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我國滬深300指數的編制
1.滬深300指數簡介 滬深300指數是由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共同研究開發的跨市場綜合股票指數,首次發布於2005年4月8日。滬深300指數編制的目標是能反映中國股票市場價格變動和運行狀況的概貌,並能作為投資業績的評判標准,為指數化投資和指數衍生產品創造基礎條件 。2005年9月,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成立後,由其負責滬深300指數的編制和發布。 滬深300指數成份股包括滬深兩市A股300隻股票。雖然滬深300是綜合指數,但是滬深300指數並沒有規定特定行業股票的選擇數量,從2006年12月底的權重來看,金融業在指數權重中占據重要地位,鋼鐵、機械製造、房地產、運輸行業比重也相對較大。滬深300指數成份股原則上6個月調整一次,目前滬深300成份股總市值已經涵蓋兩市總市值的70%以上。 由於滬深300指數具有良好的行業包容性和覆蓋面,科學的編制方法,權威的支持和發布體系,能夠較為准確的反映中國股市的運行和變化,自發布以來就受到國內外證券基金行業的注意。許多基金已經把滬深300作為業績衡量基準,已經有幾家公司計劃採用滬深300指數作為其指數基金的運作指數,更為重要的是,滬深300已成為即將推出的中國股指期貨的標的物。由此可見,今後,滬深300指數必將在股票套期保值,金融衍生品開發,基金運作上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滬深300指數成份股選擇 滬深300指數成份股選擇側重股票的穩定性和代表性。ST類股票,暫停上市股票,最近一年有違紀違法行為的股票都不在考慮之內。另外,上市不足一個季度的股票也不予考慮,除非新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在滬深股票個股市值位列前30位。大部分新股上市都不會在短時間對滬深300股指產生沖擊。 在參考范圍之內,按照最近一年日均成交額從高到低進行排名,剔除後50%的股票,然後對剩餘股票按照日均市值進行排名,選取前300隻股票作為樣本股。按照目前兩市A股進入參考范圍的股票共有1000隻左右,根據日成交量排名剔出成交量不足的50%股票,還剩大約500隻左右,可以看出,這有可能把成交不活躍,但是日均市值比較大的有可能進入成份股的中型股票剔出掉。比較明顯是的較不活躍煤炭,農業副業等板塊。 為了增強滬深300的指數透明性和可預期性,滬深300還有15隻備選名單。備選名單是排名按照日均市值排名301-315的股票 。當成份股因為退市、合並等原因出現樣本空缺時,備選名單上的股票按照排名順序進入成份股。 3. 滬深300指數編制規則 滬深300以調整股本為權數,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進行計算。調整股本權數計算方法如下: 自由流通比例 加權比例 <=10% 自由流通比例 (10%,20%] 20% (20%,30%] 30% (30%,40%] 40% (40%,50%] 50% (50%,60%] 60% (60%,70%] 70% (70%,80%] 80% >80% 100% 其中自由流通比例是指總股本扣除公司創建者、高級管理者、國有股、戰略投資者、員工限制流通股、凍結股份等不能流通股票的股本比例。目前流通股僅包括A股市場股票。例如某隻股票自由流通比例是5%,則加權比例是5%;又如某隻股票自由流通比例是64%,則加權比例是70%。 計算公式: 指數=∑(市價×樣本股調整股本數)×1000 /基期 其中基期是參數,會根據成份股股本結構變動不斷調整,計算時為一常數。樣本股調整股本數是總股數和加權比例的乘積。指數由當時市價和樣本股調整股本數決定。 4. 滬深300指數成份股權重 製造業和金融、保險業流通市值分別占流通總市值的38.48%和20.24%,調整後的流通市值占調整總流通市值的39.1%和20.15%。而在樣本股中,製造類樣本股共149隻,占樣本股比例近半,而金融、保險業樣本股僅13隻,占樣本股比例為4.33%。因此,金融股對於滬深300指數的影響更值得我們研究。
⑵ 簡述指數期貨的定價原理
