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城控股是不是國企
是國內上市公司
新城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創立於常州,集團總部設於上海,目前,新城控股集團已成為住宅地產和商業地產的全國綜合性地產集團 ,主要致力於開發優質住宅物業和包含購物中心在內的綜合體項目。
新城控股集團在克爾瑞研究、中國指數研究院、億翰、觀點地產等各項房企銷售榜單上,新城控股均位列第8,躋身TOP10房企行列。
新城控股集團長期堅持「區域聚焦、高速周轉、產品多元化」發展戰略。在城市布局方面,基本完成了對全國重點城市群、重點城市的全面布局,初步完成了「以上海為中樞,長三角為核心,並向珠三角、環渤海和中西部地區進行全國擴張」的「1+3」戰略布局。
(1)億翰股份股票價格擴展閱讀:
新城控股集團遷至上海,標志著新城戰略發展中心的正式轉移。江蘇新城連續5年奪得江蘇省房地產業綜合實力五十強企業第1位。
2015年,新城控股集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實現B轉A的民營房企,股票代碼601155.SH。
2018年,新城控股集團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攜手國家級信息傳播和智庫服務平台,實現民族品牌的世界級傳播,共同打造中國品牌的新名片;截至2018年12月31日,新城控股集團已完成銷售額超2200億元,排名行業第8位。
㈡ 多地中止或延期第二批集中供地 部分城市公告調整集中土拍規則
一波激烈的「搶地」大戰後,今年22城首批集中供地以超萬億元的成交總金額收官。隨即,廈門、長春和無錫三城率先完成了第二批集中土拍。
不過進入8月以來,多個城市卻紛紛對第二批集中供地按下「暫停鍵」。8月17~19日,濟南、杭州和沈陽三城先後宣布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讓「中止」或「延期」。而在此之前,宣布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止或延期的城市已達十餘個。
截至目前,深圳、杭州、青島發布了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止」公告;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沈陽、長沙、天津、杭州、濟南、福州等城市推遲了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讓時間。其中,天津、杭州、福州等城市還對土拍規則進行了調整。
那麼,接下來的集中土拍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優化和調整後的土拍規則會如何影響房企的拿地策略?土地市場的變化傳導至樓市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房企激情「搶地」後
「(房企)在拿地過程中價格預估是可以適當激進的,否則在激烈的土拍市場根本不可能拿到地,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路勁地產集團營銷部副總經理寧曉峰此前曾表示。
據貝殼研究院統計,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有9個城市的宅地成交面積占今年全年住宅供地比例超過30%。其中上海和武漢佔比均超過40%;北京佔比最高,達56.32%。
多位房企投拓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雙集中」供地新政之下,對於嚴重依賴公開市場拿地的房企而言,在首批集中供地中的拿地機會更不能錯失。於是,各城首批集中供地熱度逐漸被推高,並逐漸演變為集中「搶地」。
「現在即便測算出拿下這塊地不賺錢,為了排名、品牌或者留住專業的人才,都要咬著牙拿下來。」一頭部房企投拓負責人江華表示,房企未來在銷售業績排行榜上的座次如何,就取決於現階段土儲的豐厚程度。即便這次拿到的塊地利潤並不豐厚甚至沒有利潤,也可以從其他地方找回來。
在市場緊張情緒的裹挾下,上半年房企的拿地熱情高漲。好地網統計顯示,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融創、保利、招商蛇口等拿地金額排名前十的房企,拿地總金額約3372.9億元,佔22城總出讓金額的32%。
