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下一任國家領人會是誰
擴展閱讀
最佳的股票軟體 2025-07-09 11:10:28
賣掉股票能不能繼續買 2025-07-09 11:07:34

下一任國家領人會是誰

發布時間: 2021-06-13 07:26:31

① 十八大現任國家領導人中有幾位副國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副主席。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道、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在國家一級享有政治上的副代表待遇。

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的主要員額和部分副職,一般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書記處組成人員和其他副職人員擔任。

(1)下一任國家領人會是誰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會議主要內容包括:

1.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黨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必須寫入黨章。道的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2.制定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路和政治體制改革方向的政治發展道路。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4.回答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針和立場。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是我們堅定不移的行動綱領。

② 如果英國女王去世了,那麼誰將是下一任的接班人

如果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按照英國的皇位繼承感,按照第一順序繼承人,查爾斯王子是第一繼承人,不過他已經年紀很大了,也有70多歲了,在加上他本人對這個職位不感興趣,估計會放棄繼承,由他兒子正式繼承王位。而且英國很多年輕人,都是希望直接跳過查爾斯,直接讓年輕有為的威廉王子繼承。

很多民眾希望威廉王子,直接繼承女王,成為下一屆英國皇帝。根據有關綜合消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已經選定接班人,將對他進行調教,以後很可能是他繼承王室權力,這人,正是威廉王子,他具有女王所要求的許多條件,只不過有些要求還達不到女王要求的標准,女王將調教她,他本人對王位並沒有什麼興趣。

他曾經明確表態,是否想成為國王對我而言並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與生俱來的責任。民眾的期望,女王的要求,威廉王子很可能成為英國女王之後的一代英國皇帝。

③ 美國下一任總統是誰

肯定是奧巴馬! 美國人民是個勇敢而愛好自由的民族. 他們原本來自世界各地, 是許多不同的文化、種族和宗教, 經過長時期的共存結合而形成的, 漸漸他們以身為美國人而自豪.

17世紀以前, 北美廣大原野僅有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 但經過百餘年的移民, 這里已成為歐洲國家人民的新家園, 而其中最主要為英國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 這13州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 幾經協商與改革, 聯邦體制的美國, 於法國大革命前夕, 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早期的美國很歡迎外來的移民, 這些移民使她迅速地成長. 美國人口, 在1776 年只有300萬人, 而現在則超過2億. 在人口迅速增加的過程中, 新的生存空間, 也跟著不斷開拓, 而方向則由東向西, 拓疆的先驅們不但從事農耕畜牧, 也尋找礦產及其它資源. 到了20世紀,美國不但已成為世界強國, 並且也是科學、技術、醫葯及軍事力量的先進國家.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 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 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 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 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 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 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 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 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 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 定居於沿岸地區, 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 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 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 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 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回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16)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1917~1929)

在戰後的10年間, 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 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 據1929年統計, 居城 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 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 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 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 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 二為新技術的帶 動. 雖然經濟成長很快, 但是基礎不穩.

不景氣時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 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1960年以來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 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 經濟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 則仍不斷膨脹;從 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 繼續增加, 1970年, 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 1960年初期, 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 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 此外, 由於工業的發展, 人口的集中, 60年代後期, 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 70年代初期, 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 是大恐慌以來, 最嚴重的一次.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④ 美國下一屆主席會是誰拜託各位了 3Q

