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06年08號台風桑美是多少級
17級以上。2006年8月10日這一天,超強台風「桑美」帶著17級以上的狂風,挾著漫天黑雲,裹著傾盆暴雨,驅趕著東海10米高的巨浪,襲擊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登陸我國大陸風力最強、中心氣壓最低的超強台風。氣象監測顯示,它的最大風速達到了68米每秒,超過去年襲擊美國新奧爾良的「卡特里娜」颶風60米每秒的最大風速。
(1)桑美擴展閱讀
在這次超強台風襲擊下,靠近台風登陸點的蒼南縣舥艚港3000多漁民無一傷亡,百餘艘漁船無一沉沒。蒼南縣縣長章方璋說,以往台風襲來的時候,按照傳統,每艘船都要有人留守,風大的時候,頂風開船,漁船才不會沉沒。
但從預報中,得知這次「桑美」威力實在太強,所以我們緊急要求所有漁民必須上岸,不聽勸告的,就採取強制手段拉上岸,3000多漁民在10日上午終於全部安全撤離。
為了減少漁民的損失,防止漁船被狂風巨浪掀翻沉沒,蒼南縣政府還「巧施連環計」,把舥艚港百來艘漁船全部用鐵鏈串起來,組成一個巨大的「航空母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防風效果。台風登陸的時候,港內只有部分漁船破損,但都沒有沉沒。
2. 關於2006年超強台風「桑美」
國際編號(JMA編號):0608
JTWC編號:09W
巔峰一分鍾平均風速:72m/s,140KT,260km/h
巔峰二分鍾平均風速:60m/s,116KT,215km/h(CMA數據,准確率不高)
巔峰十分鍾平均風速:54m/s,105KT,195km/h
巔峰最低氣壓:898Hpa
巔峰環流直徑大約850~900km
巔峰時期:北京時間8月9日20時至10日14時
10日14時以後開始減弱
其實桑美減弱並不慢
3. 這冊台風為什麼叫桑美前一次台風是什麼
1998年12月1-7日,世界氣象組織台風委員會亞太地區成員國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了台風委員會第31屆會議,台風委員會區域氣象中心設在日本東京台風中心,每年由他們負責向成員國發布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台風)的強度、名稱、編號順序以及編報理由。熱帶氣旋命名表2000年1月1日開始執行,目前發布的台風消息或警報名稱都是採用新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熱帶氣旋命名表。
第31屆台風委員會通過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來自柬埔寨、中國、朝鮮、日本、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越南等,每個國家各取10個名。
熱帶氣旋名字按預先確定的次序依次命名,它在其整個生命史中保持名字不變。(氣象)
這次剛好輪到"桑美"
上次是"瑪莉亞"
4. 台風海棠和台風桑美哪個厲害
兩個都是17級,借貼吧一句話,強度上桑美完爆海棠,影響范圍上海棠完爆桑美
5. 桑美 台風是什麼時候登陸的
今年第8號超強台風「桑美」於10日17時25分在浙江省蒼南縣馬站鎮登陸
6. 桑美台風的超強桑美
日本氣象廳國際編號:0014
聯合台風警報中心編號: 22W
持續日期:9.2—9.16(以日本氣象廳的數據為准)
最大強度:五級台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 超強台風(依據我國現行台風等級) 台風【非常に強い】(日本氣象廳) 超級台風(聯合台風警報中心)
登陸強度:一級台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 台風(依據我國現行台風等級) 台風【台風】(日本氣象廳) 台風(聯合台風警報中心)
登陸地點:韓國
