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肖斯塔科維奇第二圓舞曲
肖斯塔科維奇第二圓舞曲曲譜: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維奇(俄語: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英文:Dmitri·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原蘇聯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紀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生於聖彼得堡,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鋼琴與作曲;1923、1925年先後畢業於鋼琴、作曲專業,以畢業作品第1交響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肖邦鋼琴比賽中獲獎;衛國戰爭中所創作的第7交響曲享譽世界;1957、1962年先後因第10、13交響曲引起爭論;196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② 肖斯塔科維奇的爵士組曲為什麼叫爵士組曲
首先我不太清楚你究竟是何疑問。就說這我知道的好了。
直截了當地從字面上理解,Suite for Jazz Orchestra是「組曲、為爵士樂隊而作」,本沒有說這曲子是爵士風格的。
肖於1938年寫的《第二爵士組曲》原稿在蘇德戰爭中遺失,直到1999年,其某個演出版殘稿才被學者Manashir Yakubov發現,由Gerard McBurney重新編輯和配器後,正式在2000年倫敦逍遙音樂節上重演。那是一首三樂章的作品,分為《諧謔曲》、《搖籃曲》和《小夜曲》。老肖也真不會浪費,《搖籃曲》在創作當年就被一鴨兩吃,用到《第一弦樂四重奏》的慢板里頭;《諧謔曲》則在1943年被老肖用作了《第八交響曲》諧謔曲的素材。
而現在被將錯就錯,通稱為《第二爵士組曲》的八樂章集成曲據學者們推測,這套曲子陸續寫作於五十年代後期,大多來自老肖當時熱衷創作的電影音樂,舞台音樂,譬如《牛虻》、《明亮的小溪》、《邀約》。這些曲子後來被統稱為《為混編樂隊而作的組曲》(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各類演出的配器、樂曲編成數量非常隨意,還有分出組曲之一和之二的版本。這套八樂章集成曲以我們今天熟悉的樣子第一次完整演出是在1988年,粗枝大葉的斯拉瓦——羅斯特羅波維奇給它們冠了一個《第二爵士組曲》的名字,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在倫敦演出,以至於貽誤後人,造成小小的混亂。不過,時至今日,從西柯爾斯基出版公司編訂的老肖作品全集目錄,到維基條目,都清清楚楚註明了這一錯誤後,唱片公司和製作公司依然惰性地將《第二爵士組曲》張冠李戴。我曾電郵給柏林愛樂森林音樂會的製作方,提醒這一粗疏。但今日收到的曲目流程單,還是《第二爵士組曲》依舊。
以上,望採納。
③ 肖斯塔科維奇的《西班牙舞曲》作品簡介
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年),生於聖彼得堡,原蘇聯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紀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達到了在特殊歷史時期藝術創作的極致,被譽為「20世紀的貝多芬」。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遍及各種音樂體裁,特別是15部交響曲使他享有20世紀交響樂大師的盛譽。他在通俗音樂領域同樣是一位能手,他的歌曲《相逢之歌》(1932)成為30年代蘇聯群眾歌曲大繁榮的先聲。肖斯塔科維奇1955年作在莫斯科為電影《牛虻》 所作的配樂:6首小品Op.97a,包括:1.方陣舞曲、2.西班牙舞曲、3.夜曲、4.手搖風琴、5.前奏曲、6.浪漫曲。這六首小曲,非常具有浪漫主義的特質。其中第二首西班牙舞曲因流動悅耳的旋律、生動活潑的節奏被廣泛流傳。
