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樣可以買到鄧賢的軍事小說《落日》,謝謝
去天涯上發帖子留言自然後人給你回復......
㈡ 鄧賢的知青情懷
知青情懷,是鄧賢永遠的烙印。
人生是這樣乖謬,憎惡和緬懷,可以指向同一事物。鄧賢認為,知青運動完全是一場破壞,如果說要找一點積極的東西,那就是帶去了一點都市文化,一個赤腳醫生,一個會計,但這點微不足道的東西,也完全可以以其他方式實現,而不是知青下鄉的形式。知青是強迫去的,跟志願者組織不一樣。所謂「國家花了三百億,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農民不滿意,家長也不滿意」。就個人選擇來說,「如果可以打乒乓,我不會去當知青,如果可以當兵,我也不會去,但是,這一切都不可能,我去了,我認真地生活過……我每天在勞動,但是,心懷不滿。」
但是,鄧賢也「感謝生活」。書寫那段歷史,成為他個人的歷史任務。那裡也成了他的一種精神聯系,他至今每年都要回雲南好幾回,當然也少不了去看當年生活學習的地方,去看「干媽」,那些曾經互相照顧過的人。
鄧賢用極大的熱忱去描寫知青的命運。為了寫那一群知青中的「極致」——帶著輸出革命理想去緬甸打仗的知青,他兩次深入緬北山區,深入那些在外界傳說中異常危險和奇異的地方。第一次出去帶回《流浪金三角》,第二次後有《中國知青終結》。「終結」二字不是鄧賢的原意,是出版社的主意。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作家,他書寫歷史,而對知青的歷史認識遠未終結。
不過,鄧賢認為他有激情過度的時候。他說,因為當時太激動,《中國知青終結》這本書「寫得太使勁,太投入了」,還可以寫得冷靜些。
知青是鄧賢永遠的激動。鄧賢崇尚理性,但他仍是一個充滿感性的人。正如他自稱「不愛哭」,但有時卻會哭得沒有收拾。《中國知青夢》出版以後,去魯迅文學院講課,講到盈江農場的故事——一個女知青在床上看楊沫的《青春之歌》,睡著後油燈引起火災,燒死10個平均年齡不到17歲的上海女知青。她們共同擁有一個半圓形的墳墓,朝著上海的方向——的時候,「本來挺平靜的」,結果,「突然悲從中來說不出話來,就當著那麼多人的面在那兒嚎啕大哭了半個小時」。
曾有年輕學者批評過他的作品「自戀」。鄧賢說,「我要警惕自己,不要自戀。我希望自己不要停止反思。反思使自己的『情感質量』更高。我愛知青,但是,知青曾經很無知。今天,知青一代已經成為社會中堅,有重要的領導幹部,有社會學家和作家,但是基本上沒有科學家。一個人不能拔著自己頭發離開地球,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知青一代需要克服自己的缺陷。 」
㈢ 鄧賢的人物簡介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53/6/16
民族: 漢族
鄧賢,作家。以其知青的出身,和以知青為題材的創作,常被稱為「知青作家」。
主要作品為長篇紀實文學《大國之魂》《中國知青夢》《落日》《流浪金三角》《中國知青終結》等。
㈣ 三國演義的破綻之鄧賢
三國演義里寫成的兩個其實是一個,當然樓主要是想了解真正的歷史還是看三國志吧,三國演義誤導了好幾代人都向著蜀漢,其實看看三國志,資治通鑒之類的書以後就知道了,讀歷史不能帶著感情讀。兩個鄧賢是一個,劉備入蜀時為劉璋部將然後投降了,在諸葛亮北伐時又背叛了孟達,歸於曹魏的。
㈤ 劉璋手下的三大猛將分別是什麼結局
中平五年(188年),劉焉向漢靈帝建議,挑選清廉正直的朝中要員去地方上擔任州郡長官,重整朝綱,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他本人也被任命為益州牧,成為了益州的“土皇帝”。益州經過劉焉、劉璋父子幾十年的治理,早已根深蒂固。
在公元213年,劉備和劉璋反目成仇時,劉璋手下兵精糧足,將領多如牛毛,如張任、孟達、嚴顏、李嚴、吳懿、黃權、吳班、楊懷、高沛、泠苞、吳蘭、雷銅、鄧賢、張翼、劉璝、費觀、李恢、卓鷹等人。