記者觀察發現,除少數高杠桿房企減緩拿地節奏外,部分「三道紅線」處在綠檔的房企,在上半年的拿地量幾乎已與去年全年的拿地總量持平。
以越秀地產為例,其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越秀地產在廣州、東莞、杭州、蘇州等11個城市共獲取23宗地塊,總建面約500萬平方米。而2020年全年,越秀地產新增土地22塊,總建面560萬平方米。
「無論如何,上半年拿地都是出於增厚公司業績目的。」越秀地產董事長兼執行董事林昭遠在8月18日下午舉行的2021年中期業績會上解釋稱,這主要是「雙集中」供地與上半年公司購地合作兩大因素疊加所致。其中約51%來自非公開市場的拿地剛好鋪排在上半年,所以這個數額會較往年同期大一些。
不過,「拿地一時爽,事後難收場」卻是不少房企的尷尬寫照。在首批集中土拍中,眾多頭部房企紛紛在熱點城市斥重金「搶地」,但面對高溢價率和相對苛刻的配建條件,有些房企開始為接下來有限的開發利潤發愁了。
如在杭州首批集中土拍中,濱江集團共拿下5宗地,當被問及這些地塊的利潤時,其董事長戚金興表示「努力做到1%~2%的凈利潤水平」。
在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包括廈門、合肥在內的10個城市的平均溢價率超過15%。在地產行業資深人士毛呈飛看來,「首批集中土拍的規則沒有抑制溢價率,反而進一步壓縮了房企的利潤」。
「拿地價格預估可適當激進,但又不能盲目激進,需要對項目價格預估進行合理分析和判斷,判斷地塊與競品相比是否具備價格『跳脫』要素,這是價格預估是否適當激進的前提條件。」寧曉峰表示。
「不可否認的是,部分城市的一些高溢價率地塊的確存在風險,不排除未來會出現麵包價甚至賣不過麵粉價的可能性。」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認為,首批集中供地的城市本身存在分化,而有些城市的土地溢價率則是明顯提升。而包括上海、北京等在內的嚴控地價類城市,在房企本身財務穩健的前提下,合理利潤可以得到相應保障。
「聯合拿地」應對風險
「雙集中」供地新政之下,土地都被誰拿走了?據好地網統計,在首批集中供地中,拿地金額排名前10的企業中有5家是國企,排名前50的企業中有22家是國企。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百強房企拿地總金額達16485億元,同比增長4.6%,門檻值為3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明顯提升。百強房企招拍掛權益拿地總額佔全國300城土地出讓金的比例為55.9%。從拿地數據來看,房企布局更加聚焦一二線城市及核心城市群。
值得注意的是,集中供地新政對房企的資金實力是極大考驗。為減少前期的資金投入以及後期的運營風險,「聯合拿地」成為眾多房企的拿地策略之一。在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濱江集團以67%的聯合拿地比例領跑,金科、卓越、首開均保持60%及以上的聯合拿地比例。
從城市層面看,以廣州為例,4月底首批集中供地共成交42宗地塊,攬金906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近期陸續公示的地塊規劃方案發現,大多數高總價、高溢價地塊,房企不僅傾向於前期聯合拿地,後期聯合開發也成首選。
在廣州白雲區,正榮以20.9億元競得鍾落潭福龍路東側地塊,溢價率20.8%,成交樓面價16658元/平方米,將聯合新城控股共同開發;招商聯手弘陽以35.9億元競得白雲區石門街朝陽聯新東街地塊,溢價率15.4%,成交樓面價26643元/平方米,將聯合南國置業開發。
此外,金地以9.18億元競得增城區中新鎮新新公路東側地塊,溢價率31.5%,成交樓面價11038元/平方米,將聯合景泰富業開發。
不過在「三道紅線」及各地樓市調控不斷加碼之下,並非所有的聯合拿地開發都會順利。不久前宋都股份的退地風波,就將聯合拿地開發的另一面揭露給了行業。因為這是集中供地後的首例退地,也引起行業的普遍關注。
8月10日,宋都股份公告稱,因祥生控股、寶龍地產相關公司突然違約,給公司短期內的資金安排帶來巨大壓力,因此退掉計劃與祥生控股合作的杭州8號地塊。但在隨後的回應中,寶龍地產表示,與宋都簽署合作備忘錄僅是雙方表達合作誠意的表現,實際細節需以合同簽訂為准;祥生控股則稱,並未與宋都簽署過任何協議。
按照計劃,今年宋都的拿地金額為25億~35億元。而宋都在杭州首批集中土拍中就拿到5宗地塊,總金額達45.84億元,顯然已經超過了全年計劃。由於合作開發又出現問題,因此宋都寧願虧掉5000萬元也要退掉競得的杭州地塊。而這次退地的違約金也佔到宋都2020年凈利潤(3.21億元)的15.58%。
