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爾迪集團的南北稱王,作風低調
阿爾迪超市的所有者是80多歲的阿爾布萊希特兄弟。阿爾迪的外文拼寫是Aldi,Al是阿爾布萊希特(Albrecht)的縮寫,而Di是Discount(折扣)的縮寫。阿爾迪超市分為「南方阿爾迪」和「北方阿爾迪」。前者的所有者是弟弟特奧,他的連鎖店在德國西部和南部發展;後者的所有者是哥哥卡爾,在北方發展業務。
德國人給阿爾迪起了一個通俗的名字:「窮人店」。可是,窮人店卻造就了大富翁。特奧高居去年德國富豪榜榜首,卡爾也排名第三。南北阿爾迪2002年的總銷售額達到230億歐元。
無論阿爾布萊希特兄弟,還是阿爾迪超市本身的作風都十分低調。特別是1971年特奧經歷了一次綁架事件後,兄弟倆就避免在公開場合露面。當《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打電話到德國零售巨頭阿爾迪的總部,想獲取一些有關該公司的資料時,記者甚至被告知阿爾迪沒有新聞部。阿爾迪不設對外公關部門,不做市場調查,不做年度規劃,連廣告投入也只佔總營業額的0.3%。
富人也愛「窮人店」
二戰後,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從盟軍戰俘營回到家鄉,開辦了一家食品零售店。因為當時人們只想用最低的價格購買生活必需品,所以兄弟倆把價格定得很低。1975年,卡爾在一次少見的公開露面時稱:「我們的業務發展基礎只有一個:最低的價格。」這個原則一直延用至今。
阿爾布萊希特兄弟的母親曾經說過:「人們的日子越難,我們的日子越好。」這話聽起來有些「不人道」,卻說出了實情。經濟不景氣,人們當然想買便宜貨。而近年來,德國和西方國家的經濟普遍低迷,這就為阿爾迪的成功提供了良好氛圍。
與別的超市相比,阿爾迪供應的所有產品價格都很低。德國一家市場分析公司調查了6家在德國營業的零售超市,對20多種同類產品價格進行對比,阿爾迪的價格絕大部分最低。20多種產品全買下來,在價格最高的超市裡買要比在阿爾迪多花20多歐元!
但不要以為阿爾迪真的只是「窮人店」。德國市場調查公司GFK最近調查表明,阿爾迪是德國第三大最受歡迎的品牌,僅次於世界聞名的西門子和寶馬,超過賓士。如今,89%的德國民眾在阿爾迪購物,其中富人也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比如在法蘭克福的巴德洪堡富人區,阿爾迪超市停車場上就停滿了光鮮閃亮的賓士或寶馬汽車。相對別的民族來說,德國人比較講究實際,在物質享受上不慕虛榮。許多富人也不會因為到「窮人店」買東西而覺得「掉價」。
⑵ 阿爾布雷特·丟勒的時人評價
1、德國的達芬奇;2、自畫像之父。
據同時代人著文回憶丟勒的長相時寫道:「他有一張表情生動的臉,一對明亮的眼睛,長著希臘人稱之為四角形的鼻子,長長的脖子,寬闊的胸脯,束緊了腰的腹部,大腿筋肉十分發達,小腿也結實勻稱,樣子文質彬彬。有人見過他的手指,長得秀美如蔥白,他那俏皮的言談舉止更令人陶醉,以致聽眾都覺得再也沒有比他結束講話時更令人惆悵的事了。他幾乎通曉天文地理、哲學美學不僅懂得,還會口述出來。」
恩格斯在評價歐洲文藝復興這一歷史時代的那段著名論述中,把丟勒看作是和達芬奇一樣的傑出人物之一。他說「阿爾布萊希特是畫家、銅板雕刻家、塑像家、建築家,此外還發明了一種築城學體系」。
這種美譽即便有幾分誇張,也足以說明丟勒這位天才在同代人心目中的形象。
丟勒最為傳世的作品是《手》,後來被人們改名為《祈禱之手》,其影響力超過其他任何作品。
⑶ 卡爾·阿爾布雷希特的簡介
國籍:德國
出生日期:1920年2月20日
學歷: N/A
家庭出身:礦工家庭,家境貧寒
制勝法寶:物美價廉
生活方式:低調又簡朴
資產:254億美元
上世紀20年代初,卡爾·阿爾巴切特(Karl Albrecht)和泰歐·阿爾巴切特(Theo Albrecht)相繼出生於德國埃森市郊的小鎮舍內貝克。兄弟倆自幼家境貧寒,作為魯爾煤礦工人的父親早年因塵肺病失去了工作,母親只好在市郊礦工生活區開辦了一家食品小店,以補貼家用。生活的窘迫使得兄弟倆十幾歲便結束了學業,早早走上謀生的道路。卡爾在一家美食店找到了工作,泰歐則幫助母親打理店鋪。家庭生活剛有起色,但不久二戰的爆發又中斷了他們的平靜生活,一直持續到1945年戰爭結束。當時國內市場百業凋零,兄弟倆四處求職,卻屢屢碰壁。適逢不久母親辭世,於是他們接管了母親留下的那間窄小的食品店。由於資金拮據,商店開張時簡陋的店面也沒有修繕,只能出售一些飲料、罐頭等本小利薄的商品,維持慘淡經營。他們不斷謀求生意的擴展,但一直苦無良策。
