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現代建築是怎樣的
中國傳統建築在進入現代以後,受到西方現代建築的強烈影響,出現了「中國固有形式」的「宮殿式」建築。「中國固有形式」是從南京中山陵的建築設計活動開始的。中山陵由呂彥直設計,於1926年開始興建。這是中國建築師第一次規劃設計大型建築組群的重要作品。繼中山陵之後,還有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海市政府辦公樓、南京中央博物院等建築也是屬於「宮殿式」建築。中國現代建築師大都留學美國,庄俊中國南京中山陵1914~1923年設計了清華大學大禮堂和圖書館,趙深、陳植、童寅三人合作設計了南京外交部大樓等建築。在建國後北京有北京和平賓館、北京電報大樓等著名建築。北京的「十大建築」是由楊廷寶等人參與設計的: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火車站、北京工人體育場、全國農業展覽館、迎賓館(釣魚台)、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華僑大廈。此外,北京還有中國美術館以及由梁思成參與設計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重要建築。進入70年代以後,在南方口岸興建了一批賓館及其他公共建築,其中有廣州華僑大廈、廣州賓館、白雲賓館、友誼劇院、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展覽館、東方賓館、流花賓館、礦泉別墅等。
❷ 現代建築風格分類有哪些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外觀吸取了類似「歐陸風格」的一些元素處理手法,但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牆及玻璃或簡單線腳構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積淺色為主,裝飾味相對簡化,追求一種輕松、清新、典雅的氣氛,可算是「後歐陸式」較之前者則又進一步理性。現存中國這種建築風格較多,屬於主導型的建築風格。
現代主義
現代風格的作品大都以體現時代特徵為主,沒有過分的裝飾,一切從功能出發,講究造型比例適度、空間結構圖明確美觀,強調外觀的明快、簡潔。體現了現代生活快節奏、簡約和實用,但又富有朝氣的生活氣息。
異域風格
這類建築大多是境外設計師所設計,其特點是將國外建築式「原版移植」過來,植入了現代生活理念,同時又帶有其種種異域情調空間。
普通風格
這類建築很難就其建築外觀在風格上下定義,他們的出現大概與商品房開發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環境或開發商的認識水平、審美能力和開發實力有關。建築形象平淡,建築外立面樸素,無過多的裝飾,外牆面的材料亦無細致考慮,顯得普通化。
主題風格
主題型樓盤是房地產策劃的產物,2000年流行一時。這種樓盤以策劃為主導,構造樓盤的開發主題和營銷主題,規劃設計依此為依據展開。
建築風格學
本書分成建築、城堡與宮殿建築以及民宅與公共建築三類建築群來介紹,是根據1991年第11版增修而成,內容增加約32頁的「城市發展」一章以及附加逾300張圖片,針對最近的建築風格發展重新編撰並補充許多的說明。書中的建築風格分布圖皆經過修訂,部分甚至重新繪制。
❸ 中國十大現代建築
中國十大現代建築?鋼琴」坐落在安徽淮南新城區,建築主體為黑色鋼琴造型,樓梯則設計成透明提琴造型。
這架「鋼琴」佔地1100平方米,最高處16米,均由透明的玻璃和鋼結構組成。
白天,黑色鏡面的琴身和旁邊依靠的透明小提琴呈現出優雅迷人的畫面。而日落之後,小提琴和鋼琴的邊框被燈光勾勒出的線條更顯迷人。
這座浪漫的建築落成之後吸引了不少外地情侶千里迢迢前來取景留念。
2.北京銀河soho
銀河SOHO地址位於東二環朝陽門橋西南角,擁有總建築面積33萬多平方米,包含166000平方米的寫字樓及86000平方米的商業區域。
這座融動的優美建築群不但營造了流動和有機的內部空間,同時也在與此毗鄰的東二環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標性建築景觀。
設計的主題是借鑒中國院落的思想,創造一個內在世界。
3.常州武進蓮花館
它坐落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佔地面積3.5公頃,該公園旨在為節慶活動的提供使用場所。
該建築坐落於現存的人工湖旁,是三個蓮花造型的綜合體,其中中間的蓮花穹頂採用藍色玻璃幕牆打造,呈不規則的格式形狀,看上去猶如含苞待放的「花蕊」。
蓮花會議中心將成為象徵武進成長和繁榮的代表性標志。
4.湖州喜拉登酒店
湖州喜來登酒店,它像一個倒U狀的馬蹄,類似於傳統中國畫中描繪的舊橋,很有創意。
白天看它是一座雅緻的建築物,到了晚上開啟從地板到最高層一圈一圈的LED燈,其多變的燈光倒映到夜晚的太湖湖面上,流露出一種奢華的風情。
5.撫順生命之環
生命之環坐落於遼寧撫順市沈撫新城。其外徑為170米,內徑150米,結構頂高度為153.98米,鋼結構總重3500噸。
整座結構採用鋼結構網架,並覆蓋金屬幕牆,安裝有1.2萬只LED燈。"生命之環"寓意連接天圓地方,貫通天上人間,其無論是高度還是形式都是世界獨有的。
雖然生命之環寓意傳統,但其造型卻極具科幻色彩,給人無限遐想,有的網友認為它更像一枚被無限放大的魔戒,有的人則認為它更像一座星際之門。你們覺得呢?
❹ 現代建築的特徵有哪些
