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頭部反射區按摩保健法
擴展閱讀
股票配資平台黑幕 2025-07-16 18:06:19

頭部反射區按摩保健法

發布時間: 2021-06-16 11:51:20

『壹』 如何進行按摩保健訓練

按摩是我國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傳統保健治療方法。按摩的手法有推、擦、揉、拿、按、叩、擊、抓、拍打、捶打、指揉、點按、掌揉等多種手法,也可用手拿健身器材對機體的部位、穴位進行按摩或拍打。主動按摩,即自我按摩,是自己用雙手對機體進行按摩的一種主動運動。

1.按摩的保健作用1.促進血液循環因為皮膚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可容納人體的五分之一的血液。但在通常情況下,多數皮膚毛細血管都處於關閉狀態,血液量少。按摩直接的作用能促進皮膚毛細血管的開放,從而促進了血液循環,使氧氣和營養物質能充分滋養皮膚,同時促進了皮膚組織中廢物的排放。

2.改善皮膚的呼吸按摩作用有利於皮脂腺與汗腺的分泌,改善了皮膚的呼吸與排泄廢物作用,對皮膚起到了潤滑和保護的作用。

3.美容健膚作用按摩能夠刺激皮下彈性纖維組織,增進肌肉的張力和彈性,從而可防止肌肉萎縮和皺紋的發生;按摩並能減少皮下過多的脂肪,保護皮下脂肪層正常厚度。

4.疏通經絡、舒筋活血的作用中醫認為,經絡內與臟腑組織,外與皮膚、肌肉、關節相連。現代有學者研究證實,經絡是一種特殊的液晶物質,它在人體內以體液的形式存在於肌肉、骨骼、皮膚及內臟等組織的一種間隙通道之中。按摩身體的皮膚、關節、肌肉便可使全身或局部的經絡疏通、氣血運行,使機體趨於相對的平衡和保持協調。按摩可治療因經絡阻塞而導致的痛疼疾病。

5.強壯筋骨的作用因為按摩可使血流暢通、經絡運行,便可促進肌肉和骨骼的正常代謝,使肌肉和骨骼得到充分的滋養,故筋強骨健。

6.扶正祛邪,增強免疫作用按摩的上述作用綜合起來,便可起到增強人體的自身修復和調整的能力,起到扶正祛邪、增強免疫的功能。

2.常用的保健按摩部位1.頭部按摩用雙手指微屈,從前發際處梳向後發際處,亦可用梳子代替,每天干梳兩次,一次以兩分鍾梳一百次為宜,也可稍加長時間或回數。因為頭部神經的特殊性,按摩梳頭時對頭部神經的刺激,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提高大腦的攝氧量,延緩腦細胞衰老,所以頭部按摩有益於大腦皮質功能的調節。有益智醒腦、增強記憶、止痛除煩、抗衰老、防脫發的功效。

2.面部按摩面部按摩亦稱乾洗臉。將兩手摩擦生熱後,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帶動其他手指與手掌,擦到額部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反復有節奏地進行,可按摩數十次。按摩時也可利用有營養的美容品作按摩介質,其效果更好。因面部毛細血管較多,按摩後,可促使其循環,又因按摩可增進面部的彈性,所以面部按摩後會使面部皮膚紅潤光澤,有彈性,並可增強面部抵抗刺激的能力。

3.雙耳按摩用雙手做拉雙耳、掃雙耳、彈雙耳、揪雙耳的運動,稱作雙耳按摩。中醫理論認為腎開竅於耳,耳是腎之外竅,所以常稱作雙耳按摩,能夠通過經絡的傳導,增強腎的功能,從而起到聰耳健腦的功效。

4.頸部按摩先用雙手做頸部兩側的偏抹按摩十遍,再用雙手的虎口輪流作頸喉部的正抹按摩數十遍。因人的頸部有甲狀腺、甲狀旁腺。按摩頸部便可促進甲狀腺與甲狀旁腺的基礎代謝,調節鈣磷代謝從而起到防病和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5.胸部按摩雙手自然彎曲,用手指尖有節奏地叩擊前胸(上至頸部,下至心窩部)約2分鍾,也可用雙手掌揉拍前胸150次左右。因胸部有胸腺,人進入青春期後,胸腺就會慢慢萎縮,而胸腺主宰著人體的免疫系統,中老年人倘若能經常作胸部的按摩,就可刺激,激活胸腺的功能,有助於增進人的免疫功能與抗病能力。再則胸部按摩,還可提高心臟功能,改善心臟的血流循環,可防止胸悶、心悸、心絞痛、冠心病。胸部按摩能增強肺功能,提高肺活量,對防治肺氣腫、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有一定的作用。