。根據當前的民意調查: 希拉里,奧巴馬很有可能是下一任美國總統 因為誰也不敢冒然斷定誰就是下一任的美國總統: 中國日報 下一屆美國總統,會是女人加黑人嗎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要成為美國總統,也許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因為美國大選競爭之激烈和殘酷,應該是世界之最,在責任和能力上,做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總統也非同一般,但從另一方面,當上美國的總統也不難,只要被共和黨或者民主黨看上,得到提名,就離總統的寶座不遠了。 2000年,共和黨看上了布希,果然布希一路上去,最終入主白宮。2008年的總統大選,民主黨看上了同為參議員的希拉里和奧巴馬,他們倆目前在民主黨候選人中的支持度名列第一和第二。雖然希拉里、奧巴在工作經驗上還顯不足,但最近兩年似乎是民主黨的運氣年,也就是說,希拉里或奧巴馬極有可能入主白宮。 前一陣子,英俊瀟灑的黑人參議員奧巴馬在黨內的民意上猛飆了一通,一時間奧巴馬所得的政治捐款超過了希拉里,但好景不長,民主黨內還是由姓柯林頓的當家,再加上奧巴馬雖然英俊瀟灑,但還是嫩了一點,連續出了一些差錯,因此在最近的這個季度,希拉里支持率連連拔高,一下子高出奧巴馬20多個百分點。民主黨的黨內預選也就是幾個月後,由此看來,希拉里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幾乎是十拿九穩,而奧巴馬則有可能被希拉里選為副總統候選人。如此一來,希拉里、奧巴馬就可能成了「女人+黑人」總統。 除了當過幾年參議員,希拉里沒有任何在政府部門工作的經驗,她當初宣傳的都是她當年在白宮過八年的「政績」,也就是作為第一夫人參與了一些政務。再把歷史往前推一段,希拉里還當過八年的州長夫人。奧巴馬就更缺乏政府工作的管理經驗了,他做了幾年的州參議員,剛選上國家參議員兩年多,就算他上過哈佛,智商特別高,但在政府管理上也是一個還沒有入門的政客,在國際事務上就是更生疏了,甚至不如希拉里,這種稚嫩在電視辯論中就能顯示出來。當然,奧巴馬有一點得到了許多民主黨選民的喜愛:他強烈表示反對伊拉克戰爭,而希拉里當初卻對伊拉克戰爭投了贊成票。 相比之下,共和黨一邊領先的候選人朱利安尼、羅姆尼卻有豐富的執政經驗,朱利安尼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里根政府任職,又是聞名全美的紐約市長,羅姆尼也曾任麻省的州長。但在2008年的選舉中,共和黨的候選人卻極有可能敗在希拉里、奧巴馬的手下,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希拉里是女人,奧巴馬是黑人。 自建國以來,美國的總統一直由白人男性擔任,為什麼不能由女人和黑人出任總統呢?許多美國的選民,尤其是一些民主黨的選民,完全可能就因為「女人+黑人」而把希拉里、奧巴馬送進白宮,也許這不怎麼合乎邏輯,但有許多美國選民就那麼簡單,他們要的就是「女人+黑人」這種時代「進步」的感覺

⑤ 2020年共和國勛章獲得者4人分別是誰

2020年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只有鍾南山一人。

2020年9月8日上午10時,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鍾南山頒授勛章獎章並發表重要講話。

鍾南山,男,漢族,中共黨員,1936年10月生,福建廈門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共和國勛章製作工藝

「共和國勛章」以紅色、金色為主色調,章體採用國徽、五角星、黃河、長江、山峰、牡丹等元素,章鏈採用中國結、如意、蘭花等元素。

整體使用冷壓成型、花絲鑲嵌、琺琅等工藝製作,象徵勛章獲得者為共和國建設和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禮贊國家最高榮譽,祝福祖國繁榮昌盛,寓意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⑥ 普京之後,誰會成為俄羅斯的下一個掌權人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俄羅斯人很關注,我們國家的民眾們也很關注。畢竟普京在任的時候,整體來看我們國家和俄羅斯的關系還是比較友好的。而且,從客觀上說,我們也確實需要俄羅斯幫我們分擔一些國際上的壓力。那麼普京如果將來退休了,俄羅斯的下一個掌權人盡管眾說紛紜,但在我看來,這幾個條件也許將成為重要的篩選條件:

三是現在莫斯科州的州長,也就是安德烈·伏洛別夫。這個人先後參加過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烏茲別克的戰役,在軍隊統帥能力上實力頗強。不過, 他曾經和紹伊古關系頗深,這點可能成為他的障礙。