最大十分鍾平均風速(日本氣象廳):175km/h (95kts)
最大兩分鍾平均風速(中國氣象局):60m/s
最大一分鍾平均風速(聯合台風警報中心):260km/h (140kts)
中心底層最低氣壓:920hPa(中國氣象局最終修訂的數據)925hPa(日本氣象廳的數據) 2000年第14號台風「桑美」於2000年9月3日14時在關島以東大約1000公里的洋面上生成,「桑美」生成後,開始緩慢的向西北方向移動,移動過程中強度不斷加強,9月9日加強為強台風,9月10日成為超強台風,9月12日夜間穿過琉球群島進入東海區域。台灣北部和東部沿海、浙江沿海、上海市、長江口、江蘇沿海、山東南部和東部沿海等地出現大風天氣,開始對我國近海海域的航運造成影響。
從9月13日14時至14日20時,「桑美」台風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動,此時台風中心離上海大約450多公里,台風中心氣壓955hPa,近中心最大風力14級(45m/s),給我國上海、浙江、江蘇沿海地區帶來了局地暴雨的天氣。9月14日夜間「桑美」突然轉向,移動方向由西北方向轉為東北方向,且移動速度明顯加快,隨後強度逐漸減弱,後登陸韓國。 在「桑美」活動的同時,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還有當年第15號熱帶氣旋「寶霞」。由於兩風暴距離較近,兩台風發生了雙台風效應。結果「桑美」使「寶霞」在台灣東北部海面發生大轉向並於隨後登陸菲律賓。最終,「寶霞」的雲系被「桑美」的環流吸收。
備注
2006年8月10日17時25分,第8號超強台風「桑美」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馬站鎮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7級(60米/秒),中心底層最低氣壓920百帕(中國氣象局數據),創下了多個中國大陸第一,堪稱中國大陸的「台風之王」。
7. 桑美台風是哪一年
桑美台風共使用過2次,分別為2000年和2006年,具體如下:
1、台風桑美(2006年第8號台風):為2006年太平洋台風季第8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名字來自越南,意即「金星」。
2、台風桑美(2000年第14號超強台風):2000年第14號台風「桑美」於2000年9月3日14時在關島以東大約1000公里的洋面上生成。
(7)桑美擴展閱讀:
2000年,「桑美」生成後,開始緩慢的向西北方向移動,移動過程中強度不斷加強,9月9日加強為強台風,9月10日成為超強台風,9月12日夜間穿過琉球群島進入東海區域。
台灣北部和東部沿海、浙江沿海、上海市、長江口、江蘇沿海、山東南部和東部沿海等地出現大風天氣,開始對我國近海海域的航運造成影響。
8. 桑美台風的桑美電影
片名:超強台風
出品:浙江省委宣傳部、溫州市委宣傳部、台州市委宣傳部、浙江廣電集團、浙江影視集團
類型:災難片
導演:馮小寧
編劇:馮小寧
主演:巫剛、曉英、劉小微
上映時間:2008年10月24日
劇情
由於地球氣候變暖,引發了一場18級超強台風在海面形成,橫掃台灣後突然轉向大陸襲來!百萬人口的城市面臨巨大的危險……台風到底會在哪裡登陸?水庫大壩能否頂住?百萬人口是否緊急撤離?人們面對著38億財產損失與民眾安危的兩難抉擇,萬分緊急時刻,偏偏又有一艘小船向滔天巨浪駛去!孤島上傳來緊急呼救,一個孕婦突發大出血,生命垂危……
它終於來了!以史無前例的超強風力正面登陸!排山倒海的巨浪沖入城鎮,橫掃一切!擊碎一切!嚎叫的龍卷風中,汽車被貼在牆上、一艘艘巨輪在空中飛舞,然後砸向房屋!巨浪湧入破洞,竟然將一條鯊魚拋進人群!身陷絕境的人們到了最後的生死關頭……
影片中一個個急速閃回的精彩鏡頭,把現場觀眾再次帶進那並不遙遠的浙江大地所發生的那一場大災難。導演馮小寧用先進的電影手法,向觀眾一一再現了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軍民在超強台風面前科學決策、以人為本、眾志成城,在短時間內組織百萬人員大轉移的驚險歷程。
