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過度反應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嗎
擴展閱讀
怎麼查股票一年的價格 2025-07-03 21:15:19
5月6好股票行情 2025-07-03 21:07:11
良信電器股票行情今天 2025-07-03 21:02:01

過度反應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嗎

發布時間: 2022-06-08 04:16:59

1. 炒股反應不足有什麼壞處

價值股則正好相反,盡管不斷有利好消息出台,投資者仍舊對此類股票反應冷落,但事實上該種股票的業績很可能趕超魅力股。導致反應不足的心理因素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ve bias) 。保守即對基礎評判給予過多的權重,而對新數據重視不足,被證實偏離貝葉斯估計或判斷,從而導致反應不足,其中固執是保守的一個極端情形。除此之外,心理距離(Mental distance) 和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也是影響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的重要因素。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是指某一事件(財務報告、消息或政策出台)引起股票價格的變化超出預期合理水平的現象。「反應不足」現象是與「反應過度」相互對立的,當市場上有重大的消息時,股價波動平平。

2. 股票的追殺漲跌是什麼因素決定的

人性的貪婪,以及對股市認知不到位,才會導致追漲殺跌。
股票就相當於是一種「商品」,所以它價格的多少由內在價值(標的公司價值)所決定,而且起伏不會特別大,而是圍繞著它的價值上下波動。
股票的價格波動規律說白了就和普通商品的價格波動規律一樣,會受到市場上供給與需求的影響。
就像豬肉,當對豬肉的需求增多了,供給的豬肉量達不到人們的需求量,價格自然而然就上升了;當賣豬肉的多了,豬肉供大於求,那必然會降低價格。
股票的價格波動表現為:10元/股的價格,50個人賣出,但市場上有100個買,那另外50個買不到的人就會以11元的價格買入,股價就會因此得到提高,反之就會導致股價下降(由於篇幅問題,這里將交易進行簡化了)。
通常來說,買賣雙方的情緒會受到很多事情的影響,這時供求關系也會受到影響,其中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有3個,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在這之前,先給大家送波福利,免費領取各行業的龍頭股詳細信息,涵蓋醫療、軍工、新能源能熱門產業,隨時可能被刪:【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是什麼導致了股票的漲跌?
1、政策
產業和行業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比如說新能源,現在國家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有關企業、產業都得到了政府扶持,比如補貼、減稅等。
這就會吸引市場資金流入,而且還會不斷找尋相關行業板塊以及上市公司,進一步造成股票的漲跌。
2、基本面
長時期看來,市場的走勢和基本面相同,基本面向好,市場整體就向好,比如說疫情期間我國的經濟狀況先轉好,企業盈利增加,股市也會出現回彈的情況。
3、行業景氣度
這點是關鍵所在,一般來說,股票的漲勢基本與行業走勢正向相關,行業景氣度越好,這類公司的股票走勢就越好,價格就會普遍上漲,比如上面說到的新能源。
為了讓大家及時了解到最新資訊,我特地掏出了壓箱底的寶貝--股市播報,能及時掌握企業信息、趨勢拐點等,點擊鏈接就能免費獲取:【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二、股票漲了就一定要買嗎?
很多新手並不是了解股票很長時間,一看某支股票漲勢大好,趕緊買上幾萬塊,結果後來不斷下跌,都被套住了。其實股票的變化情況可以在短期內被人為所影響,只要有人持有足夠多的籌碼,一般來說占據市場流通盤的40%,就可以完全控制股價。因此學姐建議剛接觸股票的新手,著重於挑選龍頭股長期持有進行價值投入,避免短線投資損失慘重。吐血整理!各大行業龍頭股票一覽表,建議收藏!

應答時間:2021-09-2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3. 投資者情緒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投資情緒對股票價格影響很大,主要是股票的熱度,大家對股票的認可度。
投資情緒高漲,你會發現交易量會暴漲,整個市場非常活躍,此時好像買什麼都能賺錢,因為大家願意投資,也想趁機賺一筆,此時股票價格大漲,此時最受機構歡迎,也是他們盈利的方式。
當機構盈利賣出後,股票開始下跌,大家都有賠錢,心情不好,投資情緒低,不願意再拿錢出來投資,股市就非常安靜,交易量少,股票價格也不會有什麼起色。機構也賺不到錢,總結投資情緒對股票價格影響較大!