集中土拍規則優化調整
「雙集中」供地新政,旨在降低土地市場熱度。而中指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土地市場呈現出「量縮價漲」的趨勢。如22城首批集中土拍中,廈門、杭州、重慶、深圳、寧波、合肥的平均成交溢價率均超過20%,其中重慶、廈門的樓面價漲幅均達到45%。顯然,首批集中供地並未達到預期的「穩地價」目的。
那麼,接下來的集中土拍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其變化傳導至樓市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8月6日,深圳宣布中止出讓原定於8月9日掛牌的22宗地的使用權;8月11日,青島宣布第二批次集中出讓的100宗地拍賣活動因故「終止」;8月18日,杭州宣布31宗住宅用地終止掛牌,這是杭州第二次延期第二批集中供地時間。
此外,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沈陽、長沙、天津、濟南、福州等城市均已推遲了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讓時間。其中,天津、杭州、福州等城市還對土地競拍規則進行了優化調整。
對於多城中止或延期第二批集中土拍,行業普遍認為「土拍規劃將面臨調整」。此前有消息稱,自然資源部召開閉門會議,明確二批次核心城市土地出讓政策調整,包括競拍企業需具有房地產開發資質,加強對房地產企業購地資金的來源審查,限定土地溢價上限15%,不得通過調高底價、競配建等方式抬升實際房價,到達上限後通過搖號、一次性報價、競高標方案決定土地歸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發現,天津、福州等部分城市在中止或延期公告中調整的第二批集中土拍規則,基本與上述消息的內容相吻合。
如8月13日,福州宣布第二批集中土拍延至9月,同時對19宗地塊的最高價格進行了調整,最高溢價率均不超過15%。另外,調整還涉及限制競買人范圍、競買人資金來源、搖號規則調整,以及多幅地塊出讓條件優化等方面。
8月10日,天津明確將61宗地塊公開掛牌截止時間統一調整為9月10日,並將之前的最高溢價率不超過50%統一調整為不超過15%。同時規定,單宗住宅用地達到最高限價後,採用搖號方式確定競得人。
「這樣的話,利潤是有的。樂觀估計,可以做到5%~6%的利潤率。」中梁杭金衢的投資負責人劉傑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一些企業已調整資金,盯著第二批集中土拍。隨著土地供應規模的增加以及供地質量的提升,房企拿地的機會可能明顯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無錫在首批土拍中16宗地塊中有14宗是「地價觸頂進行競租賃或配建」,在8月初舉行的第二批集中土拍中調整為「所有地塊均採取觸頂搖號」方式,目的是抑制地價熱度過高,達到嚴控地價的成效。而實際效果也相當明顯,無錫第二批集中土拍宅地成交溢價率為4.1%,和第一批12.39%的溢價率相比大幅降低,同時多宗地塊實際成交地價控制在合理水平。
「土地規則的調整對房企來說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在推動建立房地聯動機制,實現限房價、控地價、提品質的同時,對於房企開發的合理利潤會有所保障,減少房企非理性競爭可能產生的市場風險。」張波認為,另一方面也會強化對房企的資格審查力度,通過完善審查流程和相應標准來提升穩健型房企的拿地幾率,土地市場對房企的「優勝略汰」也將起到加速作用。
某頭部房企IR劉偉以天津為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城市第二批集中供地規則調整後,核心是嚴格控制溢價,並且減弱土地市場競爭的自由度,以此提高房企整體的拿地利潤率。若其餘城市效仿天津改變土拍規則,則第二批集中供地的拿地利潤率有望得到明顯提升,地產板塊的底層邏輯或將被改寫。
而在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看來,「土拍規則調整並不會使行業趨勢短期內有變化。但微觀層面,通過降低地價來控制房價,保證開發商利潤和房屋品質,這樣的共識基本已形成。而競高標也會使得之前減配、精裝改毛坯等現象大幅減少。」
土拍規則調整利好房企
第二批集中土拍規則優化調整,對房企未來的布局會產生何種影響?
