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時期喜峰口戰役的資料
1933年3月9日,日軍鈴木師團直抵長城喜峰口,服部、鈴木兩旅團的聯合先遣隊進抵侵佔北側長城線及喜峰口以東的董家口等陣地。二十九軍奉命赴長城御敵。趙登禹任喜峰口作戰前敵總指揮,率所部國民黨陸軍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一○九旅冒風雪,急行軍700餘里,10日,趕到喜峰口,與日軍第十四混成旅激戰。趙登禹親臨前線,指揮將士英勇殺敵,與敵白刃肉搏,長城垛口20餘次失而復得。日寇調集5000餘人和大批重炮,飛機轟炸了3個小時,陣地一片火海。隨後日寇蜂擁而上。在彈葯用盡之際,趙登禹率部與敵展開肉博戰。他一口氣砍倒日軍幾十名,左腿負傷,衛兵急忙脫衣服給他包紮,他卻不肯,仍揮刀殺敵,一直激戰到天黑,日軍寸土未得,死傷3000多人。
由於火炮及子彈很少,白天受到日軍轟炸,而不能將其壓住,3月11日夜,趙登禹根據敵情帶傷率兩個團利用夜色的掩護從左翼出潘家口繞到日軍後方,官兵們身攜手榴彈,手提大刀,在夜暗中踏雪前進,於次日拂曉前進至日軍三家子、小喜峰口、狼洞子、白檯子等陣地。大刀隊與二十九軍鄰部分三路夾擊敵人,大多數日寇在睡夢中未及還擊,便紛紛被大刀片砍殺。趙登禹所率的大刀隊用大刀片奪回高地,並俘獲多量坦克、毀敵大批輜重糧草。3月12日,駐喜峰口外老婆山的日軍趕來增援,日軍以炮火和空軍掩護,向喜峰口猛撲,陣地全部轟塌。但二十九軍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奮戰, 二十九軍官兵以血肉之軀拼搏數日,日寇對趙登禹將軍威名是聞風喪膽,敵人潰不成軍。最後不得不放棄佔領喜峰口的企圖。日軍將領連連哀嘆,此役喪盡「皇軍的名譽」。日軍在退回承德後追悼陣亡將士時宣稱,這是日本軍侵華以來,「前所未有的恥辱」。日本一家報紙評論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中國軍隊重創日軍,使全國人心為之一振。天津《大公報》稱喜峰口抗戰「竟能使驕妄氣盛之日軍受偌大打擊,此誠足為中國軍人吐氣。」
趙登禹和他的部下,用大刀片砍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砍出了中華民族的骨氣,還砍出了一曲風靡全國的《大刀進行曲》。聽前線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青年音樂工作者麥新的愛國熱情像火山噴發,他流著淚,一氣呵成這首風靡全國的《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抗戰的正規軍,後面有支前的老百姓,我們萬眾一心共同前進。沖向那敵人,把它消滅!沖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歌曲塑造了一群揮舞大刀勇猛沖殺的中國軍人形象。這首二十九軍大刀隊的戰歌,後來「響」譽全國,流傳至今,它就像抗日的號令,是抗日戰爭開始時最典型的時代音調。
❷ 崇禎二年的時候,皇太極為何能順利突破喜峰口喜峰口為何沒有明軍崇禎知道喜峰口沒有明軍嗎
蒙古已經被皇太極征服了,或者結盟,至於如此順利跟晉商出賣情報給清軍有關...晉商的興起跟他與清軍合作有關系,把鹽和鐵等物質轉賣給後金,另外把後金在中原劫掠金銀財寶通過晉商渠道向內地變賣,換取物資...