4. 大盤的漲跌與什麼有關

股票價格的漲跌,長期來說是由上市公司為股東創造的利潤決定的,而短期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而影響供求關系的因素則包括人們對該公司的盈利預期、大戶的人為炒作、市場資金的多少、政策性因素等。價值投資取決於投資者認為一隻股票是被低估或高估,或者整個市場是被低估或高估。

宏觀的主要包括國家政策、宏觀經濟等:微觀的主要是市場因素,公司內部、行業結構、投資者的心理等。

影響股票漲跌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政策的利空利多、大盤環境的好壞、主力資金的進出、個股基本面的重大變化、個股的歷史走勢的漲跌情況、個股所屬板塊整體的漲跌情況等,都是一般原因(間接原因),都要通過價值和供求關系這兩個根本的法則來起作用。

1、政策的利空利多政策基本面的變化一般只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

2、大盤環境的好壞 個股組成板塊,板塊組成大盤。大盤是由個股和板塊組成的,個股和板塊的漲跌會影響大盤的漲跌。同樣,大盤的漲跌又會反過來作用於個股。 因為當大盤漲的時候,投資者入市的積極性比較高,市場的資金供應就比較充裕,從而使得個股的資金供應也相對充裕,從而推動個股上漲。當大盤跌的時候,則反之。

3、主力資金的進出 主力資金對於一隻股票的影響十分重要,因為主力資金的進出直接影響股票的供求關系,從而對股票產生重要的作用。

4、個股基本面的重大變化 個股基本面的好壞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這只股票的價值。因此,個股的基本面是通過價值法則來影響股價的。 當個股基本面出現重大的利空的時候,股價一般都會下跌。 當個股基本面出現重大的利好的時候,股價一般都會上漲。

特殊的情況,還有在高位的時候,莊家發出利好配合出貨,那樣股價就會下跌了。那個時候,其主要作用的就是主力資金的流出,從而導致股價的下跌了。

5、個股的歷史走勢的漲跌情況

6、個股所屬板塊整體的漲跌情況 大盤對於個股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樣,板塊的漲跌對於本版塊的個股也有相當的影響作用。

(4)過度反應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嗎擴展閱讀:

漲跌幅限制-漲跌限制起源於漲跌停板。而「漲停板」或「跌停板」,其說法起源於過去國外交易所在拍賣時,以木板敲擊桌面來表示成交或停止買賣,此法運用到股市中,就是當股票價格漲到上限或跌到下限時,叫漲幅限制或跌幅限制。不過,在漲限價或跌限價上並不停止買賣,交易繼續進行,只是價格不變而已。

漲跌幅限制:

1、漲跌幅限制設置了漲停板和跌停板,每日的期價必須在漲跌停板之間波動。

2、漲跌幅限制提供了一個冷卻期,給投資者提供時間去理性地重新估計期價。

當市場不確定時交易的暫停能夠提高市場的效率。當市場高度不確定時,支配市場的是雜訊交易,雜訊交易者對新的信息傾向於過度反應。交易的暫停可以冷卻不必要的過度反應,並給交易者提供足夠多的時間獲取信息和重新估計價格。

