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卡達埃米爾的來源
埃米爾(أمير,Emir、Amir)阿拉伯語音譯。其詞來源於阿拉伯語,原意為「受命的人」、「掌權者」,伊斯蘭教國家對上層統治者、王公、軍事長官的稱號,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原為阿拉伯統帥的稱謂,現為某些君主世襲制國家元首的稱謂。其意義比較籠統和廣泛:從其軍事統帥意譯為總督;亦從其功能意譯為國王、酋長、頭人、頭目、首領、長官等;亦見有人以其作為貴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譯為親王、大公等等。突厥在歷史上亦曾使用過這個封號。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內亂,各地埃米爾與哈里發之間的從屬關系逐漸疏離,最後不少地方的埃米爾只象徵式地承認哈里發的統治權,埃米爾遂取得地區的獨立的軍政大權,並成為當地之君王。9世紀起,隨著阿拉伯世界政權的解體,一些半獨立和獨立的地方封建王朝統治者仍用以自稱。埃米爾廣泛地成為由北非到中東的君主稱號。
Ⅱ 卡達危機影響中東格局
土耳其「強人」總統埃爾多安23日赴海灣展開斡旋之旅,成為卡達斷交風波的又一位調停者。這場紛爭自6月5日爆發以來,從歷史與現實相交織的教派沖突,到地區主導權之爭帶來的國家「站隊」,背後錯綜復雜的關系令人大開眼界。
有人驚愕於僅有30萬人口的卡達竟搞出這么大動靜,有人看到「帶頭大哥」沙烏地阿拉伯依然一呼百應,還有人注意到同為當事兩方盟友的美國不得不做尷尬的調解人。然而,他們就是這次事件的全部主角嗎?並非如此。種種信息顯示,一對「還沒有得到君主頭銜卻已如君主般行事」的王子,才是這場海灣大戲的真正主導者。
「中東雙王」比父輩更鷹派
「迎接重塑中東的雙王時代。」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學者西蒙·亨德森不久前撰文稱,如今該地區最重要的國家間關系,可能就是沙特與阿布扎比兩位王儲之間的互動,「但他們會是一個新的、更好的中東的先驅,還是災難性未來的魯莽設計者,就要看大家自己的見地了。」
路透社的一篇報道認為,海灣新一代強硬領導人是導致與卡達關系破裂的關鍵所在,他們比習慣進行謹慎決策的先輩更「鷹派」,幾十年來後者主要通過漫長的調解妥協而經受各種危機考驗。
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阿拉伯語學者韓忡認同現在海灣進入兩位「太子」掌權,也就是「雙王時代」的看法。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隨著阿拉伯兄弟國家逐步興起,第三代王室會如何領導沙特發展有待觀察,但沙特的老大地位難以撼動。
從2015年春在葉門開始的戰爭,到今年6月初針對卡達的斷交、封鎖,沙特和阿聯酋的兩位王儲組成了中東「最敢乾的」政治搭檔。但客觀來說,葉門戰事進展不順,僅有的軍事成功是阿聯酋特種部隊的功勞。很多人認為,主掌沙特軍隊的本·薩勒曼王儲決意介入葉門戰爭是一大敗筆。
目前,卡達僵局前景不明。在西蒙·亨德森看來,一個關鍵問題是,主要「選手」的訴求有些模糊:兩位王儲的最終目標究竟是什麼?甚至華盛頓方面的立場也讓人捉摸不透,終極目標不得而知。眼下的美國不得不扮演尷尬的協調員和「裁判」角色。
