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安迪沃霍爾
擴展閱讀
濟南相關的股票代碼 2025-07-08 05:36:30
股票行情出現q 2025-07-08 05:35:03
光洋科技集團股票行情 2025-07-08 05:35:03

安迪沃霍爾

發布時間: 2021-06-11 13:45:52

1. 安迪沃霍爾的畫是什麼風格的

風格:實用主義、商業主義、多元化、幽默性。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他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斯堡,是捷克移民的後裔。沃霍爾從小酷愛繪畫,曾在卡耐基技術學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學習。1949年(21歲)他離開匹斯堡去紐約尋找發跡機會,他明白要在美國的視覺藝術上獲得成就,就必須讓人們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眾傳媒給了他許多啟示。 1952年(24歲)他在紐約以商業廣告繪畫初獲成功逐漸成為著名的商業設計師,他設計過賀卡、櫥窗展示、商業廣告插圖,這些經歷決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業化傾向的風格。1954年(26歲),沃霍爾首次獲得美國平面設計學會傑出成就獎。1956年(28歲)和1957年(29歲)他連續獲得藝術指導人俱樂部的獨特成就獎和最高成就獎。20世紀60年代,他開始以日常物品為作品的表現題材來反映美國的現實生活,他喜歡完全取消藝術創作的手工操作,經常直接的將美鈔、罐頭盒、垃圾及名人照片一起貼在畫布上,打破了高雅與通俗的界限。

沃霍爾除了是波普藝術的領袖人物,他還是電影製片人、作家、搖滾樂作曲者、出版商,是紐約社交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沃霍爾的作品沒有歐洲設計師那麼觀念化、哲學化、個人化,他的作品風格體現出了:實用主義、商業主義、多元化、幽默性。"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鍾的名人",這是安迪·沃霍爾留給媒體時代最樂觀的寓言,但以其對當今藝術的巨大影響而言,他自己的15分鍾還遠未結束,無論是當時他所處的時代還是現在,對於美國還是世界,安迪·沃霍爾都是個傳奇人物。

2. 安迪沃霍爾的太太是誰

他沒有結婚。
維基網路:
私人生活
許多人認為安迪是位無性者(既不愛女也不愛男),單單只是一個窺陰癖者(窺視他人性行為或脫衣而獲快感者),但這個傳言已經被其傳記作家Victor Bockris、Bob Colacello(安迪·沃荷的雜志編輯)及藝術歷史學家Richard Meyer所推翻。問題不在於安迪的性傾向為何,而是在於他的性向如何影響他的工作及對藝術世界的定位,這是一門探討藝術家的主要學問;而安迪也在接受專訪與朋友的言談中及其所發行的雜志(Popism: The Warhol Sixties)做說明。

3. 安迪沃霍爾怎麼死的

  • 安迪·沃霍爾AndyWarhol,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

  • 1987年2月22日,他在紐約家中心臟病發逝世,享年59歲。

4. 安迪·沃霍爾的介紹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8.6-1987.2.22,港台地區譯為安迪‧沃荷)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他大膽嘗試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術、照片投影等各種復制技法。沃霍爾除了是波普藝術的領袖人物,他還是電影製片人、作家、搖滾樂作曲者、出版商,是紐約社交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2014年,作品毛澤東畫像在英國以76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7663萬元)的高價被拍賣。

5. 如何欣賞安迪·沃霍爾的藝術作品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魅力和熱度依舊沒有消退。他的名字和面容被人們記住;他的作品出現在各大博物館的牆壁和時尚單品的表面;他的名言警句成為了追夢人的信條。

可以說,在瞬息萬變的藝術界,安迪·沃霍爾依然是現當代藝術與流行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偶像人物之一。

那麼,應該如何去看他的作品?

