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清政府價格昭信股票
擴展閱讀
微信號二次修改器 2025-07-16 08:16:04
張飛扮演者 2025-07-16 07:56:52

清政府價格昭信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3-14 17:15:45

『壹』 甲午戰爭,中國到底賠了多少錢給日本

馬關條約的賠款明細

按照中日《馬關條約》的要求,中國需要支付2億兩白銀的本金給日本政府,並且定期還要繳納剩餘數額的百分之五作為利息。

筆者粗略地統計了一下清政府的賠款明細(全部以白銀為基準):

第一、本金2億兩白銀,清政府全部賠款完成;

第二、截止1898年付清全款為止,清政府支付利息為1083萬兩白銀;

第三、作為「答謝」日本歸還遼東的報酬,清政府又被勒索「續遼費」3000萬兩;

第四、由於清政府繳納的白銀成色不足,額外補貼日本1325萬兩白銀;

第五、賠款之前由於銀價暴跌,日本要求清政府全部以英鎊付款,按照匯率損失,折算下來中國多支出了1500萬兩白銀;

第六、直到1898年付清全款,日軍才撤離威海衛。這段時間里,清政府繳納日軍軍費150萬兩白銀。

即便我們不計算日本從清朝掠奪的戰船、糧食、軍火、貴重金屬等物品的總價值,實際付出賠款也有2.7億兩白銀之多。

如此龐大的賠款超過了過去清朝與列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賠款總和,暴露了日本人貪婪的本質。

但是,清政府要如何支付如此龐大的賠款呢?

清政府的賠款來源
清政府為了繳納這筆賠款,首先是在國家提高賦稅和田稅。

普通百姓的收入是銅錢,需要兌換為白銀才能繳納,在這個過程中往往被清朝官吏中飽私囊,所以上下剝削關系就成了帝國主義剝削清政府,清政府剝削百姓,這就是歷史教科書中提到的「《馬關條約》加大了百姓負擔」的本質。

在稅收以外,清政府還發行了公債「昭信股票」,向民間集中資金。

不過,這些措施對於賠款而言都是「杯水車薪」,清政府主要的賠款來源是以出賣領土和資源等主權為代價的對外借款。

1895年,清政府支付了《馬關條約》賠款的第一部分。

其中,清政府向沙俄和法國簽訂了「俄法洋款」,借得1582萬英鎊;又和瑞士簽訂了「克薩磅款」,借得100萬英鎊。

按照當時的匯率,這筆借款總價值約為1億兩白銀。

1896年,清政府支付第二次部分的賠款。

其中,清朝向英國、德國共借款1600萬英鎊,也就是「英德洋款」借據。

借款剩餘的部分和國內收入主要用於第三次賠款。

1898年,清政府第四次向日本賠款,並付清了剩餘的全部賠款,因此日本沒有追加利息。

這次賠款的主要來源還是向英、德銀行借款,也就是「續借英德洋款」1600萬英鎊。

筆者需要說明的是帝國主義借給清政府的錢並不是無條件的,比如德國以此為借口強占膠州灣,英國則奪取我國沿海口岸徵收海關稅。

通過這些借款的附加條件,帝國主義可以在中國徵收海關稅,並享受其他政治特權,甚至可以干涉中國內政。

本質上而言,清政府的借款就是以出賣領土主權為代價的飲鴆止渴。

『貳』 我國最早發行的兩支股票詳情介紹一下

康有為變法發行股票

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進行了一場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遭捕殺或逃亡國外。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這場變革史稱「戊戌變法」。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海外,為了延續保皇黨,康有為在海外發動華僑,創辦了中國第一張跨國股票。

據東森新聞網報道,收藏了康有為發行的股票的黃先生表示:「以宣傳保國保皇保種為口號,先是進行捐款,後來以集資辦實業為主。」

康有為斥發行昭信股票是亡國之舉

其實,在康有為之前,清政府也曾發行過「股票」,不過,這份股票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公債,它就是著名的「昭信股票」。

1898年1月30日,黃思永上書光緒《請特造股票籌借華款疏》,提出應發行借款「股票」,以充分挖掘和積聚華民的財富,尤其是應「嚴責中外臣僚,激以忠義奮發之氣,先派官借,以為民倡」,則「合天下之地力人力財力,類別區分,各出其餘,以應國家之急;似乎四萬萬之眾,不難借一二萬萬之款」。