一次偶然的相遇成了卡爾和泰歐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一天,當他們路過當地一家商店時,發現進出購物的人流絡繹不絕。出於好奇他們瀏覽了店門前的促銷廣告,其做法是:購物時附贈優惠券,年底憑優惠券可按原累計購物金額的3%免費領取等值商品。原來人們是沖著年底的贈物而來,兄弟倆由此得到了啟發。但他們並沒有盲目模仿,而是覺察到一些不可預期的情況:如果年底物價上揚,顧客手中的優惠券就會貶值。進一步說如果無力兌現,優惠券何異於空頭支票。實際上他們一開始即考慮到信用問題。他們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推出更為穩妥的即時讓利的對策,宣布凡店內出售的商品在當地最低價格的基礎上再減價3%。並承諾如達不到上述價格水平,可向商店索回差價,並提供獎勵。從此,小店內外人頭攢動,每天的營業額翻了幾番,他們的創業取得了成功。
隨著60年代以來全球零售業的整合,兄弟倆預感到新型折扣零售的前景不可限量,進而發現了自己的使命。1962年他們在多特蒙德開辦了第一家名為阿爾迪(ALDI)的折扣商店,它取自阿爾布萊希特(Albrecht)和折扣(Discount)的前兩個字母,體現出他們投身折扣零售業的理想。此後,阿爾迪堅持服務大眾的經營原則,加上提供的商品質優價廉,不僅低薪階層情有獨鍾,也頗受部分中產階層的青睞。據統計,目德國75%的居民經常在阿爾迪采購。隨著阿爾迪聲名鵲起,其連鎖店不僅在德國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在歐美及大洋洲一些國家也形成了綿密的銷售網路。
他是隱居的、但是非常成功的零售商。他們的詭計多端的折價商店Aldi百貨公司,地盤,已經使他成為德國最大的「地主」之一。
⑷ 德國首富開的超市叫啥名卡爾.阿布雷希特
阿爾迪(ALDI)連鎖超市。
阿爾迪(ALDI)是德國最大的連鎖超市。它的前身是1948年阿爾布萊希特兄弟接管其母在德國埃森市郊礦區開辦的食品零售店。1962年該店進行了改組,第一家以阿爾迪命名的食品超市在多特蒙德誕生。阿爾迪取自A1brecht和Discount的前兩個字母,意為由阿爾布萊希特家族經營的廉價折扣商店。至今,阿爾迪仍屬於阿爾布萊希特家族的泰歐和卡爾兄弟二人所有,分別經經營阿爾迪在北德地區的北店和南德地區的南店。多年來北店又逐步擴展到丹麥、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南店進入了英國、愛爾蘭、奧地利、澳大利亞和美國。40年後,阿爾迪在國內外市場上迅速擴張,其國內的連鎖店達到3600多家,遍布16個州;國外連鎖店1000餘家,其中僅在美國東部20餘個州即開辦了近600家分店。到目前,阿爾迪的年營業收入達到340億美元,成為德國最大的食品連鎖零售企業
⑸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布萊希特」的區別
布萊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蘭芳並稱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的創始人,分別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真」、「善」、「美」。即布萊希特體系突出真實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突出教育功能,梅蘭芳體系突出象徵之美。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Stanislavski,Konstantin俄國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理論家。原姓阿列克賽耶夫。 名言:「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妻子為莉琳娜.
