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聯盟號飛船
擴展閱讀
怎樣來買股票 2025-07-07 23:23:41
up股票軟體雙屏 2025-07-07 23:18:25
股票可不可以快買快賣 2025-07-07 23:16:02

聯盟號飛船

發布時間: 2021-06-11 19:49:33

① 「聯盟」號宇宙飛船都哪些裝置

「聯盟」號宇宙飛船是一種多座位飛船,內有一個指揮艙和一個供科學實驗和宇航員休息的艙房。「聯盟」號飛船總長7.5米,最大直徑約2.7米,重約6.8噸,由球形軌道艙、鍾形返回艙和圓柱形服務艙組成。軌道艙分成生活區和工作區,前端有個與「禮炮」號軌道站對接的艙口,宇航員將通過它進入「禮炮」號內部。返回艙是宇航員的座艙,與軌道艙相貫通,艙內有操縱設備、顯示儀器、減震座椅、生命保障系統、制動火箭和降落傘。返回艙的鍾式造型及外表的防熱層,有利於載入大氣層時減速隔熱。服務艙的密封部分有定向和穩態系統,非密封部分裝有發動機、推進劑及輔助電源,艙外有天線和兩個太陽電池板。

② 什麼是「聯盟」號飛船

最初,「聯盟」號飛船計劃是為實現登月星際飛行設立的;後改為為「空間站」的建立搞技術儲備。它是前蘇聯在整個70年代主要的空間奮斗目標。

「聯盟」號飛船研製計劃中要解決的主要任務有:建立和完善兩艘航天器相對運動參數的測量方法、接近和停靠的控製程序、兩艘飛船的機械對接和電對接,研製實現會合、停靠程序的主發動機和配位發動機。此外,還要求在飛行過程中不斷完善新的定向操縱系統,利用空氣動力學升力向地球降落的方式、新的備用降落傘著陸系統等等。

研究表明,兩艘航天器在空間實現會合對接,比原來想像的要困難得多。要精確地控制一艘飛船的運行軌跡,涉及到制導、跟蹤、定向和航線修正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在美國,早在1965年的「雙子星座」號飛船的飛行中就已掌握了這些技術。

第一艘「聯盟」號飛船的載人飛行直到1967年4月才實現,但結局是悲劇式的。飛船著陸時因降落傘系統出故障,宇航員科馬洛夫墜地身亡。

科馬洛夫的這次飛行是他的第二次太空之行。對於這次飛行的詳情,前蘇聯一直未向外界披露。直到1990年末,前蘇聯官方人土才揭示出這次飛行的秘密。特別是在後來出版的前蘇聯宇航員負責人尼古拉·卡曼寧將軍的日記摘抄里,以及瓦西里,米申撰寫的關於前蘇聯在1966~1971年未成功的登月計劃的史料小冊子里,人們開始了解到一些非常詳細的資料。

資料證實了人們長期以來的懷疑。科馬洛夫的這次飛行是前蘇聯雄心勃勃的登月計劃的一部分,其任務是演練兩艘飛船在軌道上會合、對接,並以太空行走的方式進行宇航員換船。

計劃中,「聯盟1」號飛船扮演繞月球軌道飛行的航天器角色,而「聯盟2」號飛船則扮演登月艙的角色。其飛行程序是當登月船從月球表面趕快飛離後,上升到月球軌道,與月球軌道上的航天器會合、對接,宇航員轉移到停留在月球軌道上的中繼飛船上。

飛行演練計劃在4月24~26日進行。兩艘飛船的會合、對接採用半自動方式,即在70米以外飛船自動會合,而後的程序由宇航員手控完成。在這次飛行任務中,科馬洛夫將擔負最困難的部分。

「聯盟1」號飛船於4月23日莫斯科時間下午15點35分發射升空。計劃中,「聯盟2」號晚一天發射。

發射沒有出現問題,發射人員興高采烈。但是在繞地飛行的第二圈,飛船開始出現問題。左側太陽能帆板沒有展開,飛船內電流只有14安,約為應提供電流的一半。此外,短波發送機不工作,但超短波工作良好。此時,科馬洛夫報告說他自我感覺良好。他試圖使飛船的方位朝向太陽,以補充出現障礙的太陽能帆板的能量,但未成功。在繞地飛行的第三圈,科馬洛夫再次操作飛船定位,又告失敗。隨之故障的出現越來越多,通過飛船的助推器穩定飛船的努力也失敗了。危機開始到來,宇航員被告知小睡一會兒。