5. 年報披露對該股票價值的影響

股票市場本質上是一個信息市場。在股票市場建設和發展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至關重要,其中盈餘信息的披露往往被認為是最富有信息含量的信息。本文採用事件研究法,利用均值調整收益模型對深市A股上市公司2004年度年報盈餘信息披露進行實證分析與檢驗。結果表明,我國股票市場年報盈餘信息的披露不能較完全地反映在股票價格上。這一結論對提高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有重要的政策含義。
累積正常收益圖
股票市場本質上是一個信息市場。信息在股票市場中處於樞紐和核心地位。股票價格的形成及發揮作用是以股票市場的各種信息為基礎的。股票價格的運行需要大量的信息參與是股票價格的特殊性所在,為了使股票價格能夠反映其真實價值,引導資本的有效流動,就需要為股票價格提供一個強大、合理的信息基礎,這也是投資者形成合理預期的基礎。1967年羅伯茨根據信息的不同層次提出了市場有效性的三種形式:弱式、半強式及強式。有效市場理論成功地將信息與股價運行相結合,揭示了股票價格的運動特徵。
然而,信息本身是非實體的,必須依附於一定形式的物質作為載體,在證券市場中信息的載體主要是說明書、報告、公告等有關的文件,這些文件的發布過程就叫做信息披露。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公開發行公司股票信息披露實行細則(試行)》第四條規定「必須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定期報告、臨時報告等」。這些會計信息中,會計盈餘信息是最主要的,它可以有效地反映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盈餘信息的披露往往被市場認為是最富有信息含量的信息。自 1968 年 Ball 和 Brown 關於會計盈餘信息有用性的經典之作問世以來,會計盈餘信息的有用性與驗證就成為證券界的一大研究課題。為此,我們採用事件研究方法中的均值調整收益模型,檢驗分析中國股票市場年報盈餘信息披露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得到的結果值得關注。
方法與數據說明
(一)方法說明
1969年Fama等人在分析股票拆細信息對股票價格的影響時,提出了「事件研究法」的構想,如今已被應用到了小到公司、大到整個經濟的各種經濟事件研究中,如兼並與收購、收益公告、新發行的債券或股票以及關於貿易赤字等宏觀經濟變數的分析。在證券研究中,事件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事件對上市公司證券價格的影響。事件研究法的突出特點是,其研究過程具有簡單、明了的邏輯線索,即某事件的發生是否影響了時序性價格數據的產生。這種影響的程度是用非正常收益來體現的。
(二)數據說明
按照事件研究法的要求,結合中國股市的現實情況,對研究中數據方面選擇和處理說明如下:
1、選取的研究事件是深市A股上市公司2004年度年報盈餘信息披露。
2、樣本和數據選取。對深市A股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樣本的選擇,採取如下標准:
(1)如期披露了2004年年度報告。
(2)上市日期應該位於2000年1月1日之前。這主要考慮到公眾對該公司合理預期的形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此外,在計算正常收益率時估計窗口的選取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長度。
(3)樣本計算區間內不存在配股與增發股票行為,這主要是為了計算方便。
(4)樣本計算區間內數據無缺失。
按此要求對2004年深圳股票市場上市公司進行篩選,共獲得250份有效年報。
3、組合分類及相應參數處理
根據年報披露盈餘情況的不同,我們將年報分為3種類別:好消息,無消息與壞消息。判別的標准取決於本年度年報與上一年度年報凈資產收益率的離差。如果前者高於後者2.5%以上,就界定為好消息;在5%范圍內波動,屬於無消息;如果低於2.5%以上,那麼當年年報就是壞消息。①在250份年報中,根據我們的統計檢驗,確認41份屬於好消息,113份屬於無消息,96份屬於壞消息。我們根據好壞消息對所有的公司年報進行分組。年報進行分類後,下一步就是確定取樣區間、事件窗與估計窗。我們令取樣區間為一天,計算每日收益率。選擇41天作為事件窗,包括事件前的20天,事件發生日以及事件後的20天;對每份年報使用事件窗前120個交易日作為估計窗。我們基於收盤價格計算日收益率,並且利用每日對數收益率作為傳統方式定義的實際收益率的近似度量,其中為t日收盤價, 為t-1日收盤價。此外,如果年報公布日為非交易日,則將下一交易日確認為公告日。
上市公司年報盈餘信息披露對股票價格影響的實證結果與分析
根據事件研究法和相關研究數據,我們計算了250家深圳證券市場上市公司的年報披露引起的非正常收益和累積非正常收益,得出三類消息的累積非正常收益率,如上圖所示。
我們可以看出,盈利公告確實傳遞了對上市公司股票價值評估的有用信息,對股票價格產生了相應的沖擊。上圖說明了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在年度盈利信息公布的前20天到前十天,年報幾乎對公司股票價格基本沒有什麼影響,不過好消息組的累積非正常收益已經呈現出上升的勢頭,而壞消息組呈現出下降的勢頭。
第二,在年報公布前10天到公布日,壞消息組的CAR開始持續下降,好消息組的CAR繼續緩慢上升,而無消息組的CAR繼續保持平穩水平。這表明,年報盈餘信息已經提前流進股票市場,少部分投資者已經獲取了該信息,並且對市場投資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收益;而大部分投資者尚未獲取這方面的信息,所以市場累積非正常收益變化比較緩慢。
第三,在年報公布之後,好消息組的CAR持續上升,比公告前上升幅度要大;無消息組的CAR仍舊保持平穩水平;而壞消息組的CAR急劇下跌。這說明當年報盈餘信息批露之後,大部分投資者做出了相應的調整,獲得了非正常收益。另外可以看到,市場對壞消息存在過度反應。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由於年報盈餘信息的披露沒能夠有效地作用於股票市場,因而不能及時、公平、完全地反應在股票價格上,不論在公告前還是在公告後,都有投資者利用該信息獲取了非正常收益。
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建議
股票市場中,作為融資方——上市公司的各種信息直接決定著投資者對其價值的判斷

