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哪些
科技給人們帶來的變化太多了。像最早火葯的發明,使人類能劈山開路、架橋、建築,帶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軍工也得到迅速發展; 造紙和印刷技術的問世,人類有了書寫條件,推動了人們文化、藝術、語言、科技、經濟等等的廣泛交流; 指南針的發明,促進航海、貿易的發展,完成了地理大發現,使人類認識了地球;現在的雜交稻、超級稻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糧食產量,解決了世界上人口的吃飯問題;像神五、神六…這些太空梭幫助宇航員登上月球、探索火星、在太空中漫遊;人造衛星為我們提供了衛星雲圖和天氣預報,還能轉播電視信號;機器人能做許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如潛入深海考察,闖入火場救人;磁懸浮列車速度特別快,給人們出行節省了時間;人們利用原子能來發好多好多的電…
類還發明了許多對我們有用的物品,如:電話、電腦、電視等等,這些物品使人們很方便干一些事情。比如說電話:兩個人遠隔千山萬水,可是只要拿起聽筒,撥幾個號碼,不用花幾分鍾,就能聽到對方的聲音,進行語言交流,這就是電話給人類帶來的奇跡。有了電話還不夠,人類又發明了電腦,電腦比電話還好,電話只能聽到對方的聲音,而電腦則又可以進行文字溝通,還可以視頻對話,能夠看見對方。如果有什麼節日,發一個E-mail,幾秒鍾對方就能收到,既可以節約紙張,還可以快速讓別人收到……科技發展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質量!」
在20世紀,人類發明了許多對我們有用的物品,如:電話、電腦、電視……,這些物品使現代人類很方便干一些事情。
❷ 科學技術發展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好處:
1、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社會財富高速增長,人類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
2、社會生產和分工變成世界范圍內地區間的分工,人類生產的相互依賴性和互補性增強。
3、人類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
4、人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5、生活和工作的效率越來越高。
6、人類認識自我、獲取知識、探索未知世界的技術和方法越來越多,促進人類的全面發展。
7、推動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發展好完善。
壞處:
1、環境污染。這個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顯眼的壞處。
2、物種滅絕加快,這是由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捕殺所造成的,也屬於科技發展的壞處。
3、人身安全越來越沒保障。現在平均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犯罪行為發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與當下時新科技相關。
尤其是槍械犯罪,更是讓普通人民防不勝防。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戰爭所造成的破壞與損失以遠遠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類滅亡的命運。
現代科學技術有:
1、航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成功的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將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送入太空。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2、深海技術
2012年6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區成功進行7000米級海試的最後一次下潛試驗,下潛最大深度達到7035米。「蛟龍」7000米級海試的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下潛試驗都突破七千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可以說這次海試獲得圓滿成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由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中國大洋協會組織多家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研製任務、聲學所作為核心單位,聯合國內百餘家科研、生產部門和高校,在長達10年的研製和試驗過程中,攻克了中國在深海技術領域面臨的一系列空白和關鍵技術瓶頸。
3、基因技術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
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據,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❸ 科學技術的發展
人類跨入21世紀,世界發生了多少驚人的變化。在人們為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欣喜之餘,又經歷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災難。除了對高科技特別是生物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恐慌之外,戰爭和疾病似乎直接將人類帶到了地獄之門。
2003 年SARS的流行,包括對SARS的所有猜測,都直接和人們日益關注的全球問題相關聯: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對生物危害的檢測、評價、監測、防範和治理的科學技術體系,是研究各種生物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應用已有的理論知識,技術、工程設計和設備等,防止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實驗室和環境受到具有潛在傳染性的物質和生物毒害物質的危害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生物安全問題至少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傳染病的巨大危害