6.腹部按摩取站、坐、卧姿均可,先用右手掌按在肚臍處,然後以肚臍為圓心,活動手掌用暗勁以順時針方向作繞臍劃圈按揉,慢慢擴大到肚腹的邊緣;然後,換左手,用同樣的方法,用暗勁以逆時針方向作繞臍劃圈按揉。按揉的速度以每分鍾約100次左右為宜。按摩時間以臍腹部有微熱感為宣。腹部按摩最好安排在睡前和早晨起床為宜。凡患有內臟腫瘤,急性腹痛、內臟出血及女性妊娠期、月經期均忌做腹部按摩。剛吃飽飯也不宜按摩,如有便意,可先排大小便後再按摩。

中醫理論認為,腹部按摩,可增強脾胃消化吸收飲食精華的功能,加強生化氣血的作用,又可活血導滯,促使全身經脈氣血的運行。現代醫學認為,腹部按摩,可牽動腹內臟器和腹壁肌,促進胃腸平滑肌收縮,加強腹部血液循環,使胃腸蠕動加強,促進胃液、膽液、小腸液的分泌,增強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高肝臟對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及解毒作用。因此,揉腹按摩對防治胃腸道疾病有良好的效果,對提高機體免疫力、強壯體質、促進消除腹壁脂肪也有獨到之處。

7.背部按摩可手拿健身錘、健身袋做背部的叩擊;也可用雙手反向背部各抓熱毛巾的一頭,分別做上下、左右的拽拉以按摩背部;還能夠用背做撞樹運動。背部按摩,用手拿熱毛巾做背部的摩擦為最好,因為通過摩擦和水溫刺激,熱氣使背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淋巴液的迴流量增加,對血液循環和體液的再分配發生良好的影響;操作時手臂不停,也是一種全身運動,對心肺功能都有好處。擦背的時間可從三分鍾開始,適應以後慢慢延長到十幾分鍾,以擦得背部皮膚發熱、發潮紅為度。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背部脊柱是督脈所在,通過按摩背部,可使督脈得到一定的調整鍛煉,可振奮全身之陽氣。再則脊柱兩側有很多治病強身的俞穴,這些俞穴受到按摩刺激後,會使與穴位相聯系的各個器官功能得到強化,會對祛病強身有一定的功效。

現代醫學也證明,人體背部有豐富的脊柱神經,它們起著支配人體運動及心血管和內臟活動的作用。當受到按摩運動時,可刺激皮膚及皮下組織,促進血液循環,並通過神經系統的傳導,增強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功能。日本東京大學副校長小野教授的研究指出:背部皮下大量體細胞具有很強的免疫功能,但這些細胞平時總處於一種抑制休眠狀態,當用毛巾擦皮膚時受到刺激的組織細胞,就會活動起來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中,並能進一步發展成網狀細胞,這就加強了人體的免疫功能,收到殺菌和抗癌的效果。

8.足三里按摩足三里穴在外膝眼直下約四橫指,脛骨外側一橫指處。足三里按摩可用健身錘適度用力叩打兩腿足三里穴;也可用雙手指稍用力推按足三里穴,每次約2~3分鍾,每天至少兩次。足三里穴是全身保健強壯要穴,有「長壽穴」之稱,被歷代中醫針灸家、養生家所看重。因為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合有匯合之義,常按摩足三里穴,能夠充分調動全身經絡之氣,推動胃經的氣血運行,以起到扶正培元,祛病健身的效果。中醫針灸大夫常取針灸足三里來治療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瀉泄等腸胃疾病;還常用來治療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頭痛、頭暈、鼻炎等病;還常用來強壯身體預防傳染病。