⑦ 誰將成為伊朗下一任最高領袖

誰將成為伊朗下一任最高領袖
隨著哈梅內伊身體狀況堪憂,對他繼承人的討論已不再成為禁忌,近期舉行的專家委員會選舉因此為全伊朗矚目.
12月19日上午10時,伊朗國家選舉委員會的現場擠滿了各大媒體的記者,他們顯然提前得到了消息,今天會有重磅人物出席。隨著會場大門緩緩開啟,一位身著黑袍的中年教士迎面走上台階,將參選材料鄭重地交給了委員會成員。一時間快門的咔嚓聲此起彼伏,閃光燈炫人眼目。這位備受媒體關注的政治新星有著特殊的身份,他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奠基者、前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孫子哈桑•霍梅尼(Hassan Khomeini)。他即將參加的專家委員會選舉每八專家委員會是伊朗的核心權力機構,擁有選舉、監督和罷免最高領袖的職能,通常由86名高階宗教學者組成,可以無限連任,成員基本囊括了伊朗宗教界的頂尖政治精英,其中絕大多數為保守派人士。委員會每半年應至少舉行一次例會,就最高領袖的決策開展評估並提供咨詢。

本次換屆之所以備受矚目,與伊朗現任最高領袖哈梅內伊(Khamenei)的身體狀況不無關系。哈梅內伊現年76歲,自從去年9月因前列腺癌入院接受手術治療後,他的健康問題便成為了伊朗人民關注的焦點,甚至屢次傳出他病危或去世的謠言。隨著哈梅內伊的年事漸高,領袖的健康和誰將成為繼承人的討論已不再成為禁忌。伊朗各界普遍猜測,以哈梅內伊的身體情況,他很難撐過接下來的八年時間,這意味著,在新一屆專家委員會的任期內,哈梅內伊有可能逝世,而任何一位經由明年2月選舉產生的專家委員會成員,都將在決定新一任伊朗最高領袖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伊朗最高領袖不僅掌控著國家內政、外交、經濟、司法、軍事的大政方針,所有立法也需經由領袖批准方可生效,是國家實際的領導人。伊朗最高領袖經由專家委員會選舉產生,而專家委員會成員自身也具備參選資格。由於專家委員會本身已經近乎囊括了伊朗的宗教界精英,因此最高領袖的人選也往往出自專家委員會成員。在目前確定參加明年2月26日專家委員會選舉的人員中,有如下幾位備受關注,他們被伊朗民眾認為是將來的哈梅內伊接班人。
目前呼聲最高的是專家委員會副主席沙赫魯迪(Shahroudi),他同樣是傳聞中哈梅內伊唯一欽定的接班人。沙赫魯迪今年66歲,是伊朗老牌保守派成員,資深老練,在大政方針上緊隨哈梅內伊步伐,可謂是最高領袖的忠實下屬。他兩次入選專家委員會,並且曾經擔任過伊朗最高法院大法官一職,有著深厚的政治背景。沙赫魯迪的政治立場與哈梅內伊別無二致,如果沙赫魯迪當選新一屆伊朗最高領袖,伊朗的政治局勢不會產生太大變化,改良主義之風在伊朗仍會阻力重重。

現任大法官薩迪克·拉里賈尼(Sadeq Larijani)是領袖一職的另一人選。他出身自聲名顯赫的拉里賈尼家族,兄弟幾人均在政府擔任要職。他的兩位兄長,阿里·拉里賈尼(Ali Larijani)是伊朗議長,而穆罕默德-賈瓦德·拉里賈尼(Mohammad-Javad Larijani)則是目前最高領袖的外事顧問。2009年,年僅49歲的薩迪克·拉里賈尼接任沙赫魯迪的職務,成為伊朗史上最年輕的大法官。他被視為保守派最主要的新生力量,同樣是哈梅內伊的忠實追隨者。

