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乞力馬扎羅山的成因,要求規范。
該地區是山地地形,夏季盛行西南季風,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沿山地抬升,形成豐富的地形雨
『貳』 事實證明乞力馬扎羅山沒有wifi.這個是什麼梗
這句話來自製作組對當時還是大學女學生的南希·邦茲(Nancy Bonds)的博客文章中對乞力馬扎羅山的引述,這篇文章叫做「五件我從攀登乞力馬扎羅山所學到的事」(The Five Things I Learned Climbing Kilimanjaro)。這句話出現在她文章中的第五點,原文是
As it turns out, Mount Kilimanjaro is not wi-fi enabled, so I had to spend two weeks in Tanzania (with a couple exceptions) talking to the people on my trip.
其實可以看作她對回歸非信息生活的一種調侃,沒有wifi,沒法用手機上網,她只能採用更加原始的交流方式,比方說寫信,坐在篝火前聊天,雖然回歸了原始,但她發現反而分享了更多的故事,旅程並不因為沒法上網而變得單調無趣。
『叄』 為什麼說乞力馬扎羅山地勢高而不是海拔高
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是非洲的最高山峰,被稱為「非洲之巔」,但是單就海拔而言並不高。這里終年積雪,「奧秘」就在於地形對氣溫的影響。原來,在同一地點,地勢越高氣溫就越低。一般說來,地勢每升高1千米,氣溫要下降6 ℃,乞力馬扎羅山垂直高度高,頂部氣溫要比山腳低近30 ℃。而赤道附近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 ℃左右。
『肆』 乞力馬扎羅山是世界第幾高山
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第一高的山脈,它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地理位置南緯3度,東經37度。
要說它世界排名第幾還真是有點困難啊,前十絕對進不了。之後就沒什麼必要排名了吧。
『伍』 乞力馬扎羅山形成原因。
東非大裂谷直至今天仍存在著地殼運動,乞力馬扎羅正是較近的火山活動的結果。它的形成大約始於75萬年以前,最初由三個大火山口組成:希拉、基博和馬文茲。而後希拉火山錐崩塌消失,接著是馬文茲。然而基博火山卻一直保持著活力,在大約36萬年前還出現過一次大規模的爆發,它釋放的黑色熔岩蓋過希拉火山口,在馬文茲火山的原址上形成了乞力馬扎羅山鞍。
『陸』 非洲乞力馬扎羅山海拔在世界上排第幾名
乞力馬扎羅山應排名在數千名後,但是是非洲最高山脈,主峰為非洲最高峰
乞力馬扎羅山(Kilimanjaro)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里,奈洛比以南約225公里,赤道與南緯3°之間,是坦尚尼亞和肯亞的分水嶺,非洲最高的山脈,也是同時是火山和雪山。
該山的主體沿東西向延伸將近80公里,主要由基博、馬溫西和希拉三個死火山構成,面積756平方公里,其中央火山錐呼魯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點。
乞力馬扎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稱它為「非洲之王」。該山的主體以典型火山曲線向下面的平原傾斜,平原的高度約海拔900米,山頂終年滿布冰雪,但冰川消融現象非常嚴重。該山四周都是山林,生活著眾多哺乳動物,其中一些是瀕危物種。
(6)乞力馬扎羅山擴展閱讀:
乞力馬扎羅山因為阻擋了印度洋上潮濕的季風,故水源充足。水流和氣溫條件相結合,使乞力馬扎羅山從上到下形成幾個迥然不同的山地垂直植被帶。4000米以上分別是高山寒漠帶和積雪冰川帶,以下大約每隔1000米分別是高山草甸帶、溫帶森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和赤道雨林帶。
由於全球變暖,乞力馬扎羅山的冰雪消融,冰川消失現象非常嚴重,在過去的80年內冰川已經萎縮了80%以上。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個火山丘,海拔5892米,面積756北緯43°21′、東經42°26′,是非洲最高的山脈,素有「非洲屋脊」之稱。
『柒』 「乞力馬扎羅山」形成原因
板塊張裂的地方可以出現在兩種情況:
其一:如果板塊張裂的地方是在大洋中,那麼要形成海嶺。由於海底洋殼要比陸地陸殼要薄,所以岩漿湧出冷卻形成海嶺。如大西洋的中間由於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就形成了一個大洋中脊(海嶺)。
其二,如果板塊張裂的地方在大陸上,那麼要形成裂谷。由於陸殼比洋殼要厚所以很少有火山岩漿湧出。如東非大裂谷,由非洲南部的贊比西河口一直延伸到紅海地中海,當然也有少量的火山,象乞力馬扎羅山就是 一個火山!