變數還跟一個人有關。無論是阿布扎比還是利雅得,都認為現任卡達埃米爾塔米姆只是其父、前任埃米爾哈馬德的代理人。哈馬德是何許人?他是阿拉伯世界一位個性極強、極有手腕的領導人。1995年他發動政變從親沙特的父親手中搶得埃米爾之位,隨後開始擺脫沙特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影響,2013年遜位後退居幕後。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一篇題為「卡達危機核心的宮廷詭計」的文章稱,有在多哈待過很多年的外交官堅信,65歲的哈馬德仍是卡達外交的掌舵人。該文提到一段往事:哈馬德曾連續5天在一間用古代地圖裝飾的屋子裡,向來訪的英國高官講卡達王室與沙特之間的歷史關聯。「『強有力』『非常危險』,內部人士這樣評價哈馬德。」
「該地區的外交官們說,這場危機難以解決,部分原因是它不僅牽涉政治,也與私人好惡有關。」英國《衛報》寫道,沙特、阿聯酋和卡達等國的王室之間有著非常非常密切的家族和血緣關聯,這意味著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樣是難以解決的「家務事」
Ⅲ 沙特等國為什麼與卡達斷交
1、沙特是敵視伊朗的,卡達是親伊朗的。
2、沙特是敵視兄 弟 會的,卡達是親兄 弟 會的。埃及兄 弟 會上台 執 政,被現政斧(塞西)發動行動,趕下台的。
3、沙特國王是兄死弟繼承,而卡達是皇 子篡 權 奪 位。沙特早就看卡達不順 眼了。
4、卡達一建國,沙特就對該國有吞並的想法。卡達小日子過得是提心吊膽、膽戰心驚。
5、卡達有個著名電 視 台,海灣很多國家欲處 之 而 後 快 。
6、在葉門、敘利亞問題上,卡達也跟沙特對著 干。
反正綜合起來一句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國 矛盾源遠流長!
Ⅳ 為什麼各國與卡達斷交
為什麼很多國家與卡達斷交?
從表面上看,「斷交風波」因一起黑客入侵事件而起。卡達通訊社網站23日深夜播發了卡達埃米爾(國家元首)塔米姆在出席卡達軍校畢業典禮時的講話。塔米姆在講話中公開對伊朗表示支持,稱伊朗是本地區和伊斯蘭教的中心所在,與伊朗緊張關系升級是不明智的。事後,卡達方面澄清說,這是一起黑客入侵事件,所謂塔米姆的講話都是偽造的。
但這篇報道仍然在海灣地區乃至整個中東引發了強烈反應。在沙特苦心重新構築起反對伊朗的聯盟、並獲得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口頭支持之際(上月特朗普剛剛在利雅得號召55個阿拉伯國家「孤立」伊朗),卡達力挺伊朗的舉動,讓沙特大為惱火,成為「斷交風波」的直接原因。
然而,「斷交風波」實非一日之寒。卡達與沙特等海合會國家之間的仇怨由來已久。
從深層原因說,這是卡達「小國大外交」戰略與沙特在海合會的盟主地位之間的長期矛盾的爆發。冷戰結束後,卡達憑借油氣資源、半島電視台和舉辦賽事不斷擴大知名度;通過調停地區熱點等行動發揮影響力。然而,它的外交路線並沒有清晰邏輯可循,它與很多組織都打交道,甚至與哈馬斯等具有爭議的地區組織保持著關系。再加上近年來,它在地區事務中常常與沙特「搶風頭」,引起沙特不滿。
具體來說,兩國之間的梁子早在幾年前就已結下。沙特坐擁多個伊斯蘭教聖地,沙特自視為伊斯蘭教天然保護者。然而,2014年卡達公然支持埃及穆兄會。而後者在遜尼派內部與沙特的教派主張不同,兩者存在爭奪影響力的關系。因此,卡達的立場讓沙特大為不滿。當時,沙特等三國向卡達下最後通牒,警告將與其斷交。此後,在卡達強迫部分穆兄會成員離境後,三國又重新向卡達派駐了大使。
如今,舊怨添新愁。在中東地區,伊朗是沙特眼中的最大敵手,卡達的「親伊」表態明顯觸犯了海合會的「政治正確」,這是沙特不能容忍的。
表面上,各國跟隨「帶頭大哥」沙特宣布斷交,其實各有各的利益考量。比如,埃及對支持穆兄會的卡達一直懷恨在心;巴林國內什葉派鬧事時,就被視為得到伊朗勢力的支持;阿聯酋則在地區事務中一貫追隨沙特。
海合會國家大面積與卡達斷交,也是一場沙特等反伊朗國家與伊朗之間的「前哨站」。
同為遜尼派國家,卡達為什麼偏偏不為沙特等國「站台」,反而支持什葉派的伊朗呢?