廣義的現代建築指折中主義之後出現的以新結構、新材料、新形式為核心的建築
1、現代建築的主要特點:
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
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
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
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
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2、現代建築在美學上的特點:
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
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
建築形象的邏輯性;
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
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凈的體型;
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❺ 中國現代的建築特色
世界文明古國、巍然屹立在東亞大陸的偉大國家中國,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佔世界總數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個民族和超過三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建築藝術就是整體中華文明之樹中特別美麗的一枝。
籠統而言,古代世界曾經有過大約七個主要的獨立建築體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斷,或流傳不廣,成就和影響也就相對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築等,只有中國建築、歐洲建築、伊斯蘭建築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建築體系。其中又以中國建築和歐洲建築延續時代最長,流域最廣,成就也就更為輝煌。
中國最早的史前建築,誕生於距今約10000年的舊、新石器時代之交,即原始農業開始出現,人們的定居要求開始增強的時候。而最早顯現出初步的關於美的也即廣義藝術要求的建築,則出現於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從一種結構體系而言,中國傳統建築終結於二十世紀初。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建築始終完整保留了體系的基本性格。從其全部歷史可以分出幾個大的段落,如商周到秦漢,是萌芽與成長階段,秦和西漢是發展的第一次高潮;歷魏晉經隋唐而宋,是成熟與高峰階段,唐宋的成就更為輝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認為是中國建築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實與總結階段,明至盛清以前是發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現,都相應地伴有國家的統一、長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劇交流等社會背景。例如秦漢的統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統一增強了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以及中國內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統一又加強了中國各民族之間、並開始了中西建築文化的交流。與其他藝術例如詩歌常於亂世而更見其盛的情況不同,可以認為,統一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築藝術得以發展的內在契機。
中國傳統建築以漢族建築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寺觀、佛塔、石窟、園林、衙署、民間公共建築、景觀樓閣、王府、民居,長城、橋梁大致十五種類型,以及如牌坊、碑碣、華表等建築小品。它們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發展歷程以外,又有時代、地域和類型風格的不同。