在飛行控制中心,工程師們對是否繼續飛行爭論不休。卡曼寧將軍提議,讓科馬洛夫在第17圈返回並取消「聯盟2」號飛船的發射。但最後討論結果決定,等到第13圈科馬洛夫醒來進行無線電聯絡後,分析一下情況再說。

在科馬洛夫恢復與控制中心聯絡後,消息仍然不妙,飛船不能定位。

這一壞消息中止了一切爭論。「聯盟1」號立即返地,「聯盟2」號飛船發射取消。剩下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對飛船的姿態控制和安全著陸。

「聯盟」號飛船的姿態控制有三種方式:天體跟蹤定位、離子定位和手控定位。第一種方式因電力不足而被排除,第二種方式在太陽升起時不安全,因為感測器會因此時大氣中的離子洞易出故障。手控方式要求宇航員根據地平線進行定位,但當飛船處於地球陰影中時,航天員不能見到地平線,困難很大。

在科馬洛夫飛第17圈時,他被告知採用離子定位返航。但嘗試沒有獲得成功。在第19圈,地面指令宇航員靠手動方式在奧爾斯克地區著陸。雖然當時飛船仍處於地球陰影中,但科馬洛夫控制著飛船並藉助於陀螺儀維持著飛船的平衡。當飛船飛出地球陰影,地平線出現時,科馬洛夫用手控制校正了飛船的姿態。科馬洛夫向地面控制中心報告他已完成上述困難的定位操作,離軌引擎已啟動,他正在脫離軌道。

卡曼寧將軍等人乘飛機飛往飛船的著陸地區。飛行中他們聽到廣播說飛船降落傘已經打開,科馬洛夫已在奧爾斯克以東歷千米的地方著陸。每個人都鬆了一口氣。慶幸科馬洛夫單獨駕駛著一艘失控的飛船安全返回地面,獲得了一次幾乎不可能的成功。

不幸的是結局並非如此。當卡曼寧將軍走下飛機時,他得到的報告是,「聯盟1」號已經著陸,飛船正在燃燒,未發現宇航員,搜尋人員正在這一地區尋找。

可怕的災難已經發生,結果不容樂觀。但卡曼寧將軍仍懷著科馬洛夫或許倖免的希望,而且此時突然從電話里傳來消息,說受傷的宇航員正在離著陸點5千米的卡拉布塔克地區的醫院里。後被證實,這只不過是一個令人寬慰的善意猜測和傳聞。

卡曼寧將軍徵用一架直升機直抵飛船著陸的地點。一到現場,他就斷定宇航員已經死了。在那裡他見到了搜尋人員和當地的幾個居民。當地人說,他們看到飛船猛地撞到地上,降落傘扭絞在一起。傘蓋沒有打開,因撞擊引起幾次爆炸,沒有看到科馬洛夫,為撲滅大火在燃燒的飛船上壓了厚厚的幾層土。後來,在飛船的殘骸中挖掘了一個小時,才找到宇航員的屍體。

卡曼寧將軍飛回奧爾斯克與當時的總書記勃列日涅夫聯系並作了如下報告:「科馬洛夫已死,飛船已燒毀。主傘沒打開,備用傘也失靈。飛船以每小時約150千米的速度撞到地面,引起著陸制動引擎爆炸,使飛船起火。」

4月34日國家航天委員會的成員趕到現場。到達過現場的人有尤里·加加林、科馬洛夫的摯友及「聯盟1」號飛船的後備宇航員。

事故發生後,美國中央情報局舉行記者招待會,說飛船在約6.5千米的高度上開始下跌。這使降落傘的吊索卡住,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宇航員的死亡。根據美國安全局的一名前雇員貝里·弗爾沃克說,美國設在土耳其的一個監聽站記錄到科馬洛夫在飛船驟然向地面跌落時極度痛苦的尖叫聲。

