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盤前行情是什麼意思
盤前的意思是,在沒有正式的開盤之前,可以進行交易委託的時間。
盤前盤後交易是指在非正常開盤時間段的交易,在開盤前的交易稱為盤前,收盤後的交易稱為盤後。在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都有專門的盤前盤後交易時段。
一般來說,美股盤前盤後的交易量都不會很高,並且流動性不強,買賣價差也比較高,盤後相當於當日交易的一種延續,會影響下一個交易日的開盤價格。
其次,盤前交易就是在非正常開盤時段也能交易。在正常交易時段外,美股也允許盤前,不過是否允許做盤前盤後交易還商,大部分美股券商都允許盤前盤後交易,但也有少數券商不允許或需要進行電話人工委託才可以進行盤前交易的。這個盤前交易不是股票而是期貨,不要一概而談。
在盤前行情,流動性以及錨定價格的考量就很重要了,沒有一定可信的錨定價格,買賣風險也是很高的,尤其流動性低的股票。所以有流動性又有價格錨定的,就是大盤指數相關和原油了,它們錨定了一直在交易的期貨價格。
盤前行情如果流動性不足,又是散戶的主導市場,因此在這種特別的日子,其波動性比正規時間更可觀,要持正面觀。
Ⅱ 股票市場的股價時刻都在變動,而市場或商場的供求狀況不斷變化,價格卻相對穩定
首先,股票市場里,並沒有真正有形的商品交易,股票只是一個憑證,這是和商場或者市場最大的區別。
其次,商場里購買的不是產品就是服務,都有特定的用途,這特定的用途就提供了一個價值錨定。而股票對於交易者來說,除了變現之外,沒有任何用途,就是廢紙一張。
所以股票的價格基本完全取決於買賣雙方的博弈
Ⅲ 股票安全邊際是什麼散戶如何把握好股票安全邊際
股票安全邊沿是什麼?散戶怎樣把握好股票安全邊沿,在資本市場中,安全邊沿是很常見的,在證券市場中表達的意思也是根本相同。大多數新入門股市的出資者對安全邊沿或許還沒有一個確認的概念,本文AAAAAAAA就給咱們解說一下什麼是安全邊沿,出資者怎樣把握安全邊沿。
什麼是安全邊沿?
安全邊沿在證券市場中,代表的含義更多的是出資種類的內涵價值和市場價值之間的距離。在企業的財政里邊,安全邊沿表達的意思是銷售額超越盈虧臨界點的銷售額差額。
比方,一隻股票的內涵價值是80元,可是他的市場價值的確60元,那麼這是股票的安全邊沿便是20元,安全邊沿的值越大,它的出資價值越大。也便是說,這是股票被輕視的值越大,出資的價值也越大。
股票出資者怎樣把握好安全邊沿
股民在對一隻股票選擇建倉的時分,這只股票的價格和估值包含歲判悄出資樹立的倉位就決議了安全邊沿的大小。
1、對股票的估值,其實便是對公司的估值
一個個股出資者,相對一個上市公司做一定的了解,能夠經過這個公司對外開放的財政報表來剖析。依據數據剖析公司的變現才能大小和運營才能,長時間償債的才能,收益,現金流等相關的狀況。有了這些數乎渣據,就能夠判別出這個公司的大致現狀是什麼狀況,還能夠用市凈率,市盈率剖析預算這個公司的當時股價是不是合理。
2、剖析股價
每個出資者心中對股價都有一個沖核特定的錨定方針。之前的股價和現在的股價構成一個比照,對股票出資者的決議計劃也是有影響的,股價是相對的,沒有肯定一說。假如股價和估值不一樣的時分,許多出資者是不會選擇建倉的。由於這個時分出資者的心思上有一些驚懼。等股價康復到了正常的規模以內,就會有許多掙著買入,這個時分的股價,和前期的賤價比較有了很大的漲幅。這個也是讓許多出資者持有的股市中籌碼的本錢比機構的出資者高的原因。
3、股票出資者即便低位建倉,也存在著股價續跌的風險。
股價由於市場行情的改變而改變,不是個人能夠操控的。在這種狀況的時分,出資者的辦法是要操控好倉位,在股市中,不論出資的金額大小,是被動的,只有合理的操控好倉位,才能把被動劃為自動。行情的走勢咱們不能把控,可是咱們全體的操作戰略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不要一隻股票滿倉,這也是操控風險中最重要的一步。
股票出資者想要把握股票常識,不論是根本面研討還是技能面剖析,都是自己的一個本身安全邊沿的開發。在這個過程中,估值,股價,倉位是很重要的。有了這個剖析,股市操作才會變得容易,也能從中取得更多的收益。
Ⅳ 為什麼合作簽約股票會暴跌
1.結構性因素
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以及房地產市場繁榮的潛在誘發因素。互聯網、市場經濟疾速發展以及其他事件等,正是這些因素,導致投資者對股市產生過高的信心,對股市的未來增長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最終推高股價。