在片中,台風「藍鯨」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主角,表現它肆虐的鏡頭幾乎佔了片長的一半。不論是「霸氣十足」的龍卷風,還是看似平靜的「台風眼」,影片用各種鏡頭再現了台風登陸時的場景。當「藍鯨」在登陸時受沖撞而形成超強龍卷風,並「卷」起一艘海船還有海船上的小狗這一幕,成了影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鏡頭。
事件回顧
2007年夏秋交替 攝制組赴浙江沿海追蹤台風,拍攝大量素材。
2008年
1月3日 人民大會堂舉行發布會。
1月14日 浙江蒼南拍攝影片中「千人大轉移」的鏡頭。
1月15日 浙江樂清取景拍攝。
10月15日CCTV-6《首映》節目錄制。
10月16日 導演馮小寧做客新浪,揭秘《超強台風》的幕後故事。
10月18日 第21屆東京電影節角逐金麒麟。
10月24日 浙江衛視首映式,全國同步上映。
10月26日 放映三天全國票房意外破千萬人民幣。
11月29日北京研討會,專家詳解影片成功要素。
相關新聞
1、 國內首部災難大片
馮小寧:「《超強台風》絕對是中國首部災難大片,不只我說,廣電總局領導也這么說。」為什麼說是首部呢?「以前中國影片特技鏡頭從來沒這么多,時間也沒這么長過,張建亞之前有個《緊急迫降》,特技鏡頭也就幾分鍾吧,我這里有50分鍾之多,這是絕無僅有的。」
2、《超強台風》叫板《後天》
「震撼!過癮!意外!」看完在首映式上播放的精彩片段,許多人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其實,許多浙江老百姓對台風來臨的場景並不陌生,而《超級台風》正是根據2006年17級台風「桑美」登陸浙江的真實故事改編,真實再現了中國大陸50多年來最強台風「桑美」登陸浙江的恐怖15小時。
在浙江衛視首映式上,馮小寧透露此部影片是他轉型商業片的處女作。為了此番的轉型創作災難片,馮小寧更是出手不凡,請來了具有國際水準的一流特技師和製作班底傾力打造,坦言「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
據悉,影片50%以上鏡頭都是台風肆虐的大場面。信心十足的馮小寧說,在《超強台風》之前,還沒有一部純國產影片能做到這樣的水平。為了在影響上呈現逼真的自然災害全貌,劇組在去年夏秋交替時節專門到浙江沿海追蹤台風,拍攝了大量素材,同時還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浙江衛視報道台風時的真實新聞素材。「大家會看到上百萬民眾緊急撤離,價值數百億的一座城池如何被自然災害毀於一旦。」 按照導演馮小寧的說法,《超強台風》的視覺效果完全可以和好萊塢大片《後天》、《完美風暴》叫板。
災難片是最具視聽魅力、最能吸引觀眾的影片類型。縱觀中國電影史上的災難片,故事多為正面宣傳,人物塑造多為高、大、全,場景視覺效果比較落後,幾近走入千篇一律的窠臼。馮小寧說,中國導演拍攝災難片需要更多的想像力和實現力。他認為《超強台風》將創出中國災難片的新貌,而《超強台風》也將成為真正開創中國災難片歷史的電影。
3、《超強台風》登陸東京國際電影節
《超強台風》不僅填補了中國災難大片的空白,還沖上國際電影舞台。
該片正式入圍於10月中旬開幕的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他們將代表中國角逐本屆的國際電影「金麒麟」獎」。
4、《超強台風》未拿獎在意料中 故事勝《後天》
10月27日晚上,結束了東京電影節之旅的馮小寧導演攜新片《超強台風》女主角劉小薇一起在北京的首都時代影城參加媒體見面會,對於《超強台風》未能在東京電影節獲獎,馮小寧坦言早在自己預料之中。
商業片很難在國際性的電影節上獲獎,這已經成為了慣例,在本屆參展的15部片子中,《超強台風》是唯一一部商業片,因此馮小寧在帶著《超強台風》參加東京電影節之前就已經做好了不能獲獎的准備,不過在他看來,能夠在國際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電影就已經是最大的收獲。
