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股票 » 股票基金的底層邏輯
擴展閱讀
股票估值高適合買 2025-08-18 22:44:20

股票基金的底層邏輯

發布時間: 2021-07-31 14:56:54

1. 什麼是底層邏輯思維

底層邏輯思維就是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的首先個核心切入點,從這個點開始思考所作出之後的決定,當圍繞著底層邏輯思考時,做出的決定才是和初心一致,最貼合內心的,也是真實的人性反饋。

在商業系統里的定位就是從底層邏輯為思考核心。比如騰訊,在早期,它的底層邏輯就是創造一個可以讓人與人交流的軟體。從這個邏輯上確定的定位就是「連接」。連接人與人,連接人與物,連接物與物,連接世界就是從這個底層邏輯上生發出來的商業路徑。

比如邏輯思維,從最開始的「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到現在的「和你一起終身學習」,最開始只是分享自己的一些讀書心得和不同角度的見解,沉澱粉絲,再用社群思維用來賣書賣月餅等電商的模式,從商業行為來講這是沒有精準定位與使命的邏輯。

邏輯思維本質的成功是用戶量,而用戶量的本質來源是邏輯思維的知識內容分享,這才是根本的底層邏輯。就是「知識內容分享」,在這個基礎上邏輯思維開發得到產品,定位就是知識服務商,底層邏輯與商業路徑完全一致。

(1)股票基金的底層邏輯擴展閱讀

《教父》中有一句台詞:花半秒鍾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個幫你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就是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Logical thinking),是人們利用觀察、概念、判斷、分析、比較、推理等思維形式,輔助自己對客觀現實理性認識的能力。簡而言之,就是有條理、有根據地分析推理事物和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黑格爾的《邏輯學》中認為:邏輯是一切思考的基礎。邏輯思維能力,直接決定了孩子的觀察分析、推理判斷、理解概括等能力。上世紀7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曾明文規定:無論文科、理科的學生,都要把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放在首位。

盡管邏輯思維不能取代具體的課程知識,但任何課程的學習都離不開邏輯思維能力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就是說,日後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等學科能力,也都會受到邏輯思維能力的影響。

類比到學習,當概率論講到大數定律的章節,一個聽說過價格回歸、價值定律的人可能秒懂;當物理課上講到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聽說過「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當談到三階行列式的沙路計演算法時,做過智商測試題的人往往可以瞬間理解。

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成。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法,書籍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提供經驗、二是教授理論。

比如一部小說,就是一系列經過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經驗;一本科普雜志,除了經驗之外,還有一系列淺顯通俗的理論。

一個熱愛閱讀小說新聞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豐富度的途徑,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

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里中子的釋放一樣——物質體積越大,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經驗越豐富,平時突發靈感,從經驗歸納出理論/聯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2. 基金抱團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如何看待

之前一直有粉絲留言提問,很多基金持倉的股票重合度非常高,真的存在基金經理抱團的現象嗎?如果有的話,該如何利用這一特點,輔助我們來判斷板塊投資價值呢?正好我近期看了一個節目,是聊相關話題的,對我有不小的啟發,這篇文章我就來說說我的看法。


聊一聊基金經理抱團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該如何挑選基金,如何進行投資。文章內容較長,內容也比較雜,但是干貨的內容比較多,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看一遍沒有完全理解,建議收藏多看幾遍。



公募基金抱團現象不是如今特有


我挑選了一些成立時間足夠久的基金,回顧基金歷史持倉可以發現,抱團現象並不是如今特有的,而是一直存在的現象,畢竟這是公募基金運作流程,以及投研機製造就的必然結果。


早在幾年前基金公司也同樣在抱團金融地產、鋼鐵、煤炭、有色等板塊,這些板塊也確實是當時成長性最好,最賺錢的幾個優秀板塊,你可以說這是時代的選擇,也可以說這是專業的力量,讓基金公司選出了當時最優秀的板塊。


如今,隨著時代以及經濟大環境的變化,板塊出現輪動,原本高速成長的幾個傳統行業已經過了成長期,白酒、消費、醫療、新能車以及互聯網就接過了接力棒。


順應史趨勢,但不要過度迷戀某個板塊


一旦經濟大環境、經濟結構發生改變,機構關注的板塊也會發生改變。沒有哪個行業能永遠強勢,永遠保持高速增長,機構能放棄金融地產轉而「抱團」白酒,當白酒失去高成長性時,機構一樣會放棄白酒板塊轉而「抱團」其他板塊。


所以我想說的是,我們首先應該順應歷史潮流和趨勢,精選出最符合時代潮流的板塊,如今白酒、消費、新能車等就是趨勢所在,不要逆趨勢去投資;然而我們也不能對某個行業或板塊過分痴迷,沒必要天真的認為白酒會永遠高速增長下去,保持理性思考,同時保持對這些明星基金重倉行業的關注,當行業基本面發生改變,或者行業出現過熱現象時,也要及時改變,做到順勢而為


優選板塊比死盯估值更重要


最後說一個題外話,這一點是我非常想聊的一個話題,今天一起說了吧:


我發現很多投資者真的是對估值存在不小的誤解。很多剛開始接觸基金的投資者,都存在過分迷戀估值的情況,總是刻板地覺得低估才值得買入,高估就不值得投資也有人會刻板地認為低估就代表絕對的安全,高估就意味著絕對的危險。所以很多人的選擇邏輯是優先選擇低估的行業或者指數,高估的行業或者指數堅決不碰。然後最後卻發現低估的一直跌一直低估,高估的一直漲一直高估,最後直接迷茫了。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投資誤區,首先估值只能作為參考,只能代表相比這個指數本身或者行業本身,目前的價格是便宜還是貴,把每個指數地估值放在一起比較高低,也就是橫向比較意義不大。


例如滬深300高估,只能代表相比指數本身,目前的價格相對貴一些;中證紅利低估,只能代表相對自身,它目前的價格相對便宜;我們不能說滬深300就比中證紅利更貴,就比中證紅利更危險,實際上在我看來,危險程度相差並不大,因為一旦滬深300開始持續下跌行情,中證紅利也難獨善其身,大概率還是會跟著跌的。


我認為正確的投資邏輯應該是:首先精選出優秀的行業或者指數,例如主要消費、中證白酒、中證醫療、CS新能車、滬深300、創業板50等等,先對行業或指數進行篩選,只選出那些長期表現相對優秀的作為投資備選隨後根據估值的高低來判斷該指數目前是相對便宜還是貴,再進一步決定目前該投入還是觀望,還是只部分投入。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先精選出優秀的指數或者行業,然後在相對低估時提前布局,相對高估時及時減倉降低風險鎖定收益;而不是先判斷高估還是低估,然後在不考慮指數是否優秀,是否值得投資的請款下,單純因為低估就買入一些並不優秀的指數或者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