❸ 為什麼清軍入主中原要走山海關,不可以走喜峰口
皇太極本來就沒有死攻山海關啊,是從大安口進關的。他是饒過山海關攻向北京的。饒道的目的是當時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忠於明朝,不願通敵,且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易守難攻,所以要繞道。 至於袁崇煥,他不是什麼遼東總兵(總兵是武官,袁是文官),袁的正式官職是「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督師薊、遼、登萊、天津軍務」,簡稱「薊遼督師」,薊鎮全部屬於袁崇煥管轄。 實際上,皇太極能夠成功破口,以及順利突破薊門天險,進軍北京,都和袁崇煥有關。薊門天險是北京的最後一道屏障,明清軍在此相持不下,皇太極越不過。這時,袁崇煥趕到了,他把趕來增援的總督劉策的軍隊調離前線,然後過了兩天,皇太極的幾萬大軍就順利越過天險,直撲北京了。 至於皇太極的大軍是怎麼過的,當時有一種說法,民族英雄徐石麒在奏摺中說:「崇煥陽主戰而陰實主款也,甚至殺東江毛文龍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許,遂嗾奴闌入脅款,仍戒以弗得過薊門一步,崇煥先頓甲以待。是夕敵至,牛酒犒勞。夜未央,敵忽渝盟,騎突薄城下,崇煥師反殿其後。」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說 「袁崇煥表面主戰,暗中議和,甚至殺掉毛文龍以換取滿清的信任。後來崇禎不許議和,袁崇煥就勸說滿清入關逼迫朝廷議和,但是約定清軍不許越過薊門(他也只是想嚇唬朝廷,並非存心招寇)。清軍到了以後,袁崇煥拿出牛肉和酒來招待他們。但到了晚上,清軍突然違反了約定,越過薊門,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煥反而落在後面。 」 由此看來,袁崇煥的問題肯怕不是失職這么簡單,而是在通敵了。不過乾隆大興文字獄以後,親自為袁崇煥翻案,將對袁崇煥不利的明朝史書全部燒毀。幸虧一些漢人先民冒著滿門抄斬的危險,保存下來一些明朝史書,一些漢人先民帶著史書流亡日本,好比朱舜水先生那樣(朱舜水先生也認為袁崇煥賣國,在《朱舜水文集》中有「賊臣楊鎬、袁崇煥前後賣國」的記載),所以我們今天有幸了解到一個和滿清史書記載不一樣的明末,和滿清史書記載不一樣的袁崇煥。 關於當時雙方的進軍路線,我這里有張圖可以參考:
❹ 喜峰口戰役的抗戰英雄
【宋哲元】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九軍 軍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國民政府頒令
授予宋哲元上將軍銜並頒青天白日勛章一牧
【秦德純】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九軍 副軍長
【張維藩】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九軍 參謀長
【蕭振贏】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九軍 總參議
【馮治安】第三十七師 師長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國民政府頒令
授予馮治安中將軍銜並頒青天白日勛章一枚
【張自忠】第三十八師 師長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國民政府頒令
授予張自忠中將軍銜並頒青天白日勛章一枚
【劉汝明】暫編第二師 師長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國民政府頒令
授予劉汝明中將軍銜並頒青天白日勛章一枚
【趙登禹】第三十七師第一〇九旅 旅長
趙登禹立首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發青天白日勛章一枚
由三十七師一〇九旅旅長提升為一三二師師長
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國民政府頒令授予趙登禹中將軍銜