基於中國長期的宗法社會土壤,中國建築以宮殿和都城規劃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體現了古代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倫理觀,而與歐洲、伊斯蘭或古印度建築以神廟、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築成就更高明顯不同。宮殿從夏代已經萌芽,隋唐達到高峰,明清更加精緻。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規劃觀念,重視規整對稱突出王宮的格局,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規整式格局有所破壞,漢代又開始向規整的復歸,隋唐完成此一過程,元明清則更加豐富。隋唐長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國歷史最負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國的宗法倫理觀念,也影響及於其他幾乎所有建築類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賢聖哲的准宗教建築壇廟,以及在特別強調血緣宗親關系、特別重視「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等觀念的文化背景下發展的帝王陵墓等,它們幾乎是中國特有的建築類型,以規模之隆重,氣氛之肅穆而令人矚目。
中國主要流行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還有石幢、石燈等建築小品。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響,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和文化性格,充滿了寧靜、平和而內向的氛圍,而與西方宗教建築的外向暴露,氣氛動盪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觀向佛寺學習,同樣具有安詳的風韻。大別而言,佛道寺觀可分為敕建寺觀和山林寺觀兩類,前者更接近宮殿,嚴謹壯麗;後者更接近民居,自由靈巧。佛塔在中國建築藝術史中佔有重要地位,類型多樣,形式豐富,發展脈絡歷歷可尋,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體現得更加鮮明。
基於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築鑲嵌在自然中,彷彿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而與其他建築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這在中國各建築類型中都有明顯的反映,如城市、村鎮、陵墓或住宅的選址和布局等,並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風水」學說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在園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現,屬於自然式,而與歐洲或伊斯蘭的幾何式園林有別。中國園林主要有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兩種,兩漢時以前者為主,成就高於後者,唐宋以後私家園林的水平漸高,到了清代,皇園轉而要向私園學習了。它們雖具有共通的藝術性格,而私家園林更多體現了文人學士的審美心態,現存者以江南地區成就更高,風格清新秀雅,手法更為精妙;皇家園林主要在華北發展,現存者以北京一帶最集中,規模巨大,風格華麗。中國園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聲譽,被歐洲人譽為「世界園林之母」。
種類繁多的民間公共建築如宗祠、先賢祠、神祠、會館、書院和景觀樓閣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無不深深浸染著傳統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較少,現存較完整的幾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規定的布局模式,為示清廉,風格都比較樸素。屬於居住建築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現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種類繁多,形式十分多樣,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對普通人生,所體現的群體文化心態也特別率真而質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質明智之美,有時並不在皇皇巨構之下。
中國建築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群體組合常取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但有些類型如園林、某些山林寺觀和某些民居則採用了自由式組合。不管哪種構圖方式,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審美習慣,而與歐洲等其他建築體系突出建築個體的放射外向性格、體形體量的強烈對比等有明顯差別。
中國建築與世界其他所有建築體系都以磚石結構為主不同,是獨具風姿的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體系。結構不但具有工程技術的意義,其機智而巧妙的組合所顯現的結構美和裝飾美,本身也是建築美的內容,尤其木結構體系,其復雜與精微都為磚石結構所不及,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對有機的結構構件和其他附屬構件的進一步加工,就形成為獨特的中國建築裝飾,包括內外裝修、彩畫、木雕、磚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豐富的手法和生動的發展過程。