「一定程度上會讓頭部房企快速擴張受到限制,高杠桿快周轉做大規模的傳統模式受到挑戰。」第一太平戴維斯深圳公司董事總經理吳睿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開發商主流模式會立足已經進入的城市重點布局,在已經進入的重點城市經營效率和市佔率上下功夫,短期內布局新的城市的計劃會減少。
「預計後續集中供地的城市會擴容,不排除部分熱點的三線城市也會加入到集中供地行列。」張波認為,長三角和大灣區等主力城市群的三四線城市依然會是房企關注的重點。
「當前金融管控的嚴厲程度前所未有,商票等非標融資渠道都可能納入管控。這樣一來,企業前端拿地的動力和可能性被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某大型房企杭州區域負責人林光游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一家頭部房企浙江區域投拓負責人王洋舉例稱,他熟悉的一個全國排名前20的房企,今年上半年拿了不少地,但大多因為地價太高算不過來賬來。有些地塊想「求人合作」也很難找到對象,有些地塊雖然找到合作方,但因為沒利潤最終演變為「互相掐架」:一個告對方違反企業規則,一個告對方侵害名譽權。
對於房企拿了高價地後的利潤找補空間,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是通過同一地塊上不同產品設計搭配盡量拉高利潤,或去其他城市找補虧欠;其次,有地有項目的房企可以向供應商融資,維持信用評級和體量規模,再通過股票、發債等融資。但這樣操作有賭市場放鬆的成分,也會埋下債務逾期歸還不上的潛在風險。
「今年上半年企業拿地情況,與2016年和2017年企業搶地導致『地王』頻出的時候頗為相似。」明源地產研究院主編艾振強分析認為,早年搶地的副作用在此後兩三年開始顯現,導致一批房企要麼栽倒,要麼現在仍在艱難消化高地價帶來的虧損陣痛,這個過程還會持續好幾年。即便是以穩健著稱的企業,在大量囤地之後仍有擔憂。
艾振強認為,第二批集中土拍規則調整,對於避免行業過度集中化、多家獨大形成寡頭格局有很大作用。這樣也會避免因一家企業爆雷危機而影響整個產業鏈上下游,進而導致行業休克性調整的事件發生,同時也會要求開發商以長期主義來調整戰略布局。
在22城首批集中土拍中,部分熱點城市雖然溢價率高企,但對於頭部房企而言,因為其融資基本都是自有資金作配置,因此能把利潤壓到很低,即使有2%~3%的利潤也能活下去。不過,這樣的利潤率卻是很多中小房企無法承受的。
在更嚴格的土地和金融規則下,這樣「碾壓式」的實力懸殊,導致基本拿地的都是頭部房企和央企國企,而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間則越來越小。
隨著第二批集中供地土拍規則迎來優化調整,一些中小房企或迎發展機會。「建立有效的購地審查有利於維護房企拿地的公平性,尤其是地方國企或者具備大股東背景的中小房企,資金來源或將受到限制,同樣規模的民營房企的拿地機會將增加,資源不平衡的局面或許會有改善。」億翰智庫總監於小雨表示,在此基礎上,中小房企將獲得喘息空間,生存空間加大。
「隨著重點城市在二批集中供地中對土拍規則的調整和優化,三四線城市也開始『跟風』調整規則,所以這樣的趨勢是可以觀望和期盼的。」毛呈飛表示。
「回過頭來看,在首批集中供地中沒有出手或少拿地的房企是幸運的。」在林光游看來,上半年拿地的公司,可能會有大比例項目真的不賺錢,但下半年在新的土拍規則下拿地,可能就能爭取到一些利潤空間。
實際上,集中供地之外,已經有不少房企瞄準了非集中供地的三四線城市。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浙江的湖州、金華、紹興、上虞、義烏等地的土拍,往往只有少數幾家房企參拍,蘇北的徐州、淮安等城市的土拍溢價率則頻頻創下新低。
「集中供地基本利潤比較薄,反而是非集中供地的城市會有較大利潤空間。」在毛呈飛看來,不少非集中供地的三四線城市近期土拍市場低迷,土拍溢價率創下新低,或許也正是中小房企的機會。
上半年「雙集中」供地政策對各地土地供應節奏都有不同程度影響。貝殼研究院統計顯示,22城外的三四線城市,較2019、2020年出讓住宅用地規劃建築面積下降兩至三成。不過隨著「兩集中」供地常態化,這些城市下半年可能追趕節奏、加大供應。