前蘇聯為科馬洛夫舉行了國葬。骨灰埋葬在克里姆林宮牆內。這次事故,使前蘇聯載人航天活動停頓一年半。其間對飛船的著陸系統進行了大量的補充試驗和改進。

1971年6月2日在美國「阿波羅-15」號飛臨月球時,在那裡放置了一尊紀念犧牲宇航員的刻像,刻像背面是一塊金屬板,上面刻著所有為航天事業捐驅的宇航員的名單。其中就有弗拉基米爾·科馬洛夫。

1968年,前蘇聯「聯盟」號飛船恢復飛行。10月26~30日,格·格·別列戈沃依乘「聯盟-3」號飛行了近3天。飛行中他乘坐的飛船先後兩次與10月25日發射人軌的「聯盟2」號會合,以檢驗飛船的結構和自動操作的性能。

1969年1月14日和15日兩天內,前後連續發射兩艘飛船並在軌道上實現了對接。對接後,「聯盟5」號飛船上的宇航員阿·斯·葉利謝耶夫和依·弗·赫魯諾夫身著艙外用航天服從艙外過渡到弗·阿·沙塔洛夫乘坐的「聯盟4」號飛船上。對接後,兩艘飛船的分系統連接成一個整體。兩艘飛船工作間的總面積為18立方米。它們對接飛行了4小時35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的雛型。這次飛行在整個航天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不久,前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決定在克里姆林宮安排接見來自拜克努爾發射場的8名宇航員勇士。關於這次接見,還有一個驚險而滑稽的小插曲。

會見安排在1969年1月22日。按照慣例,國家領導人乘坐第二輛轎車前往。當車隊駛抵克里姆林宮大門時,在護衛隊列中突然沖出一名穿灰大衣的瘦弱男子。他雙手執槍向第二輛轎車連發16槍。防彈玻璃被擊碎,司機當即死亡,一名摩托車手肩部受傷。當特工人員跑來抓捕時,刺客卻神態自若地觀看自己的傑作是否達到了目的。可惜車里不見總書記的影子。

事發之後電視實況轉播停播40分,後來由波德戈爾內代替總書記給宇航員頒獎。

事後查明,刺客是列寧格勒軍區航空兵某部的少尉維克多·伊林。前蘇聯對該事件採取了一系列懲治措施。列寧格勒軍區部分頭目、斯莫爾尼區軍事委員及伊林所在部隊的政治副團長被撤職;製造防彈玻璃的專業人員受到處分;汽車製造廠也被勒令提高國家首腦專用車的裝甲防護能力。不可思議的是,刺客本人倒挺幸運。出於政治的原因和推卸責任,有關部門指定醫療部門認定伊林是個精神病患者。後來這個所謂的精神病人在喀山軍隊精神病院接受強制性治療20年。出院後,伊林還理直氣壯地要求政府給予平反,恢復名譽,並稱他刺殺勃列日涅夫的目的是「想加快國家的改革進程」。此外他還要求政府付給他6萬盧布的補償費。

1969年10月11、12、13日3天內前蘇聯連續向軌道發射了3艘飛船,即「聯盟」6、7、8號。7名宇航員在3艘飛船上完成了這次編隊飛行,盛況空前,是極其壯觀的。他們完成了大量復雜的機動飛行。總機動次數達30多次。用兩種方式完成機動飛行。在第一種情況下,地面控制中心根據飛船的相對位置通知宇航員如何操縱,以便使他們相互接近。在第二種情況下控制中心不幹預宇航員的行為。宇航員自己決定如何運動、進行手控操縱。此外,「聯盟6」號飛船上還完成了一項重要的試驗——在高真空和失重情況下焊接金屬。試驗表明,在天上進行材料焊接,原則上是可行的。所有上述技術對於建立軌道站都是必不可少的。