《超強台風》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極力推薦的影片,這部片子放映後觀眾的反響很不錯,很多日本觀眾看過這部影片後都表示很喜歡,15分鍾的見面會結束後還有大批影迷追到門要求與馮小寧合影,並表示這部電影讓自己很感動。
《超強台風》除了在特技製作上的三大特點之外,故事情節更勝一壽,馮小寧稱這部電影的故事是來源於真實事件,故事中高度的人性化的體現也讓他自信這部片子能夠超越美國災難巨作《後天》,東京電影節上對這部片子做了影評的俄羅斯評審給出的評語讓馮小寧感到和欣慰,他稱《超強台風》是對本屆東京電影節最大的貢獻。
事實上,像《後天》乃至《泰坦尼克號》這樣的災難巨作都未曾在國際性的電影節上拿過任何獎項,風靡全世界的《泰坦尼克號》拿到的奧斯卡獎也是僅限於美國國內,但是這些並不妨礙兩部影片創造的巨大票房收入,因此,周末兩天就超過500萬的《超強台風》也有理由讓馮小寧期待一個國產災難片的票房神話。
5、浙江衛視首映式「抗台七姐妹」電影「追風」
10月24號當天,本色出演的浙江衛視記者張宏也到現場,「一兩分鍾的鏡頭整整拍了一天,回來後,好幾天耳朵里一直嗡嗡作響,比真實報道時還厲害。」作為浙江衛視「抗台七姐妹」的大姐,張宏透露,電影里的台風有18級,比「桑美」還要大一級。
「抗台七姐妹」由浙江衛視台風報道組中的7個女記者組成,她們在台風來臨的第一時間沖入台風災區第一線,為全國觀眾報道來自前線的第一手報道。每年台風來臨的時候,老百姓都能夠在最危機關頭、最緊急要塞,看到「抗台七姐妹」的美麗身影。她們在真實報道的同時體現出最溫暖人心的人文關懷,讓所有觀眾津津樂道。把「抗台七姐妹」請到電影中來,馮小寧表示,「這不僅增加了電影人物的真實感,還能夠讓觀眾產生極大的共鳴。」
在這次的《超強台風》浙江首映式現場,浙江衛視品牌新聞欄目《尋找王》還找來了一位特別來賓:一個剛滿周歲的小男孩——「陳韋帕」。
據「抗台七姐妹」張宏介紹說,2007年台風來襲時,台州臨海市有一名孕婦正值分娩卻遭遇到了台風眼的襲擊,在各方人員的協力幫助下,一名男嬰在台風眼中順利出生。浙江衛視的鏡頭真實紀錄了這一切,而這個故事也被馮小寧採用,成為影片中最感人的畫面之一。
如今這個遭遇大難卻幸運存活的孩子在父母的帶領下來到了首映式現場,他們的到來不僅給整部電影增添了溫情的一面,還引發了大家對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深層思考。
精彩評價
1、中國式災難大片《超強台風》帶來的啟示
人民網2008年12月11日:近日,一部中國式災難大片《超強台風》引起國內外觀眾普遍關注,成為這一年度國產主流影片的重要收獲。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現實主義風格電影,講述在一場18級台風來臨時,浙江沿海某城市從市長到普通老百姓共同與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作斗爭的故事,形象地刻畫出人類在災難面前所表現出的大無畏勇氣和集體的力量。影片著力在思想主題上打造亮點,在藝術製作上形成特點,在市場營銷上抓住賣點,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給人們帶來許多有益啟示。
