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一以貫之:即以忠恕之道貫穿著它。
本句出自《論語·衛靈公》的15·3。
《論語·衛靈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1)兩個一以貫之擴展閱讀
孔子在這里講的是學習的原則與方法的問題,他說自己之所以學問淵博,不是因為自己埋頭苦讀或是記性好,而是因為自己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管學習什麼,都可以用這套萬法,因而效率也隨著提高了,就能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了。
孔子講的固然是學習方面的事,但是,道理是相的,放在做事情上一樣適用。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一味地使蠻力,而是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不講萬法,不僅效率不高,還有可能降低成功的概率;如果講究方式萬法,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則與方法是很重要的問題,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應該先掌握原則與方法,然後遵照原則與萬法行事,這是提高辦事效率、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Ⅱ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中「予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
【原文】
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評析】
這里,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麼,這個「一」指什麼?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Ⅲ 「一以貫之」指的是什麼意思
一以貫之[ yī yǐ guàn zhī ]
【釋義】 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 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近義詞:萬法歸宗、始終如一、善始善終、有始有終
反義詞:一反常態、虎頭蛇尾、雜亂無章、有始無終、一反既往
【造句】
政策一旦實施,就要一以貫之。
中華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一以貫之的根本精神。
「熱誠守信,美化大眾」是公司一以貫之的服務宗旨。
「要想晚上能睡得踏實,精緻的外觀與高品質必須一以貫之。」他將用戶需求置於工程便利之上,為此他曾堅持第一代蘋果機不裝排風扇,這樣機器就是無噪音的了。
不管你利用哪段時間做禱告,但必須一以貫之。把這段時間在你的日歷本標出了;就像跟任何人約會一樣在約定的時間里向聖父傾訴。同樣也與主耶穌約定!
Ⅳ 請問"以一貫之"與"一以貫之 "兩詞的區別和用法.
南宋朱子承程頤之說,把忠、恕分開,相應地把"一"和"貫"也分開,"一是忠,貫是恕"。一是一本、一心,這一本、一心就是"一個真實自家心下道理",就是"真實無妄",在聖人那裡就是"誠",而在一般人這里則是"忠";而"貫"則是"通","貫"即通萬事。"貫"也就是要以"恕"貫乎萬物之間,把忠於一己之心拽轉頭,變為忠於他人之心;合起來說,"一以貫之"也就是以"一心應萬事"。打個比方,這就好象一棵樹,忠是本根,而恕是枝葉;這又好象用繩索串銅錢,繩索是一,即忠,串是貫,即恕。
這樣,"一以貫之"也就可以說是"以一貫之",這里的"一"不是"忠恕",而只是"忠恕"中的"忠"。而"忠"也就是"心",就是"誠", 因而,在宋儒心、性、理合一的道德形上學中,以忠"貫"也就等於以心"貫",以誠"貫",以性"貫",以理"貫"了。這當然說得通。 這不僅克服了上面邢 的以忠恕一理來統天下之理難於自圓其說的困難,而且上升到了哲學本體論的高度,這是一種把儒學融匯貫通為一個道德形上學體系的很有意義的努力。所以,宋儒,還有後續的明儒,都喜歡說"一貫之道。"
一以貫之
發 音 yī yǐ guàn zhī
釋 義 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 處 《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示 例 據谷超豪等人回憶,凡遇應當參加的討論會,蘇先生向來是風雨無阻,幾十年間~。(劉征泰《蘇步青》)
從自身做起,以一貫之,做八榮八恥的踐行者
Ⅳ 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
一以貫之,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yǐ guàn zhī,意思指做人做事,按照一個道理,從一而終不會改變 貫:一直,習慣。出自《論語·里仁》。
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5)兩個一以貫之擴展閱讀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狀語、賓語;含褒義。
近義詞:萬法歸宗、始終如一、善始善終、有始有終。
反義詞:一反常態、虎頭蛇尾、雜亂無章、有始無終、一反既往。
示例
1、政策一旦實施,就要一以貫之。
2、中華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一以貫之的根本精神。
3、熱誠守信,美化大眾,是公司一以貫之的服務宗旨。
4、要想晚上能睡得踏實,精緻的外觀與高品質必須一以貫之。他將用戶需求置於工程便利之上,為此他曾堅持第一代蘋果機不裝排風扇,這樣機器就是無噪音的了。
5、不管你利用哪段時間做禱告,但必須一以貫之。把這段時間在你的日歷本標出了;就像跟任何人約會一樣在約定的時間里向聖父傾訴。同樣也與主耶穌約定!
Ⅵ 兩個一兩個一以貫之,加快兩個一兩|個一以貫之加快建沒三型兩網學習措施
兩個姨姨兩個姨姨習慣加快兩個人兩個一塊。
Ⅶ 兩個一以貫之的具體內容是怎麼樣的
兩個一以貫之的具體內容:
1、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
2、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
對於國企的領導與管理、發展與改革,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了兩個「一以貫之」的方針,讓人們眼睛一亮。這對於人們以前感到困惑的黨組織在國企中的作用以及國企的出路等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二者不可偏廢。
前者是國企發展之魂,或者說是國企姓國的根本,後者是國企發展之策,是國企要實現做大做強的現實路徑選擇。
(7)兩個一以貫之擴展閱讀:
落實「兩個一以貫之」的方法:
一、明確黨組織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
必須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將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中,明確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各公司制企業將黨建工作要求納入到公司章程。
在工作實踐中,積極研究黨的領導融入到企業經營發展關鍵環節的實現形式,從而確保企業的發展方向不偏離,持續強化企業發展的抗風險能力,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二、建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
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脫胎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就特在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
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下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黨組織是公司治理法定主體之一,按照黨章規定履行職責,發揮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確保黨的領導落實到企業改革發展的全過程。
Ⅷ 一以貫之,不慮而盡矣。是什麼意思
所以少反而獲得的多,多了反而迷惑。達到目的的方法雖不同,但結果卻相同;思慮雖然多,但精華不出兩個。只有知道它的要點,不在於求量的多,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不用思慮便已經結束了。
「一以貫之」。這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方法。他說:「夫少則得,多則惑。途雖殊,其歸則同;慮雖百,其致不二。苟識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貫之,不慮而盡矣。」(同上,第561頁)「少」是「得」的條件,「多」為「惑」的原因。所以,在修養中,「一以貫之」比「博求」更重要,這是長期堅持的行為,必須以「不慮而盡」為依歸。他關於「少」與「多」、「得」與「惑」的關系的思想,與王弼「德」與「得」的觀點是完全一樣的。
Ⅸ 古代1兩=多少貫 一貫=多少文 1文等於多少現在的人民幣
宋朝時候一千個錢串成一串,叫一貫。
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1兩黃金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9)兩個一以貫之擴展閱讀: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
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
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額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
由於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
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
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Ⅹ 不,縷,一,如,以,之,絕,貫,可以組成兩個什麼成語
一以貫之
[ yī yǐ guàn zhī ]
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 處
《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不絕如縷
[ bù jué rú lǚ ]
也說不絕若線。只有一根細線連系著,似斷非斷。比喻事情極其危急。《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也形容聲音微弱悠長。宋蘇軾《赤壁賦》:「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出 處
唐·柳宗元《寄許享兆孟容書》:「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
例 句
1. 許多古老的民間藝術,代代有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