中國各少數民族建築也都各具異采,大大豐富了中國建築的整體風貌。藏族建築深植於獨特的藏傳佛教文化土壤之中,雖吸收了漢族建築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體系,非常富於特色,規模宏大,色彩鮮明,性格粗獷巨麗,其代表性傑作,不愧為世界級的建築藝術精品。維吾爾族以伊斯蘭教建築成就最大,屬於世界伊斯蘭建築體系,造型渾朴含韻,性格靜穆沉思,其民居也與漢族民居有顯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築受同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區的泰、緬等國影響較大,除富於特色的干闌式民居外,以嫵媚玲瓏的佛寺佛塔更具風韻。侗族建築雖受漢族影響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樓和風雨橋聞名中外,藝術性格質朴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築、納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鮮族民居,也都各具異采。這些民族的建築藝術作品,象閃現在天空的點點明星,與漢族建築一起,共同組成為中華建築的燦爛。
中國建築以中國為中心,流波泛及朝鮮、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廣大東亞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們與中國一起,共同構成為以中國建築為核心的東亞建築。明清時期,中國建築特別是與西方完全不同的園林藝術,又開始為歐洲所知,並產生了實際影響。同時,中國建築早在漢晉時代又接受了主要來自南亞和中亞的外來影響,這些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都被中國融化為自身的有機部分。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古代並沒有給我們留下有關建築理論的系統專著,但中國建築的高度成熟及其偉大成就,證明中國建築不但擁有而且已發展為十分富於中國特色的建築藝術理論,包括一整套建築哲理,也包括建築或環境的空間和形體構圖方法。它們散見在各種文史典籍之中,而且採取了「中國式」的闡述方式。有的雖然還沒有被古人總結為文字,但從大量的建築作品中,人們還是有可能讀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近代以來直到今天,中國建築在傳統的土壤上,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和新的建築手段,吸收外來建築文化,繼續前進著。特別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中,以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為契機,更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發展,已經產生了初步可喜的成果。
中國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已深切認識到,建築藝術應該與時代緊密同步,應該立足於中國現代生活的堅實土壤上,堅持創造既具有時代特色同時又具有中國氣派的新建築文化。「中國」是對應於異域而言的,基於共時性的理由,其中就不能不包含那些可以吸收為自己一部分的因素,這部分因素,就既是異域的,也是中國的。同樣,「現代」是針對過去而言的,基於歷時性的理由,也不可能不包含那些可以溶化為自身一部分的因素,這部分因素,就既是傳統的,也同時是現代的。所以,立足於中國現代,既包含「中國現代」本體生發出來的活力,也包含可以為它接納的異域和傳統。這個「包含」,就不是全盤照搬,既不是全盤西化,也不是全面復古,而是以之為營養,作出自己的創造。
80年代以來的大量作品正是建築藝術步入健康發展軌道的最好證明。
黃鶴樓歷史悠久,是武漢三鎮的標志,最後一次毀於本世紀初,有重建的理由。新黃鶴樓基本按照人們記憶猶新造型也比較成功的清代黃鶴樓重建,層數從三層加到五層,氣勢更大,周圍布置成民俗文化旅遊公園,已成為武漢遊客必到之處。
陝西是在漢唐時代演出了多少壯闊史劇的地方,唐代是中國藝術史的發展高峰,陝西歷史博物館主要借鑒唐代建築形象並加以改造和簡化,顯得氣度不凡,雍容大度,明朗而簡潔。傳統中往往也有許多很符合現代觀念的東西,越古的也可能越現代。
雨花台紀念館雖然是全對稱的構圖,但仍有明顯新意,採用了簡化了的古典建築重檐廡殿屋頂,米色的外牆,只綴以少量純白,性格莊重、沉靜,紀念性十分突出。
北京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國的首都,現在仍保留有大量優秀的古建築,形成豐富的城市景觀,透出濃郁的古都氣息。所以,在作為北京的大門甚至中國的大門的西客站,更多借鑒傳統建築形象,給到達這一古都的中外旅客一個強烈的第一印象,是有充分理由的。西客站座南向北,以北立面為正面,常處於逆光之中,為減輕大片逆光面不可免地會產生的朦朧而沉重的印象,立面處理更強調天際輪廓線的高低錯落,在正中開了一個大空洞,顯得比較通透,又寓意為「大門」,構思是成功的。