指數期貨價格計算公式,指數期貨的定價原理從股票價格的塑性和彈性理論得到啟發,移植股票價格的彈塑性模型於股指期貨價格的研究中。人們認為市場自身行為是技術分析的聚焦點,指數期貨價格而市場自身行為最基本的表現就是價格和成交量。過去和現在的價格和成交量涵蓋了過去和現在的市場行為.因此價格和成交量就成為技術分析的基本要素,一切技術分析都是圍繞量價關系展開的。股指期貨市場上最能顯示股指期貨價格走勢的指標就是成交量。成交量的變動直接表現為市場交易是否頻繁,指數期貨價格人氣是否旺盛,而且體現了市場運作過程中期貨合約買賣間的動態實況。股指期貨價格的持續上漲或持續下跌均需要成交量的配合,當成交量萎縮時,上升的價格一般將回落,下跌的價格一般將反彈。指數期貨價格成交量是價格波動的原動力,是價格變動的先行指標。
撇開投資者如何確定股指期貨合約的買進賣出時機,而僅僅對股指期貨價格在成交量驅動下波動這一過程進行研究,指數期貨價格可以把股指期貨價格漲落的過程看成類似於一個被拉伸(或被壓縮)且有一定塑性的彈簧的運動過程,彈簧在拉力(或壓力)作用下的運動軌跡可類比成股指期貨價格在成交量推動下的漲落。
股指期貨的市場價格即股指期貨合約在市場上買賣的價格,簡稱為股指期貨價格。股指期貨價格主要取決於市場參與者對股價指數未來變動的預期,由於股票價格由市場買賣雙方力量大小決定並受各種相關信息的影響,股價指數經常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指數期貨價格所以股指期貨價格也經常出現較大的波動。因為存在投資者行為特徵的差異、投資者對各種相關信息的理解的差異以及信息產生的不確定性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股指期貨價格波動呈現較強的隨機運動特性。
⑶ 論述托賓的Q理論
托賓Q理論是經濟學家托賓於1969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系數,即「托賓Q」系數。該系數為企業股票市值對股票所代表的資產重置成本的比值,在西方國家,Q比率多在0.5和0.6之間波動。因此,許多希望擴張生產能力的企業會發現,通過收購其他企業來獲得額外生產能力的成本比自己從頭做起的代價要低的多。
例如,如果平均Q比率在0.6左右,而超過市場價值的平均收購溢價是50%,最後的購買價格將是0.6乘以1.5,相當於公司重置成本的90%.因此,平均資產收購價格仍然比當時的重置成本低十個百分點。
(3)簡述股票價格指數擴展閱讀:
托賓的Q理論提供了一種有關股票價格和投資支出相互關聯的理論。如果Q高,那麼企業的市場價值要高於資本的重置成本,新廠房設備的資本要低於企業的市場價值。這種情況下,公司可發行較少的股票而買到較多的投資品,投資支出便會增加。
如果Q低,即公司市場價值低於資本的重置成本,廠商將不會購買新的投資品。如果公司想獲得資本,它將購買其他較便宜的企業而獲得舊的資本品,這樣投資支出將會降低。反映在貨幣政策上的影響就是:當貨幣供應量上升,股票價格上升,托賓的Q上升,企業投資擴張,從而國民收入也擴張。
⑷ 簡述股票價格指數的含義及特徵。
一、指數的含義
股票指數即股票價格指數。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指示數字。由於股票價格起伏無常,投資者必然面臨市場價格風險。對於具體某一種股票的價格變化,投資者容易了解,而對於多種股票的價格變化,要逐一了解,既不容易,也不勝其煩。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和需要,一些金融服務機構就利用自己的業務知識和熟悉市場的優勢,編制出股票價格指數,公開發布,作為市場價格變動的指標。投資者據此就可以檢驗自己投資的效果,並用以預測股票市場的動向。同時,新聞界、公司老闆乃至政界領導人等也以此為參考指標,來觀察、預測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形勢。
這種股票指數,也就是表明股票行市變動情況的價格平均數。編制股票指數,通常以某年某月為基礎,以這個基期的股票價格作為100, 用以後各時期的股票價格和基期價格比較,計算出升除的百分比,就是該時期的股票指數。投資者根據指數的升降,可以判斷出股票價格的變動趨勢。並且為了能實時的向投資者反映股市的動向,所有的股市幾乎都是在股價變化的同時即時公布股票價格指數。
計算股票指數,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抽樣,即在眾多股票中抽取少數具有代表性的成份股;二是加權,按單價或總值加權平均,或不加權平均;三是計算程序,計算算術平均數、幾何平均數,或兼顧價格與總值。
