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買了基金以後,也需要像股票那樣天天買進賣出,追漲殺跌嗎
也需要像股票那樣天天買進賣出,-----------首先糾正你,股票也沒必要或者總是每天都進出。
基金的漲跌比股票要小的多,所以如果是大牛市比如06 07年,股市漲的猛跌的少,股指快速翻倍,只要拿著基金就可以到年底來計算收益會很不錯。
而08年開始市場出現振盪而且幅度很劇烈,就算不炒股的,你也應該知道,1月份上半月漲的不錯,下半月就暴跌。08年開始這種漲一段然後狠狠爆跌一段的情況會不斷出現。
所以我個人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08年開始的基金不要死拿著不動,要看情況及時的賣掉,不管是開雞封基或者其他類型的,當然不投資股市的債券型基金可以除外。
你可以看下我以下的鏈接
http://..com/question/45015278.html
B. 基金會不會像股票一樣套牢
基金風險
基金雖然是以投資組合的方式來分散資金,進而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但畢竟任何投資工具都無法免除風險,證券投資基金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投資人在選擇基金時,就必須留意以下幾項風險:
1、流動性風險 就開放式基金而言,部分基金為了避免行情急轉直下時投資人的大量贖回而損及基金的操作,故在基金信託契約中訂有限制贖回條款,會規定某日贖回金額占基金總資產凈值超過〖特定〗比例時,基金公司有權暫時停止投資人的贖回。當這種特殊情況發生時,投資人便有可能想賣卻賣不掉手中持有單位的情況。至於封閉式基金則和一般上市股票一樣,在行情清淡、成交量萎縮時,也不見得能順利脫手,這就是所謂的流動性風險。
2、折價風險 封閉式基金掛牌上市後,便如一般股票的交易,掛牌後的市價會受到股市中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的波動不一定與凈值同步。當股市處於行情低迷階段時,封閉式基金一般呈現折價(即市價低於凈值的情形)。由於是封閉式基金,投資人不能向基金公司申請以凈值贖回,因此必須忍受在集中交易市場上「打折出售」或「耐心套牢」之苦。
目前國外各封閉式基金的信託契約中均有規定,在基金上市一定期限後,若連續幾個交易日折價幅度超過一定比例時,則該基金若干比例的受益人可發起召開受益人大會,決議是否將該封閉式基金改為開放式基金。
3、管理風險 投資人直接投資股票,可能會因所投資的上市公司營運不善,導致股價大跌而投資受損或無股利可分;而投資人將資金交由基金經理公司運作,投資人若選錯了基金經理公司,也有可能發生因管理、操作不善使得基金績效表現落後於同類型基金的情況。
4、貝他(Beta)風險 證券投資基金利用投資組合,雖然可以分散個別股票的特定風險,但仍然無法免除屬於整個市場的風險,例如整個股市的不景氣或經濟衰退等情況。而就個別基金來看,則會因基金操作特性的不同有積極或穩健之分,故基金相對整個市場的波動程度也會有所不同。而衡量這種波動程度大小的風險指標則稱為貝他系數,每一個基金在不同時期都可找出一個代表它波動程度的貝他系數數值。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解釋貝他系數數值呢?由於證券市場股票指數的貝他系數為 1,因此當同期內某基金凈值的貝他系數大於1,表示其風險及報酬均有較高的機會大於證券市場,而這樣的基金在市場上漲時獲利固然可觀,行情不佳時往往也比市場的總體水平跌得深。反之,若某一基金的貝他系數小於
1,即表示股市在上漲時,它會漲得比整個股市少,但股市下跌時,基金的跌幅也會比較低。
雖然投資證券投資基金必定有一些潛在風險,但是投資人只要花一點心力,就可規避一些不必要的風險。一般而言,可以參考以下幾個簡單的避險原則:
1、詳閱公開說明書,不要將太大比例的資金投注於訂有限制贖回條款的基金(開放式)。此外,分散基金,分別持有不同基金公司發行的同類型基金,可同時降低(或平衡)流動性風險、管理風險及其他風險。
2、收集基金公司每周、 每月公布在報紙上或季報上的持股比率及各類股票投資明細等資訊,以了解基金公司的操作策略。
3、當封閉基金的溢價(即市價高於單位凈值)幅度由高點一路下行, 有可能逆轉為折價時,代表基金籌碼狀態及股市均將惡化,此時持有基金的折價風險最高,宜有警覺。反之,若折價幅度超過20%,依歷史經驗,基金市價已呈超跌,折價幅度繼續擴大的空間有限,未來轉呈溢價的潛力相對提高,可考慮買進持有。
C. 怎麼查看基金持有的股票
可以通過支付寶查詢,具體的查詢方法為:
1、在手機上打開支付寶應用程序。
D. 基金可以像股票一樣買進賣出嗎,有什麼規則
基金主要是指證券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基金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即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中投資者的資金,由基金託管人託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用資金,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投資。股票是股份公司簽發的證明股東所持股份的憑證,是公司股份的形式。投資者通過購買股票成為發行公司的所有者,按持股份額獲得經營收益和參與重大決策表決。區別:1.投資者地位不同。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股東,有權對公司的重大決策發表自己的意見;基金單位的持有人是基金的受益人,體現的是信託關系。2.風險程度不同。一般情況下,股票的風險大於基金。對中小投資者而言,由於受可支配資產總量的限制,只能直接投資於少數幾只股票、這就犯了"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投資禁忌,當其所投資的股票因股市下跌或企業財務狀況惡化時,資本金有可能化為烏有;而基金的基本原則是組合投資,分散風險,把資金按不同的比例分別投於不同期限、不同種類的有價證券,把風險降至最低程度。