而海溝是由於大樣板塊向大陸板塊俯沖的大洋一側形成,所以是擠壓消亡邊界。
故大地被撕裂,卻在裂痕中迸發出岩漿,冷卻之後就形成乞力馬扎羅山。
『捌』 乞力馬扎羅山的成因
簡言之,構造運動和火山活動形成的。
附:
乞力馬扎羅山(Kilimanjaro)是非洲最高的山脈,是一個火山丘,海拔5896米[1],面積756平方公里,它位於坦尚尼亞乞力馬扎羅東北部,鄰近肯亞,是坦尚尼亞與肯亞的分水嶺,坐落於南緯3度(3 03 39.11S 37 21 35.69E),距離赤道僅300多公里。乞力馬扎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則喜歡稱它為「非洲之王」。乞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和森林保護區占據了整個乞力馬扎羅山及周圍的山地森林。乞力馬扎羅山國家公園由林木線以上的所有山區和穿過山地森林帶的6個森林走廊組成。乞力馬扎羅山四周都是山林,那裡生活著眾多的哺乳動物,其中一些還是瀕於滅絕的種類,雪線上還生存有企鵝,這就是著名的赤道企鵝。
坦尚尼亞東北部的大火山體,鄰近肯亞邊界。其中央火山錐稱基博(Kibo)峰,海拔5,895米(19,341尺),是非洲最高點。乞力馬札羅位於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里(100里),在奈洛比以南約225公里(140哩)。該山的主體沿東西向延伸將近80公里(50哩),由三個主要的死火山——基博、馬溫西(Mawensi)和希拉(Shira)構成。基博時代最新,也最高,還保持著典型的火山錐和火山口的形狀,並且同馬溫西(海拔5,354米〔17,564呎〕)在海拔約4,600米(15,000呎)處的一段長11公里(7哩)的鞍狀山脊相連,馬溫西是先前的一座高峰的較老的核心。希拉嶺(海拔3,778米〔12,395呎〕)僅僅是較早的一個火山口的殘餘。鞍狀山脊以下,吉力馬札羅的主體以典型火山曲線向下面的平原傾斜,平原的高度約海拔900米(3,000呎)。
『玖』 《山海經》的昆侖山,是不是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
是真的,古代盤古大陸並未飄移,所有大洲都是連在一起,昆侖就是乞力馬扎羅山,那時月地沒有分離,也就是盤古大陸未開,開(月球)未辟(離開)地。詳解見宇宙通鑒
『拾』 乞力馬扎羅山在哪裡
乞力馬扎羅山位於坦尚尼亞的東北部。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00多米,是非洲第一高峰,素有「非洲屋脊」之稱。「乞力馬扎羅」的意思是「光輝的山」。它在遼闊的熱帶綠色草原上拔地而起,附近沒有其他山峰,因此被稱為「非洲大陸之王」。因為山頂終年冰雪覆蓋,所以又有「赤道雪峰」之稱。乞力馬扎羅山四周都是山林,那裡生活著眾多的哺乳動物,其中一些還是瀕於滅絕的種類。
乞力馬扎羅山有兩個主峰,一個叫基博,另一個叫馬文濟。兩峰之間由一個10多千米長的馬鞍形的山脊相連。遠遠望去,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座孤單聳立的高山,在遼闊的東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聳入雲,氣勢磅礴。雄偉的藍灰色的山體同其白雪皚皚的山頂一起,赫然聳立於坦尚尼亞北部的半荒漠地區,如同一位威武雄壯的勇士守衛著非洲這塊美麗富饒的大陸。
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座至今仍在活動的休眠火山。基博峰頂有一個直徑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內四壁是晶瑩無瑕的巨大冰層,底部聳立著巨大的冰柱,冰雪覆蓋,宛如巨大的玉盆。
乞力馬扎羅山實際上有三座火山,通過一個復雜的噴發過程把它們連接在一起。最古老的火山是希拉火山,它位於主山的西面。它曾經很高,是伴隨著一次猛烈的噴發而坍塌的,現在只留下高3810米的高原。第二古老的火山是馬文濟火山,它是一個獨特的山峰,附屬於最高峰的東坡。乍看它似乎比乞力馬扎羅峰毫不遜色,但它隆起的高度只有5334米。
三座火山中最年輕、最大的是基博火山,它是在一系列噴發中形成的,並被約2000米寬的破火山口覆蓋著。在相繼的噴發中,破火山口內發育了一個有火山口的次級火山錐,在稍後的第三次噴發期間,又形成了一個火山渣錐。於是基博巨大的破火山口構成的扁平山頂,成了這座美麗的非洲山脈的特徵。
關於乞力馬扎羅雪峰的形成,有許多傳說。一種傳說是,這里曾發生過天神恩賅與惡魔的激戰。惡魔從山內點燃大火,煙霧騰騰,火光沖天。天神針鋒相對,用暴雨將大火澆滅,終於戰勝惡魔。從此,乞力馬扎羅山戴上了燦爛的雪冠。
在山脈的頂部是乞力馬扎羅的永久冰川。這是極不尋常的,因為該山位於赤道之南僅3度處,但近來有跡象表明這些冰川在後退。山頂的降水量一年僅200毫米,不足以與融化而失去的水量保持平衡。有些科學家認為火山正在再次增溫,加速了融冰的過程。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這是因為全球升溫的結果。無論是什麼引起的,乞力馬扎羅山的冰川現在比上個世紀縮小了是沒有爭議的。如果這種情況保持不變的話,乞力馬扎羅山的冰帽到2200年將消失。
為保護乞力馬扎羅火山的獨特面貌和珍惜物種,人們於1968年建立了乞力馬扎羅國家公園。乞力馬扎羅國家公園在海拔1800米到乞力馬扎羅峰之間,面積756平方千米。乞力馬扎羅國家公園的景色豐富多彩,海拔1000米以下是莽莽蒼蒼的熱帶雨林,海拔2900米以上是高山灌木和草叢,雪線以上是苔原和冰原。公園內棲息著大象、疣猴、藍猴、阿拉伯羚、大角斑羚等多種野生動物。
山腳下種植著大片的咖啡和香蕉,再往上就是森林了。每年充足的降水為林木的生長提供了足夠的水分。在山上,蕨類植物能長到6米多高,而一些落葉林則常常高達9米多。海拔2740米以上,林木漸少,此處的主要植物是草類和灌木,有時會看到大象在草地上漫步。在海拔3900米處,惡劣的氣候使得林木以及草類無法生長,這里主要生長著地衣和苔蘚。穿過這些生物帶就是乞力馬扎羅山的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