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吳思科
擴展閱讀
愛普檢測股票行情 2025-05-18 04:22:50
中核資本股票行情 2025-05-18 03:56:18

吳思科

發布時間: 2021-06-01 14:43:23

⑴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我想知道這個學校出過什麼名人嘛

北京二外亞非語系日語專業———中國國委,前駐日大使館館長,外交部部長:王毅。

⑵ 北二外有哪些名人

周總理。

⑶ 吳思科的個人履歷

吳思科,安徽人,中共黨員,高級資深外交官, 中國知名外交家,1969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
1971-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伊拉克共和國大使館學習員、職員
1973-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大使館職員、隨員
1980-1981年 外交部亞非司隨員
1981-1983年外交部辦公廳秘書、二秘
1983-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大使館二秘、一秘
1988-1991年 外交部亞非司中東事務處處長
1991-1993年 外交部亞非司副司長
1993-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
1996-2000年 外交部亞非司司長
2000-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特命全權大使
2003—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2005---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阿拉伯國家聯盟首任全權代表
2008—至今任 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十一屆政協全國委員、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智囊機構】委員會委員
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詢委員會委員
中國—阿拉伯友好協會副會長、
中國GBD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副會長
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副會長兼中外能源合作智庫常務理事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兼中東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亞非發展交流協會副會長
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咨詢委員會首席專家
外交學院兼職教授、華北電力大學客座教授、四川外語學院榮譽教授
在外交部工作期間,曾多次陪同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交部長出國訪問,足跡遍及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中國同以色列國建交的全過程,並多次以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團長、中國政府資深中東問題專家等身份參加有關中東問題的國際和地區會議。在開羅任中國駐埃及大使兼駐阿盟全權代表期間,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或成員出席了在利比亞錫爾特舉行的非洲聯盟特別首腦會議、在蘇丹喀土穆舉行的非洲聯盟峰會和第18屆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以及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中東會議。作為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出席了於2010年3月27日在利比亞海濱城市蘇爾特召開的第22屆阿拉伯國家聯盟峰會。

⑷ 潁上縣第一中學的優秀校友


楊多良:男,現任中共安徽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省政協主席。
王忠民:男,現任美國奧克拉何馬大學動物學教授,主持發育遺傳和基因組實驗室,2001年選入美國名人錄。
趙敏壽:男,現任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在國內外雜志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任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項,中國科學院自然學二等獎1項等,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於強:男,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60餘篇。
吳思科:男,1971年進入外交部工作,曾先後在外交部任駐伊拉克、敘利亞、埃及大使館一等秘書、公使銜參贊,在西亞北非司任過副司長、司長。2001年8月起出任中國駐沙烏地阿拉伯特命全權大使。
楊繼剛:男,1970年到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工作,1984年起任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中央新聞采編室任副主任、主任。1998年4月赴肯亞任新華社非州總分社社長,1999年11月被任命為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主任、高級編輯。
鄭鋼:男,現任山東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一級高級檢察官,兼任山東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煙台大學法律系兼職教授、山東省防偽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等

⑸ 中國政府對巴以問題的立場和態度,為什麼

中國中東問題特使:中方堅定支持巴以直接談判
2010年10月15日 11:11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15日電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日前表示,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問題的核心,中方高度關注並堅定支持巴以直接談判,對談判當前面臨的困難深為關切。

14日,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訪問了巴勒斯坦,雙方就雙邊關系和巴以和談等問題深入交換了看法。

吳思科表示,中國堅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爭取合法民族權利的正義事業,主張巴以雙方在聯合國有關決議、「土地換和平」原則、「阿拉伯和平倡議」和「路線圖」計劃等基礎上,通過談判解決爭端,建立獨立的、享有完全主權的巴勒斯坦國,實現巴以兩國和平共處。

吳思科說,中方高度關注並堅定支持巴以直接談判,對談判當前面臨的困難深為關切。中方理解巴方在定居點問題上的主張,呼籲有關方面採取建設性措施,推動談判向前發展。

吳思科表示,中方支持巴勒斯坦內部和解進程,希望巴各派盡早通過對話與協商彌合分歧,達成和解。
為何 因為這是中國一貫的外交政策 其國策也是不稱霸 不戰爭不結盟和為貴的國策和主流觀念么

