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毛門的各方回應
深圳兒童醫院倍感困擾。在「八毛門」事件曝光後,社會輿論一時間嘩然,給該院帶來巨大壓力。
5日內接連出現了三起家長拒絕手術治療的病例,而這在該院以前是非常罕有的。該院外二科任鋒醫生說,2011年9月10日下午2時,任鋒接診了另一名10歲的闌尾炎患兒,當時出現了局限性腹膜炎,符合急診手術指征,但家長拒絕手術要求再觀察兩三天,還質疑「難道葯物不能治好這個病嗎?」醫院只好繼續每隔幾個小時進行例行觀察,而到當日下午5時左右,女孩症狀明顯加重,而直到晚上11時30分左右,孩子疼得滿床打滾了,家長終於同意手術。在手術中,醫生發現孩子闌尾已膨大至拇指粗,「再過幾個小時就可能穿孔了」。
深圳市兒童醫院無奈地發出呼籲,希望「八毛門」不要對市民的就醫理念造成負面影響,醫患之間要互相信任,通力合作共同面對疾病。
聽到孩子康復出院的消息,李蘇伊「很欣慰」,並接受了家屬的道歉。他現在最希望看到「孩子健健康康的就好,希望他早日康復」;「至於之前的的不愉快,既然已經發生了,也改變不了,就讓它過去吧。」
「八毛門」發生後,李蘇伊和深兒醫院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李蘇伊坦承,自己「多少受到了一些影響」,但同事的關心,朋友的支持,還有老病友「專門打來慰問電話」,都讓他很受鼓舞。而且他從未懷疑過自己當初的診斷。他認為,患者對醫療的不理解、對醫生的不信任都可能發生,但「只要在工作中按照規章操作,遵循相關程序,通過科學的判斷,就不怕出問題」。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一直在微博上關注「八毛門」事件。廖新波認為「八毛門」不能直接和醫德掛上鉤,但公眾對醫院大檢查、大處方的不滿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大檢查是存在的,主要分為四個原因:一是完全的大檢查,為了獎金和醫院的發展基金、人才發展和科學研究,因為政府的投入不足和沒有投入,是醫院走市場化道路的結果;二是醫生為防止醫療糾紛發生之後的一種事前防範,是『舉證倒置』的結果;三是民眾要求,尤其是有醫療保障之後的一種需求釋放;四是有通過大檢查來獲取回扣,這是一種道德的問題。」
廖新波也承認「大處方」的存在,而且相當普遍,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緣於「以葯養醫」政策和政府的補償政策、扭曲的醫療價格政策沒有體現醫生的知識價值所造成。
廖新波認為,「大處方」的存在也與「大檢查」成因相似,而大檢查更有市場,很多醫院「盲目」地購買大型設備,有設備就有資金來源,就可以還貸,甚至可以分紅。
但廖新波也提到,患者把不滿和怨氣全部撒到醫院是不合理的,「不僅僅是醫院的問題,更多的是制度的問題!」 中國醫師協會醫療風險管理專業委員會副總幹事邱蓬鷺表示:「一名醫學院畢業生,從成為主治醫生大約要6~7年的時間,進而成為主任醫師,天梯是非常狹窄的。醫學有其復雜性,因人因事因時因機構對病情有不同的判斷。」
邱蓬鷺說:「醫療是稀有資源,更需要保護,否則對社會的傷害更大。全國340萬醫師隊伍里,害群之馬不超過1%。」
針對「八毛門」事件,她表示,建議陳先生先為孩子辦理少兒醫保,可分擔一部分的醫葯費用,同時密切關注孩子的病情。她說,患者確實有權利去質疑,但是由於缺乏醫學背景,很難聽懂,即使有一定的醫學知識,但是不同科室也很難體驗,加上社會現實,本能對醫生產生了不信任。
她表示,「這其實與醫療機構一直不太重視公共關系處理,醫生和患者之間溝通缺乏相關的專業環節」。深圳是國家關於建立「醫患糾紛社會管理體系」的試點,具體內容包括「醫療責任險」、「人民調解」、「第三方調解制度」等。而目前,深圳已經在全市12家醫院設置了醫調室,由司法局所聘請的專職人員作為中立方來調解醫患之間的溝通,以避免雙方的情緒化沖突。而深圳市寶安區已嘗試在司法系統下建立「第三方醫調糾紛專家鑒定庫」,以保證醫療鑒定結果的公正客觀性。 患兒家屬陳先生在了解到有家長拒絕為孩子進行手術時深感不安。他本身也是醫生,目前很擔憂自己的案例加劇了醫患關系的緊張,也影響到其他患兒家長的判斷。他多次強調說,自己的案例只是個例,很擔心其他不懂醫學的家長不聽醫生的建議,而延誤自己小孩病情。他說,「建議家長們還是要聽醫生的,我也是聽從了廣州醫生採取保守治療的建議,而不是自己下的判斷。」
