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裝配式建築和建築產業化有什麼區別
所謂裝配式建築,是指用工廠生產的預制構件在現場裝配而成的建築,從結構形式來說,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都可以稱為裝配式建築,是工業化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建築的優點是建造速度快,受氣候條件制約小,既可節約勞動
力又可提高建築質量,用通俗的話形容,就是像造汽車那樣造房子。
而建築產業化是以綠色發展為理念,以建築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信息化和現代化的組織管理為手段,以新型建築工業化為核心,將建築生產的全過程連接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形成建築設計、生產、施工和管理一體化的生產組織形式,實現由傳統的生產方式向現代化工業方式轉變,從而全面提升建築工程的質量效率和效益。
不難看出,建築產業化是一整套生產方式的變革,而裝配式建築只是其中的一種建造形式和載體。
建築產業化是解決工程質量與效率、綠色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一個根本方法,也是解決房屋建造過程中設計、生產、施工管理之間相互脫節的有效途徑,同時還是解決當前建築業勞動力成本提高、勞動力素質偏低、
技術工人短缺等一系列客觀問題的便利選擇。
⑵ 建築工業化和建築產業化的區別和聯系
「建築工業化」的概念常常與「建築產業化」混淆,首先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區分。「建築工業化」是指有效的發揮工廠生產的優勢,建立從建築可研、設計、構件部品生產、施工安裝等全過程生產實施管理的系統;而「建築產業化」則是指整個建築產業鏈的產業化。
因此,兩者的區別就是:建築產業化是整個建築產業鏈的產業化,建築工業化是指生產方式的工業化。
兩者的聯系就是:建築工業化是建築產業化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工業化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實現建築產業現代化。由於產業化的內涵和外延高於工業化,建築工業化主要是建築生產方式上有傳統方式向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轉變,而建築產業化則是從整個建築行業在產業鏈條內資源的更優化配置方面理解,建築產業化是建築工業化的目標,而建築工業化是實現建築產業化的手段和基礎。
⑶ 建築工業化,住宅產業化,建築產業現代化的不同內涵和意義
建築工業化:指通過現代化的製造、運輸、安裝和科學管理的大工業的生產方式,來代替傳統建築業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它的主要標志是建築設計標准化、構配件生產施工化,施工機械化和組織管理科學化。
住宅產業化:是指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來建造住宅,是機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生產的生產方式升級換代的必然要求,以提高住宅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住宅的整體質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
建築產業現代化:1.最終產品綠色化。2.建築生產工業化。
意義:三者都是對傳統建築方式的變革與創新,倡導節能、環保、綠色的建築方式。
⑷ 建築產業化是什麼
http://ke..com/link?url=hJpi6r4fexkIwAioncPL5N61_MR9Z1QxCg90Pzz1gBGQ-TB1JhUt3REcJjcg623leW-jf4MMFQdkEKvGoaAkWa
看一下這兒網站吧,挺全面的
基本內容
建築產業化是指運用現代化管理模式,通過標准化的建築設計以及模數化、工廠化的部品生產,實現建築構部件的通用化和現場施工的裝配化、機械化。發展建築產業化是建築生產方式從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生產的根本轉變,是產業現代化的必然途徑和發展方向。
建築產業化的核心是建築生產工業化,建築生產工業化的本質是:生產標准化,生產過程機械化,建設管理規范化,建設過程集成化,技術生產科研一體化。建築生產工業化在美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工業發達國家已有近50年的發展歷史,其建築工業化的程度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一棟住宅有一半用預制構件組裝完成,預制構件率最高達到80%以上。我國的建築產業化研究起步比較晚,但由於受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和市場不成熟,企業不成熟、沒有形成規模,產業集中度不高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一直以來成效不太大。
⑸ 什麼是建築產業現代化