我想從名人效應和波普藝術的角度去分析,很多人都做過了;那麼,我想用「諷刺藝術」的角度來看看安迪·沃霍爾的藝術。

===================================

諷刺,也可以說反諷,英文irony,指的是一系列事件的實際結果與正常或預期結果之間的不協調。我們在很多文學作品和視覺藝術中,都可以廣泛地觀察到這種諷刺的存在。

而安迪·沃霍爾在他的藝術里,處處可以看到諷刺以及它對其藝術語言的影響。

他通過打破傳統的游戲規則,融入流行文化和創造藝術的歧義,形成了波普藝術的諷刺意義。

他的諷刺手段,不僅可以應用於藝術世界,而且適用於我們社會里的許多文化景觀。

在20世紀50年代,安迪·沃霍爾成為了一名廣告插畫家,他給女鞋、香水、蛋糕設計過插畫,(如上圖)這段早期的職業生涯給他後來的藝術風格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很快,沃霍爾就進入了純藝術的圈子。

波普藝術於五十年代末在美國出現。在當時,波普藝術是對爭霸了美國近十年的抽象表現主義的一種反應。包括沃霍爾在內的許多波普藝術家都認為,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者所創造的藝術作品太脫離觀眾,他們宣揚的藝術理念與普通公眾過於疏遠,似乎只有高級專業的藝術界人士才能理解。

簡單點說,波普藝術家認為50年代被學術界吹捧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脫離了群眾,讓藝術變成了小部分藝術精英的玩物。所以,他們製造了另一種形式的藝術——波普藝術。從字面上理解,波普(pop)就是流行的意思,因此波普藝術也是如它的名字一般容易理解,是以流行文化的形象和消費主義的觀念為基礎,目的是向更廣泛的觀眾提供平易近人的藝術。

因此,從發生的狀態上來說,波普藝術整體上是一群藝術家對於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諷刺。

抽象藝術強調繪畫的行動性,強調繪畫行為和繪畫結果的獨一無二性,強調藝術家作為主體的絕對意志;而波普藝術則諷刺了這些自以為是的藝術語言,宣揚藝術的結果而非過程,贊美消費主義和市場經濟帶來的大眾傳播,弱化藝術家的「天才式」的神秘感,而強調藝術的簡單和愉悅。

沃霍爾無疑成為了波普藝術的代言人,他既懂得包裝自己,也明白市場的喜好。他聰明地將廣告的概念應用於他的藝術形式之中,利用消費品,名人,新聞故事和重復的圖像來突出「大規模生產」的概念,與從前傳統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追求的藝術品理念完全相反——藝術品不再是僅此一件,獨一無二的了,藝術品也可以變成大規模生產的產品。

總體上看,沃霍爾從藝術執行的角度,和藝術內容的角度,都在模糊高雅藝術與普通商品之間的界限。他在油畫布上復制了各種象徵美國商業產品的形象,如金寶湯罐頭和可口可樂瓶。他讓不斷出現在電視和公眾視野里的流行人物變成了繪畫作品中反復出現的圖像,如《金色的瑪麗蓮》(下圖,左邊,於MoMA),《12個貓王》,彷彿這些名人本身也是被大量生產出來的。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魅力和熱度依舊沒有消退。他的名字和面容被人們記住;他的作品出現在各大博物館的牆壁和時尚單品的表面;他的名言警句成為了追夢人的信條。

可以說,在瞬息萬變的藝術界,安迪·沃霍爾依然是現當代藝術與流行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偶像人物之一。

那麼,應該如何去看他的作品?

我想從名人效應和波普藝術的角度去分析,很多人都做過了;那麼,我想用「諷刺藝術」的角度來看看安迪·沃霍爾的藝術。

===================================

諷刺,也可以說反諷,英文irony,指的是一系列事件的實際結果與正常或預期結果之間的不協調。我們在很多文學作品和視覺藝術中,都可以廣泛地觀察到這種諷刺的存在。

而安迪·沃霍爾在他的藝術里,處處可以看到諷刺以及它對其藝術語言的影響。

他通過打破傳統的游戲規則,融入流行文化和創造藝術的歧義,形成了波普藝術的諷刺意義。

他的諷刺手段,不僅可以應用於藝術世界,而且適用於我們社會里的許多文化景觀。

在20世紀50年代,安迪·沃霍爾成為了一名廣告插畫家,他給女鞋、香水、蛋糕設計過插畫,(如上圖)這段早期的職業生涯給他後來的藝術風格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很快,沃霍爾就進入了純藝術的圈子。