正是一系列慧肢塵的誘發因素以及放大機制的作用,將整個股市帶入了非理性繁榮。
這個過程是什麼樣的呢?在反饋環理論中,最初的價格上漲導致了更高的價格水平的出現,因為通過投資者需求的增加,最初價格上漲的結飢段果又反饋到了更高的價格中。第二輪的價格上漲又反饋到第三輪,然後反饋到第四輪,前禪依此類推。因此誘發因素的最初作用被放大,產生了遠比其本身所能形成的大得多的價格上漲。這種反饋環不僅是歷次股市牛市和熊市的成因之一,而且也事關房地產和個人投資的盛衰。
2.心理因素
結構性因素的背後,是人的心理性因素在作怪。你在判斷和決策,會受到很多偏見的影響。這些偏見的存在,對於市場的非理性繁榮產生了重大影響。
具體到非理性繁榮的問題上,股市的投資者並不理性,他們的決策和判斷,常常會受到直覺性認知的影響。而直覺性認知會帶來很多偏見,偏見則催生了盲目的追漲殺跌,導致了非理性繁榮。
這些偏見中,比較重要的有兩個,一是錨定效應,二是從眾效應;
3.所謂錨定效應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投資者總是努力去做正確的事情,但是他們的能力有限,當他們無法把握自己行為的准確性時,特定的行為模式就會決定他們的行為。
Ⅳ 錨定者是什麼意思
指事先鎖定的目標
Ⅵ 股票定增價格低於現價會怎麼樣 股票定增價格低於現價會怎麼樣
一般定增的價格都會低於現價的,所以才會說定增就相當於買打折的股票,定增都是限售的,一般是1年,如果價格不低於現價,誰願意去買了放一年呢、
[1]上市公司的增發,配股,發債等~~都屬於再融資概念的范疇.
[2]增發:是指上市公司為了再融資而再次發行股票的行為.
[3]定向增發:是增發的一種形式.是指上市公司在增發股票時,其發行的對象是特定的投資者(不是有錢就能買).
[4]在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總是在股票價值與市場價格相當或被市場價格高估時,實施增發計劃;而在股票價值被市場價格低估時實施回購計劃.這才是遵循價值規律、符合市場經濟邏輯的合理增發行為。因為在市場價格低於股票價值時實施增發,對公司原有股東無異於是一次盤剝,當然對二級市場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和投資信心都是一種傷害。
所謂上市公司定向增發,是指在上市公司收購、合並及資產重組中,上市公司以新發行一定數量的股份為對價,取得特定人資產的行為。
Ⅶ 經濟學三大成本是哪三個
它們分別是: 1.沉沒成本;2.邊際成本;3.機會成本。
首先去判斷過去投入的是否沉沒了,在一些比較簡單的情況是很容易,而這個時候去克服的那就是錨定效應,再比如感情破裂的這種。克服錨定效應必須多加提醒和刻意去聯系就能做到。 其次,如果在一次復雜情況很難判斷是否沉沒,面對這樣的情況就要靠自己更深入和廣泛的研究,通過多方面的對比和深入思考,做一個概率性的判斷。 有時候做的判斷,並不是100%准確。但只要是大概率上,判斷這個投入是沉沒了,那麼就沒有必要為了小概率的「反敗為勝」繼續耗下去。
拓展資料:
1.沉沒成本最大的經濟含義,就是一旦確定了它的沉沒,那麼沉沒就不能成為用來做決策的參考變數。意思也就是說,沉沒成本,和決策,沒有任何一丟丟的關系。
2.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每次的投入上去判定它到底會不會「對未來產生效果和作用」。 比如,當不知道虧損的股票,接下來股票是繼續虧損或者反彈。也不知道,辛辛苦苦的創業,堅持了兩年,接來下是會失敗還是在堅持堅持就有可能看到曙光,如此之類。 另一方面,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去看,人們做出的決定會嚴重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
3.比如把股票價格錨定在建倉的成本價,認為那才是合理的。再比如,會把兩個人在一起美好的時光錨定下來,在感情破裂時,無法快速接受並走出來,永遠不明白為什麼那麼相愛的兩個人說不愛就不愛了。 而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都需要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才能夠解決的。
4.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Ⅷ 止損四大法則有哪些
如何止損?怎樣止損?止損四大法則有哪些?