⑹ 中國中東學會的理事成員

中國中東學會名譽會長和顧問名單
名譽會長:楊福昌
(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名)
顧 問:萬 光 方德昭 劉 春 陳佩明 陸庭恩
周澤奎 張俊彥 張鐵偉 趙國忠 彭樹智
中東學會第六屆理事會領導機構成員名單
會 長:楊 光
(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名)
副 會 長:王運澤 王鐵錚 李紹先 朱威烈 肖 憲
余振貴 周 烈 張曉東 高秋福 潘 光
常務理事:丁詩傳 王漢江 王京烈 王鎖勞 馮佐庫
米壽江 安惠侯 劉寶萊 劉登林 李偉建
李國富 李 榮 李援朝 楊興禮 楊言洪
吳 磊 余建華 張 宏 張倩紅 趙偉明
姚大學 徐 偉 徐 新 唐永勝 唐繼贊
黃民興 蔣忠瑜
秘 書 長:張曉東(兼)
副秘書長:殷罡 賈麗華 成 紅
中東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名單
(單位及個人排名不分先後)
北京
1.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劉登林 蔣忠瑜 田端惠 陳 平 周雲霞 伍書湖
2.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 王運澤 馮佐庫 賈 玲
3.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余振貴 夏米西丁·馬木提 馬忠傑 楊志波
4.新華社 高秋福 唐繼贊 顧正龍 王連志 李紅旗 包爾文 拱振喜 康興平
5.人民日報社 劉水明 溫 憲 王 南
6.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李生俊 葉奕良 仲躋昆 陳嘉厚 徐哲平 藤惠珠 羅國章 王一丹 吳冰冰
7.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王鎖勞 安維華 張振國 陳建民 馬志學 錢雪梅 吳 強
8.中國人民大學 暢 征 閆 瑾 崔守軍
9.北京外國語大學 周 烈 張 宏 國少華 薛慶國
10.中央民族大學 楊聖敏 胡振華 林松
11.國家宗教事務局 郭承真
12.中央黨校 李援朝
13.中國現代國家關系研究院 李紹先 李 榮 陳雙慶 唐志超 田文林
14.外交部
王昌義 鄭達庸 黃 振 管子懷 李留根 安惠侯 吳珉珉 劉向華
華黎明 姚匡乙 孫必干 王世傑 吳思科 劉振堂 時延春
15.外交學院 宮少朋
16.亞非發展研究所 孫 鯤 徐 偉
17.世界知識出版社 李巨川
18.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 倪 峰
19.中國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 楊灝城 朱克柔 王 彤 畢健康
20.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 勞煥強
21.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 劉 明
22.中國社科院宗教所 吳雲貴 金宜久 周燮藩 王宇潔 王俊榮
23.中國社科院東歐中亞所 趙常慶
24.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中心 馬大正 歷 聲
25.中國社科出版社 劉 穎 曹宏舉
26.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李國富 邢 華
27.商務部 王漢江
28.國際戰略學會 張令鍾 徐心輝 許林根
29.對外經貿大學 楊言洪 葉文樓 丁 隆
30.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 唐永勝
31.外交學會 劉寶萊
32.博聯社 馬曉霖
33.華生在線 榮 松
34.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 張洪儀
35.社科院西亞非洲所
楊 光 溫伯友 王京烈 張曉東 劉月琴 楊魯萍 趙慧傑 唐寶才
余國慶 王 建 殷 罡 姜明新 陳 沫 王林聰 王 鳳 馮基華
賀文萍 徐 拓 成 紅 賈麗華
外阜
1. 上海外國語大學
朱威烈 陸培勇 趙偉明 錢學文 王有勇 汪 波 馬麗蓉
2.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 陳和豐 李偉建
3.上海社科院歐亞所 潘 光 余建華 周國建 虞衛東 王 健
4.南京大學 徐 新 劉迎勝
5.南京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丁詩傳 劉 強 楊光海
6.西南大學 楊興禮 冀開運 陳俊華
7.南開大學 哈全安
8.新疆國際經濟文化中心 楊桂生 葉 剛 王 辰 高 農
9.新疆社科院中亞所 孟雨瑩
10.雲南大學 肖 憲 吳 磊 劉鴻武 姚繼德 伍慶玲 張金平
11.西北大學 王鐵錚 黃民興 邵麗英 楊 輝 何志龍 韓志斌
12.江蘇青年幹部管理學院 米壽江
13.河北師范大學 趙克仁
14.中國海洋大學 劉中民
15.內蒙古民族大學 姚大學 盧少志
16.河南大學 張倩紅
17.廣東省委外事辦公室 梁永全
18.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阿拉伯研究中心 李榮建
19.山西大學歷史系 王三義
20.山西師范大學歷史系 車效梅
21.廣東湛江師范學院歷史系 於衛青
22.廣州市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張來儀
23.蘭州大學法律系 馬明賢
24.西北民族學院伊斯蘭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馬明良
25.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陳天社
26.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劉 雲
27.西安外國語大學東語系 馬福德
28.廣東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陳騰華
29.青島大學國際關系系 歐 斌
30.蘭州大學政治文化學院 王明芳
31.廈門大學 范鴻達
32.浙江瑞博進出口有限公司 馬文兵
33.新疆國際商會 蘆向東