傳染病包括人、動物、植物傳染病,尤其是人類傳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問題,傳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國,傳染病仍然嚴重威脅人民健康和國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明。另外肝炎、結核、流感等傳染病每年仍在全國部分地區、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流行或暴發。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潛在威脅
20 世紀整個國際社會為禁止生物武器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進入21世紀,生物武器的潛在威脅卻已大大增加,一些國家和地區可能仍在繼續研製和發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潛在威脅,以美國「炭疽事件」為標志的生物恐怖對國際安全已經構成了現實威脅。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是首位分離出冠狀病毒,並發現冠狀病毒變種是SARS病原的學者。SARS病毒屬於RNA病毒,這種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與其他病毒基因進行重組,進而變成為新病毒。而且許多實驗結果也顯示,以這改變方式產生的新病毒,毒性會比親代病毒更強。許多動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狀病毒,而這種病毒又很容易出現變種,極具危險性。因此,袁國勇認為SARS病毒很有潛質,成為除了天花以外製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術的負面作用
生物技術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人們在開發利用生物技術時,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安全問題。正如目前廣受關注的各類轉基因活生物體環境釋放後對生物多樣性所構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葯物、疫苗,轉基因食品,基因治療等都可能存在類似問題。生物技術的誤用以及生物技術的非道德應用也可能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體細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從生物安全的角度來講,外來物種的入侵、生物資源的流失有可能給國家利益造成巨大損害。轉基因生物體環境釋放對生物多樣性帶來很大威脅。
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安全隱患
較其他理化實驗室或其他各類實驗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是一個特殊的實驗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個人以及與其接觸的周圍環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響身體健康的危險。微生物實驗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僅可以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感染,也可造成環境污染和大面積人群感染。國內外實驗室意外感染的事故並不少見,嚴重者不得不宰殺成千上萬只實驗動物,甚至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死亡。
目前隨著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物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整個國家、整個世界政治、經濟、安全與和平的大命題。近年來,特別是美國「炭疽感染事件」後,生物安全問題備受國內外關注,生物安全術語也經常見諸於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文件,見諸於各類媒體。SARS的全球流行無疑會使全世界各國更加關注生物安全問題,並將其作為國家安全的組成部分。
佳作示範
現代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世界的面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豐足的衣、食,舒適的住、行,千百年來一直是人類最基本的追求。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願望逐步變成現實,讓人們的生活跳動科技的音符。
壽命變「長」了
1900年全世界人均壽命僅為45歲,而今天這一數字正提高到66歲。聯合國人口署已經把老年人的年齡界限定在「85歲以上」。人類壽命的大幅度延長,得益於20世紀醫學的迅猛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
嬰兒出生不久就要被接種卡介苗,1921年起進行人體試種的這種疫苗,消除了結核病的陰影。青黴素、乙肝疫苗、心臟起搏器、避孕葯、器官移植、人造器官、顯微外科、心電檢測、超聲波診斷、核磁共振診斷、斷層掃描成像(CT)……這些今天看來很平常的發明和技術都是20世紀的重大醫學成就。我國科學家在上海試驗的轉基因牛、羊,使人類看到了「動物葯廠」的曙光。試管嬰兒,克隆羊的問世,使人類生命之火越燃越旺。
在人類獲得基因組的全部序列後,人類遺傳密碼的破譯將進入全新的信息提取階段。重大疾病基因將被發現,一些危害生命的疾病將會有希望治癒。
世界變「小」了
21世紀,信息技術將會從微電子向高集成度、低功耗、低成本方向發展,計算機向超高速、小型化、並行處理、智能化方向發展,通信技術向光纖化、數字化、綜合化、網路化方向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從事商務活動、交流、娛樂、學習,甚至工作的基本方式。
科技的發展使人類突破時空的約束,地球成了人類的村落。從公路到鐵路,從水運到空運,運輸工作的進步徹底變革了人們的出行方式。1903年,萊特兄弟用木頭、電線、布料製作的飛機實現了首次飛行。飛行時間雖然只有短短12秒,卻是一次劃時代的事件。今天,日新月異的飛機製造技術,已可以使人們在24小時之內飛到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
在過去一百多年裡,無線電、網路技術等的發展,使信息插上了光速的翅膀。從電話到電報,從收音機到電視機,從移動通信到傳真機,猶如中國古代傳說中的 「千里眼」和「順風耳」,使人類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更為方便。你坐在家裡的電腦前輕點滑鼠,遠在萬里之遙的友人,便可以在瞬間收到你發去的電子賀卡。在昔日李自成屯兵養馬的陝西商洛山區,如今農民已經通過互聯網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人類在突破空間約束的同時,也開始突破時間的約束。錄音機、攝像機、錄像機、激光唱機和數字音像設備的發明,使得我們可以把自己的音容笑貌留給後代,我們也可以耳聞目睹先輩們的風采。
勞動變「輕」了
