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時說的太公分豬肉是什麼意思現在又是什麼意思呢
廣東白話里的歇後語啊,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古時鄉村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即所謂春秋二祭)於祠堂舉行祭祖儀式,要殺至少一頭豬的,儀式後由村內德高望重之人(一般尊稱為太公)將豬肉分給村裡的男性村民。後來延伸出來平均分配某樣事物大家都有份的意思,如「今次加薪真系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
2. 太公分豬肉是什麼意思
分豬肉,或稱太公分豬肉,太公分胙,有「祖先賜食」的意思。
「太公分豬肉」中的「太公」意思是指家族的祖先。具體拜祭時的對象則指的是家譜可考的第一代祖先或者加上曾經有功名、官位等榮耀的祖先。有的地方用「大太公」指家族各房共同的先祖,而用「私房太公」或「小太公」指各房的先祖。
「豬肉」則一般是指整隻的燒豬肉。傳統上女性家族成員等沒有資格吃到豬肉的則只能吃「白肉」,即沒有燒的豬肉以及其他菜餚。
太公分豬肉的歷史
分豬肉是一種社會風俗,通常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即所謂春秋二祭後,於祠堂或祖墳前進行分豬肉儀式。傳統的做法是由族長或村內德高望重之人會將豬肉分給年滿60歲的年長男丁和去年出生的男嬰,表示福蔭及庇護已由祖先帶到各家。
所得的分量並會詳細記錄下來。具體的分量則各處都有不同。有些地方的習俗是男丁一人一份,60歲以上長者兩份,70歲以上4份等。有的地方的習俗則是60歲以上每人一份,70歲2份,80歲3份,90歲以上者,能拿多少就拿多少;有的地方60歲雙份,70歲以上。
只要能跨過祠堂門檻,能拿多少就可以拿多少。還有地方是「大人一份、小孩半份」,但也只限男丁領取。如果一家之中沒有男丁,則無法領到豬肉。分豬肉的習俗突顯了以男性為主導的宗族關系、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文化。
3. 太公分豬肉一一人人有份猜生肖
十二生肖里要論人人有份的應該是雞(妓女)。如果明肖分豬肉就是豬。再者太公指姜尚(裡面有一個羊字頭,也有牽連)。但是猜雞為最好。
4. 太公分豬肉,下一句是什麼
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
5. 要10條歇後語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開花:裝蒜
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說不出」)
還有一種是諧音的歇後語,他在前面一種烈性的基礎上加入了諧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
火燒旗桿:長炭(嘆,即享受)
糞坑關刀:文(聞)不能,武(舞)也不能。
以下為一些常用的歇後語:
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
財到光棍手:一去無回頭
盲人吃湯丸:心中有數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禮義廉:無恥
泥水佬開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
偷雞不成:蝕把米,即不僅沒有佔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損失
茅坑裡扔炸彈:激起民糞(憤)
閻王爺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見於粵語的歇後語:
牛皮燈籠:點極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闖禍、出亂子
老婆擔遮:陰公,即可憐
老公撥扇:凄涼(妻涼),即可憐
單眼佬老婆:一眼睇曬
冬錢臘鴨:得個睇字
隔夜油炸鬼:無火氣
番薯跌落風爐:該燴
濕水欖核:兩頭唧
水瓜打狗:唔見咁截
無掩雞籠:自出自入
白鱔上沙灘:唔死一身散,即死定了
火燒旗桿:有排長炭(嘆)
潮州音樂:自己顧自己
結他無線(濕水棉花):無得彈,即無可挑剔
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即令人討厭
賣魚佬沖涼/賣魚佬洗身:無聲(腥)氣
船頭尺:度水
亞蘭嫁亞瑞:累斗累
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老舉埋年結:算數
蒙古大汗:忽必烈:被打至屁股開花(忽=屁股;烈=裂)
吞金滅宋(金=借喻買菜的錢;宋=餸=菜)
