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赫克歇爾俄林學說的主要內容有那些有何現實意義
內容:
1.每一個區域都存在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優勢;用優勢要素組織生產(資本密集,勞動密集,技術密集),並參與國際商品交流
2.低價產品(生產)出口,獲得高價回報;進口(本國區域高價生產產品)以低價購入,這樣就會促進每一區域的經濟發展,獲得合作性利益
3.度量
(1)GDP——用GDP單一指標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
匯率法——國際上世界銀行用匯率將各國的人均GDP換算為一種貨幣單位(美元,英鎊等)稱之為匯率法
匯率——單位本國貨幣的外幣價格或本國貨幣購買外幣所需要的價格.
浮動匯率法(目前採用)——匯率是變化的,價格按市場需求與供給來確定
▲不足:1)國際誤差大
2)國內用GDP總值或人均GDP——按省,直轄市,自治區等行政單位進行統計,簡便,符合實際,長期使用的一種方法
(2)國際比較項目(ICP)採用購買力進行評價(PPP)——選擇一些商品(代表性),搜集在各國的價格,數量,支出額——用加權平均法進行
(3)綜合指標法——實際生活質量指數(PQLI)莫里斯人口的識字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進行
ASHA(美國)——衡量發展中國家執行滿足基本需要發展戰略情況,有就業率,識字率,平均預期壽命,人均GDP增長率,人口出生率,嬰兒死亡率
意義:
區域經濟差異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1)區域經濟差異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超過正面影響
(2)正面影響:
1)相互促進和帶動
2)競爭意識的培養
(3)負面影響
差距過大
1 )不利於建立微觀經濟基礎
2)不利於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易造成發達,欠發達市場供求關系的隔絕,消費差導致文化差異,價值差異從而引發多種社會矛盾和地方保護主義的加劇
3)引發民族矛盾
『貳』 簡述赫克歇爾-俄林理論
在赫克歇爾和俄林看來,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別來自於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來自於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取決於各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即相對稟賦差異,由此產生的價格差異導致了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
要素稟賦理論是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另一種觀點。在其提出者赫克歇爾和伯蒂爾•奧林看來,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來自於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來自於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決定於該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
『叄』 H-O理論的簡介
赫克歇爾—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y),又叫做要素比例理論(Factor Proportion Theory)。
理論沒有試圖去解釋國際間生產率的重要差異。這種差異致使各國間比較成本的不同,並由此引起國際貿易。在現代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中,這些生產率差異本身被歸因於各國初級要素擁有量的差異,這種初級要素擁有量的差異實際上肩負了解釋國際貿易的全部重任:比較明顯的對外貿易商品構成的原因,如要素質量的國際差異以同一產品生產函數的差異等,都通過假設前提而精心排除了。赫克歇爾—俄林的理論最終形成了現在眾所周知的國際貿易模型的赫克歇爾—俄林定理(HOT):一個國家出口用其相對富足的要素密集生產的那些物品,進口該國相對稀缺的要素密集生產的那些物品。這個定理看似甚有道理,但卻也十分魯莽,它用供給條件解釋整個外貿商品的構成,如果(比如說)一國的進口需求傾向於用其富足的要素比較密集地生產的那些物品,那赫克歇爾—俄林定理就沒法解釋了。
對於現行形式的赫克歇爾—俄林模型是,薩繆爾森在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發表的一系列文章的功績,要比赫克謝爾1919年的開創性文章和俄林據此加工和發展而形成的《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1933年)一書的功績要大。
在一系列特定條件下,自由貿易將使要素價格基本上完全、而不是局部均等。這些特定條件包括:完全競爭、無交換成本、不完全專業化、相同的線性齊次生產函數、無外生經濟、在所有相對要素價格上相對要素密集程度不變、要素質量相同、要素數量不大於商品數量。這種絕妙的闡述(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最後推廣到了n個國家、n種要素和n種物品;H-O理論則沒能做到這一點,它至今仍只是一個討論兩個國家、兩種要素和兩種商品的定理(巴格沃廷,1965年,第175—6頁)。
『肆』 赫克機床怎麼樣有什麼優缺點
我用過它的加工中心,智能機的代表,使用非常簡單方便,但是國內知名度偏低一些。
編程可以做到圖紙輸入自動生成程序,也可以採用人機對話或者G代碼模式。
操作上也有很多便利,尤其屏幕大,而且是觸摸屏,用起來和手機一樣,舒服啊。
不過好像國內用戶不是特多,好像主要是國外用戶在國內設廠時候會帶機器進來。
價格也要比略貴一些。
還可以吧,用用就知道了,我覺的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幾個功能,特別爽。
不知道這樣滿意嗎?給點分撒,俺窮死了。。。。。
『伍』 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怎樣解釋印度軟體產業的崛起