他說,深感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盡管不乏客觀公正的報道,但是也有的是為了吸引眼球,令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已經治癒,「我的孩子並未治癒,而是目前根據廣州專家的建議,實行保守治療,如果被確診為巨結腸,要等到孩子再大一點再做根除術。」他說,不想再引起對深圳兒童醫院的負面影響,但是他本人有選擇醫院的權利。
廣州地區某三甲醫院一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專家說,他從醫30多年,以前醫生在患者面前享有絕對的權威,患者一般都很相信醫生。但近幾年醫患間的信任度卻急速下滑,醫患的信任危機不僅會影響到醫療秩序,而且反過來也會傷害患者,可以說雙方兩敗俱傷。
B. 扶摔倒的老人前先拍照真的會有用嗎
老人跌倒到底我們該不該扶起來?
這個討論我覺得很有必要。尊老愛幼、救死扶傷歷來是我國的優良傳統,誰家沒有老人,誰人不會變老?
由於媒體曝光出諸多諸如彭宇案之類的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誣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斷」等邏輯推理的理由判決巨額賠款等案例,越來越多的人對攙扶跌倒老人心存忌憚。
簡單不過的舉手之勞,有可能惹來無盡的麻煩。社會公德,傳統道德,在我們猶豫的目光中漸漸喪失。
當跌倒老人該不該扶作為問題,被全社會、被公眾、被媒體熱烈討論的時候,其實已經證明某種程度上這個社會的公德已經破產了。顯然,似乎作為社會人,誰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無良的南京法官、天津法官,以及制裁那些誣賴彭宇們的老人,理應受到譴責,但見死不救的圍觀者,是否也會受到道德、公義和良心的譴責?
武漢市88歲的李老漢在離家不到百米的菜場口摔倒後,眾多圍觀者無人敢伸出援手,最終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讓整個社會震驚。公眾對老人跌倒出現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整個社會都應該檢討,甚至每一個人都應該檢討。以前一直覺得類似老人跌倒該不該扶、應該怎麼扶這些事情不是個問題,但現在還真成了一個大問題。類似南京法官、武漢老人這樣的案例,雖然不能說是普遍的現象,但其折射出來的社會現實卻是很嚴峻的。
我們對跌倒老人該不該扶的討論,這絕非故意誇大問題的嚴重性,而是針對目前整個社會道德、價值觀滑坡出現的現象提出質疑,因為類似人情冷漠、麻木不仁的現象不僅僅發生在跌倒老人身上,還有更多其它的案例,比如見義勇為的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故事,比如圍觀跳樓自殺時出現一片幸災樂禍的「快跳」的喊聲,比如公車上乘客對小偷熟視無睹的常態等等,不一而足,這都早已成了全社會反思的問題,完全是一個社會問題。
自從南京徐老太事件開始,中國就開始進入國民道德淪喪期,開始瓦解中國人民的道德,想徐老太這種人開始肆意妄為,有法律支持,又可以獲取巨額的回報,而且沒有任何成本。而彭宇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高,從而開始冷漠國人的同情心,淡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爾後如釣魚執法等一系列事件,徹底麻木人們的憐憫之心,造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導致八旬老人倒地1個多小時而無人敢伸出援助之手。我可以肯定,大多數圍觀昔都是善良的人,可是誰也承擔不起那巨大的代價。你能說人們冷漠?
蒼蠅多的地方,是垃圾的原因還是蒼蠅的原因?