放下擔子聊天:歇後語
6. 太公分豬肉的神話故事是什麼
不是神話故事,而是指有名望的老人分豬肉,廣東地方的語言,太公只是一個老者的代稱
7. 太公分豬肉源於什麼時候
這句廣東話,源於舊時習俗。按人頭來分,也特指男丁,女人是沒有份的。族人生下男孩子後,要在新年的元宵節期間在祖屋懸掛一盞花燈,燈籠上寫著這個男孩兒的姓名,告慰列祖列宗,族中又添了一燈,拜祭禮成後宴請族人。這個掛過燈的男孩子才算是「丁」,族長把這個小兒的名字寫入族譜後,他就是這個宗族的一員。逢年過節分錢糧和豬肉時,就按族譜中的男丁來分配。如果全家都是女的,那就一份也沒有。龍眼洞村的樊積齡先生,以龍眼洞村為例,就廣東人清明的燒豬講了一段「古」: 清明拜山時拜的是「眾村太公」,即開山祖大太公。就在大宗祠里邊,用「切菜」(咸蘿卜絲)、燒豬的肥肉、豬雜等裝在缽頭(大碗)的底層,上面再用一塊塊燒豬肉砌好,一缽為一份,60歲以上每人一缽,70歲兩份,80歲三份,90歲以上者,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但能享受到「任拿」待遇的極少。拜山後在祠堂食「祠堂飯」,一般男丁可自帶醬油,白米飯任吃飽,80歲以上的可以帶3個孫子,(指男孫),70歲帶2個,60歲帶一個。如果是拜私伙太公,即二世祖以下自己各房的小太公,若是有錢的,二趟父老(父老的年齡以60歲為標准,未到60歲、五十大幾的,稱為「二趟父老」)都可入圍,50歲就可領取一缽,60歲可取兩缽,依此類推,越高齡者越多。 拜山時,一般老百姓都只是行路,拜大太公則有一千幾百人同時去。第一批到墓前行禮拜祭的是有功名、有官職、有社會地位的,族中最大的長者;第二批是新襟,即有錢有地位,有影響力有威信,有能力解決村中大事的,即鄉紳;第三批才能輪到村民,再按輩分高低、年齡大小、長幼次序輪流拜。清明拜山者抬著柴米油鹽到山上煮飯吃,有地位的才有燒豬肉吃,其他人只能吃「白肉」,即未經燒烤的豬肉和別的菜。殷實人家一般都有豬肉炒咸蘿卜粒、蜆肉炒韭菜、豬肉燜粉葛、紹菜黃牙白(大白菜)等四五個菜。 「先有龍眼洞,後有廣州城」這句話,說的是龍眼洞歷史悠久,有人就曾在解放後撿到過不少這里出土的石器和陶片,這里現已定為「新石器時期遺址」。龍眼洞村的風水特別好,雕塑公園那裡泉水噴涌,溪水清澈,人稱「廣州第一泉」。每年清明行山時,都有不少衣著華麗的有錢人坐著轎,自己帶著缽頭來向樊家要飯,帶回去給家中的晚輩吃,祈求子孫後代人丁興旺。討到飯後,很高興地封包利市(紅包)給大家,但無論紅包多大,也不會給他一塊燒豬肉。這燒豬肉在廣東民俗中的地位太高,連生仔掛燈這樣的大事都不能用燒豬肉,只能用白肉煮茨菰。即使「扒龍船」,第一名的獎品才是一隻燒豬,不管是哪一條村,獎得燒豬就被視為無上榮光。另外,凡是家族中辦大事,親戚朋友都會送來燒豬作賀禮,主人把燒豬和其他菜做成九缽頭,即是「九大簋」款待大家,把燒豬的頭部連頸、尾巴、四隻蹄子斬下來包好回給對方,寓意有頭有尾,完完整整,有來有回。如果是送給其他人帶回去的,則順著排骨切,不能打橫斬,否則,人家會以為你要和他絕交,一刀兩斷。 …… 廣東人年年清明上山踏青,時時嚼吃香噴噴的燒豬肉,原來竟是這么不尋常
8. 太公分豬肉,每個人分7塊就多5塊,每個人分8塊則差3塊,求祠堂里有多少人
因為豬肉的數量是已經固定不變的,通過已知條件的計算祠堂里一共有8個人。
每個人分7塊的算式:7×8+5=61
每個人分8塊的算式:8×8-3=61
9. 常說的"太公分豬肉","韓信點兵"是什麼意思
所謂「太公分豬肉」,是說在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即所謂春秋二祭)於祠堂舉行祭祖儀式,儀式後由村內德高望重之人將豬肉分給老人(男性)與男嬰,這種帶有濃厚封建意識的儀式至今仍盛行於香港新界一些古老鄉村。而在香港娛樂圈,一年一次的「太公分豬肉」就非四個分庭抗禮的頒獎典禮(新城勁爆、叱吒樂壇、勁歌金曲、中文金曲)莫屬。
傳統的「太公分豬肉」象徵著家族的團結與凝聚,而娛樂圈的「太公分豬肉」,在團結之外,還帶有濃厚的競爭意味
韓信點兵
西漢大將韓信,善於帶兵,神機妙算,能征善戰。
傳說他開始帶兵時,因年紀輕,部下不服。一次閱兵時,韓信要求士兵排成三路縱隊,結果末尾多出2人;改排成5路縱隊,結果末尾多3人;再排成7路縱隊,結果末尾又餘下2人。這時,領兵的部下報告說:這對士兵共有2395人。韓信立刻搖搖頭,對部下說:不對,實際上只有2333人。部下遲疑地回去,又重新清點人數,果真是2333人,部下們因此對韓信十分佩服。
還傳說,在一次戰斗前,韓信帶人去偵察敵軍實力。當時敵軍將領正在高牆內指揮練兵,隔牆根本看不見敵軍實力,只能聽見操練時編隊情況:按3人一行編隊,最後剩1人;按5人一行編隊,最後剩餘2人;按7人一行編隊,最後剩餘3人;按11人一行編隊,最後剩餘1人。韓信立即搞清了這部分敵兵的人數是892人。韓信摸清了敵情,有效地部署兵力,最後取得了戰斗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