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蝗蝻
擴展閱讀
今天平安很行股票價格 2025-07-12 19:22:59
000571股票行情百度 2025-07-12 18:54:08

蝗蝻

發布時間: 2021-06-14 10:34:36

A. 蝗蟲若蟲和成蟲

蝗蟲幼蟲和成蟲長得很像,叫蝗蝻,蝗蟲一生會經歷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是不完全變態

B. 蝗蟲類是什麼

蝗蟲種類很多,全世界已知1萬種以上,我國已知800多種。在我國發生的飛蝗有3個亞種: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農業上造成災害的主要是東亞飛蝗。此外,土蝗在局部地區時有發生,對農作物及牧草造成一定為害。蝗蟲俗稱螞蚱、蚱蜢。屬直翅目,蝗蟲科。

(一)東亞飛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

東亞飛蝗分布最廣,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約北緯42°以南的平原地區。南部在北緯26°附近,約止於東經100°附近。蝗蟲是1種雜食性害蟲,不僅能為害禾本科作物、雜草,在飢餓時,也取食大豆、白菜、向日葵和棉花等。我國早在2600多年前就有蝗災的記載,每二三年就有1次大發生,為害猖獗。新中國成立之前,如1929年、1933年和1938年,蝗蟲特大發生,曾蔓延到9個省、1個市、265個縣。

新中國成立後,加強了治蝗工作,通過普及推廣葯劑防治措施,基本控制了蝗害。同時加強了對蝗蟲生態和綜合治理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大范圍、大面積實行飛機治蝗後,能及時有效地控制為害。

為害狀

飛蝗的成蟲、若蟲(蝻)均咬食植物的葉和莖。大發生時可將作物吃成光稈,尤其成群遷飛為害時,常把莊稼吃得1棵不留,甚至糊窗紙也能吃盡。

形態特徵

成蟲雄蟲體長32.4~48.1毫米;雌38.6~52.8毫米。雄蟲前翅長34~43.8毫米;雌44.5~55.9毫米。後足股節內側下隆線與下隆線之間,在其全長近1/2處非為黑色或不明顯。後足股節長:雄19.2~28.2毫米;雌22.0~30.0毫米。體色通常為綠色或黃褐色,常因群居、散居類型和環境不同而異。顏面垂直,復眼卵形,其前下方常有暗色斑紋1條。口器咀嚼式,上顎青藍色。前翅狹長,褐色,具光澤,長度常超過後足脛節的中部,其上有暗色斑紋,沿外緣具刺10~11個;後翅無色或淡黃色,透明。卵圓柱形,稍彎曲,一端較尖,另一端稍圓,黃色,卵殼潤滑,卵粒長6~7毫米,直徑1.5毫米。卵塊長45~67毫米,也呈圓柱形,稍彎曲,上端略細,上部1/5或更長部分為海綿狀膠質物,其下部藏卵粒,卵粒間也有膠質粘附著。卵粒排列整齊,微斜成4行,每塊卵一般50~80粒,個別多達200粒左右。若蟲又稱蝗蝻或跳蝻,蛻皮5次才變為成蟲,故有5個齡期。初孵時呈肉色,隨群、散居型、齡期及環境變化而變顏色(表2-14)。

表2-16 4種土蝗成蟲和卵的形態特徵比較(續)-1

種類 蟲態 短星翅蝗 笨 蝗 大墊尖翅蝗 黑條小車蝗 卵塊呈紅色或 卵塊長 卵塊呈圓柱 卵呈曲膝狀,姜黃色,長 12.0~15.0 毫 形,長34.0~ 膠質部與卵室部 25.0 ~41.0 毫 米,直徑6.0~ 37.0毫米,膠 分相連處微細,米,直徑4.5~ 10.0毫米,卵 質部中部直徑平 形成鈍角。卵塊 7.0毫米,卵粒 粒在卵囊內呈平 均3.4毫米,卵 長28.0~40.0毫 在卵囊內4粒1 行直立排列,卵 塊寬處直徑平均 米,直徑4.0~ 卵 排,呈放射狀排 粒長8毫米,直 4.1毫米,卵粒 6.0毫米,含卵 列,卵粒長約 徑2毫米,卵粒 呈有規則排列,9~25粒。不整齊 5.6毫米,直徑 末端有兩道縊 斜排成3~4行,排列成3~4行。1.25毫米,具 痕,呈帽狀,每 卵粒平均長4.1 卵囊內膠質白色 六角網狀花紋,塊含卵8~15粒 毫米,寬0.9毫 或玫瑰色,透明 每塊卵35~56 米,每塊含卵 粒 20~38粒,平 均29粒發生特點