此項借款關乎國家的自立自強,所以黃思永請將借款「股票」命名為「自強股票」。希望讓民眾明了政府借款是「因國計自強派股」,進而「人人曉以休戚相關之理,人人動其忠君愛國之忱」。後來,在制定章程之時,侍郎張蔭桓將之改名為「昭信股票」,意即「就認股數目以昭信守」,顯示政府信用。
在利益保障方面,此項股票定以一年見利,「既速且准」。正為財政危機困擾的光緒帝對黃思永的奏疏十分重視,傳旨「著戶部速議具奏」。戶部上《奏准自造股票籌借華款疏》,基本上同意黃思永的方案。光緒皇帝當即批准,並對此次募集公債寄予了厚望。

只是,昭信股票在發行過程中,雖然朝廷頒布了嚴格的章程,作了還本付息的規定,但也嚴重背離原定章程。昭信股票的發行,最終演化成為官府的苛派抑勒或強令捐輸,使民眾怨憤激增。昭信股票的發行導致人民怨聲載道,朝臣有煩言,光緒只得在九月間下詔「著即停止」。

康有為對發行昭信股票一事堅決反對,斥為亡國之舉,指出其結果只會「徒飽貪吏,於國計無益」。他還認為,無論外債內債都是挖肉補瘡,如果不從經營自強著手的話,「則賠款無已時,借款亦無已時,是坐自斃也」。

梁啟超後來評價昭信股票「實中國內債之嚆矢,而恐亦中國內債之末路也,……以若此之政府,本不足信,雖欲昭之,其烏可得」。

慈禧籌建自來水公司發行股票

在康有為之後,慈禧也曾發行過股票。光緒年間紫禁城的一場大火,使慈禧意識到自來水的重要,於是下令袁世凱籌建京師自來水公司,並且公開發行自來水股票。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袁世凱通過農工商部委派周學熙在京承辦京師自來水廠。周學熙(1866-1947)安徽建德人,洋務運動重要人物周馥之子,民國初期地方財政、實業界的代表人物。

由於國庫空虛,創辦公司又需資浩大,所以公司採用了當時少有的集資方式——發行股票股本總額300萬元,專招華股,由於採用了許多靈活優惠政策,如交股金在先者10股送1股等,故資金迅速到位,京師自來水廠1908年即投入建設,1910年便完工投廠。這就是世人所說的「一場火」引發一張「股票」,一張「股票」引出一段「故事」的由來。

在那個年代,還沒有股票大廳,也沒有股民瘋狂炒股的畫面,只不過是一些留著長辮子的人手拿一大迭股票而已。不過,也不難想像這一張又一張投資工具,在當時民眾的生活中已經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叄』 晚清時期公債發行的消極意義