9.小腿肚按摩取合適的坐姿,先抬起左腿,放在一物體上,然後用雙手稍用力揪抓、擠壓小腿肚;然後,換右腿在同樣的揪抓、擠壓運動。也可用雙手輪換拍打左右小腿肚。可每天早晚各練1遍,每次以出現小腿肚有麻、脹、熱為最好。因腿部有人體六條經絡,通過對小腿肚的擠壓和拍打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環,促使下肢的血液迴流到心臟和大腦,緩解身體供血不足的狀況,並有擴張血管、減少血液的黏稠度、降低血壓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按摩小腿肚對高血壓、低血壓、偏頭痛、神經衰弱、面部神經麻痹、冠心病、早搏、心律不齊、關節炎、一些胃腸病、婦科病有防治作用,並有延緩腿部過早衰老和強壯作用。

10.湧泉穴按摩湧泉穴位於腳掌前端凹陷處,洗腳後用手輪流搓兩腳的湧泉穴,即為湧泉按摩。每次搓至100次至200次為好。中醫經典文獻《靈樞·本輸》說:「湧泉屬足少陰腎經,腎出於湧泉。」意思是說,湧泉穴是腎經的起點,腎經之精氣,經絡之氣,將從這里如泉水一樣地湧出。洗浴後經常做湧泉穴按摩,能夠補腎益精、聰耳明目、延緩衰老,還可引導腎臟虛火及上身濁氣下降,對治療腎水虧虛、虛火上炎之頭痛、高血壓、失眠,口渴、咽乾等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現代醫學認為:腳底布滿了與全身各器官相關聯的反射區,但因為腳部離心臟最遠,是全身氣血運行最薄弱的環節,按摩湧泉穴後,腳底的反射神經的功能增強,對促使全身血液循環增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腳被視為人體「第二心臟」,腳底的保健按摩是增強體質、防治心腦血管病的有效措施之一。3.保健按摩的留心事項①保健按摩應持之以恆,做到生活化、規律化,以形成有益的生理反射作用。

②應在平靜、愉悅、專心致志的心態下進行,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保健按摩可因人而異,有些人可做從頭至腳的全身按摩,通常需用時20~30分鍾。有些人也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病情單做局部按摩,但每項局部按摩每次應很多於2分鍾。

④做按摩時,最好能自己做主動按摩,不要讓別人代替,因為每次的主動按摩都促使了手與上肢的活動,手的活動與上肢的活動也有特定的保健功效。

⑤凡患有惡性腫瘤、膿毒血症及傳染性皮膚病的患者,在病情嚴重時均不宜做保健按摩。

⑥最好能與一個或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常進行保健按摩的操作交流和心得交流,以提高保健按摩的保健祛病效果與興趣。

『貳』 頭療的做法

頭療的方法主要有按摩、梳頭、刮痧和梅花針。

頭部按摩是指以手按壓頭部反射區,以特定的手法來刺激該反射區,達到調整人體陰陽平衡、活血化瘀疏通經脈的功效。通過對頭皮末梢神經等組織進行刺激,從而對中樞神經發生作用,達到調整內臟功能,促進集體血液循環,增強機體代謝的目的。

頭部刮痧就是用刮痧板在頭部幾條經絡上反復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對頭部毛囊以及通過反射區所對應的臟腑,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祛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梅花針扣刺,該療法已有一千年的歷史了。在《靈樞經》里「毛刺」「揚刺」的描述跟梅花針治療有許多相似之處。梅花針是祖國針灸醫學遺產的一部分,對於很多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該針因其「發之形如五朵梅花,故名」梅花針為叢針淺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針淺刺頭部病灶部位和穴位的一種針刺方法,通過對病灶部位的敲擊針刺,打開頭部的表皮層,使葯物易於滲透至真皮層,以最大限度地發...

『叄』 頭療的原理

頭部反射區按摩法是指在頭部,主要是頭發覆蓋的反射區、頭針穴線及頭部腧穴等部位上,進行手法按摩或藉助按摩工具對這些部位加以刺激,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目的一種方法。它是筆者在認真探究頭針治療穴線與大腦皮質在頭腦投影區域關系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以大腦皮質功能的結合中醫學的骯臟經絡理論而確定頭部的反射區,通過對反射區進行按摩等刺激,可以起到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的治療保健作用。