③ 神舟飛船與俄羅斯聯盟號飛船有多大技術差距

中國的「神舟」與俄羅斯的「聯盟」飛船哪個更好呢?
據英國廣播公司援引俄羅斯飛船建造技術副主任格里戈里耶夫的話說,雖然俄羅斯航天部門與中國有關科研部門進行了長期的合作,但是幾乎所有的技術設備都是中國自己造的。
作為俄羅斯飛船製造商的專家,格里戈里耶夫說:「中國利用了我們的經驗,但是他們卻沒有盲目地模仿我們的技術。」他說,中國在為這次載人航天做准備時,尊重了同樣的原則:就是所有技術設備必須由中國自己製造的。據他透露,俄羅斯航天部門曾經在1995年提議向中國出售俄國"聯盟"號宇宙飛船的比例模型,但是,中國方面不為所動,最終中國航天部門僅僅購買了俄羅斯的著陸艙。格里戈里耶夫說:「以我們的著陸艙作為基礎,中國製造了他們自己的著陸艙。」他說,中國的「神舟」號飛船並不同於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盡管俄羅斯專家對中國在太空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施加了一些影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自己開發了它的太空計劃。
從飛船的外觀來看,中國首次載人宇宙飛行所使用的「神舟」號系統看起來與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系統相似。顯而易見,中國的載人飛船吸納了俄羅斯飛船的一些設計,但是實際上中國所使用的系統並不是俄羅斯系統的翻版,兩船之間除了外形相似外幾乎完全不同!相反,在某些方面,「神舟」所使用的技術還優於「聯盟號」號。事實上,中國為這次宇航任務自行設計和建造了火箭和飛船的很多重要部分!包括重要的著陸艙。用青出於藍勝於藍的道理講中國的神舟比俄羅斯聯盟飛船更強大。
據信,俄太空機構的官員曾經要求中國邀請他們參加「神舟」號飛船的飛天儀式,但中國方面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從神七的發射到太空行走再到平安返回,結果無疑是圓滿成功的。盡管行走時突然出現的火警使人擔憂,那隻是感應器的錯誤報警而已。再加上翟志剛在進入太空前一時打不開艙蓋,盡管增加了人們的緊張氣氛,但順利出艙比什麼都重要。
在世界宇航史上,1965年3月18日,蘇聯飛船載著宇航員阿列克塞·列昂諾夫第一次出艙進入太空,同年6月5日,美國飛船載著宇航員愛德華·懷特也實現了太空行走。但中國神舟的發展速度超過了當年的美蘇,從首次發射載人飛船到宇航員太空行走,中國只用了五年。神舟發射頻率高的背後是對神舟飛船的技術自信。
值得提醒的是,美俄的空間站早已投入使用,中國的神舟只是相對簡單的太空行走!與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是後來者,才開始邁出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保持清醒地頭腦去了解中國與美國及俄羅斯的差距,對我們的快速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不管怎麼說,中國神舟飛船載著宇航員成功太空行走表明,中國成了除美國和俄羅斯以外第三個具有技術能力使宇航員出艙進入宇宙的國家,這將為中國建立太空站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實施航天計劃的重要里程碑。