科技解放了全人類,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將越來越多的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電子計算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從人腦的計算到電腦的計算,人類創造了「人腦創造電腦,電腦促進人腦」的奇跡。在第一台電腦投入運行後的10年間,它的運算量估計比有史以來人為大腦所有運算量的總和還要多。現在,計算機漢字輸入問題已經得到根本解決,無數中國人可以使用漢字在計算機和互聯網上自由馳騁。
科技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日益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據估計,以科技為核心的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世紀初為5%~20%,而目前這一比例在一些發達國家已上升到80%左右。
文明變「綠」了
21世紀,人們將會吃上大量綠色食品,而無須擔心農葯和化肥的污染,因為生物技術的應用可創造出生物殺蟲劑、除草劑和生物肥料。此外,轉基因技術還可把抗寒、抗病、抗蟲害的外源性基因植入農作物中,解決蟲害、草害等問題,同時也有效地保護環境。不僅如此,生物技術將使抗寒、抗旱和抗倒伏等品質優良的作物大量出現,從而提高產量,滿足人們的需求。
生物技術用於環境保護也將大顯身手。首先克隆有完全相同基因的樹林,可以使因濫砍亂伐、火災等原因而被破壞的森林迅速恢復。而且像克隆綿羊多利那樣的生物克隆技術還可以用於拯救瀕於滅亡的珍稀動物,如大熊貓等。
1999年6月,出席世界科學大會的兩千多名代表發表了宣言,這意味著全世界科學家和科技決策者向全人類做出了庄嚴承諾:科學要對人類的未來負責,要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要紮根於社會並服務於社會。
人類無比光明的未來並不是靠守株待兔就能實現的。這需要我們進行理智的思考和選擇,需要我們付出心血,需要我們做出犧牲。面對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面對資源的大量浪費,面對科技發展對倫理道德造成的沖擊,人類開始覺醒了:科技發展需要正確世界觀的指導,必須選擇一條科技、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互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構建綠色文明。
❹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的六個趨勢:
1. 屏幕化的世界:
無所不在的屏幕必將深刻改變人、文化和商業。屏幕這個介質和交互窗口帶來的影響還遠未被釋放出來。
2. 進一步的自然人機交互:
觸摸、語音、體感等依舊是自然人機交互的初步階段。後面還會有很多驚奇的應用等著我們,比如你看屏幕的時候屏幕其實也可以看你,了解你的狀態,不斷優化學習,提供更符合你的服務。而這是科技作為一種生命體必然進化出來的用來消弱與人類「排斥反應」的能力。
3. 分享的大潮:
實際上,人們有機會就會願意分享更多。現在的技術和應用還遠遠沒有給人們提供足夠的機會,還有 10 倍於今天的分享大潮沒有被釋放出來。
4. 大數據流:
永不間斷的,無窮無盡的、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數據將「漂浮」在我們身邊。他們的融合與交匯講改變我們原有的生活狀態。
5. 訪問權而不是擁有權:
擁有的客體從實物變成信息後,擁有的概念也就改變了。音樂不再需要買CD,圖書不再需要實體郵寄,存儲空間也不再需要買硬碟來擴展。數字化讓訪問權替代了擁有權的概念。
6. 價值轉移:
過去產品通過海量復制然後銷售復製品收獲價值的方式會改變。價值將不在於復製品本身,而在於對用戶價值的滿足。比如手機不要錢但流量要錢,價值不在於創造了實物價值,而在於創造了「溝通」這個用戶價值。
❺ 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促進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改變落後的生產關系,建立適應生產力水平的社會制度。因此,了解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形勢,對考慮地質找礦工作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由於科學技術發展的繼承性,有必要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作一簡要的回顧。
一般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從科學技術發展的角度考慮,已經歷了農業時期和工業時期兩個歷程,現正向信息化過渡。由於事物發展的不平衡,有的國家工業化的歷程還沒有結束,有的甚至處於開始階段。
在農業時期,人們從事畜牧業及農業,而以農業為主,有一些手工業作坊;以體力勞動為主;能源是人力、畜力及少量的用於生活方面的熱力(如食品加工及取暖等);所用的工具則經過了由石器、銅器發展到鐵器;利用陸上的可再生資源,進行自給自足的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生產,相應的社會制度是封建主義社會。在這個時期,天文物候學、動物學、植物學及醫葯學等競相發展。在這個時期內,科學技術發展很慢,農業時期延長達幾千年。
在農業發展到鼎盛時期產生的商品生產及其發展,導致了人類由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進入工業發展時期。
進入工業發展時期,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從世界范圍看,工業時期由發展到確立,大約只要用200多年的時間。在向工業時期過渡的過程中,由於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發現引起技術上的突破,產生所謂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有四次[3]。
第一次產業革命於18世紀60年代首先在英國發生,到19世紀30年代末基本完成。美國和法國在19世紀初,德國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也先後進入了產業革命;大約美國在50年代末,法國在60年代末,德國在70年代末都先後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產業革命。
第一次產業革命是由於發明了蒸汽機,發現了熱作為能源創立了「熱力學」而引起的,以紡織業機械化(從1733年發明飛梭到18世紀70年代已形成較完整的體系)為開端,以蒸汽機廣泛使用為主要標志,以機器為主體的工廠代替手工勞動為基礎的手工工廠的革命。這是一次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出現了「用機器製造機器」的各種「工作母機」。發展了紡織、冶金、煤炭、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等資本密集的新興產業。把農業社會推進到農業-工業社會。