改革派方面,前伊朗總統、現國家利益委員會主席拉夫桑賈尼(Rafsanjani)無疑也是最高領袖的強力競爭者。拉夫桑賈尼是霍梅尼時代碩果僅存的老牌政治家之一,其地位和聲望堪與哈梅內伊分庭抗禮,是改革派的旗幟人物。他連任了全部4屆專家委員會,歷任伊朗議長、軍隊總司令、總統、專家委員會主席、國家利益委員會主席等要職,擁有極其豐富的政治履歷和人脈關系。但已82歲的拉夫桑賈尼,甚至比哈梅內伊還年長6歲,年齡或許會成為他擔任領袖一職的最大阻礙。
被認為是改革派新希望,行事作風皆溫和的伊朗總統魯哈尼(Rouhani)同樣是最高領袖的候選人之一。魯哈尼是本屆專家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已於本月21日正式報名參加了新一屆專家委員會的選舉。魯哈尼在總統任職期間,依靠伊核談判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影響力得以提升,也因此成為他最大的政治資本。由於伊朗也曾有過像哈梅內伊這樣先擔任總統職位、後被選為最高領袖的先例,因此魯哈尼未來繼任最高領袖並非沒有可能。但是,魯哈尼目前還將面臨能否連任總統,以及在任期內能否重振伊朗經濟的種種挑戰,他的政績將直接影響他能否成為下一任領袖。如果魯哈尼成為未來哈梅內伊的接班人,伊朗將繼續積極融入國際社會,與西方國家開展合作,並極有可能走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開放」之路。

至於備受媒體關注霍梅尼之孫、現年43歲的哈桑•霍梅尼,實際上並未被視為最高領袖的熱門人選。盡管他與改革派關系密切,且深受伊朗年輕人歡迎,但他此前只是伊朗什葉派聖城庫姆的一名教授,並未有過任何從政經歷。雖然哈桑此次參選已經得到了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認可,但報名參選專家委員會,只是他從政的開始,很難做到一步登天。憑借血統,哈桑能否在將來繼承哈梅內伊的衣缽?霍梅尼家族對於目前的伊朗人民來說,其意義已經逐漸淡化,霍梅尼的姓氏也僅是一個象徵,並不能作為承襲最高領袖職位的依據。

⑧ 國家領導人任期是怎麼樣的

《黨政領導幹部職務任期暫行規定》第三條黨政領導職務每個任期為5年。

第七條黨政領導幹部擔任同一層次領導職務累計達到15年的,不再推薦、提名或者任命擔任第二條所列范圍內的同一層次領導職務。根據幹部個人情況和工作需要對其工作予以適當安排。

第九條黨政領導幹部任期內調整職務,任職3年以上的,計算為一個任期;任職不足3年的,只計算任職年限,不計算任期屆數。



國家領導人主席的職責

根據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國事活動,接受外國使節;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公布法律,任免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

授予國家的勛章和榮譽稱號,發布特赦令,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宣布戰爭狀態,發布動員令。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派遣和召回駐外全權代表,批准和廢除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家主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黨政領導幹部職務任期暫行規定

⑨ 下一屆聯合國秘書長是誰啊。

潘基文
潘基文(반기문,1944年6月13日—),大韓民國外交官、政治家。

2006年10月9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投票通過潘接替安南,成為第八位聯合國秘書長,第二位來自於亞洲的聯合國秘書長。他將於2007年1月1日出任聯合國秘書長一職直至2011年12月31日任期期滿。2006年10月19日潘基文向韓國總統盧武鉉遞交了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職位的辭呈。

[編輯] 簡歷
出身於陰城郡、潘基文於1970年2月在首爾大學外交學科畢業、同年2月高等外交官試驗合格、同年3月加入韓國外交部。1972年擔任韓國駐印度大使館副領事、1974年升任二等書記。

被外交部派遣到哈佛大學肯尼迪行政學院留學、1985年4月畢業獲得公共管理碩士學位。1985年4月任首相外交禮儀擔當秘書、1987年7月任駐美大使館總領事、1990年6月任外交部美洲局局長、1992年2月任外相特別輔佐官、1992年7月任駐美公使、1995年2月任外交部副長官。1996年11月金泳三總統的外交安全保障擔當,總統特別秘書。2000年1月升任外交通商部副長官、2001年5月聯合國大使、2002年2月無任所大使。2003年2月、擔任總統盧武鉉的外交政策補佐官,2004年1月出任外交通商部長官(外相),2007年出任聯合國秘書長。
潘基文( 1944年6月13日—)是大韓民國的外交官、政治家,現任外交通商部長官。

