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發上等願結下等緣享中等福。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要胸懷遠大抱負、只求中等緣分,不要強求、過普通人生活。
出自:左宗棠的一幅對聯的上聯。
原文: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向高處立,就平處坐,從寬處行。
釋義:胸懷遠大抱負、只求中等緣分、過普通人生活;看待問題要高瞻遠矚,做人應低調處世,做事該留有餘地。
錢塘沈兆霖書寫在江蘇無錫梅園的誦豳堂內;李嘉誠位於香港的辦工室里也掛的有這副對聯;
(1)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擴展閱讀: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雖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但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由幕友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建省。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追贈太傅,謚號「文襄」,並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左宗棠著有《楚軍營制》《朴存閣農書》等,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後人又輯有《左宗棠全集》。
人物墓地
左宗棠墓位於長沙縣跳馬鄉白竹村,從黃興鎮過東山大橋,南行約2公里,即可見公路邊的「重修左宗棠墓碑記」。從碑後登數十級石階,「清太傅大學士屬靖侯左文襄公之墓」躍入眼簾。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爐。兩側華表刻聯語:「漢業唐規西陲永固;秦川隴道塞柳長青」。
人物故居
左宗棠舊居分布於湘陰、湘潭、北京等地。左宗棠在湘陰故居包括湘陰界頭鋪鎮新光村左家段(即「左宗棠家祠」)和柳庄。1844年,32歲的左宗棠用教書薪水的積蓄約900兩白銀在柳家沖置薄田70畝,親自設計監工,建成了這座佔地4.29畝、有48間房屋的磚木住宅。因其摯愛柳樹生命力旺盛、百折不撓,起名「柳庄」。
從1844年柳庄建成入住到1857年遷居長沙,左宗棠與他的家人陸陸續續在柳庄居住了13年。位於湘潭的桂在堂是左宗棠入贅周家時的舊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左宗棠在北京的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西堂子胡同25-27號,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中,烏魯木齊城幾乎是兵不血刃。1876年(光緒二年)8月18日[138],劉錦棠部架大炮於六道彎山樑上,僅施放一炮,炸毀一處城牆,清軍官兵奮勇殺入城內,殘敵如驚弓之鳥狼狽逃竄,烏魯木齊一舉克復。
後來,人們在六道灣山樑上修建了炮台,命此炮台為「一炮成功」以資紀念。炮台垮塌後,後世重新建造了左宗棠雕像、炮台及「一炮成功」紀念館。雕像旁邊銘刻對聯:「左公張正氣,千年神武靖邊;火炮卷狂飆,一發雄威退敵。」
除新疆外,在左宗棠故鄉湖南湘陰興建的左宗棠文化園,同樣樹立左宗棠雕像:左宗棠手握地圖,目視疆土的形象,表現了他不畏強勢、敢於擔當的愛國情懷。
❷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這24個字精煉地展現了我國古代賢哲所倡導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生活哲學。其中,「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意味著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卻只追求與之相匹配的緣分,過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這種生活態度既不輕視現實,也不過於追求虛幻的目標,而是腳踏實地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向高處立、就平處坐、從寬處行」,則進一步闡述了人生的態度和方式。首先,立身處世要高瞻遠矚,具有遠見卓識;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低調,不要過於張揚;最後,在處理事情時要留有餘地,不急不躁,從容應對。這樣的處世方式既能讓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又能避免不必要的紛爭。
總的來說,這24個字傳達了一種平衡而務實的生活態度。它告誡我們,在追求理想的同時,也要腳踏實地;在看問題時要有遠見,但在為人處世時則應低調謹慎;在做事時要留有餘地,避免過於急躁。這種平衡的生活哲學,不僅有助於個人的成長和進步,也能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這種生活哲學,不僅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國家和社會。對於個人而言,它強調了個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鼓勵人們在追求理想的同時,也要腳踏實地,做好每一步;對於社會而言,則強調了社會整體的發展與進步,鼓勵人們在追求更高目標的同時,也要注重和諧共處,避免過於激烈的社會矛盾。
這種哲學思想,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普遍適用性。它告訴我們,不論是在個人生活還是社會發展中,都應該追求平衡,既要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也要注重現實的可行性;既要具備遠見卓識,也要保持低調謹慎;既要積極進取,也要留有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