住宅產業的概念最早是日本通產省在1968年提出的,它是指住宅及其有關部件的生產、銷售企業及其經營活動的總合。我國在1994年以後開始使用「住宅產業」的概念。我國的住宅產業是指生產與經營以住宅為最終產品的重要產業,涉及住宅的規劃、設計,施工的材料,部件的生產與供應,還涉及住宅的經營與管理等多個行業,是一個與人民生活和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綜合性產業。住宅產業涉及投資、生產、流通、消費等諸多領域,由住宅投資業、住宅生產業、住宅設備業與部品製造業、住宅流通業、住宅消費服務業等構成。
⑹ 建築產業現代化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建築產業現代化是指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使產業自身建立在當代世界科學技術基礎上,即:
應用先進建造技術、信息技術、新型材料技術和現代管理創新理念進行的以現代集成建造為特徵、知識密集為特色、高效施工為特點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產業鏈長的產業組織體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廣泛運用,產業現代化的水平將越來越高。從目前產業構成要素而言,其特徵應包括:
產業勞動資料現代化;
產業結構現代化;
產業勞動力現代化;
產業管理現代化;
特別是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的現代化。
產業現代化最關鍵的是技術和管理與經濟的統一。沒有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創新,絕不是真正的現代化;沒有較高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也是沒有生命力的現代化。
所以,要通過國內外,各行業的指標體系縱橫向對比,以當代國際上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為參數,研究制定並反映我國建築業實際的推進產業現代化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
⑺ 3.建築產業化、建築工業化、住宅工業化三者的關系為
一改——牆體改革,就是對傳統的普通粘土實心磚牆體加以改進,充分利用一些輕質材料(如砌塊牆體)作為牆體材料,從而降低建築物的自重:
房屋設計標准化——是建築工業化的前提;
構配件生產工廠化——是建築工業化的必要條件
施工機械化——是建築工業化的核心;
管理科學化——是現代工業化生產的重要保證,即建築工業化的基本特徵四化一改
⑻ 建設工程產業化是什麼意思
建築產業隨著資源價格、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升高,消費群體對建築品質等實際需求越來越高,如何才能在維持建造利潤的前提下滿足業主的需求等問題已成了建築經濟必須考慮的問題。而很好的工程質量與利潤最大化的這一矛盾,只有從整個建築業的的產業化和建築產業化的優秀工程管理入手,從而找到有效之方案。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工業製造也已進入4.0時代,粗獷傳統的建築業必須跟隨現代化腳步,通過產業化、建築2.0,把建築建造的大部分流程和部件利用工業4.0的新技術、新模式工業標准化生產,形成建築部件流水線作業,提高生產效率。施工階段對整個建築工程來說又是非常重要,施工的好壞決定著工程的質量。在這一階段中,採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對施工現場和施工對象進行生產任務的管理。為了確保建築工程在施工過程中能夠合理的運用人力和物力,協調空間和時間,可以根據施工現場的特點和條件,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施工管理,從而使得企業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施工階段是工程管理的核心也是問題的多發期,對工程的影響極為重大,因此要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也是建築產業化發展的重要環節。
引薦國外建築產業化模式發展與我國現狀建築產業化管理模式的對比,來推動適合我國的建築產業化進程。同時寄往整合建築產業化資源整合、統一標准、產業革新,達到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展開探討。
⑼ 建築產業化的基本內容
建築產業化是指運用現代化管理模式,通過標准化的建築設計以及模數化、工廠化的部品生產,實現建築構部件的通用化和現場施工的裝配化、機械化。發展建築產業化是建築生產方式從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生產的根本轉變,是產業現代化的必然途徑和發展方向。
建築產業化的核心是建築生產工業化,建築生產工業化的本質是:生產標准化,生產過程機械化,建設管理規范化,建設過程集成化,技術生產科研一體化。建築生產工業化在美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工業發達國家已有近50年的發展歷史,其建築工業化的程度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一棟住宅有一半用預制構件組裝完成,預制構件率最高達到80%以上。我國的建築產業化研究起步比較晚,但由於受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和市場不成熟,企業不成熟、沒有形成規模,產業集中度不高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一直以來成效不太大。
