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大同鼓樓
擴展閱讀
清明高速免費嗎 2025-07-23 23:34:21
股票怎麼買首到大財優配 2025-07-23 23:04:57
股票如何看凈資產 2025-07-23 23:01:49

大同鼓樓

發布時間: 2021-06-18 17:37:46

『壹』 大同鼓樓到大同火車站作什麼公交車

在鼓樓可以坐59路公交車,到鐵牛里再倒70或42路公交車就到了火車站。或者在鼓樓坐35路公交車到公交三公司下車,再步走二三百米就到了大同火車站。

『貳』 大同鼓樓電腦城搬到哪裡去了

你好,鼓樓電腦城大部分都搬到了金牛電腦城了。

『叄』 大同鼓樓小吃街在哪怎麼樣

在大同古城內鼓樓西街路北。

『肆』 大同鼓樓的歷史傳說帶給我們什麼啟迪

大同鼓樓在府治東南街南端十字心的正中,創建於明代。」
清順治,乾隆,咸豐屢加修葺。樓面闊進深各三間,東西長18.33米,南北寬14米,高約20米,底層用青石砌成四角,當中有十字穿心門洞。上兩層為磚木結構,頂樓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時晚間為「聲聞四達」報更時所用,故名「鼓樓」。舊時晨鍾暮鼓聲震古城及近郊四鄉。 鼓樓與鍾樓(已拆除)相配而建。1966年4月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伍』 鼓樓的傳說

鼓樓的傳說:

傳說鍾樓原有一口鐵鍾,但聲音不夠洪亮,於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來鑄鍾。要鑄一口銅鍾,可是3年過去,銅鍾仍然沒能鑄好。皇帝發怒了,斬了監鑄的太監,並限令80天內鑄好大鍾,否則就把全體工匠處斬。負責鑄鍾的師傅名叫華嚴,是當時有名的銅匠。

為了鑄造這口大鍾,他是耗盡了心血,可是銅鍾體積太大,難度太高,怎麼也鑄不好。眼看限期將至,華師傅念叨著:「是不是缺什麼東西呢?」華嚴的女兒華仙過來了。華仙母親早喪,小姑娘聰明伶俐,跟父親學會了不少銅匠活兒。大家都誇老銅匠養了個好閨女。

女孩兒見父親發愁,忙上前說:「爹,是不是因為火候不到?」老銅匠說:「你說的對,但是爐溫就是上不去?怎麼辦呢?」「我有辦法。」華仙胸有成竹的說。

鑄鍾的最後期限到了,朝廷監管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齊了,可爐溫仍然上不去。眼見這最後一爐銅水又要失敗,華嚴干著急,沒有辦法,只能眼睜睜的等著與大家一起受罰,那可是數十條人命啊!就在這緊要關頭,一個姑娘突然從人群里飛奔出來,正是華仙。

只見她穿一身紅襖紅褲,腳下是一雙綉花小紅鞋。她沖到爐邊,縱身跳進爐去。華嚴一把沒抓住,只抓住一隻綉花小鞋。剎那間,爐火升騰,銅水翻滾。老銅匠忍痛含淚,下令鑄鍾。工匠們一齊努力,銅鍾終於鑄成了。為了紀念這位為了鑄鍾而獻身的美麗姑娘,人們尊稱她為「鑄鍾娘娘」。

大鍾鑄好了,懸掛著鍾樓上,每當敲響之際,鍾聲洪亮而悠揚,整個兒北京城都聽得到。可是每逢風雨之夜,鍾聲卻變得凄涼悲切,老北京的人,尤其是媽媽哄孩子睡覺,都會說:「睡覺吧,鍾樓打鍾啦,鑄鍾娘娘又來要她那隻綉花鞋啦……」

後來呢,人們還為鑄鍾娘娘修了一座廟,稱為「金鍾娘娘廟」,再後來成為鑄鍾廠的爐神廟。解放前這座廟還在,人們叫它娘娘廟!