由於上市股票種類繁多,計算全部上市股票的價格平均數或指數的工作是艱巨而復雜的,因此人們常常從上市股票中選擇若干種富有代表性的樣本股票,並計算這些樣本股票的價格平均數或指數。用以表示整個市場的股票價格總趨勢及漲跌幅度。計算股價平均數或指數時經常考慮以下四點:(1)樣本股票必須具有典型性、普通性, 為此,選擇樣本對應綜合考慮其行業分布、市場影響力、股票等級、適當數量等因素。(2)計算方法應具有高度的適應性,能對不斷變化的股市行情作出相應的調整或修正,使股票指數或平均數有較好的敏感性。(3) 要有科學的計算依據和手段。計算依據的口徑必須統一,一般均以收盤價為計算依據,但隨著計算頻率的增加,有的以每小時價格甚至更短的時間價格計算。(4) 基期應有較好的均衡性和代表性。
⑸ 簡述世界上幾種著名的股票價格指數的歷史演變和現有格局
⑹ 求:股票指數和通貨膨脹之關系的深度論述
通貨膨脹之測量由觀察一經濟體中之大量的勞務所得或物品價格之改變而得,通常是基於由政府所收集的資料,而工會與商業雜志也做過這樣的調查。物價與勞務所得兩者共同組成物價指數,為整組物品的平均物價水準之測量基準。通貨膨脹率為該項指數的上升幅度。物價水準量測整體物價,而通貨膨脹是指整體物價的上揚幅度。 對通貨膨脹沒有單獨性的確實量測法,因通貨膨脹值取決於物價指數中各特定物品之價格比重,以及受測經濟區域的范圍。通用的量測法包括: 生活指數CLI(cost of living index)為個人生活所需費用的理論增幅,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es)概估之。經濟學家對特定的cpi值應估計為高於或低於cli值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因為cpi值公認具"偏向性"(bias)。cli可用"購買力平"(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來調整以反應區域性商品與世界物價的廣泛差距。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consumer price index)測量由『典型消費者』所購物品之價格。在許多工業國家中,該指數的年度性變化百分比為最通用的通貨膨脹曲線報告。該項測量值通常用於薪資報酬談判中,因為雇員希望薪資(名目)能相等或高於cpi。有時勞資合約中會包含按生活指數調整條款(cost of living escalators),表示名目薪資會隨cpi的升高自動調整,其調整之時機通常於通貨膨脹發生之後,幅度較實際通貨膨脹率為低。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測量生產者收購物料的價格,與cpi於物價津貼、盈利、與稅負上有所不同,導致生產者之所得與消費者之付出產生差距。ppi反應於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遲。雖說其具多樣化的組合,一般相信這種延遲的特性使得根據今日的ppi通貨膨脹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貨膨脹成為可能;各種的論述與內容有極重要的不同。 批發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測量選擇性貨品之批發價格變化(特別是銷售稅),與ppi極為類似。 商品價格指數(commodity price index)測量選擇性商品售價之變化。若使用金本位制,則其所選擇的商品為黃金。美國使用復本位制,其指數包含黃金與白銀兩者。 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為基於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名目gdp與經通貨膨脹修正後的gdp(即不變價格(constant-price)gdp或實質gdp)兩者間所使用的金錢之比例(參見實質與名目經濟)。這是對價格水準最宏觀測量。本指數也用來計算gdp的組成部分,如個人消費開支。美國聯邦儲備改用核心個人消費平減指數(personal consumption deflator)及其他平減指數作為制訂「反通脹政策」的參考。 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pi(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2000年2月17日,在半年一度的國會金融政策報告(亦即humphrey-hawkins報告)中,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聲稱將主要的通貨膨脹測量法自cpi改為連鎖式個人消費開支價格指數。 因為每一種測量法都基於他種測量法,並以固定模式結合在一起,經濟學家經常爭議在各測量法及通貨膨脹模式中是否有『偏差』存在。