短星翅蝗一般1年發生1代(山東、河北部分地區可發生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在河北、山東,卵一般在5月下旬開始孵化,6月上旬為孵化盛期;7月中旬開始羽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羽化盛期;8月下旬開始產卵,9月為產卵盛期,甚至11月上旬尚能見到產卵。第二代在9月上中旬產卵,末期可延至11月。短星翅蝗無論蝗蝻還是成蟲,皆善跳躍,成蟲不善飛翔,除在植株上取食外,常喜在地面活動。

笨蝗每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在河北、山東、河南等地於4月上旬孵化。由孵化到成蟲,需1個多月至2個月時間,孵化盛期在6月中旬。笨蝗一般在日出前、日落後和陰雨天以及炎熱的中午,喜躲藏在石縫或土塊、雜草下,不食不動。在晴天溫度適宜時常在乾燥、陽光充足的地段活動。由於它不能飛翔,也不善跳躍,行動遲緩,故名笨蝗。

大墊尖翅蝗在新疆和黑龍江等1年發生1代,在東部、中部等地有的年份則1年發生2代。以卵在土中越冬。1代於5月上旬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6月中、下旬交配產卵。2代於7月上旬孵化,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為成蟲,9月間交配產卵。在自然環境中,1代成蟲在荒地產卵,農田中則未查到卵,2代在農田中產卵也很少。

黑條小車蝗在新疆1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5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不同海拔高度能見到羽化成蟲;7月至8月交配產卵。跳蝻有趨溫、趨光和聚集習性,多數聚集在植株上。成蟲羽化7~13天後交配,6~9天後產卵。雌蟲產卵時,周圍常有許多雄蟲。雌蟲產卵後雌雄立即進行交配。

防治方法

參照東亞飛蝗的防治。

(郭向東)

棉花病害

C. 蝗蟲的外形是什麼樣子它有什麼生活習慣

一、外形是:

口器堅硬,前翅狹窄而堅韌,蓋在後翅上,後翅很薄,適於飛行,後肢很發達,善於跳躍。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農業害蟲。

蝗蟲後腿發達,用後腿可以跳比身體長數十倍的距離。為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和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後翅為半透明。一些種類的蝗蟲翅膀退化變小,一些種類如菱蝗已喪失飛行能力。

體色有綠色和褐色,與種類無關;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蝗蟲口大、下巴發達,以植物葉片為食,蝗蟲喜食蘆葦、稗、白茅、垂盆草及蒿類植物,蝦須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蟲種類是雜食性,也吃昆蟲屍體,甚至連同類的屍體都吃。

二、習性

1、食性和取食為害方式

成蟲與蝗蝻的食性相同,均為植食性,而且成蟲期補充營養強烈,約佔一生總食量的75%以上。它們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葉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將大面積植物的葉片和花蕾食光,造成農林牧業重大經濟損失。

有些種類為寡食性害蟲,如東亞飛蝗,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種類為多食性,如大墊尖翅蝗等。當季節乾旱時,它們更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經充分消化即排泄出體外,以便從中獲得大量水分,供給生理代謝需要,從而增加了對作物的危害程度。

2、活動習性

成蟲與蝗蝻都是夜伏晝出,無明顯趨光性。

當飛蝗蝻密度大時,由於相互感覺而形成條件反射,加劇活動,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靜伏、擁擠,然後向某一方向跳躍群遷。

3、產卵習性

成蟲產卵前期較長,一般為10~30天,多次交配,分批次產卵。雌成蟲將卵聚產在土下。

(3)蝗蝻擴展閱讀

價值

1、研究價值

蝗蟲(Locust)是一種世界性的農業害蟲。它們危害的特點在於周期性的種群大爆發,並能長距離遷飛。多年研究表明,蝗蟲從散居個體轉變成喜歡群體生活的個體,是飛蝗形成大規模群體、長距離遷飛和成災的生物學基礎。