人物經歷
1863年1月5日生在莫斯科一個富商家庭 ,1938年8月7日卒於莫斯科 。1877 年在家庭業余劇團舞台開始演員生涯。
1885年取藝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88年末與莫斯科一些文藝界名流創辦藝術文學協會及附屬劇團,逐漸完成了從業余演員向專業演員的過渡 。
1897年6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聶米羅維奇-丹欽科舉行了歷史性的會見 , 決定創建新型的劇院——莫斯科藝術劇院。
1898年10月莫斯科藝術劇院以首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執導的歷史悲劇《沙皇費多爾·伊凡維奇》宣告成立。一個月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丹欽科聯合執導的契訶夫名劇《海鷗》獲得轟動性成功,標志著一個新的現實主義戲劇流派的誕生。就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後來總結所述:「如果說歷史世態劇的路線把我們引向外表的現實主義,那麼,直覺和情感的路線卻把我們引向內心的現實主義。」
梅蘭芳曾與1935年訪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兩人多次交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對梅蘭芳說:「他說要成為一個好演員或好導演,必須刻苦地鑽研理論和技術,二者不可偏廢。同時-個演員必須不斷地通過舞台的演出,接受群眾考驗,這樣才能豐富自己,否則就等於無根的枯樹了。」
2主要作品
《海鷗》之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又和丹欽科共同執導了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同時 ,把高爾基最初的兩部劇作《小市民》、《底層》推上了舞台。
在這個時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僅擔任導演而且也在自己導演的劇目中擔任重要角色 。
《 三姊妹 》中的韋爾希寧 ,《底層》中的沙金,《櫻桃園》中的戛耶夫都屬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創造的舞台形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成功塑造的形象還有斯多克資醫生(《人民公敵》)、法穆索夫(《智慧的痛苦》)、克魯季茨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
貝爾托·布萊希特(也譯做貝托爾德·布萊希特),是一位著名的德國戲劇家與詩人。1898年2月10日,貝爾托·布萊希特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奧格斯堡鎮。年青時曾任劇院編劇和導演。曾投身工人運動。1933年後流亡歐洲大陸。1941年經蘇聯去美國,但戰後遭迫害,1947年返回歐洲。1948年起定居東柏林。1951年因對戲劇的貢獻而獲國家獎金。1955年獲列寧和平獎金。 1956年8月14日布萊希特逝世於柏林。
人物生平
貝爾托·布萊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巴伐利亞的奧古斯堡。父親是一家造紙工廠的廠長,母親在年輕時就為乳癌所苦。小時候的布萊希特是個體弱的孩子,由於先天的心臟疾病,他曾被送到療養院修養,六歲到教會國小念書,接受拉丁和人文科學的教育,在學校期間他便開始寫作,成為學生雜志《收獲》的發行兼編輯。他十六歲開始為地方報紙寫文章,並創作了第一個劇本《聖經》。