例如,boskin委員會於1995年找出美國勞工部統計局(bls)所計算出的cpi具有偏差。在對其偏差進行定量分析後,他們認為當年度的通貨膨脹遭過分誇大。因「快樂論」(hedonic )所帶來的科技創新增加與以平價品取代昂貴的商品,兩者都會降低cpi-u的升高率。另一個例子是在1980年代早期,無人居住的出租單位並不計入cpi-u與cpi-w的租金收入部分;在加計此部分後,通貨膨脹率實際上是極度的受低估,於是在1982年的cpi計算中加入了這項改變。 故連續4個月CPI漲幅超過6%不能簡單就說通貨膨脹了。 中國自1958年到1994年的36年裡總共爆發過四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其次數之頻繁、規模是浩大、歷時之久,在世界上也是可以排在前幾位的。現將有關資料羅列如下: 1、第一次經濟危機周期(1958年 ~ 1968年) ① 1958年至1960年,經濟危機爆發:在短短的三年裡,國家經濟赤字達到200億,財政投資不足,就業率嚴重下降,導致政府不得不動員2000萬的城市人到農村去生產自救; ② 1960年至1962年,進入經濟蕭條期:國家財政進一步萎縮,而且國家又遇上「三年自然災害」,情景十分的慘淡; ③ 1962年至1963年,經濟復甦期:在巨大的財政壓力下,政府將「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式經濟改革為「以隊為基礎」 的村落經濟,並允許農民搞「三自一包」; ④ 1963年至1968年,經濟高漲期:國家經濟初步好轉,政府加大了工業上的投資,國家財政迅速提升。 2、第二次經濟危機周期(1978年 ~ 1986年) ① 1978年至1979年,經濟危機爆發:國家財政赤字比上一次還要高5% ; ② 1979年至1981年,進入經濟蕭條期:走出農村改革第一步「聯產承包責任制」; ③ 1981年至1983年,經濟復甦期:由於全國范圍農村土地的再分配和農村自由市場的開放,糧食產量每年創歷史紀錄的增加20% 。中國農民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吃飯問題,同時,農業產值也提高到工農業總產值的40% 左右; ④ 1983年至1986年,經濟高漲期:工業產值增長幅度加快。 3、第三次經濟危機周期(1988年 ~ 1994年) ① 1988年至1989年,經濟危機爆發:以1988年夏季的瘋狂大搶購為表象的全國通貨膨脹開始爆發。政府於1988年末開始大幅度調升利率,用以吸收社會流通貨幣,減輕通脹壓力。同時也給社會帶來惡果:銀行的高利率,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為了自身安全,開始向社會轉嫁成本風險 —— 連鎖負債迅速波及全社會; ② 1989年至1991年,進入經濟蕭條期:政府向國營大中型企業注入1500億資金,但此時的連鎖負債已有2000億之巨,且這些企業的庫存占壓資金也有1000億元; ③ 1991年至1993年,經濟復甦期:1992年前後,中國經濟開始復甦,刺激經濟復甦的興奮劑主要有兩只:一是利率下調;二是房地產、股票、期貨三大產業的迅速火爆; ④ 1993年至1994年,經濟高漲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1992年的7600億,躍增至1993年的13000億,1994年又在上年增長70% 的高比例上再增40% 。 四、第四次經濟危機周期(1995年 ~ 2002年) ① 1994年至1995年,以信用危機為代表的新一輪經濟危機再次爆發。何謂「信用危機」?這里的信用危機指的是國家與銀行間、銀行與社會相互間的信用危機,產生原因主要是由於上次危機中失敗的利率政策使企業連鎖債務一直未能根本解決。一般而言,當信用膨脹到臨界點時,就必然發生信用崩潰。上一輪「三角債」還猶在,新一輪連鎖負債重又發生,這即是信用崩潰的表現之一。人民銀行資深研究人員指出:如果不是以國家為名,銀行早該破產了! ② 本次經濟危機的形態、政府對策等其他特徵與上次危機類似。例如:高漲期的投資消費雙膨脹,危機期的緊縮銀根、控制物價等。 綜上所述:總結與對比以上四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不難發現有以下特徵: ① 四次危機發生的周期時間一次短於一次:第一次18年、第三次10年、第四次8年; ② 或是經濟高漲與經濟危機同步,或是經濟復甦與經濟高漲同年; ③ 各次經濟危機周期的間隔時間很短。在國家領導人的正確指導下,我們相信能過應付。
⑺ 簡述幾種著名的股票價格指數
1.上證綜合指數
2.