雖然什葉派和遜尼派教義不同,但說到底都是尊主獨一,信奉古蘭經的伊斯蘭教「兄弟」。在遜尼派國家裡,不光卡達,阿曼、阿聯酋等國也都與伊朗保持著不錯的關系。即使是沙特,也曾與伊朗有過關系緩和時期。沙特與伊朗之間的矛盾,與其說是遜尼和什葉不同教派之間的矛盾,倒不如說是地緣影響力的爭奪。
值得一提的是,卡達外交上開放活躍,與其國家元首兼任外交部長有一定關系。卡達埃米爾很喜歡在外交場上「顯身手」。
卡達之所以底氣十足地與沙特「唱反調」,也跟其與美國的密切關系分不開。據報道,卡達不僅有龐大的烏代德空軍基地(該基地是美國最大的海外軍事基地,派駐了1萬名美國士兵),還是美軍中央司令部的所在地。美國總統特朗普稱贊卡達是打擊恐怖主義的「戰略夥伴」。
未來局勢如何發展?
海灣國家之間出現分歧並斷交並非首次。但此次多國與卡達斷交,不僅驅逐卡達外交人員和機構,還封閉與卡達的海陸空聯系,讓卡達陸路通道被封成為「孤島」,尚屬首次。據媒體消息,繼多國與卡達斷交後,阿盟宣布開除卡達。
從經驗來看,沙特會維護海合會的完整;但這次風波的烈度要遠遠超過以往,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不過,海合會、阿拉伯世界徹底分裂也不符合沙特的利益。美國的態度可能是關鍵。
「斷交風波」雖然來勢洶洶,但可能後勁不足。首先,各個大國均沒有表態支持;第二,伊朗也不會「接牌」,被沙特牽著鼻子走;第三,外交斗爭既不符合地區發展的大趨勢,也非民眾所願。現在,卡達已經「服軟」,在周邊國家斡旋下,僵局有望得到破解。
從這次黑客入侵事件引發的連鎖反應來看,卡達與沙特、阿聯酋、埃及等國在2014年曾陷入谷底的關系仍很脆弱,海灣國家內部甚至中東國家之間的矛盾和分裂正呈公開化趨勢。阿拉伯國家在伊朗問題上的「站隊」,對地區的整體安全與穩定極為不利。
Ⅳ 7國一天之內與卡達「友卡達會「服軟」嗎
一次並不意外的宿怨爆發
7個國家一天之內與卡達「友盡」。分析人士指出,實際上以沙特為首的鄰國與卡達早有宿怨。
廈門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范鴻達說,沙特等國以反恐的名義向卡達發難,使自身處於一個道德的制高點。斷交風波的背後,是沙特與卡達由來已久的矛盾。
范鴻達說,海灣地區歷來講究外交「站隊」,沙特扮演首領角色。而卡達則開展多方位外交,不願完全跟著沙特走。
另外,近年來,卡達跟伊朗的交往呈現增多趨勢,而沙特與伊朗向來是對抗關系。因此,對卡達與伊朗的關系,沙特以及倚賴其支持的埃及等國很不滿。
沙特等國與卡達的另一個宿怨源自卡達半島電視台。范鴻達說,半島台的報道自主性很強,常常給區域國家造成「傷害」,引發鄰國批評。阿拉伯國家、中東國家在政治問題上歷來比較謹慎和敏感,周邊國家因為半島台跟卡達多次發生摩擦。半島台給卡達外交帶來麻煩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除與鄰國之間的長期不和,有分析評論認為此次風波也與美國的中東政策不無關系。
美國總統特朗普5月下旬訪問中東,與沙特等國在利雅得商定繼續在政治和經濟上孤立伊朗。然而,卡達卻與伊朗越走越近,魯哈尼贏得連任後,卡達埃米爾致電祝賀,這與美國和沙特孤立伊朗的初衷背道而馳。
卡達會坐多久的「冷板凳」?