『肆』 面部反射區療法的宜忌是什麼

我們知道,頭部是人體的司令部,對人體的健康來說非常關鍵,再加上頭部反射區相對又非常敏感,因此有一些疾病不能通過面部反射區來治療,否則可能就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下面,我們就把哪些病適合面部反射區治療,哪些病不適合面部反射區治療告訴大家,希望大家能夠認識到利害關系,不要盲目施治。
1.適合頭部反射區治療的疾病(1)疼痛性疾病疼痛性疾病如神經性疼痛,包括血管性頭痛、高血壓性頭痛、神經衰弱性頭痛以及三又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皰疹後神經痛、閉孔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創傷性疼痛,包括扭傷、挫傷、落枕、骨折、分娩性疼痛及各種手術後疼痛。炎症性疼痛,包括中耳炎、牙周炎、膽囊炎、闌尾炎、腫瘤壓迫神經所致的疼痛。多種絞痛,包括結石引起的膽絞痛與腎絞痛、腸絞痛(屬功能性的)等。
(2)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如神經衰弱、性功能紊亂、多汗症、腸胃功能紊亂、癱症、功能性心律失常、心膽綜合征等。
(3)代謝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過敏性疾病。
2.不適合面部反射區治療的疾病(1)嚴重心臟病患者不宜使用。如需採用,手法要輕,防止強刺激。
(2)面部穴點處如有紅腫、瘡癤或潰瘍、外傷時,暫不宜按摩。
(3)孕婦在懷孕40天至3個月間不宜按摩,以免引起流產,特別是子宮等穴,要減小刺激強度。
(4)如患有出血性疾病或有高熱、心衰等病患者,宜慎用面部全息按摩療法。

『伍』 為什麼要做頭療

堅持頭療,可使督脈、磅胰經等循行於頭部的經給氣血通暢.活躍大腦的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供血量,促進神經系統的興奮、起到清腦提神、強身健體、烏秀發、改善面色的作用。

頭部的局部按摩可防治失眠、頭痛、精神不振、眩暈頭昏、失眠多夢、耳嗚、神經衰弱、脫發白發、面色晦暗等:頭部的整體按摩可防治肢體癱瘓麻木、耳聾失語、高血壓、面神經麻痹等。

頭部反射區按摩法是指在頭部,主要是頭發覆蓋的反射區、頭針穴線及頭部腧穴等部位上,進行手法按摩或藉助按摩工具對這些部位加以刺激,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目的一種方法。

『陸』 面部反射區療法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面部是我們人體的一個全息胚,經常對面部進行按摩,不僅可以使我們的面部皮膚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強,面部溫度升高,使皮膚有效地吸收養分,從而讓皮膚光滑紅潤,減少皺紋,而且對我們整個的身體健康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下面針對面部不同的部位,給大家介紹5種面部按摩的方法:
(1)嘴部按摩。端坐,兩手五指分開,掌心相對,兩對大拇指按下頜處。用兩手食指從人中處開始向兩側輕輕推摩至大拇指處,然後,又用食指從下巴處正中開始向兩側輕輕推摩做4個8拍。
(2)鼻部按摩。兩手指按於兩眼內角處,自上而下沿著鼻翼兩側向下輕輕推摩,做4個8拍。
(3)眼部按摩。端坐,兩手掌心相對,大拇指按於兩側太陽穴;反過來用兩手食指從內眼角處開始,沿著眼眶向兩側輕輕刮摩至太陽穴,做4個8拍。
(4)額部按摩。端坐,兩手掌心相對,大拇指按於太陽穴,兩手其他手指位於前額正中,手指從前額正中開始,分別向左右輕輕推摩至太陽穴,並用兩手食指在太陽穴輕輕按摩4次。如此反復做4個8拍。
(5)面部按摩。端坐,兩手掌心相對,大拇指位於下頜處,兩手中指位於鼻翼兩側。兩手中指向上推摩至前額正中,隨後,向兩側推摩至太陽穴,用兩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別沿著自己的臉向下輕輕推摩至下頜處,共做8個8拍。
另外,按摩面部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按摩前應把手清洗干凈,將指甲修齊。冬季按摩時,手溫不能低於面部溫度。
(2)按摩時應順著肌肉紋路的方向。
(3)當按摩部位的皮膚出現損傷時,應暫停按摩。
(4)人處於飢餓狀態時,不宜按摩。