簡歷

潘基文於1970年2月在首爾大學外交學科畢業、同年2月高等外交官試驗合格、同年3月加入韓國外交部。1972年擔任韓國駐印度大使館副領事、1974年升任二等書記。

2000年1月升任外交通商部副長官、2001年5月聯合國大使、2002年2月無任所大使 2003年2月、擔任總統盧武鉉的外交政策補佐官、2004年1月出任外交通商部長官(外相),直到現在。

2006年,參加聯合國秘書長競選,是奪標熱門之一。
新華社聯合國10月2日電 安理會2日下午就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人選進行了第四輪意向性投票,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獲得了14票支持,接替安南成為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基本成為定局。

在當天舉行的投票中,潘基文獲得了14票支持和1票無意見,而且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都對潘基文表示了支持。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博爾頓在投票結束後向新聞界表示,安理會將在9日召開的會議上正式認可今天的表決結果,並將該決定提交本屆聯大表決通過。

按照聯合國有關章程,聯合國秘書長的候選人必須得到15個安理會成員中至少9票的支持,並且在沒有常任理事國反對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安理會提名。

新華社快訊: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2日在安理會就下一屆聯合國秘書長人選舉行的第四輪意向性投票中繼續保持領先,並且獲得所有5個常任理事國的「鼓勵」票。

14日宣布競選聯合國秘書長的韓國外長潘基文是一位老練的外交官,曾因其巧妙處理朝鮮核問題僵局和近期韓美和韓日緊張關系而受到稱贊。

雖然潘基文也許缺乏聯合國現任秘書長安南的領袖魅力,但是哈佛出身的潘基文卻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外交官。他今年六十一歲,在外交部任職三十六年,對世界事務有廣泛的認識。

潘基文生於一九四四年,畢業於韓國名校漢城國立大學,一九七○年成為外交官。他接著進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習。

潘基文在宣布競選聯合國秘書長時說:「在我三十六年的公職生涯中,有十年是直接與聯合國的工作有關的。」

他於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年任韓國駐紐約聯合國大使館的一等秘書,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三年任外交部聯合國司司長。

從二○○一年起,他擔當了兩年的韓國駐聯合國大使,並擔任第五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主席的內閣總管。

他能講英語和法語,但他表示正在加強法語的表達能力。

他說:「我年輕時當外交官,法語講得非常好,但現在不那麼流暢了。」

二○○三年起,他擔任韓國總統盧武鉉的外交政策顧問,歷時一年,並全身投入解決朝鮮核問題僵局。

二○○四年,潘基文擔任外長,當時美韓關系正經歷一個不明朗時期。

他在致力於改善韓美關系的同時,還必須處理日益惡化的韓日關系,尤其是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引起的爭執。

綜合媒體報道, 聯合國安理會各成員國日前一致同意應在10月底前選出現任秘書長安南的接班人,這一時間表使目前秘書長競選者的領先者—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占據了優勢。

過去聯合國新任秘書長選舉通常會拖到12月份,然後再選出新任秘書長。不過外交官們透露,現在他們想給安南的接班人幾個月時間進行准備,而不必像安南在上任前的兩周才被選出。

聯合國安理會此前進行了兩輪非正式投票,潘基文均保持領先。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14個成員國對其表示支持,僅有一國表示異議。

9月27日,安理會決定在9月28日和10月2日再舉行兩輪非正式投票。在9月28日的投票中,候選人只會知道「鼓勵」與「不鼓勵」自己國家的票數。

在10月2日的選舉中,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將會用與非常任理事國顏色不同的選票暗示自己是支持還是反對某位候選人。任何一張來自常任理事國的「反對票」幾乎就宣告了某位候選人的出局。

根據聯合國憲章,安理會將會向擁有192個成員國的聯合國大會提名一位候選人,後者通常都會順利批准安理會提出的人選。

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都支持秘書長的「地區輪換制」,認為本屆秘書長應該由亞洲人出任。