④ 肖斯塔科維奇最偉大的交響曲是哪部
《第四交響曲》作於1935年9月至1936年5月之間,正值「大清洗」的前夕。尚不到而立之年的肖斯塔科維奇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不過,在這種充滿敵意的惡劣環境下,他竟然完成了自己十年探索時期的總結性巨作《第四交響曲》。這部狂亂的交響曲是肖斯塔科維奇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悲劇作品。它兼有在強烈的不祥和恐懼感驅使下爆發出的火山熔岩般的極端情感,以及對命運、對人生冷靜地思考後逸散出的濃烈的末日情懷。
《第四交響曲》從形式上看也是空前的巨大。該作採用四管編制,需要128人的較大樂隊演奏。全曲共三個樂章,首尾樂章均接近半個小時。作為十年探索時期的結晶,《第四交響曲》將前三首交響曲中展露出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方面,《第一交響曲》中的「核心動機」寫作方式在《第四交響曲》中得到了延伸。不過,這次肖斯塔科維奇走得極遠,控制樂章乃至整部作品發展的不再是「核心動機」,而是「核心音程」,旨在通過對幾個重要音程的反復強化將三個樂章融入到一個整體之中。
⑤ 肖斯塔科維奇第八交響曲的特點
蕭斯塔科維奇的《第八交響曲》
毫無疑問是他的戰爭時期交響曲之中感受最為明顯和強烈之一。
它由五個樂章組成,
其中第三、第四和第五樂章是連在一起的。
這種五樂章的格式在他生命中這個時候好像對他很有吸引力:
具有相似組織結構的還有《鋼琴五重奏》,
《第九交響曲》和《第三弦樂四重奏》。
《第八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提供了蕭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樂慢板樂章的熟練技巧的一個範例。
在它的整個輪廓來說它是一個大型的奏鳴曲式。
正如《第五交響曲》(1937年)的開始一樣,
它只由弦樂展開兩對理念:
第一對是低音弦樂奏出的帶點旋律,
且其強烈感情逐步減退;
之後是第一小提琴在簡單的和音的襯托之下奏出C小調的抒情的、沉痛的主題。
第二對也是弦樂單獨演奏的、E小調的;
第一小提琴以5/4拍子奏出憂怨憂郁的主題。
蕭斯塔科維奇自己在這個樂章中喜歡用到的主題材料都是最為簡潔的。
當主題被小號和長號殘酷表現並以卡農曲形式演奏時,
主題要旨顯得顯而易見。
庫塞富特斯基(Koussevitsky)甚至說這個樂章是
「其人類感情的力量是超越一切我們這個時代所創造的事物」。
當然,幾乎沒有別的事物和這首交響曲樂章一樣能夠不斷喚起人們在戰爭中的痛苦和不幸。
如果第一樂章是一個普通奏鳴曲的第一樂章
和一個慢板樂章連起來的結構的話,
之後的兩個一起的快樂章就成為一個平衡點。
第二樂章是降D大調的小快板,
且滿足了蕭斯塔科維奇對怪異音調的熱愛。
這樂章被形容為表現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征服者,
且其虛假的高貴令我們回憶起在戰時新聞片中納粹軍隊荒唐的威風的行列。
第三樂章是E小調的,
採用堅定的觸鍵曲(Toccata)式的持續性冷酷的旋律,
在其中有多個爆炸性的音響。
這樂章產生巨大的刺激,
在固定音旋律再現之前的中間部分是小號的華麗段落。
在巨大的高潮過後是寧靜、沉思默想般的第四樂章,
升C小調的帕沙加利亞曲(Passacaglia)。
帕沙加利亞曲對於蕭斯塔科維奇也很有吸引力的,