近些年來,有關蝗蟲型變機制的認識,在不斷加深。尤其是在飛蝗型變的分子調控機制方面,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研究組從2004年利用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生物信息學以及基因操作等方法,揭示了飛蝗型變中行為調控的分子機理,勾勒出調控蝗蟲型變的分子調控網路。

理解蝗蟲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間轉變的機制,有助於蝗災可持續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開發。

2、食療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類餐桌上已由雞鴨魚肉等傳統型轉為綠色野味型,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在香港等地具有「飛蝦」的美稱,是各國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國還舉行「昆蟲宴」招待貴賓,其中就有蝗蟲。

隨之而來的有些國家和地區都相應的興起昆蟲食品。用昆蟲做菜,或製成罐頭、餅干、雪糕等食品,十分暢銷。

蝗科昆蟲中華稻蝗、飛蝗等的蟲體。又稱為蚱蜢。分布於中國華北、華東、中南和四川、陝西、甘肅、台灣等地區。獲得後去翅、足,洗凈,用沸水燙死後食用,含有高蛋白,是最理想的食品。

D. 螞蚱的特徵

螞蚱的特徵:全身通常為綠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 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癒合不能活動。腳發達,尤其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

螞蚱,植食性昆蟲,具咀嚼式口器。觸角呈短鞭狀,擁有強而有力的後腿,可利用彈跳來避開天敵。體色有綠色和褐色,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

螞蚱為葯食兩用昆蟲,卵生,屬昆蟲綱直翅目,蝗總科。據統計,蝗總科共有859種螞蚱。雌雄異體,自然交配,卵生,自然條件下1年繁殖2代,即夏蝗和秋蝗。

(4)蝗蝻擴展閱讀:

螞蚱價值

螞蚱又名蝗蟲,它不僅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磷鐵鋅錳等元素,還是治病良葯,能治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熱平喘等,集食用、葯用、滋補於一身,而且許多大型飼料廠家都需螞蚌干品磨粉做動物飼料添加劑。

螞蚱含豐富的甲殼素,營養專家研究認為:甲殼素被譽為繼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之後的人體第六大生命要素,甲殼素可升高體液的PH值,改善體內酸性環境。

可清除人體自由基,抑制過氧化物對人體組織細胞的損害,活化細胞,延緩衰老,能使體內毒素得以排除,達到排毒養顏的功效。因此,甲殼素被營養專家推薦為21世紀人類的最後珍寶。

E. 蝗蟲的若蟲期要怎樣管理

蝗蟲的若蟲期管理: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歡取食鮮嫩植物,此期蝗蟲非常纖弱,應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

⑵溫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時以上,濕度保持15%左右,這種條件下蝗蟲最活躍,喜食,有利於生長。

⑶三齡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時要保證棚內有充足的食物,否則影響其正常生長,還會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