中國近代的海關收入自晚清以來一直是外債償還的主要來源。近代中國的外債多數是以外幣的形式舉借和償還的,而海關徵收的卻是銀兩,因而為償還外債,必須將銀兩兌換成外幣。自晚清以來,因為匯率的問題,中國與外國債權方一直有著爭議,中國要求根據匯率的變動來改變海關稅率。1896年,為穩定海關的收入,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曾向各國提出一個備忘錄,要求中國海關稅率以黃金為征稅標准,並由李鴻章出訪歐洲時向各國提出。備忘錄指出:「協定稅則在1843年初制定的時候和在1858年修改的時候,用以計算稅率和據以繳納關稅的那種特殊銀兩——海關兩,實際上對英鎊是保持每兩六先令八便士或是三兩一鎊的確定價值。可是在過去二十年中,白銀對英鎊的兌價一直不斷地貶低,以致目前,必須六至七兩才能購得英幣一鎊。」因而,要求應該重新宣布海關兩3兩摺合1英鎊的「固有價值」,以其體現「事理的公平」。為此,應採用一種金標准納稅。備忘錄為避免修改商約之嫌,指出這種做法並非「一種必須改動條約,或變動稅則的辦法」,只不過在每六個月確定和公布一次關平兩與英鎊的比價,然後,進出口商若用黃金納稅時,則遵循1金鎊摺合3海關兩的兌價;若以紋銀繳納,則按2228兩上海規元摺合1000海關兩的比率折算。這就是將海關兩變成一種等同於英鎊6先令8便士的金單位。①這一提案的實質是保持海關兩的幣值和現行稅率的前提下,增加海關的關稅收入。它的核心是保持海關兩與外幣以前的匯率。②這種將海關兩與黃金匯率固定的作法,無形中就抬高了海關兩的價值。但這個建議由於英國和德國的反對未被採納。1899年清政府又重提這個問題,因義和團運動而無功而返。在1902年商約談判中,清政府再次提出由赫德起草的以金單位為修改稅率標準的備忘錄。備忘錄認為1895年中日戰爭後,關平兩計值英幣39.8996便士。可是,到1901年,《和約》已把關平兩定為36便士,這樣白銀對英幣的兌價僅值英幣30.078便士。這樣中國每年的賠款和債款的總額由42429500海關兩,增加到51285622海關兩,因而建議用黃金或美金來「釐定海關稅則」,但仍遭到拒絕。列強只是同意以1897、1898、1899三年進口貨的平均價格為計算從量稅的標准。因為它仍以海關兩作為徵收單位,即使稅收可以有所增加,但卻無法保證銀價跌落時中國外債償還能力。但從20世紀初到20年代末,中國的銀價相對而言變動不大,所以海關征金問題一直擱置未提。 1929年後,國際金融市場變動劇烈,金本位國家物價下跌,銀價下跌幅度加大。下表則可簡略地反映20、30年代銀價下跌情況: 這種銀價持續下跌雖有助於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但對償還外債而言,則增加了負擔。宋子文稱:」政府每年所付外債在九百萬鎊以上,按現在(1930年)的匯價償付,較諸民國十四年之平均匯率,須多付百分之六十,即按較一年前之匯率,亦須多付百分之二十有餘,國家損失甚大。」③雖1929年起實行關稅自主,收入增加,但因銀價下跌,外債支付額加大,關余因之日減,「不但上年改定關稅之事,等於徒勞,且業以關稅增收為抵押發行之巨額庫券公債本息,將無法支付,其影響於財政金融者甚巨。」④鑒於此,國民政府於1月15日下令自本年2月1日起,海關進口稅一律征金。具體做法如下。 1.海關金單位是一種計賬單位,其與黃金有固定比價,即一個海關金單位含60.1866公釐純金。它有二種兌換方式。 其一,與金本位制的外幣有相對固定的比價。如1930年初,1個海關金單位與主要外幣的兌換率是: 其二,與關平兩的折算方式。當時規定從1930年2月1日至1930年3月15日六周內,所有原進口稅則按關平銀徵收者,一律按關平銀1兩,等於海關金單位1.5元摺合,自3月16日以後,關平銀1兩合海關金單位1.75元。 2.交納進口稅時,仍可以用銀元、銀兩交納,其與海關金單位之摺合率,由各海關稅務司提前三天公布。根據公布的關平兩與其他銀元銀兩之間的兌換率,再摺合成海關金單位。1931年1月1日,海關稅則修正時,所有進口稅均直接以海關金單位表示。自徵收海關金單位後,納稅人繳納關稅,除在中央銀行開立關金存款賬戶,隨時簽發支票繳付外,多以現行銀幣摺合關金繳稅。⑤ 為使徵收關金更加簡便,總稅務司在1930年4月開始作了一些修正。按照財政部訓令,關金與銀元、銀兩及其他通用銀幣之間的兌換率,應由總稅務司提前三天公布,但實際上「是項摺合率往往一日數變」。於是便放棄由總稅務司提前訂價的辦法,而由各大口岸稅務司根據銀行每日發布之美金、日元、英鎊的電匯率,規定每日的海關金單位的摺合率,至其餘各口由「總稅務司隨時令關遵照」。不久,閩海關稅務司神速本順稱,根據上述方案,美元對關金的匯率高,「常見用美金匯率摺合海關金單位合成當地銀元之數,較用同一銀行同日發表之日,金匯率摺合海關金單位合成當地銀元之數。」