赫克歇爾-俄林理論又稱要素稟賦說,即「生產要素價格的差異由生產要素在不同地區或不同國家的稟賦—豐裕程度的差別引起的,也就是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
印度的軟體業崛起和中國對外出口加工工業崛起是一個道理,即利用國內勞動力價格較低的比較優勢,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印度發展軟體業發展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政府扶植、官方語言是英語、大量廉價勞動力、計算機和數學基礎教育較好等。
『陸』 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
薩繆爾森的研究范圍橫跨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他對經
濟學的三大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都有獨
到的見解;他把凱恩斯主義和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結合起來,形成「新古典
綜合學派」的理論體系;他還一直熱衷把數學工具運用於靜態均衡和動
態過程的分析,以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研究經濟,為數理經濟學
的現代化作出了貢獻。此外,他還通過對乘數和加速數聯合作用的分
析,把兩者巧妙地合而為一,揭示出了乘數與加速數的內在聯系;在關
於經濟增長論的論述、關於「社會福利函數」的論述和對比較成本說中
的「赫克雪爾——俄林原理」的補充等的方面,都為經濟理論貢獻了珍
貴的思財產。薩繆爾森的理論維護和傳播了傳統西方經濟學說,促進了
經濟理論數學化的發展,成為西方世界久負盛名的經濟學巨子。因此他
的著作一版再版,在世界各國享有很高的聲譽。
薩繆爾森的著作主要有:《經濟分析基礎》(1947年),《經濟學》
(1948年,至今已出了14版),《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與多爾夫曼索
洛合著,1958年),《薩繆爾森論文集》(3卷本集,1965年,1966年,
1972年)等。
(一)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
生產要素報酬就是生產要素的收益,要素報酬等於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要素的邊際產品也就是要素的邊際生產率。
在短期內,雖然產品價格會因為國際貿易而發生變化,但生產要素還來不及在部門間流動。因此,國際貿易在短期內隻影響產品價格。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一國出口產品的相對價格會上升,進口產品的相對價格會下降。由於MPL和MPK不變(因為生產要素不流動),而出口產品價格(PX)上升,所以出口行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報酬(WX,RX)都會增加。反過來,由於進口產品價格(PM)下降,進口競爭行業使用的勞動和資本的報酬(WM,RM)都會減少。也就是說,出口行業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受益,而進口競爭行業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受損。
長期來看,生產要素可以在各產業間自由流動。國際貿易對生產要素報酬的影響就要結合產品價格和要素邊際生產率的變化來分析。由於貿易的結果使出口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受益,報酬提高,進口競爭行業的資本和勞動就會向出口行業流動。這里我們假定出口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的,進口競爭行業是資本密集型的。這樣,進口競爭行業的資本—勞動比率較高,當本國進口競爭產品產量因國際貿易而減少後,轉移出來的資本就比勞動多;另一方面,勞動密集型的出口行業的勞動—資本比率相對較高,在出口產品產量擴大後對勞動的需求大於對資本的需求。這樣,從進口競爭行業轉移出來的資本多,但需求少;轉移出來的勞動少,但需求卻更多。結果就是資本相對過剩,勞動相對不足。如果兩個行業都按照原來的資本—勞動比率生產的話,就會有一部分資本閑置下來。
但是,當資本過剩時,它就會變得相對便宜,這樣閑置的資本就會被兩個行業吸收,以用來替代相對稀缺從而昂貴的勞動(這里我們假定勞動和資本可以相互替代)。這樣,兩個行業都會比貿易前投入更多的資本來替代勞動,於是它們的資本—勞動比率都會比貿易前提高。由於資本投入增加,各行業中的勞動邊際生產率提高,而資本邊際生產率則因為資本投入增加而下降。結果對出口行業而言,由於PX提高,MPL也提高,所以WX也就上升,也就是出口行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提高;對進口行業而言,由於PM下降,MPK也下降,所以RM也就下降,也就是進口競爭行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下降。
在以上的長期分析中,國際貿易對出口行業資本報酬的影響以及對進口行業勞動報酬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推導來說明這兩種要素報酬的變化:我們的分析一直假設貿易前兩個國家國內要素市場是均衡的,這樣,出口行業的工資水平和進口行業的工資水平就是相等的,即WX = WM,同樣,出口行業的利潤水平和進口行業的利潤水平也是相等的,即RX = RM。在貿易後的要素市場也將形成均衡,從而進出口行業的工資和利潤在新的均衡狀態下也必然是相等的。這樣,開展貿易後,我們已經推導出出口行業的工資將上漲,進口行業的利潤將下降。那麼,在貿易後WX = WM,RX = RM的情況下,進口行業的工資水平WM也會上升,而出口行業的利潤水平RX也會降低。