『柒』 能介紹下頭部按摩和腳部按摩的方法和功效么

按摩腳底增強抵抗力
俗話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是人類相當重要的器官,雙腳承擔著身體的全部重量,每日來去奔波,可謂勞苦功高。同時,腳與人體整體健康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腳部神經異常豐富

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按摩科主治醫師陳紅大夫告訴記者,人一生當中兩只腳承受的總重量累計可達2000萬噸,走過的距離相當於繞赤道四圈。從解剖學上看,腳的解剖結構非常復雜,腳周圍的末梢神經異常豐富,兩只腳共有52塊骨頭,占人體全部骨骼的1/4多。從中醫經絡角度講,人體共有12條正經,其中足部就有6條,而經絡是運送人體內精華物質的通道,相當於公路運輸中的國道主幹線,因此腳的生理特點決定了腳在人體組織中的重要性,雙腳的健康與人體的整體健康息息相關。按照中醫理論,人的腳趾代表著人的頭部,腳掌代表人的胸腔,腳心代表腹腔,腳跟代表盆腔,腳內側代表脊柱,對腳部某一部位的按摩將會對身體的相應部分起到保健作用。

在季節變換時,人體的抵抗力會下降,尤其是在冬季,人們患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疾病的機會增多,經常按摩足部相應的反射區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肌體抵抗力。據專家測算,在進行腳部按摩前,腳部血液流速一般是12毫米/秒,而按摩後會增加到24—25毫米/秒。如今正值數九寒冬,長時間行走在戶外,人們往往感到腳底發涼,這是因為腳是人體中離心臟最遠的器官,血液流經的路途很長,腳部的血液循環相對較差,而簡單的足部按摩則可有效地改善腳部的血液循環。

有的人不宜做足底按摩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很多人開始關注腳部保健,但是陳紅大夫提醒大家,盡管足底按摩的功效的確很好,可並非所有人都適宜做足底按摩。

首先,活動性出血患者,比如急性腦出血、消化道出血患者最好不要進行足底按摩,因為按摩之後,人體血液循環加速,很容易導致大出血。其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也不宜進行足底按摩,心肌梗塞病人心臟的局部組織承受能力差,血流加快容易使心肌梗塞加劇。陳紅大夫也不主張女性在月經期、妊娠期間進行足底按摩,因為這樣會增加行經量,或引起孕婦流產。而腳部皮膚病患者、腳部燙傷患者都不該做足底按摩,受創傷部位本身抗菌能力就弱,足底按摩可能會加劇病情或導致感染。此外,高血壓患者和嚴重骨質疏鬆患者也不宜進行足底按摩。

自己也能做足部保健

陳紅大夫告訴記者,盡管近年來足部保健的概念在國內逐漸興起,但還是有很多人對此不是十分了解,總認為只有到足部保健機構或醫院按摩才能起到作用。其實足部按摩並不復雜,人們在家中完全可以進行自我足部保健。即便是簡單地用手指隨便推壓揉搓腳部,只要堅持不懈,也可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另一種簡單的足部保健方法就是用熱水泡腳,如果水中再加入當歸、川雄等一些可以活血的中葯,以及透骨草、穿山甲等一些促進皮膚吸收的中葯,效果會更佳。此外,陳紅大夫提醒人們,在進行自我足部保健時不要只按摩足底,忽視跟腱和踝關節,因為跟腱每日活動量較大,而踝關節則由於解剖學特點容易內翻扭傷,常對這兩個部位進行按摩應該成為足部保健的重要內容。

陳紅大夫認為每晚睡覺之前是做足底按摩的最佳時間,按摩後,可以讓人解乏安神,提高睡眠質量。

按摩並非越疼越好

進行足部按摩時,人們往往有一個認識誤區,那就是腳被捏得越疼,效果就越好。其實這是錯誤的,陳紅大夫說,揉腳的效果和疼不疼沒有直接的聯系,足療效果的好壞取決於按摩師的手法而不是手勁,因此人們在選擇足療機構時要根據其規模、衛生程度等來綜合評定,盡量選擇正規的足療機構和醫院。

目前社會上一些足療機構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過分誇大了足療的作用,宣揚通過足底按摩就可以包治百病。陳紅大夫表示,這種看法是大錯特錯的,足底按摩的主要作用是解除疲勞,協助治療,足底按摩師的手代替不了精密醫學儀器的檢查,不可能僅僅通過腳就能確診人體其他部位的疾病,當然僅僅通過腳部保健也不能夠治癒其他部位的病症。

