得預期收益
價格則是由市場供求決定
因為預期收益是不確定的
可以通過炒作來刺激股民對其的需求
加劇供不應求的程度
股市的資金流量來源於兩大方面:
1、大量股民資金的投入
2、上市企業的年終利潤分紅
其中股民的資金佔主要比重,因為同一種股票可以在市場上發生無數次交易,牛市當道時,股票價格通過多次交易達到價格的提升,這正是發行股票的魅力所在,因為股票的價格提升來源於兩方面:
1、企業利潤率的提升
2、股民之間的炒作交易
上市公司發行股票正是看中了股票價格可以通過在市場上的炒作得到提高,無限度的提高。
同樣對於股民,股票高收益更多的是來源於將持有的股票在市場上轉讓——低進高出
因此,股票的價格的產生分兩階段:
第一階段,上市公司根據公司的資產以及發行的股票數量定出一個價格,這時候的價格是比較合理的,沒有泡沫的
第二階段,股票在市場上的需求來決定,逢熊市則價格降低,公司資產發生縮水,逢牛市價格上升,公司資產提升。
Ⅱ 股票的年平均價格怎麼計算啊
MA(CLOSE,250);
年線平均價格叫年線,通常以250天為計算單位,每天的收盤價平均。
圖中帶點的紅線即為年線。
Ⅲ 股票的報價
每個交易日滬深證券交易所9:30--11:30,13:00--15:00接受投資者有效的買賣申報,為買賣雙方相符的申報撮合成交。撮合成交的原則:委託買入,價高優先,價格相符,時間為先。委託賣出,價低優先,價格相符,時間為先。
例如:某股票「甲」在買⑴以10.00元委託買入1000股,「乙」在賣⑴以10.01元委託賣出800股,此時他們的報價不相符電腦主機無法撮合成交。
後來「張三」以10.02元委託買入1700股,在其還沒有被撮合成交的瞬間,「李四」以10.03元委託買入600股。這就變了「李四」的申報先成交於「張三」,「張三」只成交了200股,並且他們都是以10.01元的價格結算的,因為是「乙」先於他們願意以10.01元賣出的。
最後又有「趙五」以9.95元委託賣出900股,也是在他還沒被撮合成交的瞬間「錢六」以9.50元委託賣出2000股,那麼又變了「錢六」的申報先被撮合成交於「趙五」,「趙五」此次只被成交了500股,餘下400股未被撮合成交,並且他們分別是以10.02元和10.00元結算的,因為是「張三」和「甲」早於他們原意以10.02元和10.00元委託買入的。
補充:為什麼這十塊不停留一個小時,或者幾個小時,會不停的漲跌?(這問題問得特別地有趣)
首先你要明白,股票的價格不斷地變動更新與交易所的電腦是無關系的。電腦的工作任務只是執行買賣雙方彼此相符的申報指令進行撮合成交。
例如:上面的例子「甲」在買⑴以10.00元委託買入1000股,「乙」在賣⑴以10.01元委託賣出800股,如果從此時開始一直都沒有其它人的申報,那麼該股票的價格就會被保持著買入價10.00元,賣出價10.01元到收盤。正是因為有「張三」、「李四」、「趙五」、「錢六」等等許多人爭先恐後的申報讓股價不斷地變化,如果上面的例子又假若有個「孫七」要准備賣出5000股,他怕自己的股票賣不出去就以9.40元委託賣出,那麼該股票的賣⑴也是最新價就會一下子變成9.40元,如又有「王八」想買入18000股,他也是怕被人家先於他而成交不了,就以10.30元委託買入,此時該股票的買⑴就變成了10.30元的最新價。依此類推所以股票的價格就會不斷地變動更新。
Ⅳ 股票一手為多少錢呢
1手100股 4.38元/股的話 就是438元 加上手續費 445元差不多
Ⅳ 中國所有股票的平均價格是多少
根據證券行情軟體統計(截止2016年5月13日收盤)滬深A股平均股價為¥18.80;流通市值337,037億元;
Ⅵ 一支股票的現價是7.61元,如果連續20個交易日每天跌10%,請問20天後該股票的價格是多少
=7.61*((1-0.1))20次方
Ⅶ 股票每股的價格是多少
茅台?