論證缺乏層次條理,論述語言無感染力
篇一:老人摔倒,該不該扶
老人摔倒,該不該扶
摘要:扶起摔倒老人反遭訛詐的事件頻頻發生,網友對此眾說紛紜。摔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本文首先介紹了廣大網友態度,然後闡述了「該扶」的觀點,並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老人摔倒;訛詐;幫助;善舉
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個問題放在以前,答案當然是「扶」,但現在,人們對此漸漸猶豫起來。南京彭宇案、河南鄭州李凱強案等等給了善良的人們當頭一棒,老人摔倒在地卻遭冷眼旁觀的現象屢見不鮮。
山西新聞網報道過這樣一件事:撫順市新撫區西七路交通崗路邊的冰面上躺著一位60歲左右的老人。老人的身邊圍著20餘名路人,你一言我一語地給摔倒在地的老人出主意,但就是沒有一個人上前攙扶,而老人又拒絕讓人打「120」和「110」,局面就這樣一直僵持著。後來,一位年輕輔警幫忙解決了問題,這位輔警隨後在接受采訪時說:「說心裡話,穿著這身警服,我啥也不怕,要是脫下這身警服,我也不敢扶。」
對於圍觀群眾的袖手旁觀,多數人表示理解。網友「簡單」表示:「我可以幫他打個120,但是不會扶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萬一訛上你,那可是麻煩大了。」騰訊網發起的有關投票也顯示,對於該不該扶的問題,62.54%的網友選擇了「絕對不會,怕惹麻煩」,33.45%的網友認為應該先理性判斷,再做決定,僅有4.01%的網友覺得,應該扶老人,認為「這是起碼的公德」。
助人為樂、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位老人摔倒在地,周圍的人卻無動於衷,這樣的現象不免讓人一陣唏噓。其實,扶老人卻被訛的事情的確有,卻並不多,大街上還是有扶起摔倒老人並得到感謝的人的。只是媒體忽略這些好事,只對被誣陷的人和事進行大力報道,一旦有此類事件發生就被傳得沸沸揚揚,人們的善良被漸漸消磨,對摔倒的老人起了戒心。網友「南極的溫暖」就說:「有可能被訛,但那是極少數,10個人裡面最多有一個是訛詐的!我們怎麼可以為了十分之一的幾率去放棄幫助一個老人?」
2014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再度「炒紅」了這個尖銳的問題。年輕善良的小伙郝建想扶起摔倒的老大媽,卻被老大媽誤會,一個哭笑不得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不過最後,一名警察給郝建作證,郝建還是得到了感謝。可見,扶起摔倒的老人,並不是一件難事,更不是一件壞事。
另一方面,老人的身體狀況普遍不太樂觀,假如摔倒也有骨折的可能。也有老人摔倒不是因為走路不當心而是突發急病。這時候如果不予以幫助,後果可能會十分嚴重。設想當老人正承受著劇痛時,周圍的人卻只是議論紛紛,無一伸出援助之手,那麼老人該多麼心寒!世界將會變得多麼冷漠!假如你幫一把,不只是幫助了一個受傷的老人,更是為社會的溫暖貢獻了一份熱量。
如果怕被訛,可以找附近警察幫忙或請路人作證。更保險的話還可以讓旁人用手機拍下過程,作為證據保護自己。由此可見,老人摔倒,只要有恰當的方法,還是可以扶的。要回答「老人摔倒,該不該扶」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
詩人紀伯倫曾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難道你曾經買到假貨,就再也不買東西了嗎?換言之,我們不能因為在追求光明的路上被黑暗欺騙而質疑光明、躲避光明。如果你的眼前有影子,就說明你的背後有陽光。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該只
關注眼前的黑暗而忽略背後的光明;不能因為曾有人好心幫忙卻反遭誣陷而拒絕甚至畏懼幫助跌倒的老人。
又有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放在這個問題上,如果你的長輩跌倒,你一定會扶,那麼別人的長輩跌倒,你也一樣要扶。某次你扶起了跌倒的老人,圍觀的人看見了日後也會扶起老人,這樣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在遇到他人遭誣蔑時,是目擊者就要大膽站出來作證,幫助行善者,促進善的傳遞,讓善良的人們不再有「後顧之憂」。請扶起摔倒的老人,我們要讓「扶」變成一個美麗的善舉而不是尖銳的問題。
