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先後順序是怎樣的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先後順序為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最為關鍵的戰役。
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
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支175361支。
2、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
3、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台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00萬大軍。
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
平津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戰役。
(1)三大擴展閱讀:
雙堆集戰役屬於淮海戰爭的第二階段了,這是當時解放軍中原野戰軍主力與華東野戰軍的一場大規模村落攻堅戰,當時這場戰爭是在人民解放軍在碾庄圩戰役後發生的,當時黨中央根據當前的形勢則決定以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和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對其黃維兵團進行圍殲,
當時國民黨擁有十分強大的部隊而且在人數上也占據很大的優勢,而當時被我們包圍的則是國軍的第十二兵團,其司令員則是黃維,副司令則是胡璉,而這兩人曾都在國軍最精銳的部隊中擔任過軍長,其在作戰經驗上十分強,
當時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則是國軍的第十八軍,其在抗日戰爭中都展示了極其強烈的戰鬥力,而在解放戰爭中也曾造成過解放軍很嚴重的傷亡。
而這次雙堆集戰役中國軍則派出了國軍的第十八軍,當時這兩支部隊交手,戰況極為慘烈,當時則華野派出了增援部隊帶領著重武器才獲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而之後的大王莊戰役,兩軍的交火極為慘烈,當時華野軍則派出了4個團上陣,而當時國民黨則是由第十八軍和三十三團在那邊守衛,而最終解放軍則成功的獲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而且將其第十八軍和其三十三團全部消滅,而其解放軍這這場戰斗中也損失極大。
這場戰爭我們解放軍不管是從武器上還是從部隊人數上,都和國民黨軍隊有著很大的差距,而這產戰爭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還是原由我們在戰斗中有著很好的布置和在其指導員正確的指揮上我們才能戰勝國軍而且,我們解放軍的戰士不拍犧牲,英勇奮戰,也是這場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而這產戰爭最後,我們消滅了國民黨部隊1個兵團4個軍和11個師,而其總共擊斃4萬多人和抓其4萬多俘虜,而繳獲了很多武器,而這產戰爭也為我軍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㈡ 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六大七大八大中心議題及主要決議
1、中共一大
大會的中心議題是正式建立中國共產黨。
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選舉了黨的領導機構。
黨的「一大」通過的黨綱主要內容有:確定黨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
黨的基本任務是從事工人運動的各項活動,加強對工會和工人運動的研究與領導;黨的組織方面的規定為,在全黨建立統一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地方組織必須接受中央的監督和指導等。
2、中共二大
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進一步討論和確定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問題。
大會經過認真討論,通過了《世界大勢與中國共產黨》、《民主的聯合戰線》、《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議會行動》、《工會運動與共產黨》、《國際帝國主義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少年運動問題》、《婦女運動》《共產黨的組織章程》等9個決議案;
和《中國共產黨章程》,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大會決定出版黨中央機關刊物《向導》周報,蔡和森擔任主編。
3、中共三大
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問題。
大會接受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於1923年1月12日通過的《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系問題的決議》,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決定採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形式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大會還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等文件。
4、中共四大
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研究和討論中國共產黨如何加強對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的領導、工人階級如何參加民族革命運動以及黨在組織上和群眾工作上如何進行准備的問題。
大會經過討論,通過了《對於出席共產國際第五次大會代表報告之議決案》、《對於中央執行委員會報告之議決案》、《對於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代表報告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狀況之議決案》、《對於民族革命運動之議決案》、《對於職工運動之議決案》;
《對於農民運動之議決案》以及對於青年運動、婦女運動、黨的組織、宣傳工作等11個決議案,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修正章程》,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5、中共五大
大會的主要任務是接受共產國際執委會第七次擴大會議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案,糾正陳獨秀的機會主義錯誤,並決定黨的重大方針政策。
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接受共產國際第七次大會關於中國問題決議案之決議》、《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案》、《土地問題決議案》、《職工運動決議案》、《組織問題決議案》、《對於共產主義青年團工作決議案》;
以及《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大會還發表了《為「五一」節紀念告世界無產階級書》和《為「五一」節紀念告中國民眾書》。
6、中共六大
這次大會主要是為了系統地總結第一次國內革命的經驗教訓,批判右傾投降主義和「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明確新時期革命的性質和任務而召開的。
大會通過了《政治決議案》、《蘇維埃政權組織問題決議案》、《土地問題決議案》、《農民問題決議案》、《職工運動決議案》、《組織決議案提綱》、《宣傳工作決議案》、《軍事工作決議案(草案)》、《共青團工作決議案》、《婦女運動決議案》、《關於民族問題的決議》等。
大會還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章》第四次修正案,通過了《定「廣州暴動」為固定的紀念日的決議》以及關於黨綱、大會宣言問題的決議。
7、中共七大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是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
大會通過了劉少奇修改黨章的報告及新黨章。大會通過了《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案》、《關於軍事報告的決議案》及《關於死難烈士追悼大會的決議》。
8、中共八大
八大召開的目的和宗旨是:總結七大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號召全黨要繼承優良傳統,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官僚主義。
大會討論通過了《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章程》 和 《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年至1962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