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期國內外的重大新聞(10件)
中新網1月22日電應急管理部教育訓練司負責人劉克輝22日表示,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兩支隊伍集體轉制人員的身份轉改工作、授銜換裝工作,包括職務職級的套改工作已經完成。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已經掛牌成立,首批消防員的招錄工作近期即將開展。這次是招3萬人,其中面向社會招錄1.8萬人,通過直通車的方式招錄公安消防部隊和武警森林部隊退役的義務兵1萬多人。
資料圖:為演練現場隊員們進行創傷急救。圖/胡嘉岩
22日,國新辦就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改革和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有記者提問,原來的公安消防部隊和武警森林部隊已經集體轉制,組建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請再具體介紹一下這支隊伍的現狀以及改革進展?
劉克輝介紹稱,到目前,兩支隊伍集體轉制人員的身份轉改工作、授銜換裝工作,包括職務職級的套改工作已經完成。消防應急救援車輛4.4萬輛,已經改掛了專用號牌。
他表示,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已經掛牌成立,首批消防員的招錄工作近期即將開展。這次是招3萬人,其中面向社會招錄1.8萬人,通過直通車的方式招錄公安消防部隊和武警森林部隊退役的義務兵1萬多人。專門的職務職級序列配套文件已陸續出台,隊伍保持了安全穩定,圓滿實現了中央明確的2018年12月底前完成兩支部隊轉制的目標。
劉克輝稱,作為國家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國家隊,這支隊伍實行統一領導、分級指揮的體制,按照紀律部隊標准來建設和管理,仍然保持24小時駐勤備戰。為了保持這支隊伍的有生力量和戰鬥力,應急管理部實行了專門的管理和保障政策,採取了符合其自身特點的職務職級序列,並建立了專門的消防救援銜級制度。
劉克輝強調,要持續深化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健全體制機制,著力建設特色鮮明的教育管理模式,實戰牽引的執勤訓練模式,正向激勵的人才培養模式,並且要大力加強應急救援的關鍵力量建設。通過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具有消防救援職業特點的新路子。
② 中美貿易戰,所有新聞都在說美國必輸,真的嗎
不是說必輸,是中美貿易戰,倒霉最大的是韓國和日本這些美國的小弟和在中國建廠的美國商人。。中國受到的貿易損失本質比美國自身貿易大的多。。
美國總統看的是貿易逆差,是總貿易額,而不是利潤額。。別看美國進口中國的貿易量那麼巨大。。其實中國本來就是世界最大的組裝廠家罷了,高利潤的零部件全是日本和韓國。中國掙的只是最後的組裝錢,像蘋果手機,中國只賺了不到3%的手工組裝利潤,但因為最後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算中國對美貿易額。。其他企業均是如此,本來就是低附加值的貿易。。
說不好聽的,中國對美貿易額里的利潤超過50%都讓日本和韓國,和美國人自己賺走了。。
形象一點的比喻就是價值上千萬的飛機在中國組裝,所有零部件都不是中國生產的,都是美國的盟友生產的,中國只賺了幾十萬的組裝費,但出口到美國算中國出口美國上千萬的貿易額。。。為什麼會在地球另一側的中國去建場製造呢,就是因為人力成本低。。當美國人收稅的時候,加上稅的成本要麼加在零部件商頭上(損失的還是美國盟友。。中國人力價格已經最低了,廠商再也壓不下價格了),要麼加在賣給美國人自己人頭上,要麼就要重新找別的國家建場(想找中國這么多人力,而且還聽話的國家,難!),而且貿易戰終歸有結束的時候,結束了廠家來回建廠,這建廠成本不是錢啊?如果真有比中國更好的組裝場地,不用貿易戰,早就過去了。。
像金屬,鋼材啊,鋁材,中國對美出口,佔美國進口不到10%。。國內廠家也沒有一個對美出口超過30%的,即使失去了美國市場,廠家也倒閉不了。。
真正比較倒霉的就是大量的服裝和農產品。。。但是說不好聽的,都是小企業。。更是低工資,超低附加值的產品。。但這些產品是直接對美國人自身生活常用的東西,直接影響上億美國公民每天的消費水平。。想想你身邊有什麼是美國進口,必須要常花費的東西么?即使是手機,你還天天買?天天換手機?1年換一部手機都算不上常消費產品。。
中國的產品掐住的是美國老百姓,替代的代價就是多花錢唄。。即使退一萬步說,美國人不願意要的話,出口的東西就是出口轉內銷,量大的話就會促銷。。就是服裝和農產品大降價,國內百姓是受到的實惠。。
美國進口的產品是高新科技,卻不是必用品。。這樣進行貿易戰,先熬不住的只有美國人自己和美國盟友。。
③ 收集一下關於中美關系的新聞並發表評論😄謝謝
網路
求中美關系論文
匿名 | 2014-01-01 | 分享
要求1500字左右
10分鍾內有問必答前往下載
點擊登錄,馬上回復
提交
下載知道APP,答題換獎品!