以上就是劉璋手下最厲害的五大將排名(僅代表個人意見,不喜勿噴)。張任、嚴顏、孟達、李嚴、泠苞這五個人,排第一的張任和排第五的泠苞被擒殺,其他三人都投降了劉備。其實劉璋手下大將很多,根本沒必要“請狼入室”,請劉備幫助抵禦漢中張魯的進攻,可惜的是,他太不自信了。劉璋請來了同宗劉備,丟掉了自己的江山,他的五大猛將被殺了兩個,三個便宜了劉備。
㈥ 父親的一九二四(鄧賢)讀後感
讀了文章、書籍,把自己的體會、感想寫下來,就是讀後感.寫讀後感,「讀」是基礎,要讀懂文章想告訴我們什麼;「感」是重點,要著重寫出自己的感受,不宜過多的重復作品內容.為了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適當引用相關的資料.
以下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內容,只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即可.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個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很靈活,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㈦ 有人知道鄧賢的小說么
我挺喜歡他的文章,紀實文學。
㈧ 三國志12有沒有泠苞鄧賢
有的 在成都北邊的城池或者成都城裡可以登用到 時間大概在 赤壁之後吧 我一般都是玩251的劇本的 所以不是非常清楚 但是赤壁之戰之後肯定可以登錄到
㈨ 劉備攻川時,張任、劉璝、泠苞、鄧賢誰是主將守雒城
主將應該是劉璋之子劉循
先主伐蜀,璋遣張任、劉璝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為先主所破,退與璋子循守雒城。先主進軍圍雒,時循守城,被攻且一年。後蜀定,璋時從龐羲啟留循,先主以為奉車中郎將。孫權殺關羽,取荊州,璋及次子闡歸吳,循留。是以璋二子之後,分在吳、蜀。
上述可以看出劉循和劉璝不是同一人
㈩ 鄧賢的上山下鄉
他覺得要去就得徹底,去越遠的地方越好。母親留不住他,只得忍心讓他走,並在他的手腕套上一塊歐米茄表。那是鄧賢的父親在1943年隨中國遠征軍去印度作戰的時候,鄧賢的奶奶給他的。後來,這個代表著鄧家光榮歷史的「傳家寶」,被鄧賢在雲南農場劈柴時摔壞了。
1971年7月7日,開始試運行的成昆鐵路,載著鄧賢一行一千二百多青年,向邊疆進發。他們預先被告知,邊疆建設兵團「不招工、不招干、不招兵」,也就是說,他們可能終生落戶在那裡。
「那一天本來天氣非常好,但是火車要開的時候,就下起大雨來了。」鄧賢永遠記得那情景,「火車一動,整個車站哭聲一片,我就看見我母親和我弟弟妹妹給那個人群擠得非常可憐……我感到生離死別,悲從中來,我第一次嚎啕大哭,躲進廁所,大哭了一場。」 試運行的火車經過兩天的搖搖晃晃到達楚雄,改坐大卡車。150輛卡車在滇緬公路上捲起陣陣黃沙。周圍越來越荒涼的景物,是鄧賢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又經過6天汽車顛簸,到達了他們的目的地: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怒江以西,南望緬甸。
這里已經聚集著13萬知青。他們來自重慶、成都、昆明、北京,主要是上海,他們的正式稱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建設兵團,簡稱為「雲南建設兵團」。鄧賢在這里進入的具體編制是,雲南建設兵團3師10團3營5連。
落腳下來,鄧賢剛好滿18歲。他將在這里度過將近7年艱苦的青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