波普藝術於五十年代末在美國出現。在當時,波普藝術是對爭霸了美國近十年的抽象表現主義的一種反應。包括沃霍爾在內的許多波普藝術家都認為,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者所創造的藝術作品太脫離觀眾,他們宣揚的藝術理念與普通公眾過於疏遠,似乎只有高級專業的藝術界人士才能理解。

簡單點說,波普藝術家認為50年代被學術界吹捧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脫離了群眾,讓藝術變成了小部分藝術精英的玩物。所以,他們製造了另一種形式的藝術——波普藝術。從字面上理解,波普(pop)就是流行的意思,因此波普藝術也是如它的名字一般容易理解,是以流行文化的形象和消費主義的觀念為基礎,目的是向更廣泛的觀眾提供平易近人的藝術。

因此,從發生的狀態上來說,波普藝術整體上是一群藝術家對於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諷刺。

抽象藝術強調繪畫的行動性,強調繪畫行為和繪畫結果的獨一無二性,強調藝術家作為主體的絕對意志;而波普藝術則諷刺了這些自以為是的藝術語言,宣揚藝術的結果而非過程,贊美消費主義和市場經濟帶來的大眾傳播,弱化藝術家的「天才式」的神秘感,而強調藝術的簡單和愉悅。

沃霍爾無疑成為了波普藝術的代言人,他既懂得包裝自己,也明白市場的喜好。他聰明地將廣告的概念應用於他的藝術形式之中,利用消費品,名人,新聞故事和重復的圖像來突出「大規模生產」的概念,與從前傳統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追求的藝術品理念完全相反——藝術品不再是僅此一件,獨一無二的了,藝術品也可以變成大規模生產的產品。

總體上看,沃霍爾從藝術執行的角度,和藝術內容的角度,都在模糊高雅藝術與普通商品之間的界限。他在油畫布上復制了各種象徵美國商業產品的形象,如金寶湯罐頭和可口可樂瓶。他讓不斷出現在電視和公眾視野里的流行人物變成了繪畫作品中反復出現的圖像,如《金色的瑪麗蓮》(下圖,左邊,於MoMA),《12個貓王》,彷彿這些名人本身也是被大量生產出來的。

6. 安迪沃霍爾出生地

安迪·沃霍爾出生地:
賓夕法尼亞州的匹斯堡

7. 看完摩登巨匠你覺得安迪沃霍爾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看完摩登去強你覺得安的貨會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一個系統霞愛的人。

8. 安迪沃霍爾為啥要拍eat和sleep

「我最喜歡同時進行的動作就是邊吃飯邊說話,我認為這是階級的標志。有錢人相較於窮人有許多優勢,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優勢,就是知道如何一邊吃飯一邊說話。 」

在《安迪·沃霍爾的哲學》一書中,安迪碎碎念過很多「生活閑話」,也包括上面的這段關於吃飯說話與階級關系的調侃。關於吃東西,安迪做過一個影像作品——《吃漢堡》,沒錯,簡簡單單的吃漢堡。
​沃霍爾還把奧克森攝像機放到帝國大廈對面的 47 層的一間辦公室里,對准了帝國大廈持續拍攝了 8 個小時。這就是驚世駭俗的《帝國大廈》( Empire )。8 個小時,光線改變,但是物體維持不動。對他來說,這只是一張畫,不過是畫在膠片上罷了——「繪畫很過時,我想用新的媒介『畫畫』」,沃霍爾這樣解釋自己拍電影的初衷。獨立電影獎這樣形容他的電影:安迪·沃霍爾將電影帶回了盧米埃爾的時代,他的鏡頭以最簡單的態度聚焦於最簡單的影像,以一種偏執的態度紀錄日常生活。我們所見的世界並不是在一個被高度戲劇化的狀態,也不是為了服務於其他什麼目的,只是單純、最低限的原質,如吃就是吃,睡就是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