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股利股票價格波動實證
擴展閱讀
愛普檢測股票行情 2025-05-18 04:22:50
中核資本股票行情 2025-05-18 03:56:18

股利股票價格波動實證

發布時間: 2021-05-29 14:41:09

『壹』 股利政策對股價的影響對市場波動有什麼影響

股利政策對股價的影響是客觀正面的,對市場波動有協調作用。

股利政策的差異是反映公司質地差異的極有價值的信號。但在實際投資中,發現證券市場也存在一些股利支付率較高的公司股價表現平平,股票長時間遭到市場的冷落的情況;而一些大比例送股的公司,在送股消息出台前或出台後股價卻大幅度攀升。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公司可以通過股利政策向市場傳遞有關公司未來獲利能力的信息,從而會影響公司的股價。

(1)股利股票價格波動實證擴展閱讀:

股票紅利使股東手中的股票在名義上增加了,但與此同時公司的注冊資本增大了,股票的凈資產含量減少了。但實際上股東手中股票的總資產含量沒什麼變化。由於要在獲得利潤後才能向股東分派股息和紅利。

但年度中期分派股利不同於年終分派股利,它只能在中期以前的利潤余額范圍內分派,且必須是預期本年度終結時不可能虧損的前提下才能進行。

『貳』 股利怎麼影響股票價值

股票的市場價格是以股票的內在價值為軸心上下波動的。股票的內在價值,又以公司的經營業績和成長性為依據,而公司的股利政策是衡量公司經營業績及其成長性的一個重要尺度,也是提升企業價值和股東財富的重要手段。

股利政策的差異是反映公司質地差異的極有價值的信號。但在實際投資中,我們發現證券市場也存在一些股利支付率較高的公司股價表現平平,股票長時間遭到市場的冷落的情況;而一些大比例送股的公司,在送股消息出台前或出台後股價卻大幅度攀升。

(2)股利股票價格波動實證擴展閱讀:

採用送紅股的形式發放股息紅利實際上是將應分給股東的現金留在企業作為發展再生產之用,它與股份公司暫不分紅派息沒有太大的區別。

股票紅利使股東手中的股票在名義上增加了,但與此同時公司的注冊資本增大了,股票的凈資產含量減少了。但實際上股東手中股票的總資產含量沒什麼變化。由於要在獲得利潤後才能向股東分派股息和紅利。

上市公司一般是在公司營業年度結算以後才從事這項工作。在實際中,有的上市公司在一年內進行兩次決算,一次在營業年度中期,另一次是營業年度終結。相應地向股東分派兩次股利,以便及時回報股東,吸引投資者。

但年度中期分派股利不同於年終分派股利,它只能在中期以前的利潤余額范圍內分派,且必須是預期本年度終結時不可能虧損的前提下才能進行。

『叄』 為什麼股利政策會影響股價,為什麼股利政策會影響股價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公司可以通過股利政策向市場傳遞有關公司未來獲利能力的信息,從而會影響公司的股價。

股利政策種類:現金股利(發放過多影響資金周轉股價下跌);股票股利(大比例股票股利的發放引起股價的變化,小比例則不會);股票回購(一般情況下是抑制股價暴跌,刺激股價回升)。

股票分割(在不增加股東權益的基礎上增加股票數量,降低了股票交易價格,提高了流通性,有利於股價上升。)

(3)股利股票價格波動實證擴展閱讀

對於市場上的投資者來講,股利政策的差異或許是反映公司預期獲利能力的有價值的信號。如果公司連續保持較為穩定的股利支付水平,那麼投資者會對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與現金流量抱有樂觀的預期。如果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突然發生變動,那麼股票市價也會對這種變動作出反應。

由於股票價格要受到諸如公司經營狀況、供求關系、銀行利率、大眾心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波動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資者遭受損失。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越大,投資風險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

『肆』 羅伯特•希勒的《股價過度波動能根據其後的股利變化進行解釋嗎》希勒的結論是什麼

他的結論是股票股利變動不足以解釋股票波動,且有效市場理論對數據解釋的失敗不能歸因於數據誤差、價格指數問題以及稅法的變化。
這個理論也被稱為超額波動性(excess volatility)。超額波動性對金融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正如希勒說的,「超額波動有力地沖擊了有效市場假說,指出了有效市場的失敗。」這篇文章引發了學界對股價波動與股利變化關系研究的熱潮。