【何基灃】第三十七師第一〇九旅 副旅長
由第一〇九旅副旅長提升為一一〇旅旅長
【王長海】第三十七師第一〇九旅二一七團 團長
【仝瑾瑩】第三十七師第一〇九旅二一八團 團長
【王治邦】第三十七師第一一〇旅 旅長
【李致遠】第三十七師第一一〇旅二二一團 團長
【曾國佐】第三十七師第一一〇旅二二二團 團長
【黃維綱】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二旅 旅長
【董升堂】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二旅二二四團 團長
【劉振三】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二旅二二五團 團長
【佟澤光】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旅 旅長
【李九思】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旅二二六團 團長
【寧殿武】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旅二二七團 團長
【祈光遠】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旅二二八團 團長
【李金田】暫編第二師第一旅 旅長
【李學志】暫編第二師第一旅二團 團長
【陳德祿】暫編第二師第一旅三團 團長
【陳春榮】接任第三十七師第一〇九旅 旅長
【過家芳】因喜峰口作戰立功以團長身份保送南京陸軍大學學習
【石振綱】營長
【劉世昌】連長
【趙目修】排長
【張子鈞】營長
【穆宗賢】
【張心忠】
【張漢祥】
【郁振海】
【張維謹】連長
【胡光興】連長
【田明祥】連長
【李金聲】
【任鴻章】排長
【張永明】
【韓全福】
【祁世發】
【王鵬山】連長
【韓永順】連長
【李錫廣】連長
【潘虎威】排長
【劉先科】排長
【童金錫】排長
【王子亮】營長
【孫儒鑫】團附
【陳作信】連長
【朱國忠】排長
【王福金】
【耿德星】旅部少校參謀
【劉團戴】
【張福林】
【劉長德】排長
【李廷芳】敢死隊隊長
【馬光達】營長
【孔憲貴】連長
【萬書榮】排長
【熊超倫】連長
【張文海】營長
【程振興】連長
【老毛子】(綽號)
【楊禿子】(綽號)
【胡全魯】中校團附(殉國)
【馮慶遠】少校團附(殉國)
【王寶良】特務營營長(殉國)
【蘇東元】營長(殉國)
【侯萬山】大刀隊敢死隊員(殉國)
侯萬山之子紀峰、紀峪由宋哲元撫養成人
【王鳳芝】代營長(殉國)
【侯德興】連長(殉國)
【張海東】副營長(殉國)
【侯鳳鳴】排長(殉國)
【薛躍坤】司務長(殉國)
【王廷立】連長(殉國)
【郭銀濤】排長(殉國)
【趙炳榜】連長(殉國)
【李奉先】連長(殉國)
【宋發俊】排長(殉國)
【宋長永】排長(殉國)
【孫鴻賓】排長(殉國)
【李萬珍】排長(殉國)
【楊博濟】連長(殉國)
【李懷福】排長(殉國)
【金德芳】通訊班長(殉國)
【劉慶安】連長(殉國)
【高玉龍】排長(殉國)
【常保存】排長(殉國)
❺ 後金軍由喜峰口入關的具體路徑
崇禎二年(1629年)10月,後金軍 號稱10餘萬,避開寧遠、錦州,分兵三路突破明薊鎮中路的喜峰口、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內。
接下來的路線是:
1、攻佔遵化(今屬河北),直逼京師(今北京),攻破周圍的良鄉、固安、香河等城。
2、與明軍戰於京師廣渠門、德勝門外以及盧溝橋。
3、1630年初,東進連克數城,分別是灤州(今河北灤縣)、永平(今河北盧龍)、遷安(今屬河北),主力返回沈陽。
己巳之變又稱後金攻明京畿之戰,為1629年(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十月至1630年(明崇禎三年、後金天聰四年)正月,為後金汗皇太極率軍突襲北京劫掠的戰役。
此次戰役,京畿、京東地區遭到後金軍的大肆擄掠。佔領永平的後金貝勒阿敏撤退時,進行屠城。總之,後金軍隊殃及的地區,生民塗炭,百業凋零。這些都加劇了明朝的社會矛盾,加速明朝滅亡。
❻ 喜峰口戰役的戰爭過程
建平,先頭進至炮手營,河源部攻佔葉柏壽,迫進凌源,傳凌源失守。1933年3月1日,北平軍分會授予我軍團任務,為確保冀北,對興城、綏中方西面進之敵,遲其前進,進入山地,各個擊破。