6. 戰勝市場就是戰勝自己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要想戰勝股市,首先要戰勝自己,而戰勝自己的主要途徑是獨立思考和行動。歸根到底,與股市博弈就是與自己博弈,因為股市是由無數個「自己」組成的。也就是說,投資者只有認識到自己可能會犯哪些錯誤,才會盡可能地保持理性思維和理性行為,避免發生類似錯誤,最終戰勝股市。

巴菲特認為,一個人要挑戰股市心魔,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作為一名投資學家,他深深知道,僅僅告訴某個人要怎麼做是遠遠不夠的。就好比說,大多數人都知道要節食、多做運動、戒煙等才能提高生活品質,可是僅僅「知道」這樣做還無法讓他們產生「行動」。要跳出在股市中失敗的心理和情緒陷阱,就必須了解一般人是怎樣墜入這種心理陷阱的,然後再學習克服之道。新興的行為金融學研究表明:虧損的投資者,往往是那些容易受市場波動影響、經常出現行為認知偏差的人。他們在股票投資決策時,常常會因為受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出現大量的認知、行為偏差。通俗地說,這些人炒股票可以稱之為「聰明人辦傻事」。

平心而論,每一位投資者的理性都是相對的、有限的,所以出現這種認知、行為偏差不足為怪。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投資者在這方面表現得尤其突出,也就是說,他們買賣股票時非常容易受股市波動的影響。從這一點看,股市中投資者虧損比例過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行為金融學研究發現,證券市場投資者中的常見愚蠢錯誤有以下幾種:
第一,過度自信。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總是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過度自信,過度自信幾乎是人類最根深蒂固的心理特徵之一。在投資行為中,投資者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機會,認為自己能夠「把握」市場,把成功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外部環境的作用。研究還表明,各領域內的專家往往比普通人更趨向於過度自信,金融專業人士也是如此。過度自信的產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學基礎,證券市場的巨大不確定性,使投資者無法做出適當的權衡,非常容易出現行為認知偏差。過度自信是行為金融學中研究最多的認知偏差,市場上的很多非理性行為都是由投資者過度自信造成的,最典型的投資者行為是過度交易,推高成交量,導致高昂的交易成本,從而對投資者的財富造成損失。
第二,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自歸因指的是人們總是將過去的成果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而將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的心理特性。這樣,投資者的自信心將隨著公開信息與自有信息的一致而不斷加強;但一旦公開信息與自有信息相反時,其自信心並不等量地削弱。

第三,從眾行為。從眾行為指與大多數人一樣思考、感覺、行動,與大多數人在一起,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這個概念被金融學家借用來描述金融市場中的一種非理性行為,指投資者趨向於忽略自己有價值的私有信息,而跟從市場中大多數人的決策方式。從眾行為表現為在某個時期,大量投資者採取相同的投資策略或者對於特定的資產產生相同的偏好。