下面附上一篇對此論文的介紹性文章:
有效市場理論認為公司股票內在價值等於股票未來期望股利的貼現價值,但在資本市場上,人們經常認為,相對於股利,股票價格指數波動大,不能對任何客觀的新信息做出反映,資本市場有效性受到質疑。為此,希勒利用方差邊界檢驗方法,計量檢驗股價波動與股利變化的關系,以驗資本市場的有效性。首先,假設存在理性預期,在完全有效市場上,p是p*的最優預測值,即p=E(p*),定義u=p*-p,那麼,u與p不相關,根據統計學原理,可知var(p*)=var(u)+var(p),進一步可得var(p)≦var(p*),轉化為標准差可得σ(p)≦σ(p*)。如果檢驗結果與此相反,則說明否定了有效市場假設,即可判定存在過度波動。希勒還發展了標准有效市場模型,度量了對未來股利不確定性影響,以便准確識別股票價格對股利新息(news)的反應。在此基礎上,希勒通過美國1871-1979年間年標准普爾綜合股價指數和相關股利數據的方差與公司支付股利的方差對比,發現美國1871-1979年間股價波動是已實現股利分配波動程度的5-13倍,存在過度波動特徵,即使在考慮了預期實際貼現率的變化和未來股利不確定性的度量問題後, 股價過度波動問題仍然存在,股票股利變動不足以解釋股票波動,且有效市場理論對數據解釋的失敗不能歸因於數據誤差、價格指數問題以及稅法的變化。這一實證發現激發了大量關於股價股利關系的研究。
有效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一樣,是一種標準的假設。那麼,在有效市場條件下,股票內在價值與未來預期股利的貼現相等。進一步假定,有效市場,則預期價格是實際價格的期望,p=E(p*),則預期價格的方差小於實際價格的方差,標准差類似,預期價格的標准差小於實際價格的標准差。
其誤差的結果是出現有效市場假設與美國實際不符。引發了後人無數的證明,不知道最後的結果如何?有效市場、完全競爭,竟然都是人們的一個假設。人們在一個永遠不存在的假設條件下,玩著游戲,並且可以用復雜的數學模型,估計實際經濟問題。

『伍』 為什麼發放股票股利會導致每股市價下降市值為什麼不變

這個問題其實只要弄清市值代表著什麼就可以弄清楚。
先把自己從公式中脫離出來,市值其實就是一個公司的所有者權益的總價值。是公司總資產減去總負債之後的剩餘價值。
打比方一個公司市值10億,每股一元的股價,發行在外的股票有10億股。
那麼這個股價的變動是由於其剩餘價值的增減而決定的。
如果現在公司每股發放0.1元的股利,現金分紅。那麼總共會分掉一億元的利潤,這一億元從哪裡來?就是從剩餘價值中發放的。
因此大家公認這個公司的剩餘價值不再是10億元而是9億元了,相應的股價就變為了0.9元。這時,股價變動了,市值也變動了。
另一種情況,你所說的股票股利,也就是送股。公司直接給投資者免費配股一億股,那麼市場上就有11億股的股票。但是公司這個配股操作不產生利潤也不產生損失,資產沒變,負債沒變,未分配利潤也沒變,公司的剩餘價值依舊為10億元。每股股價變為了0.909元。這個時候市值沒有變,股數增加,每股的股價減少。

『陸』 為什麼用股利折現模型預計股價偏低

發放股利本身是一個「假象」,其實行之後股價必須要除息。
簡單來說,某股價10元/股,股利分紅為每股1元。
分紅之後的第一個交易日開盤價直接為10-1=9元/股。
為什麼要除息呢?為了保證股票流通性及對小股東的權益。舉例說假如單單發放股利而股價不除息,那麼最為受益的為該股的大股東,從而導致場外的投資者想持有該股卻因成本太高而買不起。而小股東雖然獲得了小額的股利分紅,但卻因為不敢賣出而變相套牢。
所以除息是保證股票流通性的前提。
那麼股票獲利的根本還是在於價格波動,其無論是送股配股轉股還是發放股利,都不過是資本在現金與股票之間的形式轉變,根本上並沒有發生變化。
那麼為什麼會有股利折現模型呢?是因為本身每年都會發放紅利的股票大多為大盤,藍籌,低價。那麼巨大的盤口加上超低的價格使其波動不會很大,從而造成了「價格穩定,發放紅利」這個想法。
但其實這個模型的實用度很簡單直觀就能看明白,任選一隻發放紅利的股票(當然送配股的也可),向前復權之後你就能明白是否賺錢。復權之後股價上升了就賺,下跌了就意味著股價下跌的損失用紅利都彌補不回來,賠。

『柒』 哪種使股利支付不穩定,股票價格波動固定股利,穩定增長股利,固定股利支付率,低正常加額外股利,選一個

固定股息,規定公司現金及相對穩定的收入損失時,發布可能會影響公司
固定加浮動的公司承擔一個較低的固定不變的,可以吸引一些固定利率,同事產生好點,還可以提高股票價格。不足之處的高追求者有吸引力的小
浮動。公司根據盈利能力及現金。我們自己的大,但不利於吸引固定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