我軍團命37師前進支隊(由217團任之)停留建昌營,派隊向冷口外監視由興綏方面入侵之敵;命38師張自忠部及暫編第二師劉汝明部集結薊縣、遵化附近,著暫二師派一個團進駐界嶺口。
1933年3月4日,我軍前方情報,友軍119師孫德荃部及孫魁元軍117旅丁喜春兩部分向冷口、承德遺退。106師沈克部向喇嘛洞方向轉進時被沖散,敵已佔領凌南、凌源。
斯時我109旅趙登禹部王長海團在冷口外布防。潰兵很多,左右無鄰,十分混亂。不易固守。宋哲元總指揮急令我何基灃副旅長指揮之騎兵部隊及王長海急返,在興城鎮、三屯營等處,速行構築工事。
1933年3月6日各友軍戰況愈下、瞬息萬變,敵佔領平泉、承德後,主力指向灤平,逼近古北口、冷口附近。
(註:友軍指第一軍團於學忠部,第二軍團商震部。)
1933年3月7日,我軍奉命接替喜峰口防務。其餘集結遵化附近,各師行動如下:
37師接替喜峰口東西之線防務,暫編第二師劉汝明部協助商震部隊向冷口挺進:38師集結遵化為預備隊。騎兵部隊,即歸還各師建制。 喜峰口戰役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3月9日日軍服部、鈴木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我軍二十九軍一0九旅王長海由遵化趕往喜峰口御敵起,至14日日軍後撤。第一個階段,戰斗異常激烈,二十九揚長避短,發揮大刀優勢,與敵肉搏,夜襲敵營,攻其不備。日軍的幾次增兵總攻也被我軍成功抑制,粉碎敵人兩天內佔領長城的計劃。
第二階段:從3月16日日軍改向羅文峪進攻開始,至3月24日向平泉方面遺退為止。戰斗主要在羅文峪、山楂峪。敵人意在包抄喜峰口之左側背,實行戰略上的突破。在這里御敵的為二十九軍劉汝明部,經過三天激戰,基本粉碎敵軍企圖。
第三階段:從4月7日於13日。日軍改變戰略,向灤東打開缺口。7日起再攻喜峰口,頭兩天進攻均被宋部擊退。11日喜峰口腹背受戰,孤立無援,13日宋部奉何應欽之命放棄喜峰口。
戰斗過程
3月9日,日軍佔領喜峰口,宋聞報派王長海團往援,從遵化到喜峰口一百餘里路程,他們僅用了大半天,全程跑步前進,到達前線天已昏黑,該團官兵即刻投入戰斗。奪回山頭高地的同時,我軍傷亡很大。1933年3月10日,面對日軍主力的總攻,二十九軍一0九旅行旅長趙登禹令部隊伏於峰巒幽僻之處,伺敵兵近距戰壕數十米時峰擁而出,與敵白刃相接。
3月11日,組織了第二次夜襲,這次共出動了4個團的兵力,戰士們每人身背一把閃閃發亮的大刀。凌晨三時,戰鬥打響,趙登禹、佟澤光兩位旅長身先士卒,在近距離的拼殺中充分發揮大刀的威力。近千名敵人從睡夢中驚醒,不少人撞在二十九軍勇士們的刀口上。共砍死砍傷敵人逾千名,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飛機一架,還有日軍御賜軍旗、地圖、攝像機等。遭襲後的敵營里,到處是敵人的屍體,不少人半夜被驚醒「大刀隊來了,快跑呀!」。此後,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覺,脖子上還要戴上一個自製的鐵護圈,以防腦袋被砍掉。
自「九一八」鬼子侵佔東三省以來,這是日本受到的最頑強的抵抗。中國軍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挽回了熱河抗戰中中國軍隊潰敗所蒙受的恥辱。從此二十九軍作為抗日雄師名揚長城內外,「據由敵地逃回百姓均謂,我華軍不怕槍炮,新兵器皆無用等語」。
如此英勇的大刀隊形象背後,則是血戰的悲壯。越是英勇無畏的英雄,經歷的越是艱苦卓絕的戰斗。盡管喜峰口之役三個階段戰略重點各不相同,但一次次的戰斗,幾乎同樣的慘烈。