深證綜合指數
3.
深證成分股指數
4.
上證30指數
等等有很多
主要看你在哪方面使用。
⑻ 我國主要股票價格指數有哪些
股票價格指數即股票指數。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指示數字。
我國主要的股票價格指數包括:
1.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及其指數。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8月25日,是由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共同出資發起設立的一家專業從事證券指數及指數衍生產品開發服務的公司。
(1)滬深300指數。滬深300指數是滬、深證券交易所於2005年4月8日聯合發布的反映A股市場整體趨勢的指數。滬深300指數的編制目標是反映中國證券市場股票價格變動的概貌和運行狀況,並能夠作為投資業績的評價標准,為指數化投資和指數衍生產品創新提供基礎條件。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成立後,滬、深證券交易所將滬深300指數的經營管理及相關權益轉移至中證指數有限公司。
滬深300指數簡稱「滬深300」,成分股數量為300隻,指數基日為2004年12月31日,基點為100點。
(2)中證規模指數。中證規模指數包括中證100指數、中證200指數、中證500指數、中證700指數、中證800指數和中證流通指數。這些指數與滬深300指數共同構成中證規模指數體系。其中,中證100指數定位於大盤指數,中證200指數為中盤指數,滬深300指數為大中盤指數,中證500指數為小盤指數,中證700指數為中小盤指數,中證800指數則由大中小盤指數構成。中證規模指數的計算方法、修正方法、調整方法與滬深300指數相同。
2.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股份指數。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並發布的上證指數系列是一個包括上證180指數、上證50指數、上證綜合指數、A股指數、B股指數、分類指數、債券指數、基金指數等指數系列,其中最早編制的為上證綜合指數。
(1)成分指數類。
①上證成分股指數。上證成分股指數簡稱上證180指數,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原上證30指數進行調整和更名產生的指數。
上證成分股指數的樣本股共有180隻股票,選擇樣本的標準是遵行規模(總市值、流通市值),流動性(成交金額、換手率)和行業三項指標,即選取規模較大、流動性較好且具有行業的股票作為樣本,建立一個反映上海證券市場的概貌的運行狀況、能夠作為投資評價尺度及金融衍生產品基礎的基準指數。上證成分股指數依據樣本穩定性和動態跟蹤的原則,每年調整一次成分股,每次調整比例一般不超過10%,特殊情況下也可能對樣本股進行臨時調整。
②上證50指數。2004圻1月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了上證50指數。上證50指數根據流通市值、成交金額對股票進行綜合排名,從上證180指數樣本中挑選上海證券市場規模大、流動性好的最具的50隻股票組成樣本股,以綜合反映上海證券市場最具影響力的一批龍頭企業的整體狀況。
③上證380指數。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於2010年1月29日發布上證380指數。上證380指數樣本股的選擇主要考慮公司規模、盈利能力、成長性、流動性和新興行業的代表性,側重反映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盤股票的市場表現。
(2)綜合指數類。
①上證綜合指數。上海證券交易所從1991年7月15日起編制並公布上海證券交易所股份指數,它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以全部上市股票為樣本,以股票發行最為權數,按加權平均法計算。
②新上證綜合指數。新上證綜合指數簡稱新綜指,指數代碼為000017,於2006年1月4日首次發布。新綜指選擇已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滬市上市公司組成樣本,實施股權分置改革的股票在方案實施後的第2個交易日納入指數。新綜指是一個全市場指數,它不僅包括A股市值,對於含B股的公司,其B股市值同樣計算在內。
上證綜合指數系列還包括A股指數、B股指數及工業類指數、商業指數,地產類指數、公用事業類指數、綜合類指數、中型綜指、上證流通指數等。
上海證券交易所按全部上市公司的主營范圍、投資方向及產出分別計算工業類指數、商業類指數、地產類指數、公用事業類指數和綜合類指數。上證工業類指數、商業類指數、地產類指數、公用事業類指數、綜合類指數均以1993年4月30日為基期,基期指數設為1358.78點,於1993年6月1日正式對外公布。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工業類股票、商業類股票、地產類股票、公用事業類股票、綜合類股票為樣本,以全部發行股數為權數進行計算。
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和發布的指數還有上證行業指數系列、策略指數系列、上證風格指數系列、上證主題指數系列等。
3.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股價指數
(1)成分指數類
①深證成分股指數。深證成分股指數由深圳證券交易所編制,通過對所有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進行考察,按一定標准選出40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為成分股,以成分股的可流通股數為權數。採用加權平均法編制而成。