1、設計簡 化:當所有的設計標准、手冊、圖集建立起來以後,建築物的設計不再是像現在一樣要對宏觀到微觀的所有細節進行逐一計算、畫圖,而是可以像機械設計一樣盡量選擇標准件滿足功能要求。
2、施工速度快:由於構配件採用工廠預制的方式,建築過程可以同時在現場和工廠展開,絕大部分工作已經在工廠完成,現場安裝的時間很短。尤其是對天氣依賴較大的混凝土施工過程,工廠化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採用快速養護的方法(一般十幾個小時),較現澆方式養護(一般14天以上)時間大大壓縮。國外成熟的經驗表明,預制裝配式建造方式與現場現澆方式相比,節約工期30%以上。
3、施工質量提高:工廠化預制生產的構配件,設備精良、工藝完善、工人熟練、質控容易,施工質量大大提高。例如:一般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尺寸偏差會達到8-10mm,而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施工偏差在5mm以內。再比如:外牆裝飾瓷磚如果採用現場粘貼的方式,粘接強度很難保證,尤其是有外保溫層的時候,耐久性很成問題;而如果採用預制掛板方式,瓷磚通過預制混凝土粘結,強度可比現場粘貼方式高9倍,耐久性也大大提高。
4、施工環境改善:由於大部分工作在工廠完成,並且工廠根據現場需要陸續提供構配件,因此現場施工環境大大改善,噪音、垃圾、粉塵等污染大大降低,既保護了工程施工人員,也保護了工地周圍的人員。在施工速度有保障的情況下,夜間搶工的情況完全可以杜絕,減少夜間施工擾民。預制工廠的環保水平自不多言,一定比現場狀況要容易控制。
5、勞動條件改善:在工廠上班的建築工人勞動條件會比現場好很多。由於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提高,建築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勞動條件可以提高。在計劃周密,管理有序的情況下,沒有了搶工的必要,現場建築工人也可以嚴格按照8小時工作,保護了建築工人的合法權益。
6、資源能源節約:據萬科工業化實驗樓建設過程的統計數據顯示,與傳統施工方式相比,工業化方式每平米建築面積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減少47.35%,垃圾減少58.89%,污水減少64.75%。其他統計數據顯示,工業化建造方式比傳統方式減少能耗60%以上,垃圾80%以上,對資源節約的貢獻非常顯著。
7、成本節約:上述優點直接或間接的體現在節約成本上。通過大規模、標准化生產,預制構件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再加上建造過程時間、人工、能源的節約,後續質量成本的降低,工業化的建造方式可以比傳統的施工方式節約成本,從而為開發商、客戶和建造公司帶來經濟利益。
8、建築效果豐富:混凝土作為最具可塑性的一種材料,其潛力遠遠沒有被認識。從國外的資料可以看到,利用混凝土色彩、質感、形狀的可塑性,幾乎可以模仿任何其他建築材料的裝飾效果,而其耐久性、防火性優於大部分裝飾材料。
9、抗震性提高:預制裝配式建築由於可以將構件之間的縫隙作為抵消地震能量和容許變位的空間,其實可以比現澆建築具有更好的抗震性,這與一般人的認識恰恰相反。同時採取裝配式結構更便於設置減震、隔震裝置,使建築物的抗震性能提高。
10、可持續性提高:由於質量提高,房屋使用過程的維護成本(防水、保溫、表面老化等)降低;構配件可以一次製造,重復利用;將來拆除的時候工程量也減少。整個生命周期的資源和能源消耗降低,可持續性提高。 推行建築產業化優點很多,一是節省資源。與傳統建造方式比較,建築產業化可節水60%、節省木材80%、節省其它材料20%、減少垃圾80%、減少能耗70%。二是推動技術創新,提高建築品質。建築產業化的內在要求,可促進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和新工藝的大量運用,大大提升建築安全性、舒適性和耐久性,同時可帶動設計、建材、裝飾等50多個關聯產業產品的技術創新。三是集約增效,利於企業「走出去」。建築產業化促進建設標准規范化、流程系統化、技術集成化、部品工業化以及建造集約化,能減少用工50%、縮短工期30%~70%,可顯著降低用工需求的特點,也為建築業「走出去」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四是促進建築企業轉型升級,走上集約化、可持續發展道路。
從駐足觀望到蹣跚學步,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建築產業化領域邁出關鍵的第一步。沈陽衛德住宅工業化科技有限公司發布的《2013年度建築工業化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行業關注度增速較大,同比增長67%。
⑽ 現代建築產業化
建築產業化是指整個建築產業鏈的產業化,把建築工業化向前端的產品開發、下游的建築材料、建築能源甚至建築產品的銷售延伸,是整個建築行業在產業鏈條內資源的更優化配置。如果說建築工業化更強調技術的主導作用,建築產業化則增加了技術與經濟和市場的結合。建築產業化是指利用標准化設計、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等手段來建造建築,利用信息化等方式來管理建築的一種建築工業化發展趨勢。建築產業化促進建設標准規范化、流程系統化、技術集成化、部品工業化以及建造集約化,能減少用工50%、縮短工期30%~70%,可顯著降低用工需求的特點,也為建築業「走出去」注入了強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