至於華嚴和鑄鍾廠呢?歷史上也確有其事,鑄鍾廠舊址就在現在的舊鼓樓大街西側,據《日下舊聞考》記載,原先就叫華嚴鍾廠,著名的永樂大鍾,就是在這鑄造的,這口大鍾現在懸掛於覺生寺,也就是大鍾寺,人們管這口鍾呢,就叫華嚴鍾,而且鑄鍾廠這個地名兒也保留下來了,就是現在西城區鼓樓大街、鑄鍾廠胡同,現在叫鑄鍾胡同!

(5)大同鼓樓擴展閱讀:

大同鼓樓位於南街(永泰街)中段。屬於大同市的中軸線。

鼓樓上的滴漏計時、掛時辰牌和自鳴鍾,是早年福州人知時、計時的唯一根據。懶惰的人希望時間快一點過,遂產生了「鼓樓頂掏時辰牌挨時度日」的諺語。

鼓樓南面方圓不大的地方就叫鼓樓前。這地方是南北人來人往必經之地,加之城樓上有滴漏計時設備,定時撞鍾報時和換掛時辰牌,所以也成了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地方。

『陸』 請問有哪位知道大同鼓樓的傳說,越多越好,感謝~~~

大同鼓樓傳說
古時大同鼓樓的鼓聲和別的地方是不一樣的,總是發出「汪隆(王龍)……,汪隆(王龍)……」的聲音,這裡面有一段故事: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大同城大西街酒樓巷口有個地頭蛇,叫王龍,他曾居八府巡按之職,因此獨霸一方,仗勢欺人,侮辱婦女,無惡不作。據說,他還有一個特殊愛好,專吃「湯退驢」。就是把剛生下不到半年的小毛驢用柴堆圍著,柴堆里放好裝有調料的鹽水,然後將柴堆點燃。這樣一來,小毛驢被火一烤,口燥難忍,拚命喝水,越喝越渴,直到被活活燒死。這時的驢肉內外熟透,五香咸嫩,味道鮮美,但情景十分殘忍。由於王龍到處派人找驢,鬧的百姓怨聲載道。再說明正德皇帝選美到了大同,看中了名妓「佛也愛」。誰知「佛也愛」是王龍的情人,正當正德皇帝和「佛也愛」打得火熱的時候,王龍來了,當他看到一個陌生人在自己情人身旁時,頓時大怒,上去就是拳打腳踢,正德皇帝哪是王龍的對手,連跳九座樓逃走了。正德回到住處後,就派大臣江彬把王龍的底細打聽得清清楚楚,並且發誓要鏟除此人,以解心頭之恨,可又一想,如果皇帝為了一個妓女和王龍爭風吃醋,天下人怎能信服。後來皇帝聽江彬說王龍愛吃「湯退驢」,於是大喜,速草了一道旨意:「逆賊王龍塗炭生靈,食湯退驢,天理難容。因此,將其抽筋剝皮,鎮壓鼓樓。遺臭萬年,以警後人。」 江彬奉旨活捉王龍,立斬市曹。把王龍的人皮剝下,補了鼓樓的更鼓,所以,鼓聲就變成了「王…龍…」的聲音,意為王龍永世挨打。還把王龍的骨架用四根鐵鏈吊在鼓樓的洞窟之下,為千人踩,萬人踏,意為永世不得翻身。派人把王龍的府第掘地一丈,修築茅房一間,意為遺臭萬年。正德皇帝殺王龍,表明上因為是「湯退驢」,實則為了「佛也愛」,大同的百姓心裡也明白。殺了王龍可也為民除了一大害,既然如此,老百姓哪管他什麼「湯退驢」還是「佛也愛」了。

『柒』 大同鼓樓的介紹

大同鼓樓始建於明代,聳立於大同市區內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清代曾多次修繕,是明消樓閣式建築的典型代表,充分顯示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外觀呈方形,面闊、共三層且均為進深三間,底層磚石砌成,中為十字穿心門洞,行人可縱橫通行。這座三檐樓閣的下兩層是木結構建築,上層置大鼓面,舊時晨鍾暮鼓聲震古城及近郊四鄉。