他在E小調鋼琴三重奏的沉思默想的帕沙加利亞曲樂章與這樂章有時間上和悲傷感情上聯系;
1947年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也是一樣。
這樂章的主題出現了十二次有多,
並有短笛和單簧管帶憂傷情感的獨奏。
沒有停頓,就開始了第五個樂章(終樂章),
相對較為輕快,
在總體來說是具有兩個鮮明主題的奏鳴曲式的樂章。
以C大調的恬靜的、沉思的結尾結束。
盡管其恬靜的氣氛,
但是,《第八交響曲》留給人們的印象是一部非常悲觀的,
並對於被戰爭摧殘的人性的痛苦表達了充分的同情的交響曲。(命運之狼)
⑥ 肖斯塔科維奇時期還有什麼著名音樂家
古典音樂家: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蘇聯音樂家: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
當代音樂家:
亞歷山德拉·尼古拉耶娃·帕赫姆托娃
伊戈爾·雅可夫列維奇·克魯托伊
⑦ 求肖斯塔科維奇第二交響曲賞析
1927年11月6日在列寧格勒愛樂樂隊首次演出。H·A·瑪爾科指揮:總譜於是1927年由蘇聯國家出版。這是一首單樂章的作品,就其風格而言與第一交響曲有著明顯的不同,並且在許多方面帶有「實驗」性質。交響曲的語言帶有一定程度抽象性的特點。自然的歌曲有復雜的織體,主要是以各種旋律形和節奏形編織起來的,卻有時有個別樂器奏出富有表現力,鮮明的「畫面的」樂句穿插其間。交響曲結尾的合唱也是旋律富於表現力的,但是它缺旋律富於表現力的,但是缺少所固有的合唱也是從前前面發展而來的。交響曲代表了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在一個時期的特點,同樣是當時蘇聯藝術的某些傾向的主要特點,對革命題材的有點抽象的,「超世界的」態度。
⑧ 為什麼斯大林沒有殺死肖斯塔科維奇
在加一個,老肖在麥克白夫人之後挨了一堆批判,然後後來立刻交了個(當時被認為)是謝罪的作品第五。後來人又特聽話。基本算是改過自新的標桿了。而且斯大林明確覺得肖有才華(斯大林認為特別是電影配樂,好多點名讓他寫),加上影響力大,包括國際影響力。所以我想這可能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吧。
說個彩蛋,老肖有一回被查了,被叫走談了一次話還是通知,說xx日去x喝茶,後來到了日子也沒人通知,老肖覺得很納悶,後來發現那要查他的那人被查,給帶走了。。。
⑨ 肖斯塔科維奇的平生簡介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 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 (1906-1975), 前蘇聯重要的作曲家。生於彼得堡,十一歲開始創作,十三歲入列寧格勒 音樂學院,1925年以畢業作品《第一交響曲》引起國內外的注目。一生創作體裁廣泛,數量極多。1937年首演的《第五交響曲》顯露出自己的創作風格:旋律劍拔弩張, 節奏繁衍多變,情緒強烈,創造大膽,富有哲理性。他的不少作品帶有某些現代派的特徵,曾引起爭議。
他的主要作品《列寧格勒交響曲》、清唱劇《森林之歌》、《易北河西岸》等電影配樂、歌劇 《葉卡捷琳娜·伊茲梅洛娃》、舞劇《黃金時代》、聲樂套曲《猶太民間詩歌選》等都影響較大。
1960年後成為前蘇聯作曲家協會領導人之一。 [ 李德倫與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交響曲》 ] 中國當代著名指揮家李德倫(1917-),早年曾赴前蘇聯深造。當時,中國與前蘇聯的關系還 十分密切。
1953年,前蘇聯著名音樂家普羅柯菲耶夫去世,就在同一年,前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也與世長辭。 李德倫就在這一年來到蘇聯,並有幸欣賞到了另一位前蘇聯著名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在這一年的 新作《第十交響曲》(Op.93)。過後,有一位前蘇聯音樂教師曾向李德倫詢問欣賞這部作品後的感受, 李德倫當時疑惑地說:「怎麼如此沉重呢?」那位教師只以苦笑作答。