啟示之一,我們說文藝創作弘揚時代主旋律,不是主題先行,更不是空洞口號。只要尊重創作規律,注重題材的深度開掘,注重典型形象塑造,完全能夠以藝術的方式詮釋宏大主題、昭示時代精神。《超強台風》通過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情節,成功塑造了市長這一性格豐滿、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尊重科學、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影片將今天與50年前迥然不同的執政理念進行了鮮明對比:同樣的地點,同樣的台風災難,在不同的執政理念支配下,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非常值得人們深思。影片回顧,1956年曾有一場百年不遇的強台風登陸,當時幾千人秉著「人定勝天,人在堤在」的信念,跳入洪水中以血肉之軀斗台風、戰洪水,轉瞬之間,幾千條生命被吞噬。這種不尊重規律、不尊重科學的蠻干,後果必然是失敗和死亡。影片又展示,當50年後的今天又一場空前災難來臨之際,市長不是只聽從上級的命令,而是處處以科學為師,充分聽取氣象專家的意見,在關鍵時刻作出了「科學避台,以防為先」的正確抉擇。影片中,當38億元可強化政績的開發工程與120萬群眾安危之間產生沖突時,市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因為「財富有價,生命無價」,「任何時候,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永遠是第一位的!」當得知某海島有位孕婦危在旦夕時,市長立即請部隊派飛機前往營救,他說「就是一個人的生命我們也要管」;甚至在小偷的生命受到威脅時,市長也冒著生命危險帶頭前去營救,因為他相信「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正是這種「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作出百倍努力」的行為,才使得更多的生命在大災之後安然無恙,歷經波折的孕婦才轉危為安。當手機里傳來新生嬰兒的啼哭聲,銀幕上的人群響起了一片掌聲,也給劇場的觀眾帶來了溫暖,帶來了感動。50年前後面對災難的不同態度、不同結果,充分昭示出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執政為民」這一執政理念的巨大進步。
啟示之二,國產大片在特效製作上完全能夠發揮自身優勢與特色,產生良好視聽效果。《超強台風》中的特效場面所達到的逼真效果和視覺沖擊力,在國內影片中並不多見。尤其是台風來臨時,排山倒海的巨浪襲擊小鎮,吹飛的汽車貼到牆上,旋轉飛舞的駁船一頭扎進倉庫等場景,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聽震撼,使觀眾彷彿置身於風暴之中,身臨其境地體會到緊張、恐懼與危險。與國外災難大片相比,這部影片盡管在電腦特技製作投入方面遠遠不足,但特效場面絲毫不亞於國外投資上億美元製作的大片。這是因為該片80%以上的特效鏡頭,都是攝制組花費3個多月時間追逐台風蹤跡進行十分艱苦的實景拍攝,從而產生出更為真實可信的災難效果,大大增強了藝術表現力,使影片成為名副其實的首部國產災難大片。
啟示之三,富有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的優秀國產影片只要注重營銷,加強推廣,完全可以佔領市場、贏得觀眾。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國產主流影片盡管也做了些宣傳,有的宣傳規格很高,首映式出席領導級別也很高,但由於影片與市場相脫節、宣傳與營銷相脫節,雖然製造了一次性的輿論效應,但並沒有真正引起公眾的關注,影片上映後往往票房少得可憐,甚至賣出零拷貝。而《超強台風》製片方從創意階段就找准市場定位,對影片進行了大量的商業化包裝,開展全方位的宣傳。他們不僅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宣傳,而且在上映時機、票價制定、場次安排、信息反饋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策劃,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一整套發行放映方案,並派專人跟蹤負責市場營銷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階段。在各院線影院並不看好的情況下,影片上映首周即取得500萬元票房,並在第二周奪得國產影片票房冠軍,以近2000萬元票房佳績位列國產主流影片票房前列。