『捌』 大同鼓樓的歷史

鼓樓又叫更鼓樓,朝陽升起,鍾聲飄盪,夕陽西下,鼓聲飛揚,正所謂:「晨鍾暮鼓」。據史書記載,鼓樓原是為傳遞信息,擒賊捉盜而建。隨著時代的變遷,才轉變為報時的工具,報警的信號。
據史料記載,明朝的大同,樓閣林立,建築華麗,東有和陽街的太平樓;西有清遠街的鍾樓;北有武定街的魁星摟;南有永泰街的鼓樓。可惜這些樓閣大部分毀於歷代兵火和自然災害,只有有鼓樓倖存下來。
據(大同縣志)載:「鼓樓在府治東南街南端十字心的正中,創建於明代。」清順治,乾隆,咸豐屢加修葺。樓面闊進深各三間,東西長18.33米,南北寬14米,高約20米,底層用青石砌成四角,當中有十字穿心門洞。上兩層為磚木結構,頂樓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時晚間為「聲聞四達」報更時所用,故名「鼓樓」。舊時晨鍾暮鼓聲震古城及近郊四鄉。 鼓樓與鍾樓(已拆除)相配而建。1966年4月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秋,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維修,封閉十字穿心門洞,擴展樓旁馬路,1985年又進行了全面彩繪,各種圖案生動艷麗,面貌煥然一新,完全恢復了雄偉古樸,整潔壯麗的風貌。
在2001年,文物部門對鼓樓進行了全方位、大規模的加固、維修和彩繪,使鼓樓煥然一新。樓上有「大同古建築攝影展覽」,使人在登樓的過程中,就能了解到大同城過去的面貌:在樓下新增建了旋轉樓梯,它和古代建築互相襯托,體現了現代建築與古代建築完美統一;樓的各層檐下額枋上都繪有一幅幅生動有趣、形象逼真的精美繪畫,如「桃園三結義」、「呂布戲貂蟬」等。鼓樓原有的牌匾進行了恢復,東向上為「歌風」,下為「雲開春曉」,南向上為「鼓樓」,下為「聲聞四達」;西向上為「振德」,下為「和聲鳴盛」;北向上為「時雍」,下為「瞻雲就月」。前人的牌匾,意蘊雋秀,對鼓樓起著烘雲托月、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增加了一份韻味,增加了一份內涵,增加了一份古典的美。樣式鼓樓聳立於大同市區內大南街南段十字口中心,建築獨特,造型優美,布局巧妙,令人嘆為觀止。它典雅古樸,精緻秀氣,使人流連忘返。不僅裝點了大同市的容顏,而且烘托出了這座歷史名城的古老風貌。
大同鼓樓是十字歇山頂三層樓閣式建築,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東西長17.65米,南北寬14.55米,高約20米。各層樓檐下均置斗拱,一、二層檐下置一斗二升交麻葉拱,三層檐下為單翹三踩斗拱。每層四面辟門,四周都有迴廊,外設憑攔,舉目遠眺,整個大同城一覽無余。西北有木製樓梯,一層西南角建有樓道。底層十字穿心辟門,以通車馬行人。
鼓樓四面均懸掛牌匾,南向,上匾為「鼓樓」下匾為「聲聞四達」;東向,上匾為「歌風」,下匾為「雲開春曉」;西向,上匾為「振德」,下匾為「和聲鳴盛」;北向,上匾為「時雍」,下匾為「瞻雲就月」。其下檐還另有一方匾額「天理昭彰」。現已無存。
如今的鼓樓 ,一層置放的一面鼓為第一屆雲岡旅遊節而制,二層置放的一面鼓為1993年鼓樓重新開放而制。一樓兩鼓,使鼓樓更加名副其實,鼓樓點綴著大同,美化著古城,成為塞外名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
作為古都大同的地標性建築,長久以來,位於永泰街的古建築——鼓樓的建成年代一直不明晰。記者得知,經文物專家、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多年努力考證,這一答案在國學寶典《四庫全書》中找到:大同鼓樓始建於明朝天順七年至八年間,即公元1463-1464年。
據史料記載,明朝時大同樓閣林立,建築華美,東有和陽街太平樓、西有清遠街鍾樓、北有武定街魁星樓、南有永泰街鼓樓。可惜後來大部分毀於兵火和自然災害,只有鼓樓倖存。
長期以來,這座十字歇山頂3層樓閣式建築,堪稱大同古城的地標性建築。然而,由於有關鼓樓的史料欠缺,目前只有清代和民國所留的碑記,因此,其建成年代始終未能明晰,每每談到它的建造歷史,均以「始建於明代」忽略表述。
為此,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多年來遍查古今有關大同的史料。功夫不負有心人,前不久在查閱《四庫全書》時,張焯在明代吏部尚書李賢所著《古穰集》第五卷中,找到了李賢寫於成化元年(1465年)的《大同鼓樓記》。按照記述,大同鼓樓的主持建造者有3人,分別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越、總兵楊信、大同知府李福。其中,赴京懇請李賢為大同鼓樓作記之人,正是李福。根據史料內容推斷,由他們共同主持修建的大同鼓樓的建造年代,應該是3人同在大同任職期間的天順七年至八年之間,即公元1463-1464年。照此算來,大同鼓樓存世已有547年左右。

