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普通人看什麼是什麼只看錶面。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人開始思考表面背後的內在含義。
第三重境界: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指人生開悟,大徹大悟後,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貴與美好。
世間萬物,都由心生
你面對的東西,你說是山,那麼它就是山,你說不是山,那麼它就不是山
同樣的道理解釋水
你也可以把山叫做水,把水叫做山
佛說了,世間萬物,都由心生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
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我從一本哲理書上看到的一段話,
細細品味,覺得可以這樣來理解這段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什麼事對他們
來說都是新鮮的、陌生的,只有通過家人和老師來教育,他們才會認識事物。你告訴
他這是什麼,他便認識了什麼,不會故意認錯,以致說1是1,說2是2,看山是山,看
水是水。有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點:一群大人在進行智力競賽,主持人出了「6+9等
於幾」的題目,大家都想,智力競賽題目決不會就字面那麼簡單,結果誰都不敢立即
搶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個幾歲的孩子說等於15,人們都向他投去異樣的目
光,直到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正確時,人們才收回目光,並責怪自己的思想太復雜
了,錯過了搶答的機會。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
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爾虞我詐,
互不信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
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
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以致出現了許許多多現代版的「指鹿為馬」
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發現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凈,欲壑難填,
永遠也沒有滿足的一天。有些人為名、為利、為美色絞盡腦汁,活得很累。其實,人
生苦短,只要活得快樂便行,何必追求過高甚至不著邊際的標准呢!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種境界是針對老年人說的。步入老年,從崗位上退了下
來,許多人都能認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後得到了什麼?有些人實現了
理想,卻犧牲了健康;有些人積累了財富,卻失去了誠信。
善於反省的人才會最終達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認識到錢財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
帶去,錢財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歸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計發揮余熱,為群眾辦好事
實事,為公益事業添磚加瓦,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再建新功,達到這種思想境
界的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
寫到這里,我想到了一段處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
心去處世。這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㈡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句話出自禪宗公案,用以描述修行過程中的三個階段或境界。這三個階段分別代表了對事物認識的不同層次和深度,也體現了從迷惑到覺悟再到超越的心路歷程。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是指我們最初接觸事物時,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認為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一切事物都是其本來的樣子。這個階段的認知是直觀的、表面的,沒有深入思考和理解事物的本質。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是在經過一定的學習和思考後,開始對事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這個階段,我們發現山不僅僅是一座山,它可能代表著自然的力量、歷史的沉澱或者文化的符號。同樣,水也不僅僅是水,它可能是生命之源、情感的寄託或者哲學的象徵。這個階段的認知是復雜的、多元的,開始觸及事物的本質和深層含義。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是在經歷了前兩個階段的認知升華後,達到的一種更高境界。在這個階段,我們不再糾結於事物的形式和表象,而是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認識到無論事物如何變化,其本質始終如一。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但這個「山」和「水」已經包含了我們對它們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這個階段的認知是透徹的、超脫的,達到了一種與事物和諧共處、心物合一的境界。
這三個階段不僅適用於對自然景物的認知,也適用於對人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理解。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經歷不同的階段和心境。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思考和實踐,才能逐漸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達到更高的境界。
同時,這句話也提醒我們,在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時,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和開放的心態。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也不要陷入過度的思考和糾結中。要相信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挑戰,只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堅定,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