我要強調的是止損是講究科學的,懂得科學止損才是股市獲勝的根本保證。科學止損的目的可以歸納為:迴避風險、保住本金、求得生存。
經過實戰中的不斷摸索、總結,現在已經對止損理論與技巧“情有獨衷”,頗有心得。應廣大股友的強烈要求,現將我的“假氏多維止損法則”寫出來,如何止損以供股友參考。
-、空間位移止損法:
1、 初始止損法:在買進股票前預先設定的止損位置,比如說在買入價下方的3%或5%處(短線,中線最多不應超過10%),一旦股價有效跌破該止損位置,則立即離場。這里所說的“有效跌破”,一般是指收盤價格。
2、 保本止損法:一旦買入後股價迅速上升,則應立即調整初始止損價格,將止損價格上移至保本價格(買入價+雙向交易費用),此法非常適用於T+0操作,T+1效果也不錯。
3、 動態止損法:一旦股價脫離保本止損價格持續向上,則應該不斷向上推移止損價格的位置,同時觀察盤面的量價關系。如果量價關系正常,則向下一定比例設好止損繼續持有,若量價關系背離,則應該立即出局。
4、 趨勢止損法:以某一實戰中行之有效的趨勢線或移動平均線為參考坐標,觀察股價運行,一旦股價有效跌穿該趨勢線或平均線,則立即離場。
二、時間周期止損法:
我們在買入股票前,要對買入股票設定持有時間,如1天、3天、一星期、兩星期等等,如果買入後持有時間已經到設定期限,但股價沒有發生預期走勢,同時也沒有到達設定的止損位,這時,千萬不要轉換持股的“時間周期”,立即離場,以免將“短線投機”變成“長線投資”,並最終成為“長期套牢”。
三、情緒波動止損法:
如果買入股票後,感覺不好,寢食難安,這說明自己認為買入理由不充分或信心不足,這將影響今後的正常操作,故應果斷賣出離場。
四、突發事件止損法:
如果所買入股票發生重大事件,以至買入理由消失,則應止損離場,以免遭受更大損失。
以上就是我從時間、空間、情緒及突發事件多方面,幾乎是全方位地研究並形成了職業化了的“假氏多維止損法則”。當然,以上止損方法要綜合運用,熟練掌握,不斷完善,才能最終將風險控制到最低程度。
股市當中,業余炒手破產的捷徑就是:“賺就跑,賠就守。”而專業選手不斷強大的法寶則是:“截斷虧損,讓盈利狂奔!”
准確判斷形勢,密切跟蹤牛股,精選買點,設好止損,嚴守紀律,適時了結,周而復始,獲利能力將逐日提高,市場中就會增加一個游戲高手,股市贏家。
Ⅸ 錨定怎麼讀
錨定的讀音是máo dìng。
錨定或稱錨,是行為經濟學范疇術語,指人們趨向於把對將來的估計和過去已有的估計臘派相聯系。例如:人們在遇到一個產品時,所接受的第一眼看到的價格。證券分析師總是習慣於「錨定」自己的思維,他們喜歡提出一個投資建議,然後就停留在那兒,而族局枯不顧不利於這樣做的新證據的存在,因為他們過於相信自己對於盈利的估計。
錨定效應同時發生在商品定價的其他經濟現象中,它類似於宏觀經濟學中的「粘性價格」,只要把過去的價格作為新價格的一種參考,那麼新價格就會趨於接近過去的價格。如果商品的價值越模糊,參考就可能越重要,錨定就可能是更重要的價格決定因素。
Ⅹ 如果股市再次漲回6000點,散戶還是回不了本,本文告訴你為什麼
如果A股這次能到6000點,散戶能賺錢?