『玖』 圍繞大同鼓樓建築特點寫一篇600字說明文

雲岡石窟的佛像真是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特別是第八窟那個五頭六臂的鳩摩羅天更是惟妙惟肖。你看他悠然自得地騎在孔雀身上,中間一個大腦袋,兩眼平視;左右和後面四個小腦袋,東張西望;一雙長臂舒展地放在盤坐的兩腿上;四隻小胳膊卻正劈雲穿霧,好像要飄飛天外。 雲岡石窟就位於大同市西。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在北魏中期開鑿的。我們一進入山門,迎面就是石窟群,一塊寫著《雲岡石窟》字樣的碑立在那裡,背景就是石刻群,很是壯觀。我趕緊過去拍了照,跟著導游往裡走去。進入石窟中,導游解釋說,如今參觀只能從第五窟開始到20窟,其他400多窟都不能去了,在修理和維護中。 雲岡第五、六窟在雲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年間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成蒙古包似的頂部,從整個畫面布局和圖像看來北魏是屬游牧民族,與我們先前去的蒙古是同個祖宗,裡面有一座高17米的釋迦牟尼坐像,為雲岡最大的佛像。旁邊雕滿了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看的我贊嘆不已,古時候他們的雕刻技術就已經這么好了,我們後人不知能否後浪推前浪,無從得知。有遊客指著雕像上一層灰問導游,如何不清潔一下,導游回答這就是運煤車常年在石窟前公路上開的結果,洗不掉了。如今算好了,從前年開始大同市另造了條運煤的路,煤車不再經過這里,想必今後會好些吧。 從第六窟開始,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騎乘形式各異,令人目不暇接。佛傳故事浮雕構圖精巧,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匯集的大檢閱,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潮流,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時期"的雕刻十分接近。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面對如此美妙的石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傾聽導游的講解,拍下可以拍的一切,從內心裡希望今後的雲岡石窟將能以更完整更多的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我們能保留住這世界文化遺產,供後人瞻仰。 這第六窟可以用"富麗堂皇"四字形容。只見整個洞窟雕滿了佛像、菩薩、飛天、瑞鳥、神獸等。那佛各有姿態、那菩薩各有千秋、那飛天更是千人千面,無一雷同。我細細的打量著一佛,只見那佛交腳正坐,正在修煉佛法。又看一菩薩,只見那菩薩一手拿甘露瓶、一手拿柳枝,向人間揮灑著點點甘露。我又看了幾個

『拾』 大同鼓樓網紅鋼琴是在什麼地方

大同鼓樓網紅鐵球是在那個賣網紅提醒專賣店的一家商店,里邊兒里邊兒有各種鋼琴,還有其他的樂器在售賣,很受廣大人們的歡迎,好多人都慕名而去,專門去那裡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