⑺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怎麼樣

簡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是一所以外國語言文學和旅遊管理為優勢特色學科,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多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著名高校,是中國外語、翻譯、旅遊、經貿教學與研究的重要基地。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是周恩來總理親自提議、在原新華社外文幹部學校基礎上於1964年10月成立的,是全國第一批本科招生院校。先後隸屬國家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國家旅遊局領導。2000年2月,劃歸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 建校以來,學校秉承「明德、勤學、求是、競先」的校訓精神,以「傳承東西文明,促進中外交流」為己任,形成了「融中外、兼知行」的學風、「和易以思、人文化成」的教風,積淀了深厚的學術傳統,有著獨特的辦學經驗,產生了一批名家名師。新中國早期資深翻譯家李越然、蘇琦、周錫卿、董樂山、管震湖、李傳松、王志佑、王文炯、舒雨等先生都曾在學校工作任教。 學校坐落於北京市朝陽區,西面毗鄰中央商務區(CBD),東面緊靠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現有各類在校生近萬人,其中本科生6300餘人、研究生1300餘人、留學生1000餘人、貫培生1000餘人。現設22個學院、1個系、2個教輔單位。圖書館現有藏書117萬余冊,年訂外文(包括港澳台)原版報刊約200種、中文報刊約850種;電子圖書21萬余冊;中文資料庫45個,外文資料庫44個,自建資料庫3個。 學校現有一級學科13個、本科專業44個(其中有26個語種專業)、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2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聯合培養博士點2個(與美國賓漢姆頓大學聯合培養翻譯博士,與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聯合培養旅遊博士)、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個(分別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聯合共建)。北京市一流專業1個(翻譯專業)、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4個(外國語言文學、旅遊管理、企業管理、國際貿易)、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日語、阿拉伯語、英語、旅遊管理)、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日語)。 學校堅持以服務國家戰略和首都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多語種復語、跨專業復合」的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致力構建具有二外特色的高端復合人才培養體系。經過多年的辦學實踐,形成了「學用結合,注重實踐」的辦學特色。外語專業強調「技能領先,注重實訓」,狠抓「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訓練;非外語專業依託優勢外語教學資源和多元文化環境,堅持「應用導向,強化實踐」,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學生國際視野寬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突出,綜合素質高,就業競爭力強。從二外走出的數萬名畢業生,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涌現出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原商務部部長高虎城、中聯部副部長徐綠平、外交部副部長程國平、原中聯部副部長劉洪才、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中信集團公司董事長常振明、世界旅遊聯盟秘書長劉世軍、美國新生代華裔電影導演胡安等一批政界、外交界、商界、文教界傑出人士。 學校堅持完善科研創新平台,學術創新能力與社會服務能力持續增強。設有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中國旅遊人才發展研究院、國家文化發展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跨文化研究院、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一帶一路」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實驗室等6個科研機構,北京旅遊發展研究基地、阿拉伯研究中心、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等6個省部級科研基地,中東歐研究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中心等7個教育部國別和區域備案研究中心, 1個北京市批復的首都對外文化貿易與國際交流協同創新中心,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哲學社科研究基地、高水平區域與國別研究基地、智庫三位一體基礎科研平台格局。編輯出版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遊導刊》《跨文化研究》以及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等學術期刊。近年來,學校科研經費年均增長30%以上,高層次科研項目數量連續取得突破,高層次學術研討會漸成品牌,高質量科研成果持續增長。 學校擁有一支年齡、學歷、專業、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在職在編教職工近千人,其中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的佔47%,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的近60%,絕大多數教師在國外進修或攻讀過學位。學校還聘請兼職教授120餘名,擁有外國專家60餘名。學校有2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4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8個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 學校充分發揮多語種優勢,大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餘所大學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實質性的交流與合作,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教師出國進修、訪學、合作科研,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等,年均赴外留學學生500餘人,來校外國留學生1000餘人。學校與墨西哥奇瓦瓦自治大學、英國蘭開夏中央大學、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學、法國克萊蒙費朗市、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巴拿馬大學合作共建了6所孔子學院。目前正在籌建波蘭華沙大學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孔子學院。 學校第八次黨代會確立的發展目標是: 從現在到2022年,以「國際化、創新性、高水平、應用型」為發展定位,以培養「多語種復語、跨專業復合」的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外國語言文學和旅遊管理為優勢特色學科,加強內涵發展,將學校初步建成具有鮮明首都特色的中國一流、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新型外國語大學。 到2035年前後,內涵式發展取得突出成效,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國際化、應用型高端復合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建成,以服務國家戰略和首都功能定位為鮮明特色的科學研究體系已經形成,優勢特色學科進入國家一流學科行列,全面建成中國一流、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新型外國語大學。

⑻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有哪些名人

從二外走出的畢業生,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涌現出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商務部原部長高虎城,中聯部原副部長劉洪才、徐綠平,外交部原副部長程國平,商務部原副部長陳健,原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中信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常振明,同濟大學副校長江波、世界旅遊聯盟秘書長劉世軍等一批政界、外交界、商界、文教界傑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