④ 聯盟號飛船的歷年飛船

聯盟 ACTS (預計2012年)
聯盟-TMA(2003年–至今)
聯盟-TM (1986年–2003年)
聯盟-T (1976年–1986年)
聯盟 7K-TM(1975年–1976年)
聯盟 7K-T (1973年–1981年)
聯盟 7K-OKS (1971年)
聯盟 7K-OK (1966–1971年) 1967年4月3日,原蘇聯第一艘載人的聯盟號飛船順利發射,而且完成了第13圈的軌道飛行,飛船宇航員向地面報告工作順利。在飛到第18圈時,操縱和穩定飛船明顯發生了困難,即在從地面起飛26小時45分後,航天員開始做再入大氣層的定向操縱和啟動反推火箭的時候。事故發生了。當飛船以644km/h的速度撞到地面時,宇航員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上校當即死亡。
可以這樣設想:由於軌道機動或者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出現的旋轉,使回收降落傘的吊傘索纏在一起,因而在打開降落傘時不能展開,降落傘變成了一條「飄帶」,造成了悲劇的發生。
「聯盟1號」在發射前曾使用計算機有系統地檢查了火箭的每一個部件。為謹慎起見,第一次飛行只選了1名宇航員,他就是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他是蘇聯宇航員中技術最好的人之一,也是第一個2次進入外層空間的人,可是在這第二次飛行即將結束時,他卻喪了命。對於科馬羅夫的死因,蘇聯的官方報道極其簡單,只是說宇宙飛船在飛行24小時之後按原計劃進入大氣層,但在7000米高空,因主要降落傘未能張開,於是飛船和宇航員一起船毀人亡。不過對這種說法持懷疑態度的大有人在。 「聯盟1號」失事使蘇聯的載人宇航推遲了18個月,直到1968年10月26日蘇聯才發射了1艘新的「聯盟號」飛船。「聯盟3號」宇宙飛船由宇航員別列戈沃伊駕駛在軌道上飛行了4個晝夜,然後平安返回地球。在這次飛行中,別列戈沃伊取得的最大成績是在空間軌道,試圖和1架無人駕駛的「聯盟2號」飛船對接。別列戈沃伊讓他的飛船和「聯盟2號」自動接近到相距200米處,然後改用手動操縱系統,使2個飛船靠近到僅數米的距離。蘇聯的第一次飛船對接是在1969年1月完成的。弗拉基米爾·沙塔洛夫駕駛的「聯盟4號」飛船同「聯盟5號」飛船實行了接近和對接。「聯盟5號」上的宇航員阿列克謝·葉利謝耶夫和葉夫根尼·赫魯諾夫穿上宇宙服進入了「聯盟4號」。蘇聯人把對接後的組合飛船稱為「世界上第一個宇宙空間站」。
1969年10月11日、12日、13日,蘇聯接連3天發射了「聯盟6號」、「聯盟7號」和「聯盟8號」3艘飛船,在軌道上進行了廣泛的科學考察,其中包括在真空和失重情況下進行金屬焊接的操作試驗。此外,這3艘飛船還實行了協調動作的編隊飛行。這3艘飛船的發射傾角是一樣的,它表明它們是從同一個地點接連3天發射的,這在當時,是在空間技術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蘇聯頻繁發射「聯盟號」宇宙飛船的時候,正是美國實現「阿波羅」 登月計劃的時候。可以明顯感到,蘇聯正致力於建立太空實驗站的試驗,太空站的問世已為期不遠了。 「禮炮號」軌道站階段。這個階段從1971年4月19號「禮炮1號」上天起,到1977年9月改進的「禮炮6號」軌道站發射止,歷時6年多。雖然 這種「禮炮號」系列的太空站僅僅是軌道實驗站的低級形式,但它畢竟使人類能在宇宙空間長期工作和生活一段時間了。
「禮炮號」太空站比以往蘇聯發射的任何宇宙飛船都要大,它有3個艙室,僅密封壓力艙的容積就有100立方米。在這長20米,直徑超過4米的圓柱形艙內,貯有各種食品和飲用水,以及許許多多科學實驗設備、儀器和工具。
「禮炮1號」發射時,蘇聯沒有公布太多的情況。
當載有3名宇航員的「聯盟10號」宇宙飛船於莫斯科時間1971年4月23日下午2:54發射後,塔斯社正式公布了4條飛行目的:
——與進入軌道的「禮炮號」軌道科學站進行聯合實驗。
——綜合檢驗改進了的飛船系統。
——進一步演練手操縱和自動操縱系統以及飛船在各種飛行狀態下的定向和穩定。
——進行醫學、生物學考察來研究宇宙飛行因素對人機體的影響。
1971年4月24日莫斯科時間4:47,「聯盟10號」和「禮炮1號」實行了對接。連成一體的「禮炮-聯盟」共同飛行了5小時半,在完成預定任務後,「聯盟10號」於1971年4月25日返回地面。這次對接試驗的成功,是蘇聯在建立太空站這條道路上邁出的關鍵一步。 1971年6月6日莫斯科時間7:55,蘇聯又發射了「聯盟11號」宇宙飛船,並在軌道上與「禮炮1號」對接成功。第二天,「聯盟11號」飛船上的3名宇航員於莫斯科時間10:45進入「禮炮號」太空站的艙室,使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有人居住的太空站。美國1973年5月發射的第一個太空站雖然比「禮炮1號」要大得多,但它畢竟晚了2年。