回答
中美關系發展歷程回顧
1971年雙方以乒乓外交拉開了兩國建交的序幕。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中美開始實質意義上的雙邊關系。1986年十一月,美國太平洋艦隊訪問中國青島,中美雙邊關系有政治、經濟領域向軍事領域延伸。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戰略對話在北京舉行,雙邊關系向戰略高度發展。2009年美國信任總統奧巴馬上任不久,新任國務卿希拉里訪問中國,以密切同中國的聯系。此舉本外界普遍認為是中美關系新發展階段到來的前奏。
從以上發展歷程來看,中美雙邊關系發展的總趨勢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所以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雙方的合作還會更加密切。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會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認為侵害美國利益或將中國視為潛在的最大威脅。這顯然與美國的全球霸權戰略有直接關系。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看,以後的一個時期里美國對中國的不信任將更加凸顯。美國對中國是「既愛又恨」,這似乎聽起來很矛盾,可如果你仔細的研究一下美國的對華政策後,就不會再感到驚訝了。事實上,美國對華的大政策沒變,可中國卻是在不斷的變化著,變得日益強大了,而中國的強大無論以何種方式展現出來,都會不可避免的「侵害」美國利 益。但另一個方面,美國和中國的依存度,以及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讓美國不敢採取過於激烈的措施。由於這種「蘿卜加大棒」的情況的存在,在暫時的時期內蘿卜被時局推到最前沿,但也應注意的是大棒也在悄然的逐漸強硬起來。這一切決定了中美關系必須在前進與曲折的二重奏里前行。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中美關系發展狀況及原因
一、戰略角度方面
美國是全球霸主這一現狀是美國制定自己戰略政策的基點,也就是全球霸權政策。其他的不說,就看看大家熟知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南聯盟大使館事件」還有近期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就會知道什麼叫囂張,什麼叫霸權!因而中國的崛起,讓多年沒有對手的」山姆大叔」很不習慣。畢竟歐盟、日本雖然很強,但是美國對他們還是自己感覺可以控制的,至少美國自己認為還是可以琢磨透他們的意圖的。可對於美國來說中國卻不是這樣的,盡管她的實力還遠不如歐盟和日本,但她的很多舉動確實有些讓美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有一點美國心裡很清楚:雖然很多事務上美國和中國有密切的合作,但更多重大事務的決策上北京絕不會按美國的意圖走,即使華盛頓向北京施加很大的壓力,特別是涉及到國家根本利益時。這一切讓習慣了「我是老大,聽我的」的美國很不適應,卻也有些奈何不得。畢竟美國自己明白,中國這個東方的「龐然大物」不是自己能一口氣吃得消的。這也就決定了美國對中國的防範的必然性。
在防範的同時,美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這讓美國不防範中國更多的是與中國合作,當然共同利益是根本。而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也是讓美國意識到很多事情必須要有中國的參與。所以中美之間關系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
二、政治方面:
發展中美關系的最大障礙是台海關系,而美國一直把台灣問題視為牽制中國的一張「王牌」。美國在太灣問題的作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台海之間的局勢,這也是三十年來中美關系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同時這一問題也成為中美最易出現摩擦的敏感問題。美製定的安全戰略特別是亞太安全部署,更是吧「圍剿中國」視為第一要務。中國毫無爭議的成為了美國最大的潛在對手。隨著「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形成,美國對中國新一輪海上封鎖實際上已經形成,這難免給中美關系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但另一方面,中國「和平崛起」戰略的提出和成功應用,使美國在亞太地區所作的安全戰略布署很大程度上成為徒勞。國民黨在台灣「大選」中獲勝後種種想緩和兩岸關系的舉動,又使台灣問題暫時性的緩和下來。中國在西北地區的戰略部署更是讓美國「完全封殺」戰略化為了泡影。因此從這些層面看,中美發生大摩擦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至少近期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中美關系近期不會有太大的波折。
三、處理國際事務方面:
美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毫無疑問仍是絕對的「老大哥」,但如果理解成對國際事務的絕對話語權,卻也是不合理的。在朝核問題上,中國成為美朝雙方斡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協商的平台,雖然朝鮮近日宣布成功進行了核爆實驗,但中國與美國的密切合作對六方會談的巨大促進作用,也是國際公認的。在反恐方面,中美之間也在積極尋求相互間的合作。「天劍行動」毫無爭議的昭示了中國在反恐事務中的態度和地位。在伊朗核問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方面以及對全球變暖和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機上,中美雙方大都有這密切而有效地合作。