現在參加新任聯合國秘書長競選的候選人共有七位,分別是: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聯合國副秘書長印度人沙希·塔魯爾;泰國副總理素拉革·沙提拉泰;曾任負責裁軍事務的聯合國副秘書長、斯里蘭卡人賈揚塔·達納帕拉;約旦親王、常駐聯合國代表扎伊德;拉脫維亞總統瓦伊拉·維基耶-弗賴貝加;以及阿富汗前財政部長阿什拉夫·加尼。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約翰·博爾頓向美聯社透露,美國傾向於在上述7位候選人中選出一位,但他沒有透露具體的人選。不過一名美國匿名官員稱,「在7位候選人中,美國傾向於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 (中新網9月28日電)

簡歷:

●1944年6月13日 出生於韓國中部忠州市
●1970年 韓國漢城國立大學外交學系畢業
●1972年至1996年 先後擔任韓國駐新德里外交官、外務部聯合國課長、美洲局長、負責外交政策企劃的次官、韓國駐聯合國代表和駐奧地利大使
●1985年 獲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碩士學位
●1996年11月 任總統府秘書室外交安保首席秘書,後任總統外交政策顧問
●2004年1月16日 出任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

十月十三日,第六十一屆聯大舉行全體會議,一百九十二個會員國的代表以鼓掌方式通過任命決議,潘基文被正式任命為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

⑩ 下任聯合國秘書長會是誰2006-10-29

10月9日,聯合國安理會15個成員國代表以鼓掌的方式一致通過決定,向聯大推薦潘基文擔任下任聯合國秘書長。

潘基文
潘基文(반기문,1944年6月13日—),大韓民國外交官、政治家。

2006年10月9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投票通過潘接替安南,成為第八位聯合國秘書長,第二位來自於亞洲的聯合國秘書長。他將於2007年1月1日出任聯合國秘書長一職直至2011年12月31日任期期滿。2006年10月19日潘基文向韓國總統盧武鉉遞交了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職位的辭呈。

[編輯] 簡歷
出身於陰城郡、潘基文於1970年2月在首爾大學外交學科畢業、同年2月高等外交官試驗合格、同年3月加入韓國外交部。1972年擔任韓國駐印度大使館副領事、1974年升任二等書記。

被外交部派遣到哈佛大學肯尼迪行政學院留學、1985年4月畢業獲得公共管理碩士學位。1985年4月任首相外交禮儀擔當秘書、1987年7月任駐美大使館總領事、1990年6月任外交部美洲局局長、1992年2月任外相特別輔佐官、1992年7月任駐美公使、1995年2月任外交部副長官。1996年11月金泳三總統的外交安全保障擔當,總統特別秘書。2000年1月升任外交通商部副長官、2001年5月聯合國大使、2002年2月無任所大使。2003年2月、擔任總統盧武鉉的外交政策補佐官,2004年1月出任外交通商部長官(外相),2007年出任聯合國秘書長。
潘基文( 1944年6月13日—)是大韓民國的外交官、政治家,現任外交通商部長官。

簡歷

潘基文於1970年2月在首爾大學外交學科畢業、同年2月高等外交官試驗合格、同年3月加入韓國外交部。1972年擔任韓國駐印度大使館副領事、1974年升任二等書記。

2000年1月升任外交通商部副長官、2001年5月聯合國大使、2002年2月無任所大使 2003年2月、擔任總統盧武鉉的外交政策補佐官、2004年1月出任外交通商部長官(外相),直到現在。

2006年,參加聯合國秘書長競選,是奪標熱門之一。
新華社聯合國10月2日電 安理會2日下午就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人選進行了第四輪意向性投票,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獲得了14票支持,接替安南成為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基本成為定局。

在當天舉行的投票中,潘基文獲得了14票支持和1票無意見,而且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都對潘基文表示了支持。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博爾頓在投票結束後向新聞界表示,安理會將在9日召開的會議上正式認可今天的表決結果,並將該決定提交本屆聯大表決通過。

按照聯合國有關章程,聯合國秘書長的候選人必須得到15個安理會成員中至少9票的支持,並且在沒有常任理事國反對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安理會提名。

新華社快訊: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2日在安理會就下一屆聯合國秘書長人選舉行的第四輪意向性投票中繼續保持領先,並且獲得所有5個常任理事國的「鼓勵」票。