因而建議「如以美金匯率為准,實於海關較為有利。」⑥梅爾和認為閩海關所呈,「系屬實情」,「現為保護稅收起見,似宜規定以有利之匯率為摺合之匯率。」財政部也對此表示同意,「應照所擬辦理。」⑦1931年秋,英國、瑞士、挪威等國放棄金本位,日本繼之。1933年美國也採取同樣步驟。這樣海關金單位與各種外幣相對固定的匯率就不復存在。為避免關稅收入再次降低,海關規定,徵收進口稅時,首先按貨單所標日期之電匯行市,將各種外幣,合成本國銀元,然後以由海關公布的金單位與銀元之間摺合率相除,便可得該項貨物之金單位價值。 二、關金券的發行及使用范圍的擴大 實行海關進口稅徵收金單位後,最直接的益處是確保了外債償付的完成。如1931年海關進口稅共收關平銀246064000兩,其中有10161000個金單位,摺合關平銀128213000兩,有銀兩兌換金單位的73749000兩,和按關平銀徵收的子口稅4100兩。所有以關稅為擔保之外債賠款以及善後借款本息均如數償付。共付海關金單位50433284.31元(合規元65837057兩6錢5分)及規元53975951兩4錢3分,合計規元119813009兩8分,比1930年多支規元22338659兩7錢7分,同時,以關稅及退還庚款作擔保的內債信庫券本息,亦均已如數償付。⑧ 結合當時的中外關系及具體的操作辦法,進口稅征金應是一個較為成功的舉措。綜合而言,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來闡述。 其一,它實行的前提是中國關稅自主和保持原有的稅率。時任司法院院長的王寵惠曾明確表示:「列國既已承認中國關稅自主,當無問題,惟日本尚未承認,既然不變更現行稅率,自不致有問題。所以,徵收金單位「自五更求列國同意之必要。」⑨上海的日商認為關稅征金後,其所繳的稅款,必較前頓增,不免遭受損失,「頗露反對之意。」但日本大藏省認為「既承認中國關稅自主權,中國因銀價跌落而採用金制度,從前德亦於馬克跌落時,有此辦法,已有先例。關稅自主在即,自無可容緣。」⑩其二,征金辦法穩妥。宋子文在征金之初,即強調政府此舉「於世界的金銀價變動上毫無關系。」⑾「此辦法無非恢復現行稅則頒布時之進口稅價,亦即恢復從量與從價稅之原來關系」。⑿海關進口稅則有二種類型:從量和從價。就從價稅而言,進口貨到岸價本就以外幣計值的。按金單位徵收,不會受到影響。就從量稅而言,關稅征金也不具有抬高稅率的意義,即使有也僅有2—3%。正是由於進口稅改徵關金後,政府並「無過分之利益」,同時在操作上有一漸進的過程,因而各界反應良好。在外商方面,《泰晤士報》援引外商的話說,征金「在此銀價大跌之際,實已至公至允,所定純金單位,並不影響普通依值抽稅之貨物。蓋此種貨物,所交之稅乃依該進口貨在滬之值估計。……無論金銀如何漲縮上落,不受影響也。」《字林西報》也稱此舉「亦固其所」。相關國家的反應也較乎和,上海領事團領袖美國領事克銀漢也甚表贊同。總稅務司梅樂和亦稱「進口稅適用金單位計算,實為萬能全之方法。」⒀ 關金征稅雖效果良好,但不免有手續不便之弊端。1930年中央銀行即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製關金券,面值有10分至500元十種,准備將來發行。1931年5月1日,中央銀行奉國民政府令白本日起發行海關金單位兌換券,關金券發行時分10元、5元、1元、20分、10分五種。 關金券發行之初正面為孫中山像,印有地名和「憑票即付」等字樣,背面圖樣為上海海關大樓,均為直型。 按照《關金兌換券辦法》規定,其准備金規定為十分之六為現金准備,十分之四以國外信譽卓著的銀行金債票作保證准備,但實際上自1931年5月至1933年4月,均是十足的現金准備,「故其信用至為昭著」。⒁關金券的發行主要目標只是為進口商提供納稅的便利,並不在市面流通。由於其與外國貨幣直接掛靠,幣值相對穩定,所以關金券直接交稅的比例逐年上升。1930年僅佔12.18%,1931年則增至63.02%,1932年增至75.27%,1933年增加到87.82%。⒂在此後十餘年的關金券一直堅挺,含金量從每元0.601866克升至0.8888671克。其流通范圍雖非常有限,但其儲藏功能愈顯突出。1942年4月,財政部宣布以關金1元摺合法幣20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國民政府變相增發法幣大鈔,關金券公開地行使流通功能,變成真正的紙幣。1948年8月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以消解通貨膨脹,關金券與法幣一道退出市場,完成了它的使命。