1917年,布萊希特到慕尼黑的路德維希-馬克西米立克大學讀醫學,期間他參加了阿爾圖·庫切爾的戲劇研究班,但因為不喜歡和同班同學的相處模式,而經常翹課跑回家。卻藉助此間閑暇開始創作劇本《巴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布萊希特雖然曾受命到軍醫院當衛生兵,但很快的就結束了,因為他公開表態對戰爭不抱信心。
還未成為幕尼黑的戲劇家之前,布萊希特在一家報社《人民意志報》找到寫劇評的工作。1922年布萊希特的《夜半鼓聲》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劇院上演,藉此布萊希特獲得有名的克萊斯特最佳年輕劇作家獎。布萊希特也開始穩定他的人際關系,於24歲娶了歌劇演唱家瑪麗安娜。次年生了他們的第一個女兒漢娜。雖然結了婚,很少花時間陪妻子和女兒的布萊希特還是有其他的婚姻問題。1924年搬到柏林後,他認識了維也納信仰共產主義的女演員海倫娜·魏格爾,並積極的追求海倫娜。海倫娜還為他生了一個私生子叫做施坦芬。後來布萊希特也認識了伊麗莎白·霍普特曼,並和她合作。1926年布萊希特 和瑪麗安娜離婚,1929年和海倫娜結婚。 1933年國會縱火案發生後,布萊希特和他的家人逃到蘇黎世,後來又到丹麥、芬蘭,1941年旅行經過莫斯科、海參崴、聖·彼得羅港。直到1954年布萊希特獲頒國際斯大林和平獎。1956年8月14日,當他在研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時,因心臟病發而過世,被葬於柏林的多羅延公墓。從1933年起,在長達15載的流亡生涯里,布萊希特的足跡踏遍了歐美每一個角落。
在蘇黎世的旅館,布萊希特見到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亞明,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莫斯科,他觀看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訪問演出;在好萊塢,他跟喜劇天才卓別林成了好友,機緣巧合之下與當時訪問美國的老舍相談甚歡。如果說遭遇世界大戰引發了布萊希特對政治的思索,那麼漂泊異鄉的十五年更使他接觸到了社會深層,浮世百態。這不僅是流亡的旅程,更是布萊希特作為一朵戲劇靈魂成長的心路歷程,帶給他的戲劇以不朽的魅力。時代是人無法選擇,如何在命運的漂泊中尋找到自身生存,甚至蓬勃生存的方式,布萊希特無疑是一位無可指摘的尊師。
⑹ 西奧·阿爾布雷希特的簡介
一次偶然的相遇成了卡爾和泰歐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一天,當他們路過當地一家商店時,發現進出購物的人流絡繹不絕。出於好奇他們瀏覽了店門前的促銷廣告,其做法是:購物時附贈優惠券,年底憑優惠券可按原累計購物金額的3%免費領取等值商品。原來人們是沖著年底的贈物而來,兄弟倆由此得到了啟發。但他們並沒有盲目模仿,而是覺察到一些不可預期的情況:如果年底物價上揚,顧客手中的優惠券就會貶值。進一步說如果無力兌現,優惠券何異於空頭支票。實際上他們一開始即考慮到信用問題。他們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推出更為穩妥的即時讓利的對策,宣布凡店內出售的商品在當地最低價格的基礎上再減價3%。並承諾如達不到上述價格水平,可向商店索回差價,並提供獎勵。從此,小店內外人頭攢動,每天的營業額翻了幾番,他們的創業取得了成功。
「阿爾迪商店」大門口於是出現了這樣一份惹人眼目的大紅告示:
尊敬的各位顧客: 本店從即日起,開始實行降價讓利銷售,降價幅度為3%。 如果哪位顧客發現本店出售商品並非全市最低價,且所降低價格不到全市最低價格的3%,可到本店找回差價,並有獎勵。 顧客是本店的上帝。 我們竭誠歡迎上帝惠顧敝店。 致以崇高的敬意! 阿爾迪商店 1月15日 奇跡就在幾天內出現了。
他們擁有的幾家「阿爾迪商店」都是門庭若市,生意大紅,顧客增加了好幾倍。兄弟倆索性放棄經營新鮮食品,開了間更大些的食品店來專門經營那些容易存放、短期內不易變質的食品。
隨著60年代以來全球零售業的整合,兄弟倆預感到新型折扣零售的前景不可限量,進而發現了自己的使命。1962年他們在多特蒙德開辦了第一家名為阿爾迪(ALDI)的折扣商店,它取自阿爾布萊希特(Albrecht)和折扣(Discount)的前兩個字母,體現出他們投身折扣零售業的理想。此後,阿爾迪堅持服務大眾的經營原則,加上提供的商品質優價廉,不僅低薪階層情有獨鍾,也頗受部分中產階層的青睞。據統計,目前德國75%的居民經常在阿爾迪采購。隨著阿爾迪聲名鵲起,其連鎖店不僅在德國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在歐美及大洋洲一些國家也形成了綿密的銷售網路。 阿爾迪創立以來,始終堅持了簡單化的經營原則。這種簡單化由來已久。戰後一個時期,國內商店普遍供應短缺,經濟復甦後,當其他零售商紛紛擴大花色品種以迎合市場需求時,阿爾迪並沒有隨波逐流。因為多年來品種匱乏並未影響阿爾迪賺錢,況且擴大品種意味著面對日益增多的廠商,管理復雜程度的加大是不言而喻的。為此,他們的對策是從調整品種結構入手,精選出最暢銷的商品,並力求以業內最低的價格出售。迄今阿爾迪依然僅保留600~700種商品,而單品的年均采購額卻超過4000萬歐元, 由此獲得了十分低廉的進價,進而使零售價格極具競爭力,彌補了品種單一的缺陷。
由於奉行簡化品種模式顯現成效,阿爾迪進而推行了管理的分權化。他們認為,集中管理只能產生沒完沒了的聯絡,連篇累牘的數據,應接不暇的請示,滋長獨裁管理的傾向。為此,他們將企業劃分為阿爾迪北部和南部集團,並在全國劃分為66個經營地區,每個地區再下轄60餘個商店。公司賦予地區經理進貨、配送、財務、人事等直接管理權,並推行員工的自我負責制。這種簡單管理的策略既調動了基層經營單位和個人的積極性,又減輕了集團決策層的管理難度,分散了集權經營風險。
在其他方面,阿爾迪同樣主張避繁就簡,放棄他們認為是煩瑣多餘的東西:企業不設監控部門,取消年度計劃,不聘咨詢顧問,不做公關工作,不要 ISO9000認證,不搞差別定價和復雜的核算與統計,沒有顧客意見征詢,不掛廣告招貼等等。按阿爾迪前經理迪特·布蘭德斯歸納,在管理上類似的放棄內容就有21項,其結果無疑促進了阿爾迪團隊管理效率的提高。 阿爾布萊希特兄弟事業上成功還在於他們的計深慮遠。在發展自己零售網路的同時,他們十分關注業內外零售商的動態,揣摩對手的強項和弱點,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市場策略。從折扣零售來看,他們採取了全球采購、廠家大批訂貨、買斷和控制廠商貨源、與廠商建立產銷聯盟、委託廠商代工、自產自銷等策略,砍掉了原有的中間環節,推出最具價格競爭力的商品,對業內同行造成相當的壓力。從相關業態來看,他們很早就觀察到位於市郊的倉儲商店,其價位較低,但交通不便,有的還要收取會費或批量采購。於是,他們力圖將阿爾迪改良成濃縮型倉儲超市,不僅把家庭日用品比重提高到20%以上,而且商店分布更便於居民就近零星采購。隨著實力的增長,阿爾迪的擴張范圍已超出居民社區,其分店常常與大型賣場比肩而立,不斷分流對手的客源。同時,他們還瞄準時機,主動跨業競爭,先是針對百貨業,每周更換15~20種百貨服裝商品進行促銷,消費者聞訊便蜂擁而至。近年來又針對專營店陸續推出了家用電器和辦公用品,如DVD、列印機等,並在德國首開食品超市銷售電腦的先河。很難想像,在短短10年間阿爾迪已悄無聲息地成為德國第六大紡織品銷售商和最大的電腦專營商。