中東地區多次上演過多國集體與一國斷交的風波,而像卡達這樣常住人口200多萬的海灣小國,在七國「斷交」的重壓之下,是否會服軟?又將坐多久的冷板凳?
卡達外交部稱,卡達是海合會的積極成員國,完全遵守海合會的章程,卡達尊重其他國家的主權,不會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履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責任。沙特等國的做法缺乏合理性,毫無根據,不會影響卡達人民正常的生活。
不過,目前的情況對於卡達來說並不樂觀。坐上斷交「冷板凳」之後,卡達股市跌幅一度超過9%。另外,地處半島的卡達僅和沙特陸地接壤,食品和生活日用品完全靠從沙特陸路運輸入境。斷交消息傳出後,卡達人涌進超市搶購商品。
此外,多個中東國家航空公司暫停本國與卡達間的航班。路透社稱,這次危機還可能影響卡達2022年世界盃,並威脅到位於卡達的美軍基地正常運轉。
分析稱,卡達應該很難抵擋海灣和阿拉伯國家洶涌而來的斷交潮,它從此徹底倒向伊朗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而沙特、巴林、埃及等國雖與卡達有齟齬,但也不至於徹底將卡達踢出局。再者,卡達與美國保持著緊密關系,其境內有大型美軍基地。對於這場風波,美國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表示美國願意扮演勸和的角色,敦促這些國家化解矛盾。
卡達遭多國同時「拉黑」,堪稱中東地區嚴重的外交危機,但整體上不會危及區域穩定。范鴻達認為,對這起斷交風波的影響,大可不必過於誇大。海灣、中東地區類似事件層出不窮。一旦發生,區域內、外國家會基於自身利益,找地區盟友進行勸說。情況目前處在一個可控范圍內,不會給中東局勢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誰來挑斡旋大梁?
就斷交風波,卡達外交大臣穆罕默德6日接受卡達半島電視台采訪時說,卡達准備好接受斡旋。卡達埃米爾塔米姆與科威特埃米爾薩巴赫通過電話,決定推遲原定6日發表的講話。
他說,卡達希望通過科威特埃米爾薩巴赫的斡旋,與牽涉斷交風波的各方溝通,力求控制眼下局面。
路透社報道,在地區糾紛中,科威特埃米爾屢屢扮演斡旋者角色。2014年一次類似風波中,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和巴林召回了各自國家駐卡達大使,以抗議卡達干涉本國內政。當時,科威特的埃米爾就在斡旋上出了大力。
卡達外交大臣穆罕默德說,卡達埃米爾塔米姆尊重科威特的埃米爾,願意應後者要求推遲任何講話和行動,「直至危機的形勢進一步明了」。
Ⅵ 卡達國王有幾個王妃
卡達的國家元首不叫總統,也不叫國王,而是叫埃米爾,這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意是「受命的人」「掌權者」。卡達現任的埃米爾是塔米姆,2013年從他的父親老埃米爾哈馬德手裡繼承了大位,而莫扎王妃就是哈馬德第二任妻子,也是他最寵愛的妻子。
Ⅶ 幾個中東國家為什麼要與卡達斷交
2017年5月23日,卡達國家通訊社網站播發了據稱是卡達埃米爾 塔米姆的講話,稱支持伊朗和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批評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並譴責對卡達支持恐怖組織的有關指控。卡達通訊社社交媒體賬號還發文稱,卡達外交部要求將卡達駐沙特等國大使召回,同時驅逐這些國家駐卡達大使。
卡達方面隨後立即表示,卡達通訊社網站及社交賬號遭到了黑客襲擊,埃米爾講話內容等是黑客偽造的,所播發的內容並不正確。不過,分析認為,盡管卡達方面做出了解釋,但正是這起事件使得卡達與其它中東國家的關系迅速交惡。
2017年6月5日,巴林、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埃及、葉門、利比亞六國及南亞的馬爾地夫指責卡達支持恐怖主義活動並破壞地區安全局勢,分別宣布與卡達斷絕外交關系。
Ⅷ 王位繼承法的卡達埃米爾
卡達埃米爾的繼承人,由埃米爾家族討論確定。卡達埃米爾哈馬德已經指定他的四子謝赫·塔米姆·本·哈馬德為繼承人,
Ⅸ 想 了解卡達這個國家誰能告訴我下
【國 名】卡達國 The State of Qatar.代碼QA
【面 積】11521平方公里。