㈢ 上海億翰商務咨詢股份有限公司靜安分公司怎麼樣
上海億翰商務咨詢股份有限公司靜安分公司是2017-02-08在上海市靜安區注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上海市靜安區江場路1319號601室。
上海億翰商務咨詢股份有限公司靜安分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06MA1FY5LC3B,企業法人何慧,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億翰商務咨詢股份有限公司靜安分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商務信息咨詢,企業管理咨詢,市場信息咨詢與調查(不得從事社會調查、社會調研、民意調查、民意測驗),企業形象策劃,市場營銷策劃,翻譯服務。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億翰商務咨詢股份有限公司靜安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㈣ 多城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止或延期,土拍政策將迎全面調整
隨著廈門、長春和無錫率先完成第二批集中土拍,上海、天津、深圳、蘇州、杭州、濟南、青島和沈陽等8個城市也紛紛發布了第二批集中供地信息。
不過,近日卻有多個城市陸續宣布中止或延期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讓。截至目前,已有深圳和青島發布了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止」公告;北京、廣州、重慶、沈陽、長沙、天津等城市已推遲了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讓時間。
「從各地中止或延期第二批集中供地來看,更大程度上或是對土拍政策進行調整和完善,強調更細致深化房地聯動調控機制,即地價本身和房價之間的傳導性,給房企留出合理利潤空間,保障項目品質。」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認為,通過建立房地聯動機制,強化購地企業資格審查,保障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競拍模式或將改變
8月6日晚間,深圳交易集團突發補充公告稱,中止出讓原定於8月9日掛牌的22宗地的使用權,具體出讓時間另行公告;8月11日,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公告稱,第二批次集中出讓的100宗地拍賣活動因故「終止」,再次實施公開出讓時間,以屆時公告為准。
7月29日,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消息稱,第二批住宅(含商住)用地集中出讓由7月推遲至8月;8月10日,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補充公告,明確將61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公開掛牌截止時間統一調整為2021年9月10日,並將之前的最高溢價率不超過50%,統一調整為不超過15%。
此外,北京原計劃於7月份、廣州原計劃於6-7月份、重慶原計劃於7月底、沈陽原計劃於8月份推出第二批集中供地均已推遲。
數據來源:億翰智庫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8月11日),A股、港股兩市地產股迎來罕見集體大漲。截至收盤,中交地產、*ST基礎等4股漲停,金地集團、金科股份、華僑城及萬科等均漲超6%。港股方面,中國恆大漲幅8.01%。碧桂園上漲2.42%,融創中國上漲5.45%。
實際上,地產股的反彈已於本月初開始。銀河證券認為,在行業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對於優質住宅開發房企是風險也是機遇,行業估值處於歷史最低水平,具備足夠的安全邊際。整個A股房地產板塊,目前有40隻股票市盈率低於10倍,市凈率低於1.2倍的公司則有70來家。