第二次產業革命始於19世紀中葉,19世紀70到90年代進入高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基本完成。這一次由於1831年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創立了「電學和磁學」。1867年西門子發明了電機,1881年愛迪生建立了大型火力發電站,和1884年內燃機應用於汽車引起的,是以電機(包括發電機和電動機)廣泛使用為重要標志,以電力工業為開端,發展了電力、化學、汽車、飛機、拖拉機等技術密集的新興產業,使科學技術從機械化時期進入到電氣化時期,把農業-工業社會推進到了工業化社會。
第三次產業革命始於20世紀初葉,是由於電子、核子的發現,相對論、量子論的創立引起的,它以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1895年以後開始發展無線電通信技術,發展了廣播、電話、電報、電視、無線電通信事業。出現了電子工業、核工業、合成材料工業等知識密集的新興工業。
第四次產業革命始於20世紀40年代,世界上信息處理和通信技術有了巨大飛躍和突破,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正在興起,這就是從工業時期向信息化的過渡。
以上幾次產業革命,是否能說都是產業革命,還在討論。但是將它們看作是一場重要的新的技術革命,則是已被大多數人們所接受的了。
從工業化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也有的稱為向「後工業社會」過渡,開始於20世紀4C年代。
這是由於1946年美國發明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56年前蘇聯通信衛星上天引起的。70年代出現了人工智慧機器人,把信息革命推向高峰。它是以微計算機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在前幾次技術重大突破的基礎上,使工業、企業、實驗室、辦公室行政部門、科研工作和家庭等社會的各個領域實現信息化(微計算機化),智能機器人代替人的勞動和部分思維。在這次新的技術革命中發展情報信息業(包括電子計算機檢索、軟體設計、縮微處理、聲學情報、情報研究、復制、咨詢服務等)、電子計算機工業、智能機器人工業、生物工程工業、新能源工業、新材料工業、航天工業、光電子工業等知識、智力型新興產業形成了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商業、服務業)和第四產業(情報、信息、知識業)的產業結構,把電子化推進到信息化,把社會經濟從「工業發達社會」推進到「信息社會」。
人類社會技術進步的三個大的歷程見表11—1。
續表
(據陳樹楷等)
應該指出,在工業化時期,農業不是萎縮,而是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只是農業生產的產值只佔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30%左右,從事農業的農民占總勞動力1/3左右;在信息化時期,農業和工業也得到發展,但從事農業的農民只佔總勞動力的5%左右(在美國,目前從事農業的人佔2%,但有8%的人從事與此有關的科技工作),從事製造業的工人約占總勞動力的10%~15%,絕大多數人從事律師、教師、工程師、計算機程序編制員、系統分析員、醫生、建築師、會計、圖書管理員、新聞記者、社會工作者、護士、牧師等,幾乎都是信息工作人員。信息業的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業的70%以上。另外約有10%左右的人從事通常意義上的服務行業。在信息化時期,經濟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更加依靠文化和信息的發展。這就是在第一章中將信息與材料和能源並列,作為人類社會三大財富之一的原因。
❻ 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
你真牛!這么大的題目也敢做。我們做高分子材料科研都很難說討論高分子材料科學的發展與現狀,因為太廣泛了。只好討論一下在某方面的發展現狀,你要討論科學技術的發展現狀,那是想寫十幾大本書的節奏了。估計沒人敢於回答你。
❼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
科學技術史是關於科學技術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科學技術史既要研究科學技術內在的邏輯聯系和發展規律,又要探討科學技術與整個社會中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因此,科學技術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學,也不同於一般的社會歷史學。它是橫跨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科學技術史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三個方面:
1.研究科學技術發展本身的邏輯,揭示科學技術發展的內在規律;
2.研究社會因素的制約性,揭示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3.研究科學對社會的反作用,預示科學技術未來的發展。
縱觀全世界科技發展的歷史,我覺得,有利於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三條,這三條基本上是相互獨立的。用一句話來概括:一個社會的科學技術發展速度與學術自由程度成正比,與該社會的經濟實力成正比,與現有的知識總量成正比。
第一條實際上反映了人的因素,第二條反映了社會因素,第三條與科學技術的一個內稟性質有關,即科技知識一般說來都可以積累起來流傳下去。
也許可以就以上猜想做一點定量研究。用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GNP約略地表示經濟實力;把一個國家每年產生的科技文獻量、全國藏書總量、自動化信息系統(如果有的話)存貯的數據總量(用比特表示)、全民平均學歷(學歷反映了現有知識總量被充分利用之可能性的大小)這四個指標結合在一起,搞出一個表示現有知識總量的指標;
❽ 簡述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
1)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和急劇變革。一是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呈指數增長趨勢,科學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二是面臨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轉折點,以軟體開發和大規模產業化為標志,人類進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紀元。(2)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體。現代的技術發明越來越依靠科學,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已密不可分。(3)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4)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以及當代科學技術國際化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