多年來,阿爾迪能夠得心應手地實施創新經營戰略,主要在於它能博採眾長,善於將不同業態的優勢兼收並蓄。同時不斷利用低成本的結構整合與擴張,使自己成為以食品為主,兼跨多種行業的復合型零售企業。進而利用競爭對手的市場空隙,不斷蠶食其市場份額,取得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當阿爾迪逐步成為全球關注的角色時,卡爾兄弟依然處事低調,從不張揚。不出席公開場合社交活動,迴避媒體采訪,他們最近的照片也是17年前刊登的。由於阿爾迪屬於非上市公司,而且兄弟倆既對企業情況諱莫如深,又對媒體的評論和猜測處之漠然,以至多年來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們的經歷,對阿爾迪的境況更是霧里看花,沒人知道阿爾迪賺了多少錢。因而在公眾眼裡事關阿爾迪的一切都平添了一層神秘色彩。好在前不久德國官方出台了一項企業公開義務的規定,人們才可以根據媒體的報道,或多或少了解一些阿爾迪現狀,結果可能出人意料:目前阿爾迪在全球已擁有6800多家分店,其中國內分店達到4000家,其餘2800多家分布在歐美和大洋洲的11個國家。2003年阿爾迪實現銷售額370億歐元,利潤超過11億歐元。據此,它的企業價值被權威機構評估為400億歐元,相當於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市值。人們由此方略識「貧民店」的廬山真面目,步入不惑之年的阿爾迪也才逐漸顯露出德國折扣零售業霸主的形象。
⑺ 【雙簧管求解】 柏林愛樂雙簧管首席,阿爾布萊希特·梅耶他使用的雙簧管是什麼牌子的
他自己 的品牌,名字就叫梅耶雙簧管
⑻ 阿爾布萊希特在中國有超市加盟嗎
阿爾迪(ALDI)是德國一家以經營食品為主的連鎖超市。
它的前身是1948年阿爾布萊特兄弟接管其母在德國埃森市郊礦區開辦的食品零售店。 阿爾迪超市的所有者是80多歲的阿爾布萊希特兄弟。阿爾迪的外文拼寫是Aldi,Al是阿爾布萊希特(Albrecht)的縮寫
⑼ 貝特霍爾德·阿爾布萊希特、西奧·阿爾布萊希特/Berthold & Theo Jr. Albrecht 這個人是幹嘛的
阿爾迪阿爾迪(ALDI)是德國最大的連鎖超市。它的前身是1948年阿爾布萊希特兄弟接管其母在德國埃森市郊礦區開辦的食品零售店。1962年該店進行了改組,第一家以阿爾迪命名的食品超市在多特蒙德誕生。
⑽ 貝爾托·布萊希特的人物簡介
貝爾托·布萊希特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巴伐利亞的奧古斯堡。父親是一家造紙工廠的廠長,母親在年輕時就為乳癌所苦。小時候的布萊希特是個體弱的孩子,由於先天的心臟疾病,他曾被送到療養院修養,六歲到教會國小念書,接受拉丁和人文科學的教育,在學校期間他便開始寫作,成為學生雜志《收獲》的發行兼編輯。他十六歲開始為地方報紙寫文章,並創作了第一個劇本《聖經》。
1917年,布萊希特到慕尼黑的路德維希-馬克西米立克大學讀醫學,期間他參加了阿爾圖·庫切爾的戲劇研究班,但因為不喜歡和同班同學的相處模式,而經常翹課跑回家。卻藉助此間閑暇開始創作劇本《巴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布萊希特雖然曾受命到軍醫院當衛生兵,但很快的就結束了,因為他公開表態對戰爭不抱信心。