【人 口】80萬(2005年)。外籍人約占人口總數的70%,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和東南亞國家。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中的瓦哈比教派,什葉派佔全國人口的16%。
【首 都】多哈(Doha),人口44.6萬(2005年)。
【同北京時差】 比格林尼治時間早4小時;比北京時間晚4小時
【國際電話碼】 974
【貨幣】 卡達里亞爾
【國家元首】埃米爾兼國防大臣及武裝部隊總司令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Hamad Bin Khalifa Al-Thani),1995年6月27日即位。
【重要節日】9月3日(國慶日)
【簡 況】位於波斯灣西南岸的卡達半島上,與阿聯酋和沙特接壤。海岸線長550公里。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漫長,最高氣溫可達46℃;冬季涼爽乾燥,最低氣溫7℃。年平均降水量僅125毫米。
公元7世紀卡達是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517年葡萄牙人入侵。1555年被並入奧斯曼帝國版圖。1846年薩尼·本·穆罕默德建立了卡達酋長國。1882年英國入侵,並宣布該地區為英國的「保護地」。1971年9月3日卡宣布獨立,艾哈邁德任埃米爾。1972年2月22日埃米爾艾哈邁德被廢黜,其堂弟哈利法出任埃米爾,哈利法之子哈馬德任王儲兼國防大臣。1995年6月27日,哈馬德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哈利法,出任埃米爾。
【政 治】卡達系君主立憲制的酋長國。埃米爾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司令,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由阿勒薩尼家族世襲。卡禁止任何政黨活動。2006年,卡達政局穩定,埃米爾繼續深化政治、經濟改革,外交較為活躍。
【憲 法】1970年頒布第一部憲法並規定:卡達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伊斯蘭教為國教;埃米爾在內閣和協商會議的協助下行使權力。憲法承認法官的獨立性。1972年對臨時憲法進行修憲。2003年4月,卡全民公投通過「永久憲法」,2005年6月7日正式生效。
【協商會議】1972年成立,由35名成員組成。系咨詢機構,職能是協助埃米爾行使統治權力,有權審議立法和向內閣提出政策建議。會議成員全部由埃米爾任命,內閣大臣為該會議法定成員。會議成員任期6年,可以延長。會議下設秘書處和立法、財經、公共服務、內政外交4個委員會。現任會議主席穆罕默德·穆巴拉克·胡萊菲(Mohammed Mubarak Al-Khulaifi),1995年3月27日任職。
【政 府】現任內閣於1996年10月30日組成,大部分成員為王室成員,進行過多次改組。2007年4月,內閣再次調整。現主要成員:首相兼外交大臣哈馬德·本·賈西姆·本·賈布爾·阿勒薩尼( Hamad Bin Jassim Bin Jabor Al-Thani)、副首相兼能源、工業大臣阿卜杜拉·本·哈馬德·阿蒂亞(Abllah Bin Hamad Al-Attiyah)、內政大臣阿卜杜拉·本·哈立德·阿勒薩尼(Abllah Bin Khaled Al-Thani)、財政大臣兼代理經濟貿易大臣尤素夫·海珊·卡邁勒(Yussef Hussein Kamal)。
【重要人物】
埃米爾兼國防大臣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系前埃米爾哈利法長子。1950年生於多哈。1971年7月,畢業於英國桑赫斯特軍事學院,回國後任卡達第一快速部隊司令。1972年任武裝部隊總司令。1977年5月31日,被立為王儲兼國防大臣。1989年5月,任卡國家最高計劃委員會主席。1995年6月27日,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其父哈利法,接管政權,成為卡達第9代埃米爾。曾於1999年4月訪華。
王儲塔米姆·本·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1980年生,為現任埃米爾第四子。1998年畢業於英國桑赫斯特軍事學院。系卡國家奧委會主席、國際奧委會委員。2003年8月5日被任命為王儲,同年9月被任命武裝部隊副總司令。