把以上分析歸納起來,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長期來看,開展國際貿易後,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提高,而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本國稀缺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下降,而且無論這些生產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都是如此。這個結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斯托爾珀(Wolfgang Stolper)和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論證的,因此稱為「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從上面的分析中還可以看出,發生國際貿易後,由於生產要素報酬(價格)是產品價格與要素邊際生產率的乘積,所以生產要素報酬的變動會超過產品價格的變動。這一結果被稱為國際貿易的「放大效應」(magnification effect)。
(二)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產品價格的差異,兩國就會繼續開展貿易,但最終的結果將是兩國兩種產品的價格完全相等,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完全相等,此時如果其他條件不變,貿易也就停止。兩國間開展貿易的結果會使兩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最終相等這一趨勢被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由於這一定理是由薩繆爾森根據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邏輯論證的,因此該定理又稱為「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
『柒』 ncp是什麼牌子
品牌:NCP
售後電話:021-64403080
官方網站:點擊進入>>
聯系地址:徐匯區中山西路1800號兆豐環球大廈2樓 F 座
赫克松科技私人有限公司公司介紹
成立於1989年的赫克松科技私人有限公司是一個行業領先的存儲產品製造商與銷售商。赫克松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存儲產品分銷商,為所有采購商,無論大小,以最有競爭力的價格,直接提供廣泛系列的高品質內存條。 從公司創立到現在的10多年裡,赫克松科技已經在亞洲、澳洲建立起龐大顧客群,並把業務拓展至歐洲和美國市場。公司在業務上獲得許多領先的內存產品製造商,如Infineon (英飛凌), Samsung (三星), Elpida, HITACHI (日立), NEC等的大力支持。與這些製造商保持長期的夥伴關系讓赫克松能夠領先其他競爭者,並為全球客戶提供最佳的服務。
此外,赫克松高效的營銷網路, 使我們有能力給客戶提供完善的售前售後服務。赫克松科技的商業哲學思想,強烈的求勝慾望以及高標准要求共同創造了一個強大的以顧客為中心的內存產品製造及銷售企業。2000年Hexon的營業額超過2億新元。
為了保持領先優勢,赫克松科技將努力鞏固現有的成果,積極開發新產品新技術以及同供應商和客戶之間建立更強的戰略聯盟關系。赫克松科技會勇敢面對信息時代的每一個嚴峻挑戰,爭創輝煌。
『捌』 什麼是赫克歇爾一俄林原理
要自信。很多的科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有效地開發這種潛力,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何時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這種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種必勝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擺脫失敗的陰影。相反,一個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會一事無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遠的自卑之中。
『玖』 急需這個題答案:比較和分析絕對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的異同。
一 絕對優勢理論(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稱絕對成本說(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說(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該理論將一國內部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推演到各國之間的分工,從而形成其國際分工理論。絕對優勢理論是英國經濟學家,資產階級經濟學古典學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創始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書中分析了國際分工的絕對成本狀況,提出了依照絕對成本進行分工的學說,奠定了自由貿易政策主張的理論基礎。該理論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分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某項作業,節省與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時間;分工有利於發明創造和改進生產工具。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它們都可以使一國在生產上和對外貿易方面處於比其他國家絕對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國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
斯密的理論觀點表明,各國獲得的對外貿易利益取決於各國生產商品的絕對成本優勢;一個國家出口的應是本國生產效率高的商品,進口的應是別國生產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結果是使貿易雙方都獲益。因此,斯密主張解除國家對貿易的管制,包括關稅徵收和發放補貼。但是,斯密的觀點也包含非科學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比較優勢理論(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為:在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對於處於絕對優勢的國家, 應集中力量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力量生產劣勢較小的商品,然後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彼此都節省了勞動,都得到了益處。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兩利取重,兩害取輕」。