「在上半年的首批集中土拍中,多個熱點城市的房企拿地利潤率頻創新低。疊加同期的信用風險事件,行業估值持續壓縮。」
劉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以來壓低地產股估值的核心原因有兩個,首先是「三道紅線」之下資本市場看不到行業盈利能力的拐點,因此整個行業盈利能力依然處在下跌趨勢;其次,部分房企,如藍光、華夏幸福等今年以來出現明顯的經營困難。「不過,隨著調控逐漸深入,預期信用風險暴露已經逐步接近尾聲,這也意味著壓低估值的因素已經接近尾聲」。
截至上周末,今年A股房地產板塊累計跌幅達17.9%,跑輸滬深300指數12.3個百分點,在28個行業中排名第24位。
㈤ 榮盛房地產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榮盛房地產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榮盛發展)成立於1996年12月,注冊資金18.6368億元。總部位於素有「京津走廊上璀璨明珠」之稱的河北省廊坊市,是一家致力於中等城市商品住宅的規模開發、專業化經營、快速成長的國家一級房地產開發企業。2007年8月8日,榮盛發展成功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為河北省首家通過IPO上市的房地產企業,公司在地產、金融、酒店、設計等方面進行全面發展,並取得了驕人戰績。 2016年4月30日,億翰智庫發布《2016年1-4月中國典型房企銷售業績排行榜TOP150》。榮盛房地產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41。
法定代表人:耿建明
成立時間:1996-12-30
注冊資本:434816.3851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30000000002350
企業類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公司地址: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祥雲道81號榮盛發展大廈
㈥ 中國十年後哪些資產會暴漲 房子or股票
1、房子
無論中國的房價怎麼漲,總會有一些房地產泡沫即將破裂,房地產市場馬上崩盤的聲音。普通購房者懼於這些聲音遲遲不敢下手,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買房花費了自己大半生的積蓄。
事實上,如果剔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十年後中國最便宜的東西有可能就是房子。
說十年後房子便宜,是相對人均收入而言的,比如現在人均月收入是3000元、房屋均價是每平方8500元,而十年後人均月收入是1萬元時,房屋均價可能是每平方12000元,相對而言,房屋的價格當然比現在便宜多了,因此,現在高價買的房屋放到十年後非但不保值增值,還會嚴重貶值!
人口嚴重流失的中西部中小城市,建設在郊區、新區的房子,以及三流景點附近的所謂旅遊地產。這些房子租不出去,賣不出去,只能每月繳納管理費和房產稅。由於空置率太高,業主普遍拖欠物業費,最終物業公司撤離,成為小偷、拾荒者匯聚的地方,門窗沒有了,傢具被偷了。最後的最後,淪為養豬場,或者拆除賣廢品。
但能吸引來人口的城市,房子的命運則大不相同。北上廣深的房價,最終會比肩,甚至超過香港。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其中心區的房價也會高不可攀。看看俄羅斯吧,人口只有我們10分之一,國土面積是我們2倍,莫斯科房價仍然列入世界最貴的行列。城鎮化永遠是失衡的,城市之間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房價也是這樣。
2、現金
紙幣貶值是必然的,財經作家宋鴻兵舉例稱,80年代中期,保險公司向他的一個朋友賣保險,說等到2015年朋友退休後,每月可拿到50元人民幣的保險金。當時50元人民幣相當於一家人一個月的生活費,還是很值錢的。