新疆迎賓館的維吾爾族建築風格十分鮮明,也很細膩,又十分現代化。室外那一對喇叭形的冷卻水塔高高聳立,內輪廓組合成尖拱,表面嵌砌來自維吾爾石膏花飾意匠的花格,造型秀雅而富特色,標志性很強。根據地區氣候較冷,綠化期短的情況,在二層設置了室內花園。新疆人民大會堂的轉角塔柱是體現性格的點睛之筆,那是禮拜寺叫經塔的簡化變形,內部是管道井。
拉薩飯店也是很好的作品,抓住西藏傳統建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重視簡單團塊體量的組合,意在傳神。庭園小品和室內裝修與傳統有更多形似,濃烈而鮮麗。
國際展覽中心的意義在於,在不一定直接借鑒傳統的創作中如何走出中國人自己的路子。在這個作品中似乎看不到任何「傳統」,甚至連「符號」也沒有,顯示出一定的國際式的傾向,但它的內在的富於理性節奏的造型邏輯還是中國式的。國際展覽中心還成功運用了西方後現代主義鋼筋混凝土凌空構件作為裝飾的手法,在單元體之間的上空橫連折板。鋼筋混凝土的拱廊也是後現代式的,與折板上下呼應。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在當年日寇在南京的13個大屠場之一江東門「萬人坑」原址。基地東北角最高,陳列館就放在這里,平頂,通過大台階把憑吊者引上陳列館平屋頂,可俯瞰屠場全景。全場幾乎鋪滿白色卵石,宛如死難同胞的枯骨,寸草不生,象徵著死亡,與周邊一線青草表達出生與死的鮮明對比,一片凄厲慘烈的悲憤之情彌漫全場。沿院繞行一周,在斷垣殘壁似的圍牆上有長段浮雕,再現出種種慘劇。經枯樹、母親像,遺骨室里屍骨累累,再現「萬人坑」的土層斷面,悲憤之情更加深化。建築物低平簡潔,摒棄一切瑣細裝飾,其體形、體量、流線、色彩、浮雕和單體的組合,都極其單純簡煉,盡量不使突出,重點在於整體環境氣氛的渲染。色調統一為灰青色,深沉而莊重。場庭布局借鑒了傳統建築園林的布局手法。
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是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主場館,其總體構思充分考慮了功能與形式、現代與傳統、環境與建築的結合。兩座最主要的建築—游泳館和體育館造型相近,兩端採用60~70米的塔筒,以斜拉鋼索吊起雙坡凹曲屋頂,十分強勁有力,符合體育建築應具有的力度,同時又使人產生傳統建築凹曲屋頂的聯想。雙坡頂上再突起一個形似傳統廡殿頂的小屋頂,形象新穎,既加強了與傳統的聯系,又富有時代感。
中國建築藝術還在發展,有理由充滿信心地期望,新的中國建築藝術,在非常傑出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成就的強大蔭庇之下,經過與新的生活的融合,必將取得無愧於祖先也無愧於時代的更大輝煌。
我們渴望全面展現中國建築藝術,她的光采照人的美麗風貌,她的波瀾起伏的發展歷史,和蘊藏於其中的中國文化精神。
❻ 中國有哪些知名的現代建築物
「時尚聖經」《名利場(VanityFair)》最近邀請52位專家[其中包括11為普利茲克獎(PritzkerPrize)獲得者]一同投票選出他們心目中1980年以來最重要的建築作品。專家們的意見極為明確——弗蘭克·蓋里(FrankGehry)設計的畢爾巴鄂古根漢姆博物館。
盡管蓋里輕而易舉奪得頭牌,《名利場》報道稱,當分別詢問這些專家21世紀以來意義最重大的建築作品時,其中整整9位——DeborahBerke,DavidChipperfield,RichardGluckman,EricOwenMoss,RichardOlcott,AntoinePredock,RichardRogers,RobertSiegel和JohnSilber一致認為當屬赫爾佐格和德·穆龍(Herzog&deMeuron)設計的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
「鳥巢」得票數排至第13位,雷姆·庫哈斯(RemKoolhaas)設計的CCTV大樓緊隨其後,排至第14位。另一位我們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建築師、北京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的設計者——諾曼·福斯特爵士(SirNormanFoster)1985年設計的那奇跡般的香港匯豐銀行總部大廈位居第四。
中國第一位現代女建築師林徽因的侄女林瓔(MayaLin)以其1982年的華盛頓越戰將士紀念碑(VietnamVeteran』sMemorial)位居第9。
❼ 世界十大現代建築
最高的建築、最個性的建築、最瘋狂的建築、最有文化價值的建築,一一收錄。某些建築師的兩個作品同時入選。
10大現代建築
百年偉大建築
每個世紀都有自己的驕子,進入20世紀以後,建築藝術達到了新的高潮。從聳入雲端的摩天大樓到工程與設計中的戲劇性創新,這個新的時代改變了我們對建築的看法。以下是過去100年間最具革新意義的10大建築。
1. 1905—1910:米拉之家 巴塞羅那
西班牙建築師安東尼·高迪在設計米拉之家時對僵死的幾何學極其蔑視。米拉之家是一座讓人充滿想像的公寓(富豪米拉為和某寡婦結婚而請高迪設計的私人住宅)。波浪形的牆壁似波濤在洶涌,滑稽的煙囪彷彿在房頂舞蹈。高迪曾說:「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
2 . 1913:中央火車站 紐約
紐約中央火車站由建築師里德、斯特恩、沃倫和維特摩爾共同設計,耗資4300萬美元。該建築的耀眼之處在於其豪華的大理石工藝和圓形天頂上的2500顆閃爍如星的燈具。
3.