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上似乎和美國是一個步調,但卻也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國的第一要務,而在現在這個有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中國無疑也是最大受益者之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根本沒實力、更沒必要去試圖改變這種國際秩序。換句話說,中國現在沒必要、也沒資本和美國公開的一對一叫板。所以呢在處理國際事務上,中美之間的合作是大於競爭的,至少近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四、經濟方面: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不僅成功融入世界經濟,更是在2006年實現對世界經濟貢獻額度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新的火車頭。並成功的坐上了「世界工廠」的寶座,與世界經濟高度影響力。也正是這些才使西方經濟學家稱:我們害怕中國失敗遠勝於害怕中國成功!特別在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的上佳表現更讓許多美國經濟人士呼籲應給予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更大話語權。更有人批評美國和西方說:「如果你不改變對中國的態度,你們最終會明白你們開出的葯方遠比問題本身更嚴重。」於是乎又出現了讓中國人都大跌眼鏡的「G2"理論。這些都讀不免有恭維之嫌,畢竟中國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家底」,畢竟現在中國正處在時代的岔路口,更需要冷靜,最忌飄飄然。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國際對中國的重視,更重要的是
④ 2010中美發生的重大事件
1月12日——谷歌威脅退出中國,理由是中國的審查制度和來自中國境內的黑客襲擊。
1月21日——美國務卿希拉里就互聯網自由發表講話,稱中國在加強互聯網審查。
1月29日——奧巴馬政府通知國會,計劃向台灣出售總值達64億美元的武器,中國表示強烈譴責,並威脅對涉及軍售的美國企業實施制裁。
2月17日——美國航母尼米茲號停靠香港。
2月1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會見達賴喇嘛。
3月2-4日——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及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貝德訪華,旨在緩解緊張關系。
3月15日——130名美國會議員發出聯名信要求進一步向人民幣匯率問題施壓。次日,涉及該問題的兩黨議案遞交到參議院。
3月22日——谷歌關閉中國搜索引擎服務Google.cn,將搜索服務轉移到香港。中國批評了谷歌的行為,但未完全關閉香港站點。
3月3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稱,希望聯合國安理會在未來幾周內就伊朗核活動批准對伊新制裁。中國仍不願投支持票。
3月31日——中國就開始起草對伊新制裁決議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達成共識。
4月12-13日——奧巴馬將在華盛頓主持多國核安全峰會,胡錦濤將出席,兩國領導人有望進行雙邊會晤。
4月15日——美國財政部將發布半年度報告,裁定中國等國是否通過操縱匯率獲得貿易優勢。
4月15-16日——胡錦濤將出席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四國」峰會,這是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領導人第二次舉行類似峰會。
5月15-25日——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將訪問香港、中國大陸和印尼,為美國公司爭取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協議。
5月底——中美高官將在北京舉行戰略經濟對話。美方代表團可能由國務卿希拉里和財長蓋特納率領。
6月26-27日——二十國集團峰會將於多倫多舉行,胡錦濤和奧巴馬將有機會會晤。
今年稍晚——兩國將為中美商貿聯委會會議做准備,該會議注重兩國經濟關系。去年聯委會會議是10月下旬在杭州召開。
11月2日——美國國會中期選舉開始,經濟問題仍是選民最關心的問題,與華貿易及匯率問題也可能成為選舉議題。
11月13-14日——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將在日本橫濱召開,兩國領導人有機會再度會晤。
11月-12月——胡錦濤在奧巴馬2009年11月訪華時接受了2010年訪美的邀請。這將是一次國事訪問。目前尚未確定出訪日期,一種可能是在6月胡錦濤赴加拿大參加二十國峰會前後,但更有可能是在美國中期選舉結束後。(完)
⑤ 中美新聞文化差異
美國?感覺美國不會關注這個吧…… 也許有旅美的華人學者寫過文章,可以去圖書館的外文資料庫里搜下關鍵字試試。祝好運!