《超強台風》的成功充分說明,只要認真組織策劃,優化資源配置,調動各方因素,切實抓好創作、生產、營銷各個環節,就完全能夠創作生產更多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並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優秀文藝作品。
2、《超強台風》創新受肯定 請業內專家把脈問題
11月29日,中國首部災難大片《超強台風》研討會在京舉行。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中宣部文藝局影視處處長王強、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吳天行、導演馮小寧以及杜高、賈磊磊、尹鴻、王一川、饒曙光、郭運德、沈衛星、張衛、陳曉雲、陳航、高軍等業內專家出席會議。
1800萬製作成本追趕2億視效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表示馮小寧是個有特色的導演,能夠借鑒國外災難片、類型片的模式拍攝這樣一部主旋律的影片,這種意識值得肯定。以1800萬的製作成本追趕國外2億成本大片呈現效果,做出了超預算的成果。影片體現了「人道主義情懷」,匯集了改革開放30年以來許多富有成果的理念和思維方式。目前要拷問的是如何有一個漂亮的故事以及戲劇主體和永恆形象。
劇組玩命追風三個月80%是實景
中宣部文藝局影視處王強處長對影片的三個亮點提出表揚。首先是主題的表達,故事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科學執政」。另外,影片呈現出來的台風鏡頭有80%是實景拍攝的,這是劇組在浙江沿海連續追風3個月,相當「玩命」。主演巫剛把一個市長冷峻、果敢、機敏的特徵表現很到位。不足之處在於影片的主題開發可以更加深入,一些場景和鏡頭銜接不夠順暢,影片結局無人員傷亡似乎不太真實。
研討會不走過場專家直言不足
多位專家們提到小白狗和魚缸中紅色小魚是影片中最溫暖的設計,這種藝術的表達讓人感覺到希望。這次匯集和眾多業內專家的研討會不再是走過場念表揚信,嘉賓們直接提出了影片存在的不足,希望給主旋律影片和中國災難片進步帶來幫助。例如:拍攝中抓細節不夠,兩輛道具車重復使用造成穿幫、鯊魚製作不真實;市長在碼頭為漁民下跪場景設計,英雄崇拜痕跡太模式化,引起觀眾笑場;特技效果蒼白,自然和人的轉換太生硬;人物表達不夠飽滿。
新浪娛樂追蹤《超強台風》受專家肯定
據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吳天行介紹,由馮小寧執導的電影《超強台風》創作背景是2006年8月在浙江和福建登陸的17級超強台風。劇本通過公開招募,五選一最終確定。自今年10月24日上映以來,票房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在浙江地區創造國產影片票房第一,觀影人數和放映場次第一。專家陳航從宣傳發行方面稱贊製片方將主旋律影片商業化成功運作,取得了首周500萬票房。特別提到,新浪娛樂跟隨《超強台風》遠赴東京電影節,貼身記錄行程和觀眾反應,為擴大影片影響做出不少努力。
3、《超強台風》與金魚男孩
在《超強台風》這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有一個男孩坐在台階上守護著一條金魚,他似乎是一場人在大自然災害面前所作所為的見證人和凝望者。
我們通常在看災難片的時候,總會有一種驚嘆,驚嘆龍卷風、大地震、冰風景這類超常態的破壞力剎那間撲面而來的奇觀,摧枯拉朽,勢不可擋又往往轉瞬即逝。經電影特技、電腦合成之後的集中放大,構成一種富有觀賞性的自然界暴力美學的具象體驗,而人類往往顯得驚恐萬狀,無能為力,唯有刻意加進去的某些情感戲份給人一絲溫暖,主角還是自然暴力。