「禮炮-聯盟」號總重25噸以上,太陽能電池和化學電池供給它充足的電能。在密封艙里的宇航員共在太空站里度過了23個晝夜,進行了天文觀測、生物醫學試驗、遠距離攝影等科學考察和實驗活動。當「聯盟11號」飛船結束考察奉命脫離「禮炮號」太空站,返回地面後,人們打開艙蓋後簡直大吃一驚:3名宇航員都安詳地死在自己的座位上,死前卻一點預兆都沒有。
1971年6月30日早上8:13,莫斯科電台中斷了它預定的國內新聞節目,宣讀了這3位宇航員罹難的公告,他們是:指令長格奧爾基·多勃羅沃利斯基中校、宇航員弗拉基斯拉夫·沃爾科夫和維克多·帕查耶夫。
自從人類跨入宇航時代,到1971年6月,一共有7名美、蘇宇航員獻出 了自己的生命。「聯盟11號」飛船上的3名宇航員是獻身宇航事業的第5、6、7名太空人,人類將永遠懷念他們。
「聯盟11號」飛船上3名宇航員是突然去世的。3名宇航員去世的前一天——1971年6月29日,「禮炮-聯盟」的一切工作依然嚴格按程序進行。他們在和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的無線電通信中,報告了他們的考察情況,並說「全體宇航員自我感覺良好」。在接到返回地面的著陸指令後,「聯盟11號」和太空站順利脫開,單獨飛行。此時飛船上的所有系統仍然一切正常。1971年6月30日凌晨1:35,「聯盟11號」飛船的制動發動機開始工作,然而當它工作結束後,地面控制中心與宇航員的聯系突然中斷了。
據蘇聯勞動報報道:「在哈薩克的上空,飛機和直升飛機迎接了宇宙飛船。」
「飛船實行了軟著陸。一架直升飛機降落在它旁邊,接著另一架直升飛機也降落在它旁邊。還沒等旋翼停穩,醫生就跳到了陸地上,向飛船跑去。「打開了艙口蓋,艙內有3名宇航員,他們坐在自己的工作位置上,這里整齊地放著收集到的許多實驗資料、電影膠卷、磁帶、航行日誌、裝有生物標本的容器,很難想像多勃羅沃利斯基、沃爾科夫和帕查耶夫已經死去了。」
按照慣例,蘇聯對這起事故派出了調查組。1971年7月12日,塔斯社發表了政府調查委員會的正式公告:「在對『聯盟11號』宇宙飛船的飛行參數記錄進行研究後確定,在下降段之前,飛船的飛行一直正常。」
在直到著陸為止的歷時30分鍾的飛船下降段內,下降裝置內的氣壓迅速下降,導致宇航員突然死亡。醫學和病理解剖學檢查證明了這一點。「氣壓下降的原因是飛船的密封性受到破壞。對完成了軟著陸的下降裝置的檢查表明,飛船的結構沒有破損處。」
「技術分析推斷出造成漏氣的一系列推測原因。對於這些原因的分析研究正在繼續中。」
根據這份公告,3名宇航員的死因是清清楚楚的,座艙密封出了問題,氣壓突然下降,宇航員因缺氧,人體內血壓致命地升高,血液突然沖入大腦,引起血栓而死亡。但西方對造成座艙不密封的原因則作了種種猜測和推斷。
蘇聯當局對3位宇航員犧牲一事極為重視,宣傳規模很大,葬禮規格也較高。1971年7月1日12點至20點,在莫斯科的蘇軍中央之家舉行了全市性的與遺體告別儀式。蘇聯黨、政、軍、工、團等都送了花圈,上自總書記勃列日涅夫起的16名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到場和死者遺體告別,並與死者家屬一起參加守靈。1971年7月1日晚上,3位宇航員的遺體火化。2日下午2點至3點,在紅場舉行了追悼大會,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基里連科主持了會議,並致了悼詞。勃列日涅夫等15名政治局和書記處成員出席了追悼會。會後,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內和柯西金親自抬靈,將骨灰盒放進克里姆林宮牆內。這3位宇航員成為繼加加林之後葬入紅場的又3名太空人。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的命令,這3名宇航員被追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這次事故後,蘇聯又發射了4個「禮炮號」系列的太空站。這些太空站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進;並多次和「聯盟號」宇宙飛船實行對接;宇航員在軌道站上逗留的最長時間已達到63天;完成了許許多多科研項目,比如試驗改進後的飛船的控制系統和生命保障系統,進行金屬冶煉和晶體生長實驗等。