篇二:老人摔倒該不該扶
老人摔倒該不該扶
達州城區,蔣婆婆摔倒在地,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婆婆摔倒後,手裡死死抓住一位9歲小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表示,孩子當時是去攙扶老人;蔣婆婆則稱是3個小孩將自己撞倒。
11月21日
家長報警警方以欺詐立案
其中一名小孩的家長江先生到南外鎮派出所,以敲詐勒索為名報警。該派出所證實警方以欺詐立案。
11月22日
3人作證婆婆及兒子被拘
達州市公安局達川區分局通過官方微博通報,蔣婆婆系自己摔倒,有3名目擊證人證實。因敲詐勒索,公安機關給予了蔣婆婆和兒子行政拘留、罰款等處罰。不過,考慮到蔣婆婆已年過7旬,行政拘留依法不予執行。
11月23日
要申請復議婆婆賭咒沒騙人
老人仍堅稱自己是被小孩撞倒的,她覺得自己被冤枉,甚至賭咒:「如果我說了假話騙人,我全家死絕。」面對公安機關的處理決定,老人一家表示不服,將申請復議。
今年6月15日,蔣婆婆在達州城區正南花園附近摔倒在地,造成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摔倒後,蔣婆婆抓住一9歲小孩的手。小孩稱當時是趕過去攙扶老人,卻被誣陷。蔣婆婆則介紹,是3個小孩子將自己撞倒的。因敲詐勒索,當地公安機關給予了蔣婆婆和兒子行政拘留、罰款等處罰(成都商報近日連續報道)。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從3名孩子家屬方面獲悉,他們對公安機關的處理還比較滿意,終於還了孩子一個清白。「這兩天不少媒體來找我們采訪,感覺很疲憊。」據家長余先生介紹,自從事件真相大白之後,全國的媒體都在聚焦他們的家庭。「現在孩子情況還是不錯,每天都是活蹦亂跳的。」據孩子的家屬介紹,因為過多的媒體采訪,擔心孩子內心膨脹,拒絕了一些媒體的采訪。「我們也想過平靜的生活,希望這個事情就此平息,恢復正常的生活。」
與此同時,蔣婆婆的家人也在忙於接受媒體的采訪,這一家人仍然堅稱:老人是被孩子撞倒的。昨日,74歲的蔣婆婆面對電視台的采訪,仍然說小孩將她撞倒。在采訪中,蔣婆婆也有些激動,給一位電視台記者下跪,並稱:「我是被冤枉的。」當老人還沒有完全跪地的時候,這位記者趕忙將老人扶了起來。
「行政復議程序肯定要走的,只是今天太忙了,還沒去。」蔣婆婆的孫子稱,他們下一步還會走法律途徑,請律師幫助他們搜集證據,幫助維權。昨晚9時許,蔣婆婆的家屬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四川海峽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王福恩已經與他們取得了聯系,該律師表示願意為
他們搜集一些證據,免費幫助他們。「願不願意接受維權,我們需要和家人商量後再決定。」
信念>>
任何時候,在關注發生糾紛的「摔倒」個案時都不能忘記,「最美」遠比「誣賴」更多。
勇氣>>
如果在有人需要幫助之時過多地關注結果,甚至為「會不會被賴上」而糾結,必然錯過最佳救援時機。
智慧>>
面對需要專業知識的救助對象時,如果自己不具備專業施救知識,不妨藉助通訊設備求助專業機構。
新華社:
不讓「善行被訛詐」一葉障目
警方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使四川達州一位老人摔倒事件有了初步結果,但事件本身乃至公眾關注遠未因此而告結束。
毋庸置疑,還原事件真相、澄清是非曲直,對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至關重要。從早些年的彭宇案、許雲鶴案到此次達州事件,人們關注處理結果,都是希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者不受冤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得到弘揚。
然而,在因為期待好人不受冤枉而執著於「真相到底是什麼」的爭論中,「路見老人摔倒要不要出手相助」日益成了一個問題。
事實上,從彭宇案至今,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善行義舉不勝枚舉,一個又一個「最美」人物用他們的行為在默默地宣示,真善美從未離我們遠去,而是時時處處存在於我們身邊。任何時候,在關注發生糾紛的「摔倒」個案時都不能忘記,「最美」遠比「誣賴」更多。