頭部的血液循環不良時,會產生脫發的現象。欲防止脫發的毛病,須將發根部分保持清潔,洗發精須使用弱酸性的洗發劑(勿用過量)洗干凈,潤絲完後,再撩一點水,使毛根收縮。平常則需塗抹發乳或養發油在頭皮上,予以按摩和刺激。

5:治療脫發的食物

攝取過多的糖分及鹽分或動物性脂肪,有害於血液的循環。這種人應多喝生水或多吃蔬菜。含有豐富鐵質的食品,瘦肉、雞蛋的蛋白、菠菜、包心菜、芹菜、水果等等都是最佳的治療食物。脫發或禿頭的人,頭皮都已硬化。上述的食物有助於軟化頭皮

『捌』 激發反射區潛能的療法是什麼

一般來說,全息反射區的手法與我們的經絡按摩類似,只不過比它更簡便一些,共分為按、揉、推、刮4種手法。我們知道,反射區不像穴位那麼小,也不像經絡那麼長,它是一小塊,比如子宮的反射區,就是內踝里側一片梨形的區域。不過,也有特別的,如小腦腦干反射區,就是大腳趾內側的一個點,跟穴位差不多。那麼,在具體治療的時候,區域比較大的,比如足底或者面部的反射區,我們就可以用大拇指去按揉,或者用手掌去推刮。然而,如果是區域比較小的,如手部的反射區,用手掌和大拇指按揉可能就不太方便,那就直接用手指的指肚來點按。而如果是更加小的,如耳部反射區,它總共就那麼一塊,那麼就可以藉助米粒來按揉,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採用傳統中醫使用的王不留行籽。
那麼,我們怎麼來判斷身體是不是有問題呢?其實很簡單,用以上4種按摩手法就可以判斷出反射區是不是酸痛或有疙瘩,從而可以判斷其所對應的器官是不是有毛病。一般作為平時的保健或者針對比較輕的病,都可以用這個四位一體基礎法來做,不要太死板,怎麼方便怎麼快就怎麼來。這個方法非常有效,也比較容易堅持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手法都是起到一個以指代針的作用,即用按摩來代替針灸,雖然針沒有進去,但是那個力度進去了,或者說那種治療效果進去了。可以說是殊途同歸,都達到了一個調節的目的。
不過,雖然以指代針非常方便,但時間長了就會感覺非常累,不信你看那些按摩師傅的手指大部分都是變形的。這時候,我們可以選擇使用按摩棒,相對來說它比手指頭更省力,還更准確。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以石代針」,也就是用砭石作為工具。
砭石是中醫的兩大醫療器械之一。中醫認為,砭石有安神、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用現代醫學手段檢測,砭石可以發出許多對人體有益的遠紅外射線和超聲波脈沖,促進微循環、調理新陳代謝,相當於遠紅外治療儀加對聲波治療儀。
當然,我們這里說的只是4種反射區按摩的最基本的手法,而對於不同部位的反射區按摩,還應相應地採用一些其他手法,下文將會詳細介紹這些方法。手到病自除,了解手部反射區全息圖手是人體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顯示著人體氣血的枯榮、正邪交爭的消長、疾病演變過程中的預後判斷等。在中醫理論中,對雙手非常重視,並做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手部是獨立的全息胚,人體的各臟腑器官、四肢孔竅在手部均有其對應的部位。當臟腑器官出現病理改變時,手部的同名全息穴區也會出現氣色形態的相應改變。手部全息按摩法,是通過對手部的臟腑器官全息穴區,施以特定的、有效的按摩刺激以疏通局部氣血,調整臟腑虛實,達到治病防病、養生、健體目的的方法。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手部相對應人體各個器官的反射區分別在什麼部位:
(1)心臟區:在拇指根橫紋下部。主治各種心血管疾病等。
(2)肝臟區:在掌側拇指與掌相交的上部。主治肝膽疾病。
