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汶川重建新城是否在原址
原地重建難度很大 根據5月16日資源2號衛星分析汶川干線公路斷路遙感圖顯示:從汶川縣往東,經過雁門到南新鎮的213國道,有15個滑塌區,往西通往理縣的國道,有21個滑塌區,大部分路段滑坡斷路,斷路總長達到15公里。5月17日又發現,汶川到茂縣的213國道上汶川到石鼓段有15處斷路,總長7333米,汶川向西317國道的汶川到木卡段有21處斷路,總長7307米,還有都江堰至映秀鎮的公路全線癱瘓。 5月15日7時的1.0米衛星高解析度圖像以及無人飛機航拍影像綜合評估結果表明:北川縣通往茂縣302省道的夏禹大橋和石蓑衣大橋垮塌,通往北川的302和105省道大部分路段毀壞。這些道路在搶險過程中都被隨時搶通了,但是在救援結束之後損毀路段恐怕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恢復正常。這些縣鄉之間的公路,本來就是在陡峭的山腰上盤旋,經常會遇到山體滑坡。現在經受巨大的地震破壞,山體松動,每一段都潛伏著巨大的危險,逐一加固,工程量無法想像。 通過衛星遙感確定了這次汶川地震對「生命線」工程造成了嚴重破壞,除了飛機場之外,部分路段的鐵路、橋梁及大部分公路交通損毀嚴重。在這樣的條件下原地重建,人員的往來、建築材料運輸是何等的艱難! 考慮避災 盡管汶川大地震的硝煙還未散盡,但這場大地震還是帶給了我們沉重的思考。對於地震,客觀地說,人類的確無法完全准確預測,更不要說駕馭了,也就是說,目前我們對地震還在被動地承受。但是,我們對於地震也不是一無所知的。幾千年來,人們對於地震一直在不懈地研究。尤其是近現代,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所居住的地球了解得越來越多,對於地震也知道得越來越多。比如說,我們已經能夠預測到一些地震的發生,從而可以做到提前預防,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而對於一些無法預測的地震,盡管我們不知道地震何時發生,但我們可以大致知道地震將會在何處發生。如果翻開地震帶分布圖,我們就可以一目瞭然。那些標注為地震帶的區域,自然就是極有可能要發生地震的地方。汶川地區不僅處於我國南北大地震帶上,又處於四川地區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可以說是極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所以,一定程度上說,汶川發生地震存在著必然的因素,至於何時發生、程度如何,卻是不可預知的。而不可預知的地震,往往造成的災害會特別巨大。 發生特大自然災害的地區,往往都是偏遠的山區,地理條件十分惡劣,交通極為不便,一旦災害發生,不但實施救援和轉移特別困難,而且還極有可能發生次生災害,如此次汶川大地震震後誘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將會對受災地區產生更進一步的威脅和傷害。因此,筆者認為,如何有效避開災害比救災、抗災更重要。假如說,這次的汶川大地震發生在無人區或者人煙稀少的地方,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就會小得多了。 避災需要有決心進行移民,將大量的人口和重要的企業遷移到災害危險區之外。這樣做可能從一時看需要投入的會很多,但從長久看,還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我們常說的關於自然災害的一句話就是「百年一遇」,那麼,與其將一二百年積累的財富讓自然災害毀掉,還不如狠狠心將一二百年創造的財富用以移民搬遷,一勞永逸,雖然短時間內可能會有所倒退,但為子孫後代考慮,為國家的長住久安考慮還是劃得來的。 來源:職業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