PS,中美新聞文化差異是中西比方向的內容,可以咨詢下該方向的老師的意見。
⑥ 中美政治軍事的新聞
我們理解一下樓主的整句話就可以知道,我們有軍事實力和手段解決某大國的非法勘測行為,但是我們中國以中美的外交關系為重,不希望採取軍事行動來解決爭端,這就是說我們的外交方面非常重視中美關系大局,而軍方是以國防安全大局為重的,所以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外交政策和軍事手段就出現了不匹配的方面。
簡單的說就是外交過於軟弱,軍事上趨於強勢,在個別問題上外交部的做法難以為軍方所接受,而外交部的做法軍事不甚理解。
⑦ 中美南海事件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閻學通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只要美國仍將中國視為戰略防範對象,它對中國的防範和偵察就是必然的。但此次南海事件和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及南海撞機事件相比只是「微不足道的摩擦」,「引發兩國戰爭的可能性為零」。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心伯表示,中美現在大的政治環境和撞機時完全不一樣了。現在兩國關系的氣氛是處於積極狀態。而且,這個事件不是由兩國軍方處理的,而是由兩國領導人和外交部門處理,通過政治層面和外交層面解決的,所以南海事件不會演變成對兩國關系產生重大沖擊的事件。 中美南海事件後,美國有網民曾發帖說「應該關閉在中國的所有麥當勞,讓中國人沒有飯吃!」相比之下,在美國國會11日通過涉藏決議後,部分中國網民的留帖則表現出對中美關系的深刻認識,類似「不必理會,眾議院無聊而已,讓他們自娛自樂吧」的意見並不少見。
孫哲說,中美關系的「風險堤壩」已經構築起來了,大的戰略格局大家看得很清楚,像中國這樣對美國投資如此大的國家,美國怎麼願意去得罪呢?美國人的習慣是有矛盾可以打官司,有利益還要和你合作,「他們分得很開」。 3月初以來,西沙群島上烈日高照,暑氣逼人,最高氣溫達35攝氏度,地表溫度高達50攝氏度。但海軍南海艦隊駐西沙某部的各個訓練場上,官兵們克服高溫惡劣自然條件影響,摸爬滾打,苦練守島軍事技能。
「中國海洋主權不容別國蠶食。以往都說,弱國無外交,中國現在已經不是弱國,相關國家不要把中國的剋制忍讓認為是軟弱可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員羅援少將十一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分析了南海局勢,並就中國海洋權益保護提出了相應對策。羅援說,中國長久以來「重大陸輕海洋」,對海洋權益維護方面的認識有很大不足。他引用鄭和的話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談及中國海軍建設,作為「藍水海軍」建設的支持者,羅援說:「中國的戰略力量確實在向外擴展,這並不是說中國要去搞霸權,而是指在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背景下,中國的武裝力量要更好地保護國家利益不受別國侵犯,更好的維護地區安全和世界和平,中國需要有『藍水海軍』。」他說,中國海軍今年建軍六十周年,當前是重要的發展時期,但「藍水海軍」是系統工程,不應顧慮別國的猜忌而裹足不前,也不應該盲目蠻干。羅援還強調,雖然「藍水海軍」是建設目標,中國軍艦也開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但目前海軍的主要任務還是要著重於近海防禦,保證周邊海域的安全。談及南海局勢,羅援表示,中國對南海地區領土爭端的方針是「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是中國和平友好對外政策的具體體現,但絕不代表中國軟弱可欺。「擱置爭議絕不是擱置主權,共同開發也不是單向排我開發」,他希望有關國家不要作出戰略上的誤判。