1930:克萊斯勒大廈 紐約
建築師威廉·范·艾倫對這座77層建築的設計可謂奢侈:將酷似汽車的外形裝飾和簡約曲線的經典藝術融為一體。克萊斯勒大廈高319米,1046英尺,曾是當時世界第一高樓,但是幾個月之後該桂冠被奪走(1931年被帝國大廈超越)。
4. 1931 :帝國大廈 紐約
帝國大廈竣工之後就以其高度征服了世界,其381米,1250英尺的高度超過了克萊斯勒大廈。即使今天,帝國大廈依然是全球10大最高建築之一,毫不遜色。帝國大廈的設計者是建築師施立夫、蘭姆和哈蒙。
5. 1935:落水山莊 賓夕法尼亞州 美國
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對「流水山莊」的設計是對地心引力的一次玩笑:整個建築似乎是一塊鬆鬆垮垮的粘連在懸崖峭壁之上的水泥板。房子本身並不危險,但是遊客們依然對其難以置信的結構設計心存敬畏。
6. 1936 - 1939 :庄臣總部行政樓 威斯康星州 美國
庄臣總部行政樓位於威斯康星州的拉辛市,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對它的設計賦予了「空間」新的意義。在建築內部,不透明的玻璃管吸收了光線,頓時給人一種開闊的感覺。賴特稱其傑作「內部空間很自由」。賴特還為該建築設計了傢具,一些椅子只有三隻腿,粗心的秘書坐姿不正缺的話,很有可能摔倒。
7. 1946 - 1950:范斯沃斯住宅 伊利諾伊州
「懸停」於一片綠色之中,建築師密斯·范·德·羅厄設計的范斯沃斯住宅是對他「國際風格」的完美表達,並因此倍受贊譽。該建築外牆為全玻璃設計。
8. 1957 - 1973:悉尼歌劇院 澳洲
建築師約恩·伍重對澳洲悉尼歌劇院的「當代表現主義」設計打破了常規。悉尼歌劇院俯視港口,猶如一座擁有圓形天頂和曲線外形的雕塑。1966年,約恩·伍重因為政治丑聞而退出了這個工程,悉尼歌劇院由其他設計者在彼得·霍的指導下完工。
9. 1958:西格萊姆大廈 紐約
建築師密斯·范·德·羅厄和菲利浦·約翰遜在設計紐約的西格萊姆大廈時摒棄了庸俗的裝飾風格。西格萊姆大廈古典而又格調鮮明,是一座由青銅和玻璃建造的璀璨明珠。金屬風格的硬線條突出了這座38層大廈的高度,底部的花崗岩支柱和上面的一個個著青銅色的玻璃條形區相得益彰。
10. 1970 - 1977 :世界貿易中心 紐約 (已被恐怖分子夷為平地)
日裔美國建築師山崎實設計的紐約世貿中心由兩座110層的高樓(俗稱"雙子塔")、5座低矮的群樓組成。「雙子塔」高聳入雲,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之一。竣工伊始,該工程備受詬病,但是「雙子塔」被毀壞後卻成了美國文化遺產的瑰寶之一。(失去後方知道珍惜)
❽ 世界十大現代建築有哪些
1.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
2.埃及吉薩大埃及博物館
3.阿聯酋迪拜布吉大樓
4.耶路撒冷「寬容博物館」
5.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
6.倫敦現代美術館擴建工程
7.羅馬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
8.中國中央電視台新址
9.倫敦主教門大廈
10.紐約世貿中心重建工程
❾ 中國現代建築風格
1、以大屋頂為主要特徵的民族形式建築
這類建築採用磚石和鋼筋混凝土結構,最上層加設大屋頂。一般建築為垂直三段作法(基座、牆身、屋頂),大型建築為水平五段作法(中段為主體,兩旁為兩個側翼和兩個連接部分)。屋頂為鋼結構或木結構,檐口構件有的用混凝土澆成,並在表面施加彩畫。
2、具有少數民族色彩的民族形式建築
這類建築以各民族長期形成的典型建築形象為特徵,如蒙族的蒙古包,回族伊斯蘭教的尖圓頂等。實例有北京的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的成吉思汗陵、新疆烏魯木齊的人民劇場等。
3、結合地方和民間傳統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築
這類建築利用地方材料,採取民居風格,創造出質朴無華、令人感到親切的形象。上海虹口公園魯迅紀念館和魯迅墓就是以南方民居的白牆、灰瓦、馬頭山牆等形象,來表達魯迅質朴的氣質。北京的對外貿易部大樓則採取了北方民居風格,用普通灰磚、灰瓦、卷棚頂、欄桿等簡潔形象來處理大型公共建築。
4、結合新型功能等要求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築
這類建築以現代建築結構和功能為基礎,適當利用了構件形狀和裝飾紋樣以探索民族形式,在本時期內佔有很大比重。北京天文館是中國演示天象的建築,以天象廳球頂為中心的建築處理,簡練而富有個性。北京建築工程部大樓高7層,採用磚混結構,古樸雄偉,簡繁得宜。北京首都劇場、北京電報大樓、北京友誼醫院、南京曙光電影院、杭州飯店、蘭州飯店、廣州華僑大廈等均屬這一類型。