⑤ 聯盟號飛船有哪些性能改進

聯盟號系列載人飛船已更換三代,作為空間站的載人工具。從聯盟10號開始,到1993年底共有30艘聯盟號,14艘聯盟T號,17艘聯盟TM號飛船載人到空間站上開展太空科學考察活動。第一代聯盟號,主要用於試驗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和機動飛行,為載人到空間站活動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代聯盟T號,改進了座艙設施,提高了生命保障系統的可靠性和生活環境的舒適性;第三代聯盟TM號,又改進了會合,對接,通信,緊急救援和降落傘系統,增加了有效載荷。經過改進的聯盟TM號飛船總重7噸,長約7米,翼展10.6米,載3名宇航員和250千克貨物最大改進是對接系統,無需空間站做機動飛行和調整姿態,

可以在任何姿態下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

進步號系列貨運飛船執行向空間站定期補給食品、貨物、燃料和儀器設備等任務。到1993年底,已發展兩代,共發射進步號42艘,進步M號20艘。它與空間站對接完成裝卸任務後即自行進入大氣層燒毀。這種飛船由儀器艙,燃料艙和貨艙組成,貨艙容積6.6立方米,可運送1.3噸貨物,燃料艙帶1噸燃料。它可自行飛行4天,與空間站對接飛行可達2個月。

⑥ 聯盟1號飛船是怎樣失事的

1967年4月3日,原蘇聯第一艘載人的聯盟號飛船順利發射,而且完成了第13圈的軌道飛行,飛船宇航員向地面報告工作順利。在飛到第18圈時,操縱和穩定飛船明顯發生了困難,即在從地面起飛26小時45分後,航天員開始做再入大氣層的定向操縱和啟動反推火箭的時候。事故發生了……當飛船以644千米/時的速度撞到地面時,宇航員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上校當即死亡。

可以這樣設想:由於軌道機動或者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出現的旋轉,使回收降落傘的吊傘索纏在一起,因而在打開降落傘時不能展開,降落傘變成了一條「飄帶」,造成了悲劇的發生。

「聯盟1號」在發射前曾使用計算機有系統地檢查了火箭的每一個部件。為謹慎起見,第一次飛行只選了1名宇航員,他就是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他是蘇聯宇航員中技術最好的人之一,也是第一個2次進入外層空間的人,可是在這第二次飛行即將結束時,他卻喪了命。

聯盟1-8號——第一個宇宙空間站的建立

「聯盟1號」失事使蘇聯的載人宇航推遲了18個月,直到1968年10月26日蘇聯才發射了1艘新的「聯盟號」飛船。

「聯盟3號」宇宙飛船由宇航員別列戈沃伊駕駛在軌道上飛行了4個晝夜,然後平安返回地球。在這次飛行中,別列戈沃伊取得的最大成績是在空間軌道,試圖和1架無人駕駛的「聯盟2號」飛船對接。別列戈沃伊讓他的飛船和「聯盟2號」自動接近到相距200米處,然後改用手動操縱系統,使2個飛船靠近到僅數米的距離。

蘇聯的第一次飛船對接是在1969年1月完成的。弗拉基米爾·沙塔洛夫駕駛的「聯盟4號」飛船同「聯盟5號」飛船實行了接近和對接。

「聯盟5號」上的宇航員阿列克謝·葉利謝耶夫和葉夫根尼·赫魯諾夫穿上宇宙服進入了「聯盟4號」。蘇聯人把對接後的組合飛船稱為「世界上第一個宇宙空間站」。

1969年10月11日、12日、13日,蘇聯接連3天發射了「聯盟6號」、「聯盟7號」和「聯盟8號」3艘飛船,在軌道上進行了廣泛的科學考察,其中包括在真空和失重情況下進行金屬焊接的操作試驗。此外,這3艘飛船還實行了協調動作的編隊飛行。這3艘飛船的發射傾角是一樣的,它表明它們是從同一個地點接連3天發射的,這在當時,是在空間技術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