首相兼外交大臣哈馬德·本·賈西姆·本·賈布爾·阿勒薩尼:1960年生。1982至1989年任市政大臣辦公室主任。1989年任市政農業大臣。1990年任市政農業大臣兼水電代理大臣,期間兼任卡達水電公司董事長、卡最高計劃委員會成員。1992年9月任外交大臣。2003年9月任第一副首相兼外交大臣。2007年4月任現職。對華友好,曾於1993年、1999年(隨埃米爾)、2000年、2007年(私人訪問)訪華。已婚,有4子1女。
【經 濟】石油、天然氣是卡經濟支柱。近年來,政府大力投資開發天然氣,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制定了開發天然氣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卡還將發展非石油、天然氣工業作為實現國民收入多元化和擺脫對石油依賴的主要途徑,注重吸引外資和技術;鼓勵發展農業,免費向農民提供種子、化肥和農業機械,號召植樹造林,擴大耕地面積。石油的主要銷售航線有3條,分別是馬六甲路線、蘇伊士航線、地中海航線,而最便捷的則是蘇伊士航線。
2005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GDP):354億美元
人均GDP:4.4萬美元
GDP增長率:20.8%
貨幣名稱:卡達里亞爾(Qatari Rial)
匯率:1美元=3.64卡達里亞爾
通貨膨脹率:8.8%
外匯儲備:45.4億美元
外債總額:211億美元
(資料來源:《經濟季評》)
【資 源】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氣。已探明石油儲量為20億噸,居世界第13位,天然氣儲量25.7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地下水源貧乏。
【工 業】主要為石油和天然氣部門、相關工業及能源密集型工業,其中包括煉油廠、石化工廠、化肥廠、鋼鐵廠和水泥廠,同時還建立了一些造紙廠、洗滌劑廠、顏料廠、食品廠和塑料廠等。2005年,卡石油產量為4490萬噸,出口收入約128億美元;天然氣產量392億立方米,出口收入約80億美元。卡是中東重要的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截止2005年底,卡已建成運營LNG項目總產量2550萬噸,生產線7條;在建生產能力5150萬噸,生產線7條。預計到2010年,卡LNG年總產量將達7700萬噸。
【農牧漁業】卡達全國可耕地面積為2.8萬公頃,已耕地7000公頃。農牧產品不能自給,糧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主要依賴進口。只有魚、蝦類海產品產量可基本滿足本國需求。
【交通運輸】卡達無鐵路,各主要城市之間由現代化公路網相連,全國公路總長為900公里。主要海港有多哈港、烏姆賽義德港和拉斯拉凡港,拉斯拉凡港是世界上最新、最大的處理液化天然氣的港口。卡達有5個機場,多哈國際機場有連接歐洲和亞洲的20餘條航線。
【財政金融】2006-2007財政年度預算為:總收入569億里亞爾,總支出546億里亞爾,盈餘23億里亞爾。
卡達有14家商業銀行,其中5家為卡資銀行,分別為:卡達國家銀行、多哈銀行、卡達商業銀行、卡達國民銀行和卡達伊斯蘭銀行。卡達國家銀行吸收了卡近50%的存款,主要經營政府業務。
【對外貿易】2005年對外貿易總額為301億美元,其中進口67億美元,出口234億美元。主要出口石油、液化氣、合成氨、尿素、乙烯等。進口產品主要是機械和運輸設備、食品、工業原材料及輕工產品、葯品等。主要貿易夥伴有美國、日本及西歐國家。
【人民生活】2005年人均收入超過4萬美元。全國實行免費醫療。全國有主要醫院4所, 床位1100多個,另有醫療衛生中心近20個。
【軍 事】卡達系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國,執行統一的防禦政策。埃米爾哈馬德為武裝部隊總司令兼國防大臣。實行志願兵役制。武裝部隊總人數為1.18萬人,本國人只佔30%。其中陸軍8500人,空軍1500人、海軍1800人。卡分別與美、法、英簽訂軍事合作協議。
【教 育】政府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實行免費教育,為成績優異的學生提供留學深造機會,並發給獎學金。目前全國共有學校197所,另有阿拉伯、外國私人學校48所。有中小學生90498人。中小學教師4000多名。1977年建成的卡達大學是一所配有現代化設備的綜合性大學,也是卡唯一的一所高等學府,下設8個學院,在校學生近6500名,教師500多名。此外,每年還有約500多名學生進入專業技術培訓學校學習。