浙江製作的新片《超強台風》不一樣,它的主角始終還是人,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歷經考驗的新人。雖然人所共有的那種在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面前驚恐、焦灼以及心存僥幸因而大意魯莽的弱點都有,但負責任又能擔當的市長身上,充分凸顯了以人為本的超強執政能力,不僅給人溫暖的情懷,還向人展現了尊崇科學的理性魅力。我們可能忽視片中穿插的幾段黑白資料,幾千人投身怒海築成血肉長城抗擊台風的悲壯,那可是我們曾經的真實情景再現。從「抗台」到「防颱」,一字之差,是執政理念向科學發展觀的大踏步邁進。所以,影片《超強台風》作為一部帶有顯著災難片特徵的結構中,恰當地揉入了政論片的元素,這無疑是類型片的突破。
在《超強台風》中有許多動情的情景,象神奇的台風眼,詭異的暴風線路,拍岸巨浪橫掃漁港的驚心動魄,貫穿全片的難產孕婦以及部隊快艇和直升機臨危出擊的振奮,都讓人動容,也有市長與小偷的幾次遭遇的諧趣,好比是未經串連好的一把珍珠,由一位金魚男孩下托上蓋端到了我們面前,這或許是導演的良苦用心,亦或許是一次形而上的勉為其難。看過的人才會有各自的觀感。
幕後花絮
馮小寧導演的作品《超強台風》講述人們成功抗擊海嘯的故事。為了逼真再現2006年超強台風「桑美」登陸浙江沿海的真實情景,同時又能少花錢多辦事,小寧導演想出了幾個「土招」。
在一些大成本電影中,大風暴的場面多數依靠電腦合成,特技製作費用動輒上億,馮小寧打了打算盤,決定用土招。
馮小寧:用我們有些傳統的辦法,土招的方法來同樣營造出銀幕上的那種氣氛。
土招一:台風登陸
你瞧,這個演員被台風吹得飄了起來,可他既沒有吊威亞,也沒讓人從旁抬他的腳,是怎麼飄起來的呢?咱們看這里。
原來特技人員在空中拉了一條繩子把人抬住,這樣就形成了空中飄人的效果,大冷天的,這滋味肯定不好受。
馮小寧:拿著水槍水龍往身上澆,還有鼓風機往身上吹,造成台風,在拍攝中最後(有人)等於神經麻痹,整個半邊臉都癱了,現在才恢復。
土招二:海嘯來襲
台風來襲有時會引發海嘯,馮小寧發明了一種洪水發生器,就是這個布滿紅銹其貌不揚的鐵傢伙,它的威力你可看好了。
土招三:海中取景
如果嫌這樣的海嘯規模效果不理想,還可以直接把各種模型道具搬到海里。而這些模型道具在製作上很有意思,這路燈是毛筆做的,而製作這些房屋瓦片的材料更是創意十足。
道具師:這些廚房用的水管,經常見到的那個水管,就是把它剪開以後做的瓦片。
這些袖珍模型足夠省錢,模擬效果也還不錯,唯一的缺點是不結實。工作人員冒著嚴寒把模型抬到海水裡,精心製作的輪船一下就被撞壞了。
馮小寧:你們今天看到的是模型特技,但我們還拍了很多真實的場景,再加上我們最後用數碼修飾,我估計在少數鏡頭上達到國際水平。
花小錢辦大事
馮小寧導演曾榮獲中國環境大使和2007年度「綠色人物」的稱號,對一個導演來說,這些稱號是一個殊榮。從20年前馮小寧拍攝電影處女作《大氣層消失》開始,他就一直關注人和環境的關系。這一次的《超強台風》讓他實實在在地過了一把特技癮。
CS:影片中一共用了多少個特技鏡頭?
馮小寧:《超強台風》一共用到的特技和特效鏡頭是400到500個,占鏡頭總數的一半。其中長時間三維數字製作的三個,數字合成的有10多個,另外90%的是實景拍攝經過後期處理的。我們主要是秉承花小錢辦大事的原則,通過自身的腦力勞動,發揮想像力,再動手做出讓觀眾震撼的效果來。
CS:實景拍攝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馮小寧:知道冬天的海風有多冷嗎?(笑)我們就是站在去年雨雪冰凍時期的海水裡進行實景拍攝的,因為演員的戲份拍攝完成後,就已經進入冬季了。當時非常苦,我們穿著羽絨服站在齊胸深的海水裡工作,一站就是一天。搭建的場景只能用一天,每天只能拍三潮浪,三潮浪過後,場景已經不能用了,如果要恢復就要一個多星期。劇組的工作人員包括演員都是在玩命的境況下工作的。
CS:鯊魚的那一幕讓人非常驚訝,導演怎麼看?