弘揚真善美需要懲戒假惡丑,而懲戒假惡丑也是為了保護真善美。但要防止我們在「摔倒」的路上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出發的目的,需要全面、公正地看待支流與主流,不讓「善行被訛詐」一葉障目,防止「社會道德滑坡」謬論污染公眾心理,傷害社會的道德良心。
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危險。將心比心,當自己身處險境時,所有「該不該幫人」「會不會被誣陷」都會沒了懸念。如果在有人需要幫助之時過多地關注結果,甚至為「會不會被賴上」而糾結,必然錯過最佳救援時機。
誠然,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不只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面對需要專業知識的救助對象時,如果自己不具備專業施救知識,不妨藉助通訊設備求助專業機構。
篇三:老人摔倒了應不應該扶(辯論資料)
老人摔倒了應不應該扶
1.我們正在從「熟人社會」大步走向「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會中,失去了「人情與血脈」的聯系,面對城市中來來往往的陌生人,除了法律的監控之外,我們需要以涵蓋公民素質、公民精神等在內的契約理性來維持與他人、與社會的交往,履行社會責任。
信任的斷裂,加劇了道德的淪落——「我不訛人」呼喚的是信任而不是道德,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懼正是一種社會信任危機的陣痛,對此進行泛泛的道德倡導於事無補,應該讓公民精神盡快成長起來,修補起社會信任的紐帶,才能實現根本上的道德救贖。
「安全寶典」
不扶是道德淪喪,社會倒退,全社會鄙視與唾棄的行為。扶才是全社會真正應當弘揚和加以保護的正當光明行為。大家應該是一如既往地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別讓幾個偶發的反面事例誤導。為什麼吳志攀的「撐腰體」這么紅火?證明還是邪不勝正,放心去做你認為正確的正義行為,人心才會傳播出溫暖和愛,社會才是和諧美滿。那些患得患失自私自利畏首畏尾不敢扶的人是真正的小人。正方觀點(1)
該扶!
且不說你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文化人,任何一個心存良知的人都會這么做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國幾千年留下的傳統美德,這是文化;行動已不便的老人不小心跌倒,過路的扶起,這是人之常情。助殘扶老,是一個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就產生的意識。
本報21日報道的「廣州女扶起老人溫暖人心」出街後,「老人跌倒究竟該不該扶」再次引起熱議。老人跌倒扶他一把,本是天經地義之事,為何在中國卻成了大事?人們不得不再次感慨:「老人跌倒該不該扶,需要十三億人討論嗎?」敢扶,贊揚;不敢扶,體諒,在網友評論的字里行間里流露出的是一份對老人想扶卻不敢扶的無奈。
老人跌倒該不該扶
在很多人對跌倒在地的老人不敢伸出援手的時候,18日晚,兩名勇敢的本地後生女給出了自己肯定的答案。此舉,卻在網上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不少網友感嘆,兩名廣州女孩微不足道之舉,卻讓他們看到了社會道德的曙光。
有網友指出,扶起跌倒的老人本是一件不足掛齒的好事,緣何現在人們卻「大驚小怪」?網友Yoyo說:「本來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阿婆跌倒,上前扶起本是理所當然。但是在中國,卻變成了一條新聞,真是令人震驚。」
「本來是一件很平凡的事,但因為現在的社會和之前的幾件反面事件讓人們懼怕幫助老人家會惹禍上身,從而在人與人之間築起了一道牆,變得越來越冷漠,這件事只不過告訴大家,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那麼醜陋的。」網友「順閣源物業」說。不少網友指出,正是在一系列反面事件的持續發酵下,這些微不足道的好事才會變得如此「難能可貴」。