一般而言,中國現階段勞動力相對多,資本相對短缺,應該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型的產業,或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但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或者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可能成千上萬,每個地方的資源不可能把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所有產品都生產出來,這就必須做出選擇。
具體的選擇應該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選擇當地有傳統的產業。舉幾個例子:揚州有個杭集鎮,是全國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鎮牙刷廠不開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給。這個鎮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生產牙刷,有歷史傳統。南昌有一個文港鎮,是全國的鐵筆之都,國內生產的70%的鐵筆都出自哪個地方,文港這個地方也是從宋朝開始生產筆了,所以也有歷史傳統。
二是當地有國有企業。上世紀50年代,國有企業在很多產業不具備比較優勢,當時我國一窮二白。改革開放26年,我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長速度9.4%,經濟規模提高了10.3倍,現在,資本擁有量、技術擁有量和上世紀50年代已經改善非常多,許多原來不具備比較優勢、需要政府保護補貼才能生存下來的企業,現在其實可以煥發活力了。以重慶為例,重慶原來是老工業基地,現在則是全世界的摩托車生產之都,全國摩托車每年生產一千多萬輛,重慶要生產400多萬輛。這是因為,過去的重工業基地,為此打下了許多裝備業的基礎,當地有國有企業形成的產業群聚,現在已經符合我國的比較優勢。
三是當地要有獨特的資源。寧夏的枸杞子,新疆的哈密的葡萄乾,都是當地的獨特資源。
四是當地已有產業可以向上下游延伸。比如說義烏,原是農區,基本上沒有工業,但現在義烏有很多工業,如織襪業、文具業等,因為義烏有市場,從銷售可以延伸到生產,生產的產品用於勞動力密集、技術相對比較傳統型的產品,符合比較優勢,又同市場經驗相結合。
三 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其理論模型即H-O模型。
在赫克歇爾和俄林看來,現實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要素不只是一種—勞動力,而是多種。而投入兩種生產要素則是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條件。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在各國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價格差別來自於產品的成本差別,這種成本差別來自於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則取決於各國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即相對稟賦差異,由此產生的價格差異導致了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
這種理論觀點也被稱為狹義的生產要素稟賦論。廣義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指出,當國際貿易使參加貿易的國家在商品的市場價格、生產商品的生產要素的價格相等的情況下,以及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兩國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水平相等(或生產同一產品的技術密集度相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取決於各國生產要素的稟賦,各國的生產結構表現為,每個國家專門生產密集使用本國具有相對稟賦優勢的生產要素的商品。生產要素稟賦論假定,生產要素在各部門轉移時,增加生產的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保持不變。
新古典的H-O要素稟賦理論,從要素稟賦結構差異以及由這種差異所導致的要素相對價格在國際間的差異方面來尋找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圖模型中關於一種生產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當的成功。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條件之上。
要素稟賦: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生產要素的絕對數量無關。(相對於國家而言的概念)
例如,美國無論在資本存量,還是在勞動絕對數量上,都遠遠高於瑞士和墨西哥這兩個國家。但與瑞士相比,美國的人均資本存量低於對方,因此相對於瑞士而言,美國屬於勞動豐富的國家。如果拿美國與墨西哥相比,則美國的人均資本存量高於墨西哥的水平,因此美國與墨西哥相比,屬於資本豐富的國家。由此可見,當我們說某國在要素稟賦上屬於哪種類型時,必須注意看與誰相比。
A、B兩國在貿易前由於要素稟賦的不同,導致了供給能力的差異,進而引起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一國出口密集使用其豐富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