馮小寧:這是我的一個想像力,也是我拍這部影片的初衷,我先想到這么一個鏡頭,然後通過這個鏡頭將它幻化成一個故事。我寫劇本不是從文字出發,而是從畫面出發,這是我比較特別的一點,幾乎我的每一個故事都如此,我走的是從影像到影像的創作道路。
CS:觀眾也非常好奇鯊魚是怎麼拍的?
馮小寧:電影藝術是想像力加上實現力的結晶,鯊魚這個鏡頭想像力我們有了,那麼要如何實現?這有點揭秘的感覺了,我們就造了一條鯊魚,這模仿的是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這條鯊魚能動,最後拍完了,也把鯊魚給折騰「死」了,最後就分屍了(笑)。本來應該捐給中國電影博物館珍藏起來的。
CS:災難片在中國是比較少見的,馮導為何情有獨鍾?
馮小寧:我就是不喜歡跟別人走一樣的路,別人不拍什麼,我才玩什麼。20年前,我拍《大氣層消失》,那就已經是災難片,只是鑒於當時特技的局限,我感覺沒能把自己的想像力完全發揮出來,所以就一直想再拍一部災難片。當時浙江有這個意向的時候,我就說服領導,必須把這部影片定位在災難片的片種上,因為災難片符合商業規律,有利於商業運作。
CS:一般觀眾會認為,災難片需要巨額投資才能創造出視聽震撼,這是美國大片的優勢,馮導怎樣彌補這個差距?
馮小寧:我們不能拿自己的短處去比別人的長處,所以要另闢蹊徑。這次主要將重心放在了實景特技的探索上,但是我們做出來的成品絕對代表了中國特技的頂峰,至少是這個階段的頂峰。中影韓三平董事長看完之後,由衷地說,光特技就得1000多萬哪,其實我們沒花這么多錢(笑)。我是運用20年來自己摸索出的經驗,把生活中的真實加上藝術的想像力最終變成了藝術的震撼。影片的每一個道具,每一個場景,都是我親自做出來,繪制出來的。角度是什麼?俯還是仰?用什麼鏡頭,長還是廣?都是我提前設計好的。
CS:最讓你滿意的是哪一段特技?
馮小寧:我覺得還是驚濤駭浪,這種沖擊力是之前沒有過的。超強的視覺沖擊力是當代電影的要素,美國大片為什麼好看,就是因為他們有自覺為觀眾服務的意識。要沒有這一部分,觀眾還不如在家看電視。科技是推動當代電影發展的原動力,而我們之前的特技都是非常脆弱的,甚至有些導演都迴避了特技的製作,原因是做一分鍾的特技合成就要花去三分之一的投資,但是如果沒有這部分,觀眾就不會買賬。所以我們才要自己動手去做,用的方法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做出了讓觀眾怎麼看怎麼不可思議的效果。在實景特技的探索上,我們是成功的。在數字特技的製作上,可以看我們的台風眼,不亞於好萊塢的《後天》,這就是我們華龍電腦特技做的。
CS:你希望中國觀眾看完《超強台風》之後收獲到什麼?
馮小寧:首先要讓觀眾覺得中國也能拍出不亞於美國大片的災難片;第二,要讓觀眾從災難片中感覺到人的生命高於一切,要讓觀眾感動於人性的關愛;最後,希望觀眾領悟到善待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重要性。
9. 桑美台風死了多少人
超強台風「桑美」正面襲擊溫州,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和財產損失。據溫州市民政局11日早上8時統計,超強台風「桑美」目前已造成溫州81人死亡11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5億元。
10. 台風桑美大還是雲娜大
桑美是也,雲娜登陸時只有15級,而桑美登陸17級..
桑美雲系大,能量和雨量也大..而雲娜就遜色多了..
桑美時,溫州死了1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