最低價1元零幾分,最高300多元
復權估計至少500多元,500倍以上
可惜,很少有人堅持到底。
Ⅷ 每股股票的價格
股票理論價格的計算公式為:股票價格=股息/利率,與公司凈資產無關 . 股價平均數的計算
股票價格平均數反映一定時點上市股票價格的絕對水平,它可分為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加權股價平均數三類。人們通過對不同時點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看出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及趨勢。
(1)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是將樣本股票每日收盤價之和除以樣本數得出的,即: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P1+P2+P3+…+ Pn)/n
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價格平均——道·瓊斯股價平均數在1928年10月1日前就是使用簡單算術平均法計算的。
現假設從某一股市采樣的股票為A、B、C、D四種,在某一交易日的收盤價分別為10元、16元、24元和30元,計算該市場股價平均數。將上述數置入公式中,即得:
股價平均數=(P1+P2+P3+P4)/n
=(10+16+24+30)/4
=20(元)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雖然計算較簡便,但它有兩個缺點:一是它未考慮各種樣本股票的權數, 從而不能區分重要性不同的樣本股票對股價平均數的不同影響。二是當樣本股票發生股票分割派發紅股、增資等情況時,股價平均數會產生斷層而失去連續性,使時間序列前後的比較發生困難。例如,上述D股票發生以1股分割為3股時,股價勢必從30元下調為10元, 這時平均數就不是按上面計算得出的20元, 而是(10+16+24+10)/4=15(元)。這就是說,由於D股分割技術上的變化,導致股價平均數從20元下跌為15元(這還未考慮其他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顯然不符合平均數作為反映股價變動指標的要求。
(2)修正的股份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有兩種:
一是除數修正法,又稱道式修正法。 這是美國道·瓊斯在1928年創造的一種計算股價平均數的方法。該法的核心是求出一個常數除數,以修正因股票分割、增資、發放紅股等因素造成股價平均數的變化,以保持股份平均數的連續性和可比性。具體作法是以新股價總額除以舊股價平均數,求出新的除數,再以計算期的股價總額除以新除數,這就得出修正的股介平均數。即:
新除數=變動後的新股價總額/舊的股價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報告期股價總額/新除數
在前面的例子除數是4,經調整後的新的除數應是:
新的除數=(10+16+24+10)/20=3,將新的除數代入下列式中,則: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10+16+24+10)/3=20(元)得出的平均數與未分割時計算的一樣,股價水平也不會因股票分割而變動。
二是股價修正法。股價修正法就是將股票分割等,變動後的股價還原為變動前的股價,使股價平均數不會因此變動。美國《紐約時報》編制的500 種股價平均數就採用股價修正法來計算股價平均數。
(3)加權股價平均數
加權股價平均數是根據各種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加權平均計算的股價平均數,其權數(Q) 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總市值、股票發行量等。
2.股票指數的計算
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點上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通常是將報告期的股票價格與定的基期價格相比,並將兩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數值,即為該報告期的股票指數。股票指數的計算方法有三種:一是相對法,二是綜合法,三是加權法。
(1)相對法
相對法又稱平均法,就是先計算各樣本股票指數。再加總求總的算術平均數。其計算公式為:
股票指數=n個樣本股票指數之和/n
英國的《經濟學家》普通股票指數就使用這種計演算法。
(2)綜合法
綜合法是先將樣本股票的基期和報告期價格分別加總,然後相比求出股票指數。即:
股票指數=報告期股價之和/基期股價之和
代入數字得:
股價指數=(8+12+14+18)/(5+8+ 10 + 15) = 52/38=136.8%
即報告期的股價比基期上升了36.8%。
從平均法和綜合法計算股票指數來看,兩者都未考慮到由各種采樣股票的發行量和交易量的不相同,而對整個股市股價的影響不一樣等因素,因此,計算出來的指數亦不夠准確。為使股票指數計算精確,則需要加入權數,這個權數可以是交易量,亦可以是發行量。
(3)加權法
加權股票指數是根據各期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予以加權,其權數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發行量等。按時間劃分,權數可以是基期權數,也可以是報告期權數。以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拉斯拜爾指數;以報告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為權數的指數稱為派許指數。
拉斯拜爾指數偏重基期成交股數(或發行量),而派許指數則偏重報告期的成交股數(或發行量)。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股票指數都是派許指數。
Ⅸ 老公的股票價格為6塊,漲了0.01,賺了200快,幫我算下他投了多少錢進去。
0.01是只0.01元,還是0.01%
你說的應該是賺了0.01,而不是漲了0.01,因為牽扯到手續費問題,以手續費千分之一計算,不管是漲0.01元還是0.01%都不會賺錢。
如果是0.01元,他買這支股票的錢是120000元;如果是0.01%,是20000元。這是他買這支股票的錢,不包括他賬戶里剩下的錢或者買其他股票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