可現在50元算什麼呢?現在在北京,這50元還不夠到保險公司領保險金的打的費。
假如你現在有1000萬元人民幣,你以為你就可以退休嗎?如果你把這1000萬存銀行里,10年後可能只相當於現在的200萬,再過10年,可能只值40萬,再過10年,可能只有幾萬了,可見紙幣貶值的速度有多快。
2014年的100元人民幣,購買力是2004年時候的幾分之一?去麥當勞,買到的東西也許差不了多少,但買房子、雇保姆、看病,孩子上培訓班,差別就大了。2004年的時候,深圳保姆月薪是1000元,目前要3500到4000元;好地段差一點的小區,新房子當年是6000元一平米,現在至少要3.5萬了。
所以,持有大量現金是非常危險的。即便你存余額寶,做銀行理財產品,也低於7%的年收益,相對於7%左右的真實通脹率,你的財富還是貶值。資金量大的可以做信託,達到10%年收益,但如果借錢的企業破產了呢?這個風險顯然非常高。
億萬富豪如果不做投資,30年後可能要吃救濟。其實不光是人民幣和美元,紙幣從來都是貶值的。
3、阿里的股票
10年後,阿里的股票價格是3美元還是4美元?雖然今天看起來,仍然在80美元以上徘徊,高不可攀。想想它的大股東雅虎吧,阿里未來也充滿變數。
科技企業,歷來「富不過三代」。崛起於個人PC時代的微軟,到了互聯網+時代還能支撐,但到了移動互聯時代,比爾蓋茨就被無情地掃地出門了。但這仍然救不了微軟,衰落仍將繼續。
崛起於互聯網時代的騰訊,在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的時候,幸運地抓到了微信。未來10年,科技領域又將發生巨大變化,阿里等中國互聯網巨頭們,都將進入他們面臨的「第三個技術時代」。這種挑戰,他們能應付得來嗎?
毫無疑問,肯定會有掉隊者,而這種企業的股票,將以暴跌收場。知道巴菲特為什麼不喜歡投資科技企業了吧,他是長期投資,需要有穩定的預期。李嘉誠也是如此,偶爾玩玩科技概念。
14年前,阿里巴巴還只是由18個人初創的電子商務公司,而今已經成長為一家橫跨電商、金融、無線通信等多種業態的「產業生態圈」,旗下坐擁10餘家子公司,而其眼中最重要的資源——「阿里人」(員工)已經擴容到26000多人。
靈敏應變、超強執行力一般在小企業比較容易實現,但是,阿里巴巴已經擁有超過2萬員工,而且規模還在不斷擴大。阿里巴巴希望日益龐大的身軀能繼續保持像創業當初18人團隊時那樣敏捷,並且能夠在各個領域都有所創新。但誰都知道,要讓大象跳舞是件很困難的事。
阿里巴巴是中國式商業思維的結晶,而亞馬遜卻有著天生的全球化基因。二十年來,亞馬遜不僅將自己打造成了全球商品品種最多的網上零售商和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同時還建立了完備的物流體系,這對於亞馬遜繼續在零售方面大展手腳大有裨益。同時,亞馬遜從基礎技術與硬體入手,打造的AWS與Kindle都被證明是行業顛覆者,展現出其創始人貝索斯的遠見。
目前,阿里依然享受國家在自主創業、電商稅收及跨境電商等領域的的一系列政策紅利,同時可以利用自己在電商領域已有的地位,在各地、各領域與政府進行談判。例如,阿里最近推出的「耕地寶」產品,就是將傳統意義上政府主導的土地流轉過程變成了互聯網產品。
但政策紅利能夠持續多久?對於阿里巴巴這樣的巨型平台來說,其自身造血盈利模式已經成熟,其所要應對的,不僅是優惠政策撤銷後的資金投入,甚至有可能需要做好反哺地方的准備。
4、傳統媒體
網路媒體進入傳播領域對傳統媒體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沖擊波。
根據Editor&Publisher的最新研究:大約1/3閱讀在線電子新聞的用戶對傳統媒體失去了興趣,電視收視率下降了35%,廣播收聽率下降了25%,報紙購買率下降了18%。
另據美國Paragon研究公司的調查顯示:1998年13%的美國家庭因上網而退掉了訂閱的報紙。網路傳播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給傳統媒介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壓力。