在不少網友對女孩扶起老人表示肯定的同時,有部分網友卻表示,怕扶皆因擔心「好心沒好報」。網友「蛙蛇」說:「不是我們沒有良知,人人都有,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意識想扶。但是不敢啊,人心險惡啊!」有網友甚至直言:「不是不想不扶,而是不敢扶,如果阿婆耍賴,那女孩豈不是有口難辯?」因此,有網友建議,如何設立一個法律體系保障幫扶人和被扶人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更有網友別出心裁地提出,扶起跌倒老人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技術問題。網友「閑庭信步」說:「最好幫忙打112叫救護車,因為老人摔倒,情況比較復雜,就算不會出現當事人或家屬反咬一口這種情況,也可能因為護理不當幫倒忙,到時好心辦壞事,就不好了。精神可嘉,但我認為處理欠妥當!」網友「天助自助者」說:「試問網友,有幾個真正懂得人工呼吸,懂得滅火常識,懂得野外求生,懂得意外受傷自救?所以,當我們什麼都不懂的時候,蠻干是急症施救的大忌。」
趙廣軍:扶人前先拍照
不少知名人士也參與到大討論當中。
全國道德模範、廣州市趙廣軍生命熱線的主持人趙廣軍表示,扶人前要學會保護自己,「我覺得做好人好事並不意味著不保護自己,既然這樣的事例出現了,我們就應該應對、反思,不要輕易犧牲自身名譽和利益。」志願者在施救時應保留「三張照片」。即拍一張老人跌倒的照片,找路人拍一張自己和跌倒老人的照片並留下路人的聯系方式,等120救護車到來後讓護士拍一張照片,以此存證,被誣陷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
此外,趙廣軍還從法律層面上呼籲政府能夠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應專門設立一項「誣陷罪」,對好人形成保護機制,能大大提高社會風氣。
對此,知名媒體人馬志海卻有不同意見。他認為,老人摔倒了,路人扶一下,天經地義再正常不過,現在居然成了赴湯蹈火的壯舉登上了報紙頭條!「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是無價的,用利益的換算去衡量人的生命價值,這本身就是無恥的,因此,連這樣的討論都是無恥的。」但這種無恥的討論卻越來越多,「老人摔倒了該不該扶」就是一例。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卻認為,扶還是不扶要看情況。他在微博上曾寫道:「不要急於扶起,這怎麼會是冷漠呢?如果你不會救,該救活的給你糊弄不是加速別人死亡嗎?所以,大家不要浮躁,學一點醫學常識不會害你的,更不會害人。」
上海:老人摔倒無人敢扶
9月2日下午4時許,一名拄著拐棍的老人在上海市黃浦區尚文路中華路口不慎摔倒,血流滿面。盡管當時有許多路人看見,但竟沒有一個人上前攙扶老人起來,大家只是在一旁圍觀。大約過了10分鍾,才有一名路人報警。老西門派出所兩位民警迅速趕到現場,實施救援。民警聯系120救護車,將老人送到附近醫院救護,並隨後聯繫到老人的家人。
88歲老人摔倒無人扶窒息身亡
事發湖北武漢現場離老人的家不到百米一個小時後家人趕到為時已晚
早報訊9月2日上午,湖北省武漢市,88歲的李大爺在離家不到100米的菜場門口迎面摔倒後,圍觀者無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個半小時後才被送醫院救治,李大爺終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8旬老人早高峰時摔倒無人敢扶警輔路過救起獲贊
3月4日清晨,蘇州市高新區滸墅關鎮惠豐花園內,一名年近八旬的老人不慎摔倒在地,有不少路人經過卻無一人上前攙扶。直到路過的派出所警輔發現,才將老人扶起並送往附近醫院。
當天上午7時30分許,家住惠豐花園的顧老伯獨自外出,不料因雨天路滑摔倒在地,一時竟爬不起來,老人的臉部還被摔碎的眼鏡玻璃劃傷。小區內過往的人流熙熙攘攘,卻沒人敢扶。休班在家的警輔杜勤華開車經過,看見倒地受傷的老人,立即下車拿毛巾為其止血,並駕車將顧老伯送醫救治。經醫生診治檢查,所幸老人並無大礙
8月10日早上,上海新華路淮海西路口,一名老人躺倒在地滿頭是血,圍觀路人無人敢
扶,引騎車經過外國女子大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