(3)脾臟區:在小魚際中上部。主治皮膚病、脾胃疾病。
(4)肺臟區:在環指(無名指)近指關節內側,環指下橫紋下為左胸肺部,小指根下橫紋下為右胸肺部。主治肺部疾病,如肺炎、氣管炎、支氣管炎。
(5)腎臟區:位於中指橫紋至腕部橫紋連線之下部。主治腎病、生殖系統疾病。
(6)胃區:位於中指橫紋至腕橫紋連線之中部,掌心位置。主治胃炎、胃神經官能症。
(7)食道區:位於中指橫紋至腕橫紋連線之中部,胃反射區之下。主治食道炎等。
(8)膈肌區:位於中指橫紋至腕橫紋連線之中部,食道之下。主治膈肌疾病。
(9)膽囊區:位於次指橫紋至腕橫紋連線之中部,掌心偏右。主治膽囊炎、膽結石。
(10)胰腺區:位於中指橫紋至腕橫紋連線之中部偏下。主治胰腺炎。
(11)腎上腺區:位於中指橫紋至腕橫紋連線之中偏下部。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心律不齊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等。
(12)十二指腸區:位於胃部位置之下方。主治十二指腸潰瘍及小腸疾病。
(13)小腸大腸區:在中指下橫紋至腕橫紋連線中下部腎區之上。主治便秘、腹瀉等消化道疾病。
(14)闌尾區:位於腕橫紋尺側之上方。主治闌尾炎。
(15)升結腸區:位於手背側,腕橫紋尺側上部。主治消化系統疾患,如腹瀉,腹痛、腸炎、便秘等。
(16)橫結腸區:位於手背側,腕橫紋尺側上部,接升結腸的上部。主治消化系統疾患,如腹瀉、腹痛、腸炎、便秘等。
(17)降結腸區:位於手掌側,腕橫紋尺側上部,接橫結腸的下部。主治便秘、腹瀉、腹痛、腸炎等。
(18)乙狀結腸區:位於手掌側,腕橫紋尺側上部,接降結腸的下部。主治乙狀結腸及直腸疾患,如炎症、息肉、腹瀉和便秘等。
(19)膀胱區:位於手掌心腎區橈側部。主治膀胱炎、尿道炎和泌尿系結石等。
(20)生殖器區:位於手腕關節橫紋之中央上方。主治生殖系統疾病。
(21)頭區:位於中指指關節腹部,左為頭左部,右為頭右部。主治頭部疾病。
(22)眼區:位於中指根橫紋下,左為左眼,右為右眼。主治近視、遠視、花眼等眼部疾病。
(23)鼻區:在頭部反射區之下即為鼻部。主治急慢性鼻炎、鼻竇炎等上呼吸道疾病。
(24)耳區:在鼻部反射區位置之兩側,左為左耳,右為右耳。主治耳鳴、耳聾等耳部疾病。
(25)腦區:位於中指末節橫紋下,頭部反射區兩側。主治腦部疾病。
(26)口腔區:鼻部反射區位置之下部位。主治口角炎等。
(27)支氣管區:在兩肺部位之間。主治肺部及支氣管疾患,如肺炎、支氣管炎、哮喘等。
(28)頸椎區:位於大拇指末節赤白肉際內側處。主治落枕、頸項強硬酸痛、頸椎骨質增生以及因頸椎病引起的手麻、臂痛等。
(29)胸椎區:在大拇指指間關節與掌指關節之間赤白肉際內側處,頸椎位置之下。主治肩背酸痛、胸椎骨刺和其他胸椎疾患及胸腹腔內臟病症等。
(30)腰椎區:在大拇指掌指關節與腕關節橈側之間赤白肉際內側處,胸椎之下。主治枕背酸痛、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骨質增生和腰椎其他疾患及腹腔臟器病等。
(31)骶骨區:在大拇指掌指關節與腕關節橈側之間赤白肉際內側處,腰椎之下。主治骶骨骨質增生、骶骨受傷、骶髂關節傷痛、坐骨神經痛、盆腔臟器疾患等。
(32)尾骨區:在骶骨部位之下。主治坐骨神經痛、尾骨受傷後遺症和生殖系統疾患等。
(33)肩部區:在食指掌指關節橫紋橈側為左肩,小指掌指關節橫紋尺側為右肩。主治肩部疾病。
(34)肘區:位於食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橈側及小指第二指間關節橫紋尺側。主治肘關節受傷、酸痛、肘關節炎和網球肘等。
(35)腕區:位於食指末節橫紋橈側及小指末節橫紋尺側。主治腕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