還未成為幕尼黑的戲劇家之前,布萊希特在一家報社《人民意志報》找到寫劇評的工作。1922年布萊希特的《夜半鼓聲》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劇院上演,藉此布萊希特獲得有名的克萊斯特最佳年輕劇作家獎。布萊希特也開始穩定他的人際關系,於24歲娶了歌劇演唱家瑪麗安娜。次年生了他們的第一個女兒漢娜。雖然結了婚,很少花時間陪妻子和女兒的布萊希特還是有其他的婚姻問題。1924年搬到柏林後,他認識了維也納信仰共產主義的女演員海倫娜·魏格爾,並積極的追求海倫娜。海倫娜還為他生了一個私生子叫做施坦芬。後來布萊希特也認識了伊麗莎白·霍普特曼,並和她合作。1926年布萊希特 和瑪麗安娜離婚,1929年和海倫娜結婚。 1933年國會縱火案發生後,布萊希特和他的家人逃到蘇黎世,後來又到丹麥、芬蘭,1941年旅行經過莫斯科、海參崴、聖·彼得羅港。直到1954年布萊希特獲頒國際斯大林和平獎。1956年8月14日,當他在研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時,因心臟病發而過世,被葬於柏林的多羅延公墓。從1933年起,在長達15載的流亡生涯里,布萊希特的足跡踏遍了歐美每一個角落。
在蘇黎世的旅館,布萊希特見到了亨利希曼、西格斯和本亞明,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莫斯科,他觀看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訪問演出;在好萊塢,他跟喜劇天才卓別林成了好友,機緣巧合之下與當時訪問美國的老舍相談甚歡。如果說遭遇世界大戰引發了布萊希特對政治的思索,那麼漂泊異鄉的十五年更使他接觸到了社會深層,浮世百態。這不僅是流亡的旅程,更是布萊希特作為一朵戲劇靈魂成長的心路歷程,帶給他的戲劇以不朽的魅力。時代是人無法選擇,如何在命運的漂泊中尋找到自身生存,甚至蓬勃生存的方式,布萊希特無疑是一位無可指摘的尊師。 1918年,布萊希特寫出第一部短劇《巴爾》,抨擊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性,1920年完成劇作《夜半鼓聲》。1922年寫出《城市叢林》,並撰寫劇評。1922年被慕尼黑小劇院聘為戲劇顧問兼導演。1924年則應著名導演萊因哈特邀請赴柏林任德意志劇院戲劇顧問,創作劇本《人就是人》。1926年,布萊希特開始研究馬列主義,開始形成自己的藝術見解,初步提出史詩(敘事)戲劇理論與實踐的主張。他的創作作品包括了:《馬哈哥尼城的興衰》(1927)、《三分錢歌劇》(1928)、《屠宰場里的聖約翰娜》(1930 )、和《巴登的教育劇》、《 例外與常規》等教育劇。1931年,他將高爾基的小說《母親》改編為舞台劇。在向舞台劇戲劇發展的過程里,布萊希特的主要劇作有:《圓頭黨和尖頭黨》、《第三帝國的恐怖與災難》、《伽利略傳》、《大膽媽媽和他的孩子們》、《四川好人》、《潘蒂拉老爺和他的男僕馬狄》以及改編的舞台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帥克》、《高加索灰闌記》等。
布萊希特的史詩戲劇理論在20~30年代與資產階級為文藝而藝術的思潮作斗爭中逐步形成。他要求建立一種適合反映20世紀人類生活特點的新型戲劇,即史詩戲劇。這種戲劇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三一律」編劇法*,採用自由舒展的戲劇結構形式,多側面地展現生活寬廣多彩的內容,讓讀者通過眾多的人物場景,看見生活的真實面貌和它的復雜性、矛盾性,促使人們思考,激發人們變革社會的熱情。布萊希特把戲劇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按照亞里士德在《詩學》中為戲劇體裁所界定的標准而創作的戲劇,他把它稱為「戲劇式戲劇」或「亞里士多德式戲劇」;一類是違反亞里士多德的標准而創作的戲劇,他把它稱為「史詩式戲劇」或「非亞里士多德式戲劇」。布萊希特早期的作品曾實驗過達達主義和表現主義,但很快的就發展出一套屬於他自己獨特風格的觀點。他厭惡亞里士多德戲劇方法,讓觀眾和劇中的英雄人物產生共鳴進而同情,認為這種恐怖的情感和憐憫導致觀眾情緒沉淪而無法思考。布萊希特希望藉由柏林劇團,來實踐他打破這種劇場幻覺的決心與願望。 