蘇聯頻繁發射「聯盟號」宇宙飛船的時候,正是美國實現「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時候。可以明顯感到,蘇聯正致力於建立太空實驗站的試驗,太空站的問世已為期不遠了。

⑦ 前蘇聯的「聯盟T」號相比「聯盟」號飛船有哪些變化

自1980年6月起,前蘇聯新的載人飛船「聯盟T」號投入使用。它是「聯盟」號飛船的改進型。「聯盟T」號飛船重新安裝了太陽電池板,使飛船既能較長期地獨立飛行,又能把它所提供的電力接人空間站的電源系統。「聯盟T」號飛船的內部也做了重新設計,能容納身著航天服的3名宇航員。

⑧ 聯盟號飛船票8000萬美金一張,都有哪些人自購船票去了空間站

聯盟號是一艘載人飛船,是前蘇聯“第一特殊設計局”研發的,在1967年完成了首飛,在世界上非常著名,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退役,由於座位限制,每次只能承載6人以下,而且票價昂貴。2007年票價還是2180萬美元,在2018年票價票價就上漲到8110萬美元。按8000萬美元粗略估計,摺合成人民幣就是560000000元。正常情況下誰了不會花這么多的錢只為了離開地球。

如果您真的有資金想要花高價來一次太空之旅,那麼你要做好花比票價還高的費用來支撐這次旅行,因為你不是宇航員,是需要培訓的。正因如此,從聯盟號售票到今天,並沒有聽說有平民想要購票上天的,雖然NASA也想研製自己的載人飛船,但畢竟仍然沒有投入使用的,聯盟號還是首選,現在已經是2020年,會不會比2019年的票價還高。畢竟票價真的是一年比一年高。俄羅斯真的很厲害啊。

⑨ 聯盟號飛船的發展簡史

聯盟飛船,相對聯盟T進行了更多的改進,是俄羅斯航天部門擁有的唯一一種可載人航天器,也是可向國際空間站輸送宇航員的僅有2種工具之一(另一種是美國的太空梭,現已退役)。其他衍生物包括進步號貨運飛船,這是一種設計的十分成功的無人貨物運輸飛船,在維持和平號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正常運轉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聯盟號飛船在1967~1981年共發射40艘。聯盟1~10號,載1~3人,射入地球軌道。其餘30次飛行大部分是「聯盟號」太空艙與在軌道上的「禮炮號」太空站相連;交換1名「聯盟號」乘員進入太空實驗室,進行較長時間的科學實驗。
「聯盟號」飛船首次發射是在1967年,這個階段約4年的時間。自1965年3月「上升2號」飛船飛行之後,足有2年多,蘇聯沒有進行任何載人宇宙航行,是因為蘇聯正在研製一個推力更大的運載工具——「聯盟號」飛船。
「聯盟號」宇宙飛船是一種多座位飛船,內有1個指揮艙和1個供科學實驗和宇航員休息的艙房。「聯盟號」第一次發射是在1967年4月23日,飛行目的是演練這種新的宇宙飛船各個系統的工作情況。不幸的是它釀成了一場悲劇。

⑩ 「聯盟號」宇宙飛船內部結構是什麼樣子的

「聯盟號」宇宙飛船由軌道艙、指令艙和設備艙3個部分組成,總重量約6.5噸,全長約7米。宇航員在軌道艙中工作和生活;設備艙呈圓柱形,長2.3米,直徑2.3米,重約2.6噸,裝有遙測、通信、能源、溫控等設備;指令艙呈鍾形,底部直徑3米,長約2.3米,重約2.8噸。

「聯盟號」宇宙飛船在返回大氣層之前,會自動將軌道艙和設備艙拋掉,然後由指令艙裝載著宇航員返回地面。

從「聯盟10號」飛船開始,前蘇聯的宇宙飛船轉到與空間站對接載人飛行,把載人航天活動推向了更高的階段。

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