股市賺錢當然很大程度上依賴行情推動,但最本質的還是在於自身交易能力和心態管理,如果這兩個因素都不具備,給你個金山,你也守不住。
如果真的長到6000點,2015年股災進場沒有平倉被套的散戶應該是會盈利的,因為上證到6000點但是個股的漲幅會有差異化;但是絕大部分賬戶扭虧為盈。
問題來了,是不是上證指數漲到6000點散戶就一定會是賺錢從股市全身而退呢?答案是否定的,就算在上證漲到6000點的過程中,散戶的賬戶會出現浮盈,但是只有少數散戶會主動把浮盈提現離開股市的。因為多數散戶交易股票沒有制定出場的策略,只知道一哄而上的買什麼時候退出頭寸根本沒有概念。
回到2015年上半年,上證指數瘋狂上漲,當時主流的觀點是上證要到8000點甚至到10000點,此時就算我們賬戶的浮盈很大,依然少有人平倉。就是貪婪的人性使然。
貪婪的人性在此表現的淋漓盡致。不懂的落袋為安。
股市有一個概念叫做: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錨定效應在股市的表現是:當大盤處於5000點的時候,行情跌到了4000點,此時多少人會以5000點為錨點,主觀的覺得4000點是很低的價格,在這個價格買入是有很大優勢的。其實4000點只是相對的低點不是絕對的低點。所以在行情反轉的時候,散戶的第一反應不是風險來臨平倉出局,而是價格越跌,越覺得便宜,買入越多;結果就是虧損更大。
很多散戶在股市中,心理變化通常是這樣:價格再回到xx元我就平倉;原本是盈利的現在虧損的怎麼能平倉;價格回到不虧損就平倉;已經虧損這么多還能跌,再虧點不算什麼了。
總結:反思2015年股市的變化,很多散戶的賬戶從盈利—大盈—虧損—大虧—被套(割肉)散戶在牛市中能夠掙到錢,但是能夠全身而退卻是少之又少。
一個賣燒餅的故事告訴你,為什麼就算股市再次漲回6000點,散戶仍回不了本:
有一個市場,有兩個人在賣燒餅,有且只有兩個人,我們稱他們為燒餅甲、燒餅乙。 他們的燒餅價格沒有物價局監管,他們每個燒餅賣一元錢就可以保本(包括他們的勞動力價值),並且他們的燒餅數量一樣多。
這段時間,他們生意很不好,一個買燒餅的人都沒有,甲說:"好無聊",乙說:"我也好無聊",此時看故事的你們也說:好無聊。
這個時候的市場,我們就稱之為不活躍! 為了讓大家不無聊,甲乙決定玩一個游戲。於是,真正的故事開始了。
甲花一元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一元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
甲再花兩元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兩元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錢買乙一個燒餅,乙也花三元錢買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
……
於是在整個市場的人看來(包括看故事的你)燒餅的價格飛漲,不一會兒就漲到了每個燒餅60元。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燒餅數一樣,那麼誰都沒有賺錢,誰也沒有虧錢,但是他們重估以後的資產"增值"了!甲乙擁有高出過去很多倍的"財富",他們身價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
這個時候有路人丙,一個小時前路過的時候知道燒餅是一元一個,現在發現是60元一個,他很驚訝。
一個小時後,路人丙發現燒餅已經是100元一個,他更驚訝了。
又過了一個小時,路人丙發現燒餅已經是120元一個了,他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個,因為他是個投資兼投機家,他確信燒餅價格還會漲,價格上還有上升空間,並且有人給出了超過200元的"目標價"。
在股票市場中,路人丙就是股民,給出目標價的人被稱作研究員。
在燒餅甲、燒餅乙和路人丙"賺錢"的示範效應下,接下來的買燒餅的路人越來越多,參與買賣的人也越來越多,燒餅價格節節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興,但是很奇怪:所有人都沒有虧錢。
這個時候,你可以想見,甲和乙誰手上的燒餅少,即誰的資產少,誰就真正的賺錢了。參與購買的人,誰手上沒燒餅了,誰就真正賺錢了!而且賣了的人都很後悔——因為燒餅價格還在飛快地漲。
那到底誰虧了錢呢? 答案是:誰也沒有虧錢,因為很多出高價購買燒餅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認的優質等值資產,也就是燒餅。而燒餅顯然比現金好,現金存進銀行而獲得的利息太少了,根本比不上價格飛漲的燒餅,甚至大家一致認為市場燒餅供不應求,可不可以買燒餅期貨啊?於是出現了認購權證。
有人問了:買燒餅永遠不會虧錢嗎?當然不是。那哪一天大家會虧錢呢? 比如市場上來了個物價部門,他認為燒餅的定價應該是每個一元——監管出現
也可能是市場出現了很多做燒餅的,而且價格就是每個一元——同樣題材股票出現。 或者市場出現了很多可供玩這種游戲的商品——不同發行商出現。
亦或是大家突然發現這不過是個燒餅!——價值發現
也許是沒有人再願意玩互相買賣的游戲了!——真相大白
然而,如果有一天,任何一個假設出現了,那麼這一天,有燒餅的人就虧錢了!那誰賺了錢?就是最少佔有資產,也就是燒餅買的最少的人。
這個賣燒餅的故事非常簡單,人人都覺得高價買燒餅的人是傻瓜,但當我們再回首看看我們所在的證券市場,這個市場的某些所謂的資產重估、資產注入何嘗不是如此?在ROE高企,資產在高溢價下的資產注入,和賣燒餅的原理其實一樣,最終誰最少地佔有資產,誰就是賺錢的人,誰就是獲得高收益的人。
整個故事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投資者,應當理性地看待資產重估和資產注入,看到別人的忽悠要理性對待,且入市後要時刻務必保持理性,人一旦把錢放進去後,往往失去理性,接踵而至的是脾氣上來了,此時不虧則已,一旦虧損氣大傷身,炒股不成反而影響生活質量,尤其是資金小的散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