第四,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過度反應是指投資者對最近的公司信息賦予過多的權重,導致對近期趨勢的推斷過度偏離長期平均值。投資者過於重視新出現的信息,而忽略長期的歷史信息,而後者更具有長期趨勢的代表意義。因此,投資者經常在壞消息下過度悲觀而導致證券價格下跌過度,在好消息下經常過度樂觀而導致證券價格上升過度。
根據過度反應的內涵不難看出,在過度反應現象下市場上會出現以下兩種等價現象:第一,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將會伴隨隨後的價格反方向運動,即超漲的股票在修正中補跌,而同時超跌的股票則會補漲;第二,股票價格的異常波動幅度越大,在以後的反向修正中其調整幅度也越大。這兩點已被許多實證結果所證實。同時,也是驗證過度反應是否存在的依據。
反應不足則是指投資者對新的信息了解不足,尤其是證券分析師等專業投資者,他們往往對曾經處於困境的公司抱有成見,不能根據公司最近出現的增長對原來的贏利預期進行足夠的修正,導致低估其價值,而錯過大好投資機會。這兩種現象的存在對市場有效性理論提出了挑戰,它意味著在不同的市場中,專業的投資者可以利用這些現象獲取超額利潤,卻並不承擔額外風險。
第五,損失厭惡。損失厭惡是指面對同樣數量的贏利和損失時,損失比贏利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情緒影響。研究發現,同等數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是同等數量的贏利帶來的正效用的2.5倍。損失厭惡導致投資者放棄一項資產的厭惡程度大於得到一項資產的喜悅程度,使決策者更願意維持現狀而不願意放棄現狀下的資產,在投資中表現為買價與賣價的不合理價差。損失厭惡還會導致投資者過於強調短期的投資虧損,而不願長期持有股票,更願意投向穩定的債券,使其錯失長期的巨大贏利機會。

7. 影響股市的宏觀因素有哪些

中廣網北京7月12日消息 如今,宏觀政策面的冷暖直接牽動著股市的漲跌。受到宏觀調控政策以及券商違規事發等影響,我國股市在上半年先揚後抑,行情發生了重大轉折,呈現出明顯反差。那麼,目前的宏觀調控,對我國股市走勢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股市對宏觀調控應對不足

以2003年度開放式基金中排名第一位的博時價值成長基金為例:今年3月31日,博時價值成長基金每份累計凈值為1.48元;到7月8日這只基金的累計凈值下降到1.288元。

豈止是博時基金,幾乎股市上所有的基金凈值在最近3個月以來都大幅縮水。上證綜合指數從4月份的1783點一直回落到1400點以下。

博時管理層坦言,前期他們曾認為,緊縮政策對於市場上的優質公司而言,不僅不會帶來太大的負面影響,反而很可能會提供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健康環境,對此次政策出台的力度以及市場的反應估計不夠,受汽車、鋼鐵、石化個股的下跌拖累,使基金凈值有所縮減。為此,博時公司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反思。

從時間上看,4月9日是上半年股市行情的分水嶺。此前,股指基本呈單邊上漲之勢;而之後,則呈單邊下跌態勢,下跌過程幾乎沒有像樣的反彈。

4月9日之所以成為轉折點,原因在於當天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決定進行宏觀調控。會議之前,市場對宏觀經濟形勢普遍持樂觀態度。會議之後,人民銀行立刻再次提高了存款准備金率,國家相關部門的宏觀調控舉措也接二連三地相繼出台。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中心主任陳東認為,市場人士對股市的預期發生了重大變化。此前,證券界人士普遍預計不足,因此在應對手段上迅速選擇了「清倉」這樣一邊倒的運作模式,導致股市迅速回落。

陳東表示,上半年股市出現的單邊上揚和下跌行情表明,市場幾乎相同的信息來源渠道和研究機構觀點的大同小異,也是導致投資者看法趨同的重要原因。

宏觀調控後續影響需要消化

隨著近年來證券市場建設不斷推進,去年以來,我國股市與國民經濟已經逐漸表現出較強的關聯性。宏觀政策直接左右著股市的漲跌,從GDP增長到物價上漲,從利率走勢到匯率預期,從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到收縮信貸,股票市場無不作出了敏感反應。

由此可以看到,宏觀經濟政策後續影響將會持續左右股市走勢。不少券商和基金公司的研究報告認為,目前在宏觀緊縮壓力緩解的同時,市場人士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宏觀緊縮對金融體系帶來的投資風險。宏觀緊縮政策對國債市場的影響已有目共睹,銀行和保險公司大量持有國債,國債市場大幅下跌造成了巨大損失。