布萊希特戲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戲劇理論即「陌生化效果」(Verfremngs Effekt)。Verfremng在德語中是一個非常富有表現力的詞,具有間離、疏離、陌生化、異化等多重涵義。布萊希特用這個詞首先意指一種方法,然後才指這種方法的效果。作為一種方法,它主要具有兩個層次的含義,即演員將角色表現為陌生的;以及觀眾以一種保持距離(疏離)和驚異(陌生)的態度看待演員的表演或者說劇中人。宣揚「陌生化效果」的布萊希特戲劇學派在它的形成過程中,一方面繼承和革新歐洲及德國的現實主義傳統,另一方面借鑒東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戲劇和中國戲曲。特別是布萊希特本人,就研究過中國、日本、和印度戲劇,對莎士比亞和伊麗莎白女皇時期的戲劇尤為情有獨鍾,還吸收了希臘悲劇的元素。他從德國劇作家得到靈感,也喜愛巴伐利亞的民間戲劇。
布萊希特有傑出的能力, 把這些表面上不相通的戲劇元素結合,轉變成他自己的作品。同時又與中國戲曲淵源深厚。他的兩部經典之作《四川好人》和《高加索灰闌記》,一部以中國南方作為故事背景,一部取材於元雜劇。 《四川好人》中布萊希特虛構了3個神仙下凡尋找「好人」,結果找到一個貧苦的底層妓女沈黛,並給她一筆銀元開了家店鋪。沈黛的樂善好施很快導致了經營的困難。她受別人啟發戴上了一副面具,化裝成「表哥」 隋達來剝削工人,又把得到的錢接濟窮人 。隋達代表剝削,沈黛象徵善良,然而人 們眼中水火不容的「惡」與「善」竟然相得益彰融於一個人的身上,人們咒罵奪走他們財產的隋達,卻又用著相同的伎倆迫害吃不飽飯的沈黛,但這些可憐又可悲的大眾呢?他們吃不飽,又要求他們講怎麼樣的道德。布萊希特在這里提供了一個問題——怎麼樣解決好人的困境?是依靠隋達的鐵腕,還是沈黛的道德,或者乾脆就這樣互補分裂,答案印證在了社會的變革之上,神仙們做不了的事靠誰怎麼樣才能辦到?答案是:這世界沒有什麼神仙皇帝,要靠的是人們自己!於是布萊希特說:「先要吃飽,再講道德」。 而《高加索灰闌記》則採用了元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的故事橋段,灰闌判案法是讓孩子站到石灰畫定的圈內,生母和養母各朝反方向拉拽孩子,這有點像拔河比賽,誰贏了孩子就歸誰。這部劇的情節對歐洲人來說並不陌生,在《聖經舊約》中便有相似的索羅門王判案的小故事。
所羅門王在位期間,審理了這樣一單案件。 當時,兩個婦女帶著一死一活兩個孩子來報案,說她們睡覺時壓死了一個小孩,並都稱活著的小孩是自己的。所羅門王聽完了兩位婦女的陳述,說:「拿劍來,把這活著的小孩劈開兩半, 分她們每人一半。」這時,一位婦女大聲嚎哭起來:「陛下,把孩子給她吧,不要殺死這孩子。」可另一位婦女卻說:「把孩子切成兩半吧,我們每人一半。」所羅門王說:「把孩子交給不願殺死孩子的婦人,這才是真正的母親。」 這個故事和《包待制智勘灰闌記》兩個故事無論從人物上,或者是情節上,幾乎都在說同一個內容。但是布來希特卻採用了這樣一個陌生化了的情節,為的是就是在陌生化的情形下,讓人們對事件產生打破思維定勢的思考,從而達到批判和變革的效果。這就是布萊希特,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批判,繼而前行。包括《四川好人》,布萊希特將這里的四川指代距離遙遠歐洲的陌生省份,同其劇之中的古代希臘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劇中也沒有與四川省相關的事件。他這樣做,只是為了提供一個陌生的生存環境,激發觀眾對生命的重新思考,以期達到陌生化的收效,觀眾與劇中人保持距離、以驚愕和批判來代替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