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十七人中最少年
擴展閱讀
新疆坎兒井 2025-07-09 03:08:14

十七人中最少年

發布時間: 2021-06-26 01:39:03

①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表達了什麼情感

白居易27歲時參加科舉,考中之後與其他同僚一起到西安的慈恩塔下遊玩,所寫的詩。表現了作者當時少年得志,意氣風發的心情具體意思是:在慈恩塔下我們曾一起留刻名字,而我,是一行十七人中最年輕的啊!

② "慈恩塔上題名處,十七歲中最少年"的全篇是什麼

只有這一句話: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題名會

《新唐書·選舉志》:「舉人既及第,又有曲江會題名席。」李肇《國史補》:「既捷,列書其姓名於慈恩寺塔,謂之題名會。」兩種古籍中記載的,是唐朝新科進士的又一莫大榮譽「雁塔題名」,又稱「慈恩題名」。

雁塔,即西安慈恩寺內的大雁塔,唐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建。

新科進士在曲江宴會後,前呼後擁前往慈恩寺,聚集在專供題名用的題名屋。他們先各各在一張方格紙上書寫自己的姓名、籍貫,並推舉其中書法出眾者,作文一篇以記此盛事。然後交與專職石匠,刻在大雁塔的石磚上。白居易二十七歲時進士及第,在同時考中的十七人中最為年輕,得意之餘揮毫寫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元、明、清三代襲承唐朝進士題名之制,題名會在京都的最高學府國子監舉行,在由朝廷工部備置的石碑上,鐫刻新科進士的姓名、名次、籍貫。

如今西安的慈恩寺、北京的孔廟,還都完好保存有歷代新科進士題名的碑石,這些古代精英也因此得以聲名大揚,遠播後世。 (陸茂清)

③ 請教白居易「慈恩寺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全篇

這是白居易新科進士後在慈恩寺題寫的一句詩,全篇就這有這一句,意思是在所有中進士的十七人中自己是最年輕的,這句話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和得意之情。

唐代新科進士在曲江宴會後,都前呼後擁前往慈恩寺,聚集在專供題名用的題名屋。他們先各各在一張方格紙上書寫自己的姓名、籍貫,並推舉其中書法出眾者,作文一篇以記此盛事。

然後交與專職石匠,刻在大雁塔的石磚上。白居易二十七歲時進士及第,在同時考中的十七人中最為年輕,得意之餘揮毫寫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3)十七人中最少年擴展閱讀:

雁塔,即西安慈恩寺內的大雁塔,唐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建。「雁塔題名」始於唐代。當時每次科舉考試之後,新科進士除了戴花騎馬遍游長安之外,還要雁塔登高,留詩題名,象徵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雲。

這在當時是很高的榮譽。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考中進士後,登上雁塔,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他們在曲江宴飲後,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在牆壁上。

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後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朱筆書寫。盡管新科進士們詩興不減,而慈恩寺的牆壁畢竟空間有限,不久,白牆便成「花牆」。但可惜的是,這些題名都已經看不到了。

其原因,據說是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故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飲,並讓人將新科進士的題名也全數除去了。

到了明代,長安雖已不是國都,但當地的文人學士追慕唐代雁塔題名的韻事,在每次鄉試(相當於省級考試)結束後,考中的舉人都要相攜登塔,題詩留名。直到現在,大雁塔有的門楣和石框上還有前人的部分題詩留存。

④ 詩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錯誤:

錯誤:三省六部制,改正:科舉制

⑤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是誰寫的

白居易

曲江宴罷,新及第進士還要到曲江北岸的慈恩寺大雁塔下題名留念。如白居易一舉及第,時年27歲,同年進士登科者17人,白居易當時賦詩曰:「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⑥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解釋

白居易27歲時參加科舉,考中之後與其他同僚一起到西安的

慈恩塔下遊玩,所寫的詩。

表現了作者當時少年得志,意氣風發的心情

具體意思是:在慈恩塔下我們曾一起留刻名字,而我,是一行十七人中最年輕

的啊!

⑦ 白居易中進士後在雁塔下寫了一句詩,叫什麼最少年什

白居易二十七歲時進士及第,在同時考中的十七人中最為年輕,得意之餘揮毫寫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⑧ 十七人中最少年。 打一象棋手

於幼華

⑨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誰知道這首詩的全文

這是一句殘句,是白居易在進士中第後在慈恩寺大雁塔內題的。

雁塔題名指的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進士及第的代稱。雁塔即大雁塔,在陝西西安的慈恩寺中。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進士,均在大雁塔內題名。故以「雁塔題名」代稱進士及第。

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歲一舉中第,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這句話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和得意之情,意思是在所有中進士的十七人中自己是最年輕的。

(9)十七人中最少年擴展閱讀:

雁塔題名典故

中國的科舉制度在唐代趨於完善,這是朝廷選官用賢的主要途徑,所以科舉得中不僅是文人學子十年寒窗嘔心瀝血奮斗的目標,也為整個社會所推崇。

據《唐摭言》等書記載,會試之後發布進士錄取結果,乃是朝廷大典,京城盛事和金榜題名者的盛大節日,長安會舉辦一系列隆重的慶祝活動:登榜者於放榜翌日先集體赴曲江杏園,推舉兩名年少英俊者作「探花使者」,乘馬遍訪城中名園,採回各色名貴之花供大家玩賞。

慈恩寺牡丹為長安一絕,是「使者」的首選對象。而後,在曲江大擺宴席聚餐,此所謂「曲江會」,一名「杏花宴」。其時,曲江岸「行市羅列,長安幾於半空」(《唐摭言》卷三)。

宴罷,往往會泛舟曲江,消遣游樂。時在陽春,春風駘盪,春花綻放,苦讀多年的士子們逸興遄飛,漫步到附近的慈恩寺內,望寶塔更覺意氣昂揚,紛紛把自己的姓名、籍貫和登第時間由善書者題寫於塔壁,其意大約是取「與雁塔並高」「與雁塔同永」吧,這便是「雁塔題名」的典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雁塔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