5、多元風格
進入80年代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改革方針推進了建築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建築思想開始擺脫狹隘的、封閉的單一模式,逐步趨向開放、兼容,中國現代建築開始邁上多元風格的發展道路。
❿ 現代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現代建築的主要特點:
1、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
2、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
3、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
4、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
5、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格羅皮烏斯和勒·柯布西耶等人在20年代提出以下的觀點:
1、強調建築隨時代發展變化,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時代的條件相適應;
2、強調建築師要注意研究和解決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3、積極採用新材料和新結構,促進建築技術革新;
4、主張擺脫歷史上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形式的建築。
(10)現代建築擴展閱讀:
現代建築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初期,在許多國家中復古主義建築仍然相當流行。很多紀念性建築和官方建築以及一些大銀行、大保險公司仍然應用古典柱式。1924年建成的倫敦人壽保險公司以至到40年代完工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和美國最高法院大廈都是這樣的例子。
但總的說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思想狀況對於建築學領域的改革創新是有利的。
第一,戰後初期歐洲各國的經濟困難狀況,促進了講求實效的傾向,抑制了片面追求形式的復古主義作法;
第二,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繼續發展,帶來更多的新的建築類型,要求建築師突破陳規。建築材料、結構和設備方面的進展,促使越來越多的建築師走出學院派的象牙之塔。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禍和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世人心理上引起強烈震動。人心思變,大戰後社會思想意識各個領域內都出現許多新學說和新流派,建築界也是思潮澎湃。新觀念、新方案、新學派層出不窮。
現代主義自30年代起迅速向世界其他各地區傳播,終於成為20世紀中葉現代建築中的主導潮流。現代主義首先向北歐和拉丁美洲擴展。芬蘭建築師A.阿爾托和巴西建築師O.尼邁耶在30~40年代的建築作品明顯地表現出現代主義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格羅皮烏斯和密斯·范·德·羅遷居美國。現代主義在美國迅速擴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50~60年代現代主義在全世界廣泛傳播。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新建的商業建築、工業建築、文教建築和大規模建造的住宅幾乎都擺脫了傳統風格的羈絆,具有顯著的現代主義建築的特徵。
更重要的是許多政府建築物和紀念性建築也舍棄了歷來沿用的傳統建築形式而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巴西議會大廈和加拿大多倫多市政府大廈都是例證。這種情況,最根本的原因是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比較符合建築發展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