青年時代的李德倫,正沉浸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喜悅之中。他顯然跟那個時代所有的中國人 一樣,認為蘇聯「老大哥」是中國的榜樣,世界上不會有哪個國家比蘇聯更先進、更發達、更富足、 更自由。在這種心境之下,他是根本無法理解肖斯塔科維奇那種「沉重」的。直到1976年,風雲變幻的中國經歷了三位國家領導人逝世、「四人幫」垮台以及唐山大地震的沖擊。 李德倫此時再度欣賞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交響曲》,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許多,音樂的確是沒有國界的。兩個國家處於不同的時代,使李德倫暫時無法聽懂肖斯塔科維奇那略顯 晦澀的音樂語言;而兩個國家相似的命運,又最終使這兩位不同國籍、不同時代的音樂家有了心靈上的 溝通。
1992年,已經七十五歲高齡的指揮家李德倫依然矍鑠。他來到清華大學,義務普及古典音樂 欣賞知識,其間向清華學生們講述了這一典故,並親自指揮演出了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交響曲》。
⑩ 肖斯塔科維奇的<<抒情圓舞曲>>的簡介
肖斯塔科維奇《第二爵士組曲》之二:抒情圓舞曲(Lynic Waltz)
【背景】:
肖斯塔科維奇作有兩套爵士組曲,第一號作於1934年。第二號更為著名和廣為人知。第二號爵士組曲,完成於1938年,同年11月28日於莫斯科首演,是為克努謝維茨基(Victor Knushevitsky)新創立的國家爵士樂團 (USSR State Jazz Orchestra)而創作。
《第二號爵士組曲》共由八段不同風格的音樂組成。當時,肖斯塔科維奇迷上了一種只在西方樂壇才有的叫做「爵士樂」的音樂樣式,並想把它貫徹於自己的音樂創作中。
事實上,盡管30年代爵士樂在美國已經盛極一時,但肖斯塔科維奇對爵士樂的理解卻與美國的爵士樂不太一樣。在整部《爵士組曲》中,幾乎一丁點切分的節奏型都沒有用到(切分節奏是爵士樂的核心節奏型),更不用說搖擺的節奏了。在和聲方面,不和諧的和弦也少得可憐(爵士樂幾乎沒有規整的三和弦,多用七和弦、九和弦)。在配器上也只是加入了四把薩克斯作為主奏,真可以說是只沾了爵士樂一點皮毛。
由此看來,肖斯塔科維奇把爵士樂大概理解成了一種流行輕音樂似的東西。在當時蘇聯主流文化將歐美音樂斥為「頹廢的資產階級文化」而嚴令禁止時,實在不太能理解為何肖斯塔科維奇能創作出如此類型的音樂。或許當時爵士樂作為一種新興的樂曲類型,蘇聯當局還不能很好的判定那到底屬於資產階級文化還是下層黑人的平民文化。肖斯塔科維奇於是巧妙地打了一個擦邊球,借著爵士樂的名號在當時的文化高壓下創作了這樣一組清新而明快的音樂。這八首樂曲大多以舞曲、華爾茲、波爾卡舞曲的形式寫出,只是在傳統中稍微加入一些現代音樂表現形式的元素。因此當時的蘇聯音樂會聽眾不僅能夠接受,而且覺得新奇好聽,於是這個以爵士命名的組曲不脛而走,風靡樂壇,而且得到世界各國聽眾的青睞。
【特點】:
「抒情圓舞曲」 是這個組曲的第二首,這首曲子經常單獨演奏,被稱為「抒情華爾茲"的第一首圓舞曲。旋律動聽,配器獨特。是一首極適合在朋友親友聚會或小型的Party、舞會上使大家靜靜欣賞,翩翩起舞的曲目。
這是一首頗為勻速而歡快的舞曲。在最初樂隊強有力的斷奏下,薩克斯主奏出樂曲的第一主題。緊接著是弦樂一段輝煌跟接的旋律,引出手風琴對主題的快速重復。再一次重復後,樂曲進入中段,由管樂的斷奏和弦樂的連奏進行對答。隨後樂曲返回第一主題,略加變化整體反復後摸進進入高潮部分,最後在管樂與弦樂的交相輝映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