⑷保持棚內干凈,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發生。

F. 蝗蟲的特徵

蝗蟲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
以東亞飛蝗為例:
成蟲:雄成蟲體長35.5~41.5毫米,雌成蟲39.5~51.2毫米。體通常為綠色或黃褐色,常因環境因素影響有所變異。顏面垂直,觸角淡黃色。前胸背板中隆線發達,從側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兩側常有暗色縱條紋。前翅狹長,常超過後足脛節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紋,群居型較深。後翅無色透明。群居型後足腿節上側有時有2個不明顯的暗色條紋,散居型常消失或不明顯。後足脛節通常橘紅色,群居型稍淡,沿外緣通常具刺10~11個。
(1)頭部:
頭部——感覺和攝食中心:頭部的主要結構有觸角、眼和口器。
觸角:1對,絲狀、分節,是感覺器官,有觸覺和嗅覺作用。
眼:蝗蟲具有1對復眼和3隻單眼。
復眼:位於頭部上部,左右兩側各1隻,較大,是由很多小眼組成,是主要的視覺器官。
單眼:位於復眼和觸角中間各1隻,還有1隻位於頭部前方中央偏上,與另兩只單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單眼僅能感光。
口器:是蝗蟲的取食器官。蝗蟲的口器由5部分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顎、下顎各2片,舌1片。上顎十分堅硬,適於咀嚼,是切斷、嚼碎植物莖葉的主要結構。
(2)胸部:
胸部——運動中心:分為前胸、中胸和後胸。
在蝗蟲的前、中、後胸各生有1對足,分別稱為前足、中足、後足。足是分節的,後足發達,適於跳躍,叫跳躍足。
在蝗蟲的中胸和後胸上各生有1對翅:前翅和後翅。前翅狹長、革質,覆蓋於後翅上,起保護作用;後翅寬大、膜質、柔軟,常折疊在前翅之下,飛行時展開,是適於飛翔的器官。
(3)腹部:
腹部:蝗蟲的腹部由11個體節構成。
①在蝗蟲腹部第一節的兩側,各有1個半月形的薄膜,這是蝗蟲的聽覺器官。
②在蝗蟲中胸、後胸和腹部第一節到第八節兩側相對應的位置上各有1個小孔,這小孔叫氣門,共有10對。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氣體交換是通過氣管與組織細胞完成的。
卵塊及卵:卵塊黃褐色,長筒形,長45~61毫米,中間略彎,上部略細,上部1/5部分為海綿狀膠質,不含卵粒,其下部藏卵粒,卵粒間有膠質黏附。每塊一般含卵50~80粒,最多可有200粒,呈斜排列,四行。卵粒呈圓錐形,稍彎曲,長6.5毫米,寬1.6毫米。
若蟲(蝗蝻):共5齡。5齡蝗蝻體長26~46毫米。觸角24~25節。前胸背板後緣向後延伸蓋住中、後胸背面,前翅芽長達腹部第4、5節,前翅芽狹長並為後翅芽所掩蓋,翅尖指向後方。

G. 蝗蟲是什麼

蝗蟲是節肢動物,是昆蟲。
蝗蟲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中一萬余種昆蟲的統稱。
蝗蟲是漸變態(不完全變態)昆蟲,生殖發育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
蝗蟲後肢發達,能彈跳。
對人類的種植業而言,蝗蟲是著名的害蟲。
資料參閱:http://ke..com/view/41292.htm

H. 蝗蝻齡期的劃分 急急急 就有這些分了 在線等

一般為5齡,部分種類為4或6齡,蚱總科有的蝻可達7齡。有些種類的雌性較雄性者多1齡。蝗蝻在發育過程中,不同齡期除身體不斷增長外,有些形態特徵差別也較大。其一,觸角節數隨齡期的增長而增多。其二,翅芽隨齡期的增長而從小逐漸增大,而且通常在低齡期幼蝻的翅芽尖向下,後最2個高齡期蝻的前、後翅芽向上翻折,後翅在外掩蓋著前翅,需到羽化為成蟲時才改變過來,由此可以區別低齡、高齡和成蟲期。其三,前胸背板的大小與形狀不同。

I. 螞蚱的學名叫什麼

蝗蟲

蝗蟲,俗稱「螞蚱」,屬直翅目,包括蚱總、蜢總科、蝗總科的種類,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蝗蟲主要包括飛蝗和土蝗。

在我國飛蝗有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3種,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范圍最廣,為害最嚴重,是造成我國蝗災的最主要飛蝗種類,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農業害蟲。

(9)蝗蝻擴展閱讀:

為害特點

成蟲及若蟲食葉,影響作物生長發育,降低農作物商品價值。

防治方法

1,在發生嚴重蝗災地區,在秋、春季鏟除田埂、地邊5cm以上的土及雜草,把卵塊暴露在地面曬干或凍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蓋土厚度,使孵化後的蝗蝻不能出土。

2,在測報基礎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為害雙子葉雜草且擴散能力極弱的特點,每667m2
噴撒敵馬粉劑1.5—2kg,也可用20%速滅殺丁乳油15ml,對水400kg噴霧。

3,保護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蠅等天敵進行生物防治。

J. 蝗蟲的害處

蝗蟲食物范圍廣,可取食小麥、水稻、穀子、玉米、豆類、煙草、蘆葦、蔬菜、果樹、林木及雜草的葉子、嫩莖、花蕾和嫩果等,將葉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大發生時可將作物食成光桿或全部吃凈,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蝗蟲為植食性,而且成蟲期補充營養強烈,約佔一生總食量的75%以上。它們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葉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將大面積植物的葉片和花蕾食光,造成農林牧業重大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