②深證100指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於2003年年初發布深證100指數。深證100指數成分股的選取主要考察A股上市公司流通市值和成交金額兩項指標,從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選取100隻A股作為成分股,以成分股的可流通A股數為權數,採用派許綜合法編制。根據市場動態跟蹤和成分股穩定性原則,深證100指數將每半年調整一次成分股。
(2)綜合指數類。深證系列綜合指數包括深證綜合指數、深證A股指數、深證B股指數、行業分類指數、中小板綜合指數、創業板綜合指數、深證新指數、深市基金指數等全樣本類指數。
①深證綜合指數。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的全部股票為樣本股。深證系列綜合指數均為派式加權股價指數,即以指數樣本股計算日股份數作為權數進行加權逐日連鎖計算。
②深證A股指數。深證A股指數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的全部A股為樣本股,以樣本股發行總股本為權數,進行加權逐日連鎖計算。
③深證B股指數。深證B股指數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B股為樣本,以樣本股發行總股本為權數,進行加權逐日連鎖計算。
④行業分類指數。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的按行業進行劃分的股票為樣本。行業分類指數依據《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中的門類劃分,編制13個門類指數;依據製造業門類下的大類劃分,編制9個大類指數,共有22條行業分類指數。行業分類指數以樣本股發行總股本為權數,進行加權逐日連鎖計算。
⑤中小板綜合指數。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企事業板上市的全部股票為樣本。中小企業板指數權可流通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逐日連鎖計算。中小板綜合指數以2005年6月7日為基日,基日指數為1000點,2005年12月1日開始發布。
⑥創業板綜合指數。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企業板上市的全部股票為樣本。創業板指數以可流通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逐日連鎖計算。創業板綜合指數以2010年5月31日為基日,基日指數為1000點,2010年8月20日開始發布。
⑦深證新指數。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中小板、企業板上市的正常交易的且已完成股改的A股為樣本股。深證新指數以可流通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逐日連鎖計算。
⑼ 財經50指數是什麼意思是好的股票的排名嗎
股市指數可以說是,就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制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數字。
通過觀察指數,我們可以對目前各個股票市場的漲跌情況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股票指數的編排原理是比較復雜的,我就不做過多的解釋了,點擊下方鏈接,教你快速看懂指數:新手小白必備的股市基礎知識大全
一、國內常見的指數有哪些?
會對股票指數的編制方法和它的性質來進行一個分類,股票指數有這五種形式的分類:規模指數、行業指數、主題指數、風格指數和策略指數。
在這五個當中,最經常出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規模指數,譬如大家都知道的「滬深300」指數,它反映的是滬深市場中股票的一個整體狀況,說明的是交易比較活躍的300家大型企業的股票代表性和流動性都很不錯。
再譬如說,「上證50 」指數就也歸屬於是規模指數,能夠傳達出上海證券市場代表性好、規模大、流動性好的50隻股票的整體情況。
行業指數代表則是某個行業的整體情況。比方說「滬深300醫葯」代表的就是行業指數,代表滬深300指數樣本股中的多支醫葯衛生行業股票,也對該行業公司股票整體表現作出了一個反映。
而央視50是一隻比較特別的指數,特徵是價值成長股兼備,價值為主,且行業分布較為均勻,央視50的價值比起滬深300、藍籌特色的上證50,有更大的潛在價值。
主題指數代表的是某一主題的整體情況,例如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等,相關指數是「科技龍頭」、「新能源車」等。
想了解更多的指數分類,可以通過下載下方的幾個炒股神器來獲取詳細的分析: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費領取(附分享碼)
二、股票指數有什麼用?
根據前文內容可得,指數選取了市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股票,因此通過指數,我們可以快速了解市場整體漲跌情況,這就能清楚地了解市場的熱度,甚至將來的走勢都能夠被預測到。具體則可以點擊下面的鏈接,獲取專業報告,學習分析的思路:最新行業研報免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