3.收益情況不同。基金和股票的收益是不確定的,一般情況下,基金收益比債券高。4.投資方式不同。證券投資基金是一種間接的證券投資方式,基金的投資者不再直接參與有價證券的買賣活動,不再直接承擔投資風險,而是由專傢具體負責投資方向的確定、投資對象的選擇。5.價格取向不同。在宏觀政治、經濟環境一致的情況下,基金的價格主要決定於資產凈值;股票的價格則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巨大。 6.投資回收方式不同。股票投資是無限期的,除非公司破產、進入清算,投資者不得從公司收回投資,如要收回,只能在證券交易市場上按市場價格變現;投資基金則要視所持有的基金形態不同而有區別:封閉型基金有一定的期限,期滿後,投資者可按持有的份額分得相應的剩餘資產。在封閉期內還可以在交易市場上變現;開放型基金一般沒有期限,但投資者可隨時向基金管理人要求贖回。
E. 基金持有金額和持有份額為什麼不一樣
資金基金持有的金額和份額是不一樣的,份額是表現你持有基金的份數,持有基金的金額是持有的份數乘以現價等於持有的金額。就像股票一樣,你買100股股票這是份額,100股股票的金額應該是份額乘以股票的現價。
F. 為什麼公開的資料顯示每個基金持同一隻股票成本都一樣
公允價值是指某一時點上持有相關股票數量的市場價值。
對於你提出來的這個問題實際上你可以看一下該股票在2009年9月30日(也就是你所顯示數據的截止日期)該股票的收盤價格是多少(若這股票在9月30日沒有進行交易那就選用比9月30日前較近的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格,注意是比9月30日之前的)你就會明白的了,那一個公允價值是用該基金的持股數量乘以上述所說的日期的該股票的收盤價格來計算的,公允價值並不是說該基金買入這股票的持倉成本,而是說該基金在那一時點上所持有該股票的市場價值。
G. 請問各位:買基金會像股票那樣血本無歸嗎基金像股票一樣在多少點以下風險比較小嗎
1、股票型基金因為是非保本基金,所以面臨本金損失的風險;
2、就現在股市的情況來看,部分股價波動異常,大概可以達到50%左右,意味著股票型基金的跌幅也可能達到50%;
3、最大的風險就是因為股市崩盤或者股票退市而血本無歸;但是這種基本不可能,一來專業機構持有,安全性比較有保證,二來多隻股票對沖風險,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很多投資者看見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型基金一直下跌會手足無措,這也就是發出「股票型基金會虧光嗎?」的第三種心理。
其實回顧全世界各國股市的歷史走勢,所謂股票一直下跌都是有一個時間范圍的,從來沒有一隻股票會永遠下跌,只不過「漲久必跌,跌久必漲」。一般股票型基金在某一階段持續下跌的時候,也是對投資者心理的一個嚴峻考驗。
H. 基金能不能像股票一樣炒做啊
貪欲不可有長線才是金
.「長線是金」,基金應長期持有;基金波段操作手法不可取,即使是基金老行家或所謂專家,也照樣難以准確把握和預測准行情的漲跌;「追漲殺跌」的真正意義也很難做到!一次或幾次的成功操作,不能代表波段操作的長期勝利;僥幸心裡不能代替理智的選擇!基金不同於股票,投資者要有一個良好的理財心態。多年的養基經驗告訴我:基金要「常捂」;而不要「換」!現在許多基民尤其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在行情急劇震盪時期,不能堅持長期持有,懷有恐懼心理,盲目追漲殺跌,頻頻操作,頻繁買入賣出抄短線。這樣不但消耗你基金申購贖回的手續費,浪費你不必要的資金;而且事與願違,實際上難於掌握行情的高低點位,往往是「追在高點,殺在低點」!結果造成行情踏空,高位基金被套,教訓相當深刻,心裡滋味難於表述,追悔莫及!實踐證明,基金還是要長期持有,保持穩健的投資理念,你的基金回報率才會穩定長久!一些人常說的「基金寧願被套,行情不願踏空!」有點這個道理!
貪欲是人的本性,持有和割捨是很難作出判斷的。尤其是收益回報漸豐的時候,「樂不思蜀」就更難取捨了;果斷的放棄是你重新獲得更大收獲的基礎,是你智慧的選擇。只有理智戰勝貪心,技術面與政策層相結合,做到有勇有謀,合理操作,才能長久獲利取得優異回報!
I. 我一直以為基金像股票一樣融資上市,然後在二級市場交易,基金公司盈利然後分紅,誰來說明下
基金與股票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基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基金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例如,信託投資基金、單位信託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各種基金會的基金。在現有的證券市場上的基金,包括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具有收益性功能和增值潛能的特點。從會計角度透析,基金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資金。因為政府和事業單位的出資者不要求投資回報和投資收回,但要求按法律規定或出資者的意願把資金用在指定的用途上,而形成了基金。
假設您有一筆錢想投資債券、股票等這類證券進行增值,但自己又一無精力二無專業知識,而且你錢也不算多,就想到與其他10個人合夥出資,雇一個投資高手,操作大家合出的資產進行投資增值。但這裡面,如果10多個投資人都與投資高手隨時交涉,就會亂套,於是就推舉其中一個最懂行的牽頭辦這事。定期從大夥合出的資產中按一定比例提成給他,由他代為付給投資高手勞務費報酬,當然,他自己牽頭出力張羅大大小小的事,包括挨家跑腿,有關風險的事向高手隨時提醒著點,定期向大夥公布投資盈虧情況等等,不可白忙,提成中的錢也有他的勞務費。上面這些事就叫作合夥投資。將這種合夥投資的模式放大100倍、1000倍,就是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