『肆』 昭信股票的起因

中國政府發行最早的公債並不叫「債券」,而叫作「股票」,它就是著名的「昭信股票」。
1898年1月30日,黃思永上書光緒《請特造股票籌借華款疏》,提出應發行借款「股票」,以充分挖掘和積聚華民的財富,尤其是應「嚴責中外臣僚,激以忠義奮發之氣,先派官借,以為民倡」,則「合天下之地力人力財力,類別區分,各出其餘,以應國家之急;似乎四萬萬之眾,不難借一二萬萬之款」。
這次上書提意見自有其原因。甲午戰爭後,清廷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中第四款規定:「中國約將庫平銀貳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同時還約定,這筆兩億兩的賠款必須在3年內分8次付清,否則,未付清的款目要另外支付5%的年息。這筆賠款相當於清廷兩年的全部稅收,當清廷交付了第4期賠款後,再也拿不出錢來。1897年清政府籌辦第三次借款時,英國和沙俄為獨占貸款權爭執不下,形成僵局。清政府對雙方都不敢得罪,決定停借外款,自己想辦法解決。光緒允許天下士民上書言事,並下詔要求臣下「籌劃開源之計以償付賠款。」
此項借款關乎國家的自立自強,所以黃思永請將借款「股票」命名為「自強股票」。希望讓老百姓明了政府借款是「因國計自強派股」,進而「人人曉以休戚相關之理,人人動其忠君愛國之忱」。後來,在制定章程之時,侍郎張蔭桓將之改名為「昭信股票」,意即「就認股數目以昭信守」,顯示政府信用。
在利益保障方面,此項股票定以一年見利,「既速且准」。黃思永樂觀地指出:通過精神激勵和收益保障,華商一定會積極響應,「安見將來風行之盛,不如外洋」。正為財政危機困擾的光緒帝對黃思永的奏疏十分重視,傳旨「著戶部速議具奏」。戶部上《奏准自造股票籌借華款疏》,基本上同意黃思永的方案。光緒皇帝當即批准,並對此次募集公債寄予了厚望。
根據黃思永建議「先按官之品級、缺之肥瘠、家道之厚薄,酌定借數之多少,查照官冊分派,漸及民間。」戶部官員在會商時作了較為實際的考慮:「第缺分肥瘠、家道厚薄,一時既難周知;且按官之品級以定數之多少,亦恐跡近抑勒,窒礙難行。」經過「會同商酌」,戶部定出了較為折衷的方案:由該部印造「股票」百萬張,凡官紳商民均「量力出借,無庸拘定數目」。但考慮到「內外大小臣工,受國厚恩,際此帑絀時艱,尤當熟計安危」,發揮帶頭作用,「出家資以佐國用」。所以「擬請降旨飭令在京自王公以下,在外自將軍督撫以下,無論大小文武現任候補候選各項官員,均領票繳銀,以為商民之倡」。即將政府強制攤派,變為動員官員認購。

『伍』 歷史上的元宵節都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

元宵節,作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在西漢時期便已成為固定節日,關於它的起源也眾說紛紜,未有定論。

按照道教的說法,天、地、水三官分別於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降臨人間,因此,元宵節由迎接上元天官的祭祀活動演化而來,故有「上元節」之稱。

道教祖天師張道陵亦被認為是在農歷正月十五(公元34年2月22日)降生的,在我國歷史上,元宵節除了是張天師的誕辰,還發生了很多重大歷史事件。

一、元宵節前夕 正月十四

▶322年2月16日 王敦起兵反晉

王敦出身於魏晉時期門第最高的士族——琅琊王氏,在西晉末年,他接受堂弟王導的邀請,幫助渡江南下的司馬睿立足稱帝建立東晉。


1923年3月1日 (農歷正月十四),孫中山在廣州重組海陸軍大元帥府,並擔任大元帥一職,而這一政權機構就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前身。

『陸』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發行的債券

我國首次發行的債券,是1894年清政府為支付甲午戰爭軍費的需要,由戶部向官商巨賈發行的,當時稱作「息借商款」,發行總額為白銀l l00多萬兩。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交付賠款,又發行了公債,總額為白銀1億兩(當時稱「昭信股票」)。
自清政府開始發行公債以後,舊中國歷屆政府為維持財政平衡、都發行了大量公債。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以及蔣介石政府先後發行了數十種債券。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曾於1950年1月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實際發行額摺合人民幣為2.6億元,該債券於1956年11月30日全部還清本息。1954年,我國又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到1958年共發行5次,累計發行39.35億元,至1968年全部償清。此後20餘年內,我國未再發行任何債券,處於一個「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特殊時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轉向了經濟建設。1981年1月16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理》,財政部為平衡財政預算,開始發行國庫券,對象是企業、政府機關、團體,部隊、事業單位和個人。截止1997年,連續發行了17年。
1987年,為促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型項目籌集中長期建設資金,我國發行了3年期的重點建設債券,發行對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業、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發行總額為55億元。1988年,為支持國家重點建設,我國發行了2年期國家建設債券,發行對象為城鄉居民、基金會組織、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發行額為80億元.