戰爭的最初階段,日軍已先行佔領東北長城高地,全線陣地受到威脅,二十九軍希圖盡快奪回長城陣地,「此次作戰死亦光榮。無論如何要拚命作陣地,不求有功,只求能撐」。而敵人也志在必得,「炮火轟擊,激戰竟夜--數次肉搏,敵死傷甚眾,終未得逞.......職軍亦已全部增加拚死抵抗。現我官兵士氣甚,.......雖在炮火彌漫,血肉橫飛之際,仍能表現不屈不撓之精神」。此役營長王寶良及8名排長陣亡,旅長趙登禹等15名軍官受傷,士兵傷亡400餘名。到了1933年3月14日,已扭轉了正面戰場的態勢,「連日血戰,敵以傷亡過重,士氣餒敗」。正面高地為我軍王治幫旅完全佔領。二十九軍參謀耿德星言證:「(喜峰口戰役)夜戰打響後,日寇倉皇應戰,敵人利用牆孔以歪把子機槍封鎖道路,我攻擊部隊被殺傷的不少。......我二一七團九連戰士,外號叫老毛子(忘其真實姓名),甘肅人,匍匐近敵,力握敵機槍而出。牆孔小,槍身粗,本不能出,但在死難戰友面前,怒火填膺,國恥民恨集於一身,盡力一拉,牆倒槍出,不顧雙手被槍管烤得骨焦肉爛,反槍斃敵,掃清前進道路,保證了我軍全殲敵人的輝煌勝利。」《大公報》特派記者在前線看到:「(我軍)雖遭受敵人之強烈炮火,亦不稍退。……吾軍用手榴彈投擲較遠之敵人,較近者則揮大刀砍殺,殺聲震天,血光滿地。」
是役第二個階段,雙方進入了膠著狀態,「白刃相接,血戰終日」的情況時常發生,雙方傷亡都較重。1933年3月17日,「敵以主力,向我山楂峪口陣地猛攻……我團李團長督戰受傷,其餘官兵傷亡亦重」。1933年3月19日,「見敵陣線動搖,亟令各部全線出擊,前後夾擊,血戰終夜,……我官兵奮不顧身,拔刀沖入敵陣,砍殺無算……我受傷營長劉福祥、殷錫乾二員,其餘官兵傷亡甚眾」。二十九軍將領之一王治邦口述:「拉鋸戰中,肉搏戰異常慘烈,陣地上到處是殷紅的血。」一次敵軍集中炮火轟擊我陣地時,「炮彈暴雨般傾瀉在山頭陣地上,數百朵蘑菇雲沖天而起,久久不散。……這次戰斗慘烈異常。敵人的炮火十分猛烈,不久,我軍戰壕多被炸平,上百名士兵犧牲,有的戰士竟被活埋於戰壕內。」羅文峪戰後,敵人又向喜峰口以西進攻了數次,均未得逞,「日兵歷次經我痛擊,頗顯惶恐狀態」。但喪心病狂的日軍同時開始了向中國人民的瘋狂報復,「據士紳廣平等哭訴,日軍來時,逐戶搜查,糧食、傢具均被掠毀,更可慘者,老幼婦女,均被姦汙,無一倖免,並槍殺居民八十餘名。」據當時出版的《長城血戰記》記載,前兩個階段的戰斗,「官兵傷亡合計,共達四五千人」。即使這個數字有些誇大,傷亡也是數以千計的。
進入四月初,日軍從長城防線右民辦商震部第二十三軍防守的冷口攻入,喜峰口守軍腹背受敵,全線呈退卻之勢。1933年4月11日,「早九時,敵以山炮、重機關槍掩護其步兵,向我摩天嶺猛攻,沖鋒數次,血戰至下午四時,忽有敵一部抄至我左翼」。13日,「敵仍以炮火、飛機向我陣地猛力轟炸,我陣地被毀殆盡」。二十九軍勢孤不支,不得不按照軍分會的要求「放棄喜峰口、冷口」,於1933年4月13日「忍淚撤退」。 從4月7日於13日,日軍改變戰略,向灤東打開缺口。7日起再攻喜峰口,頭兩天進攻均被宋部擊退。11日喜峰口腹背受戰,孤立無援,13日宋部奉何應欽之命放棄喜峰口「忍淚撤退」。
喜峰口戰斗是抗日戰爭初期的主要戰斗之一。
❼ 山海關古北口喜峰口
——山海關,這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引出總括性的說明)
從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居庸關、雁門關,一直走到長城的盡處——嘉峪關口,(表示解釋說明)
❽ 皇太極從喜峰口入關不就行了嗎
圍魏救趙主體有三方,補齊了是齊圍魏救趙
明金情況有所不同
明圍金救明
圍金的目的是救崇禎,
但試想崇禎沒命了那不是這圍得沒有意那義了,沒聽過丟帥保車的
具體情況
1.後金進攻留守人數不詳,進攻雖說是主力軍,但皇太極一向狡猾,不會沒有準備(範文程不是百搭的)
2.袁崇煥兵力欠缺,樓主要表達的戰術還有點可能,可惜他…呵呵…
3.即使成功了,皇太極回來了,然後呢?明朝的一些朝臣會放過他的'意圖'嗎
PS:受當年明月影響對袁崇煥的態度沒有那麼積極…可也盡量客觀衡量的…
❾ 清軍入主中原不走稍遠的喜峰口,為何走天下第一關
從喜峰口可以直通東北平原地帶,其北面都是崇山峻嶺,路途險峻,所以清軍沒有從喜峰口進入中原。喜峰口是燕山山脈東部一個重要的關口,在古代,這里是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的道路之一,所以發生大大小小的戰事無數,在唐朝時,此地不叫喜峰口,叫盧龍塞。過喜峰口後,向南可直接通往東北地區,如果往西南方向,則只需經過遵化、薊州兩城直抵北京。因為戰略意義重大,往往有重兵把守。所以清朝知道喜峰口易守難攻,北面的險峻地形又不適合軍隊駐扎,所以放棄喜峰口轉而從雁門關進入。
根據以上分析,無論是在地形上,氣候上,長遠戰略布局上,從雁門關進入中原要遠遠好於喜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