當海爾叫停了紙媒廣告投放後,人們就會發現新媒體傳播已經越來越被客戶、用戶所重視,傳統媒體如何順應全媒體時代,如何在粉絲經濟下立足並發展,交互性是關鍵,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研究如何快而全地完成到達率、實現轉化率,這是當下傳統媒體面臨的最大課題。
於是很多傳統媒體開始爭相開設訂閱號、服務號、微博、電商,想通過搶佔新媒體一席之地,為日後分一杯市場之羹鋪好道路。
報紙、雜志在這種洗牌的年代、顛覆的年代,能活下來的肯定是少數。所以,如果你投資傳媒股,需要瞪大眼睛看清楚了。凡是機制陳舊的,即便講了「新故事」,最終也將是浮雲。
但新媒體會崛起,只不過,這種崛起遇上了鼓勵創業的好時代,所以最終會是這樣的:傳統時政類報紙被包養,其核心內容成為禁地;私人背景的新媒體難以介入時政領域,但空間更大的,媒體的服務、娛樂甚至游戲功能,將被私有化,被做大做強。一批新富豪,會在這個領域誕生。
其實對於九零後來說,時政內容恰恰是他們最不關心的,也是最沒有市場價值的。而澎湃新聞,搞的就是這類風險最大、最沒有價值的東西。
5、地產股
雖然大城市中心區房價會持續跑贏通脹,但開發商的好日子結束了。未來10年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是殘酷的擠壓「過剩產能」時代。過去10年眼睛長到頭頂上的從業人員,將開始體會到傳統媒體所經歷的痛苦,絕大部分中小房地產企業會死亡,7成左右的從業人員需要轉行,大量的高管、中層將從「錦衣玉食」的層面,「淪落在風塵」。
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接受CNBC財經電視台采訪時說,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此前瘋狂膨脹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現在走到了「轉折點」,供應量將超過需求量。
如今的房地產行業已經進入大鱷爭食的時代,中小房企的生存境遇愈發艱難。隨著行業集聚程度的進一步深入,相對於規模越做越大的大型房企,中小房企的處境可謂「凄涼」,對外,在拿地、銷售等方面要面臨大房企的激烈競爭,對內,融資、轉型等都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雖然2014年底市場出現翹尾行情,但是從2014年全年市場表現來看,房地產行業的境況顯然已經大不如從前,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全年同比降幅近8%,銷售均價同比跌幅近5%。
與此同時,大型房企的市場份額卻在不斷增加,50強房企的銷售額門檻已經高達140億元。對諸多中小房企而言,繼續尋求規模擴張極有可能碰壁而亡,如何在夾縫中謀求生存空間,已經成為這些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命題。
來自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從銷售業績分布來看,銷售額超過百億的房企出現清晰的斷層,綠地、萬科等七家千億級企業銷售規模繼續擴大,12家企業的銷售規模在300億~1000億元,與第一集團之間拉開了500億元的銷售差距,而100億~300億元的企業則多達61家,競爭異常激烈。
億翰智庫上市房企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化東表示,百億企業陣營之間的分化正在拉大,規模房企的規模越做越大,強者恆強的趨勢愈發明顯,銷售額100億~300億元的房企,很多是從區域市場走向全國布局的房企,抵抗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有限,未來也存在不少變數。
由於金融機構為了控制投資風險,中小房企很難獲得開發貸,信託等其他融資渠道的成本又居高不下,中小房企沒了「救命錢」,與大企業在土地市場的拼搶顯得不堪一擊,這就導致了一系列連鎖惡化反應。
在市場低迷時期,中小房企銷售策略並不佔優勢,去化難度加大,資金匱乏拿不到可以開發的土地,項目運作陷入停頓,就將面臨資金鏈崩盤的高風險。張化東表示,中小房企最主要的生存壓力,正是來自高昂的融資成本和嚴重的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