『柒』 昭信股票的特點

第一,期限長,利率高。昭信股票以20年作為償還期,屬於長期債券,利率為5%,在同時期內算是高利率。這種類型的債券對於籌資者和投資者都有較大的風險。
第二,股票准許抵押、售賣,即准許其自由流通。現代債券有上市及非上市債券之分。一般來講,可上市債券因其流動性好、易於變現,為投資者所青睞。晚清公債券實際上不具備二級市場,但准其售賣,無疑是一個較大的革新。
第三,償債來源不明確。當代公債券償付本息的來源一般是每年加增稅收、將債務支出列入預算、設立償債基金等,確保按時償本付息。清政府似乎是選擇了第一條路,但語焉不詳,敘述簡略,並無確實的預算數目及確定的資金歸還股款,其真實的償債能力令人生疑。

『捌』 昭信股票的意義

昭信股票的發行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結果。清政府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制度,在中國試行公債制度,企圖用這種措施解決它所面臨著的嚴重財政危機。由於發行市場、體制缺陷、制度環境等方面的原因,這次公債的發行並不十分成功。盡管如此,由於它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財政觀念和財政制度,對中國的封建財政制度給予了巨大的沖擊。因此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應當佔有一定的地位。

『玖』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股票,為何被指「搜刮民間財富」

我是「非本色」,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了。

1894年(光緒二十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爆發,但是清政府有限的財政,根本無法支撐起龐大的戰爭開支。為了籌集甲午戰費,清政府實施「息借商款」,開始了我國首次國內公債發行。

在此之前,清政府的籌款方式一般為借外債,另外就是國內籌款--捐輸。據《那桐日記》載:(1894年)8月17日,戶部司官奉堂官命令,集合京城諸多票號、銀號26家借款。到了26日,戶部候補主事裕紱呈遞一項條陳,重點之一就是籌款,條陳稱:「自海上軍興,海口又皆封禁,不獲已為權宜之計,借款英商,此策之下又下焉者也。蓋一借洋款,則海外皆知,與其謀及外洋,不若籌之內地。(戚其章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作為戶部司官的裕紱,非常清楚清政府解決財政的手段:在急需用款時,常向洋商特別是英商借款。而《翁同龢日記》載:(1894年8月)30日,戶部尚書翁同龢致信司官那桐,稱「商款不宜撥歸內府,恐為言者所摭」。

據此推測,戰爭導致戶部無法劃給內務府相應的款項,不過,翁同龢不建議向外國借款,只有籌借內商款,並由內務府籌款。


昭信股票實物圖

從償還情況來看,「息借商款」的信用度還是較高的;而「昭信股票」基本沒有按照部定章程認真償還,一部分作為報效,據民國《安縣志》載:「自王公以下京外文武大小各有情願報效,不願領本息者,准其具呈繳票,按給獎敘」,有的地方「所收之款究置何處,今無檔案可查」根本不想還;還有的地方以增廣學額的辦法抵償,據《平度縣志》載:「以股票易實銀歸為辦學之款」。

無法「善終」的發債行為,嚴重透支著清政府的公信力,梁啟超認為「政府財政上之信用孚於其民」,可見,大清王朝已經走向暮年。

寫了這么多,飄過的也給個苦力贊唄。

『拾』 昭信股票的介紹

昭信股票是清政府於1898 年發行的一種國內長期公債。是清政府實行的一項新的籌款措施。它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財政觀念和財政制度,動搖了封建的等級關系,對中國的封建財政制度給予了巨大的沖擊,表明中國財政正在逐步地向近代化邁進。但由於當時的中國尚缺乏發行公債的經濟基礎,也不具備發行公債的人文社會環境,加上清政府無意真正進行財政改革和地方官員對發行公債的阻撓,昭信股票最終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半途而廢,成效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