14日宣布競選聯合國秘書長的韓國外長潘基文是一位老練的外交官,曾因其巧妙處理朝鮮核問題僵局和近期韓美和韓日緊張關系而受到稱贊。

雖然潘基文也許缺乏聯合國現任秘書長安南的領袖魅力,但是哈佛出身的潘基文卻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外交官。他今年六十一歲,在外交部任職三十六年,對世界事務有廣泛的認識。

潘基文生於一九四四年,畢業於韓國名校漢城國立大學,一九七○年成為外交官。他接著進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習。

潘基文在宣布競選聯合國秘書長時說:「在我三十六年的公職生涯中,有十年是直接與聯合國的工作有關的。」

他於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年任韓國駐紐約聯合國大使館的一等秘書,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三年任外交部聯合國司司長。

從二○○一年起,他擔當了兩年的韓國駐聯合國大使,並擔任第五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主席的內閣總管。

他能講英語和法語,但他表示正在加強法語的表達能力。

他說:「我年輕時當外交官,法語講得非常好,但現在不那麼流暢了。」

二○○三年起,他擔任韓國總統盧武鉉的外交政策顧問,歷時一年,並全身投入解決朝鮮核問題僵局。

二○○四年,潘基文擔任外長,當時美韓關系正經歷一個不明朗時期。

他在致力於改善韓美關系的同時,還必須處理日益惡化的韓日關系,尤其是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引起的爭執。

綜合媒體報道, 聯合國安理會各成員國日前一致同意應在10月底前選出現任秘書長安南的接班人,這一時間表使目前秘書長競選者的領先者—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占據了優勢。

過去聯合國新任秘書長選舉通常會拖到12月份,然後再選出新任秘書長。不過外交官們透露,現在他們想給安南的接班人幾個月時間進行准備,而不必像安南在上任前的兩周才被選出。

聯合國安理會此前進行了兩輪非正式投票,潘基文均保持領先。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14個成員國對其表示支持,僅有一國表示異議。

9月27日,安理會決定在9月28日和10月2日再舉行兩輪非正式投票。在9月28日的投票中,候選人只會知道「鼓勵」與「不鼓勵」自己國家的票數。

在10月2日的選舉中,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將會用與非常任理事國顏色不同的選票暗示自己是支持還是反對某位候選人。任何一張來自常任理事國的「反對票」幾乎就宣告了某位候選人的出局。

根據聯合國憲章,安理會將會向擁有192個成員國的聯合國大會提名一位候選人,後者通常都會順利批准安理會提出的人選。

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都支持秘書長的「地區輪換制」,認為本屆秘書長應該由亞洲人出任。

現在參加新任聯合國秘書長競選的候選人共有七位,分別是: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聯合國副秘書長印度人沙希·塔魯爾;泰國副總理素拉革·沙提拉泰;曾任負責裁軍事務的聯合國副秘書長、斯里蘭卡人賈揚塔·達納帕拉;約旦親王、常駐聯合國代表扎伊德;拉脫維亞總統瓦伊拉·維基耶-弗賴貝加;以及阿富汗前財政部長阿什拉夫·加尼。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約翰·博爾頓向美聯社透露,美國傾向於在上述7位候選人中選出一位,但他沒有透露具體的人選。不過一名美國匿名官員稱,「在7位候選人中,美國傾向於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潘基文」。 (中新網9月28日電)

簡歷:

●1944年6月13日 出生於韓國中部忠州市
●1970年 韓國漢城國立大學外交學系畢業
●1972年至1996年 先後擔任韓國駐新德里外交官、外務部聯合國課長、美洲局長、負責外交政策企劃的次官、韓國駐聯合國代表和駐奧地利大使
●1985年 獲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碩士學位
●1996年11月 任總統府秘書室外交安保首席秘書,後任總統外交政策顧問
●2004年1月16日 出任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

十月十三日,第六十一屆聯大舉行全體會議,一百九十二個會員國的代表以鼓掌方式通過任命決議,潘基文被正式任命為聯合國第八任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