——對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進行控制,必然會出現不少半途而廢的工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這些工程會進一步帶來不利影響。

——宏觀緊縮對部分產業的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與固定資產投資關系密切的產業反應敏感,如鋼鐵、有色金屬、機械、水泥等行業已出現明顯降溫態勢,但經濟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固定資產投資的降溫也必然會對其他產業產生相關影響。

東方基金公司總經理王國斌認為,上半年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對股票市場帶來了較大影響。由於市場人士預見不足,而目前市場心態又呈現出過度反應。因此,宏觀調控所帶來的影響還有待股市慢慢消化。

走勢低調但並不悲觀

看著股市在前段時間持續下跌,一些證券業人士發出了「中國證券市場已經危機四伏」「看不到未來了」的聲音。不過,更多的市場人士對中國股市的未來充滿信心。

毋庸置疑,我國股市建立以來,由於最初制度設計缺陷和監管環節的薄弱,市場中積累了不少歷史遺留問題,如庄股問題、違規委託理財問題、國債回購資金挪用問題、股民保證金挪用問題、上市公司損害流通股東權益問題等等。直到今天,這些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股市發展的「絆腳石」。

然而,股市下跌不等於危機,「欺詐、違規,失去誠信」這才是股市的真正危機。王國斌表示,他堅定看好中國經濟的發展,看好中國證券市場的前景,每個理性的投資者應該都能分享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

2004年經濟運行已經過半。從我國宏觀調控的效果看,宏觀調控已取得明顯成效,部分過熱行業的投資增幅開始回落,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國民經濟繼續快速增長,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由此可以判斷,下半年股市走勢盡管相對低調,但並不悲觀。

陳東認為,雖然宏觀調控政策對股市還會產生一定的後續影響,但宏觀調控之後的中國經濟走勢將會更加健康,上市公司的業績將會繼續增長;隨著監管制度和市場建設的不斷推進,違規資金撤離股市後,新的陽光資金的進入將會給股市帶來新的血液。這才是中國股市健康發展的堅定基石。

8. 為什麼一旦有利好消息,股票就會大漲,但第二天就大跌

因為盲目追漲的人較多。
比如一個利好能支持某股從10元上漲到10.5元,而因為人們的追漲情緒,使股票價格過度反應,導致上漲到10.8元,一天後,大家逐漸清醒發現這個利好沒這么強烈,於是第二天就會有人拋售股票,令股票回歸理性,也就是10.5元了。
另外,提醒這類利好有可能是市場的炒作,所以做股票就要搞清主力的動向,到底是炒作還是真正的利好!

9. 炒股反應過度有何危害

反應對應的是刺激..在股市中,刺激是多方面的,比如政策調整,GDP快緩,通貨脹縮,贏利變化等,都構成刺激源.而這些刺激源對股市構成的沖擊有時候是很小的,但市場卻因此產生了超出預期的恐慌或者樂觀情緒,這種現象,就稱之為過度反應.比如前段各方人士談泡沫之後,股指暴跌,其實引起泡沫的原因百分之八十來源於金融股,其實只要對金融類股價做出適當調整,股市還是很健康的.而對所有股票一棒打死,恐慌跑路,這就是市場的過度反應. 炒股可引發十大健康危害 在忽上忽下的股指面前,絕大多數股民都有一些共同特徵:久坐不動、飲食馬虎、情緒緊張等。以上行為可能會引起心理障礙、視力下降、聽力下降、心腦血管病突發、靜脈血栓、肥胖、呼吸系統疾病、前列腺炎、胃腸道疾病、頸椎病十大健康危害。

10. 最近的股市大漲可以用過度反應理論來解釋嗎

我也不懂金融,只知道股票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還有就是主力的意願會決定股票價格。
如果主力的想法趨同就會形成合力影響大盤。
本次行情是因為股指期貨的流行,在政策刺激下,主力利用杠桿操作,追漲殺跌,形成兩性循環,導致股指大漲。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主力一手做多股指,一手利用權重股拉動大盤。這就是大盤和權重股瘋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