他特別指出,現在南海周邊一些國家還拉攏「域外國家」來參與南海資源開發,排斥了中國的參與,這也與「共同開發」政策相違背。有關國家應遵守《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不要做惡化地區局勢的事情。他強調,希望有關各方不要採取可能使爭議復雜化、擴大化的行動,應共同維護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如果一些國家不顧中國的嚴正警告,一意孤行,中國應該會在必要的時候宣示主權。」 航母只是一個海上戰略基地,從反擊力量來說,如果說別國的航母要用於對我國領土進行打擊的話,我們也是有能力去對付的。據了解,今年4月份,中國海軍成立60周年之際,將在山東青島舉行大規模的海上閱兵式。最近有外界猜測,「中國借海上閱兵之機宣布開建航母的可能性增大」、「解放軍航母或將現身中國海軍閱兵」。昨天,全國政協委員、海軍原副司令趙興發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那是不可能的」。趙興發認為,最近大家在航母這個問題上有些熱了,「任何一個海軍,從願望上來說,都希望我們有自己的航母。」他指出,造船這一塊,也是一個綜合國力的較量,各個大國都應該會有一個自己的長遠規劃,但是不像外面傳說中那麼快。近日來,所謂美國海軍監測船在南海遭遇中國船隻「挑釁」的事件成為美國媒體的一個熱點話題。就目前來看,這一事件尚不足以影響中美關系的大勢,但事件也凸顯了中美關系中的暗流一直存在。對此,我們要以平常心對待,同時也要保持警惕。3月9日,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5艘中國船隻8日在南海「國際海域」「尾隨並危險地逼近」美國海軍監測船「無暇」號。3月10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丹尼斯·布萊爾表示,南海事件是2001年以來中美之間最嚴重的事件,表明了中國「在軍事上似乎越來越咄咄逼人」。按布萊爾先生的說法,美國海軍監測船似乎受到了中國船隻的欺負。然而,事件的真相並非如此。關於南海事件,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分析。
首先需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對此次事件,美方一再強調,其船員都是平民,其船隻在國際海域活動,但閉口不提這艘美國海軍監測船配備有用於追蹤潛艇的水下聲納裝置,其活動的海域就在中國專屬經濟區內,而且「恰好」距離中國的核潛艇基地不遠。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已經否認了美方的指責,批評美方的說法是「顛倒黑白」,美國船隻的活動是「非法活動」。不過,直到現在,雙方仍各執一詞。事實上,南海事件的是非曲直當然重要,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美國海軍監測船在南海的行動並非第一次,中國對美國監測船的阻攔也絕非第一次,美國軍方為何卻對這次事件主動公開,大肆炒作呢?
這就關繫到問題的第二層面:炒作南海事件的時機和目的。美方爆出南海事件,正值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對美國進行工作訪問期間;而就在上周,中美兩國軍方剛剛恢復中斷了5個月的接觸磋商。較早之前,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問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四國,提出了「平衡和諧」的外交理念;而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仍尚未成型。南海事件自然不符合「和諧」的理念,已成為楊潔篪訪美期間的一個令雙方都不愉快的議題,而且可能成為中美軍方恢復軍事對話的絆腳石。或許,這正是美國軍方的目的:借南海事件來表明強硬立場,並最終影響奧巴馬的對華政策。
只是,南海事件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可能並不會像五角大樓所期望的那樣大。這就是問題的第三層面。對奧巴馬政府來說,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應對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而在這個頭等大事上,美國需要與中國進行良好的合作。不論是美國政府,還是中國政府,都不希望因為南海事件而影響這種合作。畢竟,與擺脫經濟衰退相比,南海事件的分量要輕得多。因此,從目前來看,可以推測,南海事件固然會給中美雙方帶來不愉快,但不至於影響雙方注重合作的大勢。
南海事件表明,在美國國內,仍有一些勢力主張對華強硬,而且,這種強硬派不止存在於五角大樓。比如,一名美國共和黨眾議員如此解讀南海事件:這是中國對奧巴馬政府的「初期考驗」,而在2001年,中國曾對剛就任的布希發起過同樣的「考驗」。我們無法期望美國國內在對華政策的所有問題上發出一致的聲音,但也要警惕,有時候,「雜音」也可能給中美關系帶來麻煩。
⑧ 新聞上的美國和5個國家想打中國是真的
那是假新聞,現在是中美僵局,大打大鬧發生的機率微乎其微,但是小打小鬧發生的機率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