【新聞出版】主要阿文報刊:《多哈月刊》,1969年創刊,新聞部發行;《阿拉伯人日報》,1972年創刊,新聞部發行;《旗幟報》,1979年創刊;《時代周刊》1974年創刊;《海灣市場》周刊,1980年創刊;《今日海灣》,1985年創刊;《每周消息》周刊,1986年創刊。此外還有《東方報》、《祖國報》等。英文報刊有《海灣時報》,1978年創刊。卡達通訊社建於1975年,是阿拉伯國家主要通訊社之一。多哈廣播電台用阿拉伯語、英語、法語和烏爾都語廣播。有6個中波波段、5個調頻波段和1個短波波段。「半島」電視台是1996年卡達埃米爾哈馬德斥資1.37億美元組建的電視台,24小時滾動播出阿拉伯語新聞節目,是目前阿拉伯世界收視率較高的衛星頻道。「9·11」事件後,該台因不斷播出對阿富汗的獨家報道而名聲大振,被稱為「中東的CNN」。卡另一家電視台多哈電視台建於1970年8月。
【對外關系】奉行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強調伊斯蘭國家特別是阿拉伯國家間的團結與合作,加強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夥伴關系,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擴大卡知名度。卡是聯合國、伊斯蘭會議組織、阿拉伯國家聯盟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國。2006-2007年度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2004-2006年度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成員國。與110多個國家有外交關系。
【對當前重大國際問題的態度】
伊拉克問題:主張維護伊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歡迎伊舉行大選等政治進程,希望伊盡早實現國家安全與穩定。宣布減免大部分伊欠卡債務。
中東和平進程:支持中東和平進程。認為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支持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主張在安理會有關決議、馬德里和會以及「土地換和平」原則的基礎上政治解決阿、以爭端。呼籲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和「四方委員會」繼續努力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卡在2005年3月倫敦會議上向巴提供1100萬美元的援助,2006年4月向巴民族權力機構贈送5000萬美元。
反恐問題:卡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但強調應把恐怖主義同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區別開來,任何軍事打擊應避免傷及無辜,絕不能把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斗爭與恐怖主義混為一談。
【同美國的關系】卡同美國關系密切,保持和發展與美國關系是卡對外關系的重要支柱。伊拉克戰爭結束後,卡埃米爾即訪美與美協調伊戰後重建立場,為回報卡對伊戰的支持,布希總統於2003年6月作為首位美總統訪卡。兩國軍事合作密切。兩國續簽1992年防務協定,目前駐卡美軍7000人,美中央司令部已由本土遷至卡,烏代德基地成為美國在海外的最大軍事基地之一。美對卡投資已達100億美元。2006年1月,卡武裝部隊參謀長阿蒂亞訪美;3月,美國務卿助理菲利普訪卡;8月,美司法部長、總檢察長岡薩雷斯訪卡。
【同法國的關系】卡、法關系友好。2006年1月和3月,卡埃米爾哈馬德兩次訪法,與法總統希拉克就雙邊關系及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4月,卡首相阿卜杜拉訪法。6月,法國外長杜斯特-布拉奇訪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