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解釋謝謝:)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如浮萍,漂泊天地間,就好象小鳥一樣,飛過來飛過去,偶一駐足,也不過是待一段時間而已,可能會留下你活動的痕跡,可是又勸你別太認真,只留下淡淡的痕跡即可。下面隱喻的意思是,說不定哪天你又要走了,被迫的也好是自願的也好,反正是還得漂泊;雪地上還會下雪的,把你的痕跡又蓋住了,也就是說人一走茶就涼,時間會扶平一切的意思。總體來說是說詩人恬淡的心境的。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君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往事留下的痕跡
近義詞:飛鴻印雪
成語故事
宋朝時期,蘇軾與蘇轍兄弟曾在澠池一寺院住過,與寺院老和尚關系很好,並在寺內牆上題詩。蘇軾赴任陝西路過澠池時(今屬河南)。其弟蘇轍送作者至鄭州,然後返回京城開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難遣,寫了首《懷澠池寄子瞻兄》寄贈。蘇軾和詩《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注釋】
①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澠池:今河南澠池縣。這首詩是和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閑。
③據蘇轍原詩自註:「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閑之壁。」
④蹇驢:跛腳的驢。蘇軾自註:「往歲,馬死於二陵(按即崤山,在澠池西),騎驢至澠池。」
【簡析】
這首詩是寫詩人對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鴻爪」來比喻人無意中留下的蹤跡,就如飛鴻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樣。如老僧新塔,壞壁舊題,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嘆人生無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們記憶中,心上的爪痕是難以磨滅的。全詩比喻新奇,屬對工巧,寫出了對生活的無限深情。
〔析賞〕有一次蘇軾和其弟蘇轍(子由)路經池澠,路上馬死了,兩人騎著蹇驢到澠池一僧寺寄宿,並在寺壁上題詩。後來子由寫了一首《澠池懷舊》的詩。東坡舊地重遊,當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卻已死,寺里替老僧蓋了一座新塔,當年東坡兄弟題詩的廟壁也壞啦!再也見不到舊日的題詩啦,東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詩,感慨人生在世如飛鴻。
2.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
和子由澠池懷舊
作者:蘇軾 (宋)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
《和子由澠池懷舊》是蘇軾所做詩詞,收錄於《東坡七集》。
北宋嘉佑六年,蘇軾赴任陝西路過澠池(今屬河南)。其弟蘇轍難遣手足之情,寫了首《懷澠池寄子瞻兄》寄贈。此詩為作者的和詩。這首詩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全詩動盪明快,意境恣逸,是蘇軾七律中的名篇。
3.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出自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意思是: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裡,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麼?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參考鏈接:
和子由澠池懷舊-網路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網路
4.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和子由澠池懷舊
5.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整首詩怎麼寫的
你好!
出自《和子由澠池懷舊》
作者:蘇軾
原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
翻譯:
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裡,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麼?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老和尚奉閑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們的題壁,是不是同飛鴻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賞析:
1、前四句對於人生的經歷,作了一個深刻的比喻,說:人生所經歷過的地方和所經歷過的事情,象什麼樣子呢?該是象天上飛翔的鴻雁踩在積雪的地上;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機會,留下了腳爪的痕跡,可是鴻還得繼續飛行,飛向何方,哪裡還去考慮南北東西!因為這個比喻非常生動而且深刻,所以後來便成為「雪泥鴻爪」這個成語,用以比喻往事遺留下來的痕跡。
2、第三聯寫澠池當年寄宿過的那座佛寺的情況:當時接待咱們的那個老和尚已經死了,按傳統習慣,他的屍體經過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裡面去了;當時在上面題詩的那堵牆壁已經壞了,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就是說,多少年過去了,人變了,和尚死了,物變了,寺壁壞了,世間已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當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鴻爪,象是雪化了,這些爪印也不見了。言外頗有為人生的短促嘆息和對自己漂泊不定的感傷。
3、最後兩句,作者自己加了個注腳:「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是說:當年要去赴考時,我騎的馬在澠池西邊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沒法子,只好騎著小毛驢到澠池。所以詩中說:你還記得嗎?當時我騎著小毛驢在那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麼遙遠,人是那麼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驢也累得叫個不停。詩人撫今追昔,抒發了對人生的深深感嘆。
希望對你有幫助。
6.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出自哪裡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蘇款:《和子由澠池懷舊》
既然已經生活過,已經思想過,曾經愛過,曾經游過,又何必執著於這些陳跡呢?何不去體味一下「所以跡」的人生真諦呢?我們讀著莊子苦心經營的精采文章,那一縷回味無窮的清香,讓後生學子心儀神往兩千年.
高中的 語文~~
7.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是什麼意思
這是出自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意思為: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裡,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麼?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其原文如下:
《和子由澠池懷舊》
宋·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是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釋義:
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裡,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麼?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老和尚奉閑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
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7)應似飛鴻踏雪泥擴展閱讀: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說,是針對不同於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為人」(《答張文潛縣丞書》),在詞的創作上自成一家。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並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後塵,因而他不滿意秦觀「學柳七作詞」而缺乏「氣格」。
8.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是誰的什麼詩,意寓是什麼
是唐代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寓意是: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
全文為:
和子由澠池懷舊
作者: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譯文:
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裡,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麼?
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
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老和尚奉閑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
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
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8)應似飛鴻踏雪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蘇軾經澠池(今屬河南),憶及蘇轍曾有《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從而和之。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未到任即中進士。他與蘇軾赴京應試路經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於壁上題詩。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冬,蘇軾赴陝西鳳翔做官,又要經過澠池。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作《懷澠池寄子瞻兄》。
詩雲:「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蘇軾因作此詩相和。
和子由澠池懷舊_網路
9.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裡,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麼?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原文: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譯文:
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裡,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麼?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老和尚奉閑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
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9)應似飛鴻踏雪泥擴展閱讀:
《和子由澠池懷舊》創作背景:
《和子由澠池懷舊》作於蘇軾經澠池(今屬河南),憶及蘇轍曾有《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從而和之。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未到任即中進士。
他與蘇軾赴京應試路經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於壁上題詩。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冬,蘇軾赴陝西鳳翔做官,又要經過澠池。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作《懷澠池寄子瞻兄》。
詩雲:「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蘇軾因作此詩相和。
《和子由澠池懷舊》鑒賞:
《和子由澠池懷舊》前四句一氣貫串,自由舒捲,超逸絕倫,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聯兩句,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一開始就發出感喟,有發人深思、引人入勝的作用,並挑起下聯的議論。
次聯兩句又以「泥」「鴻」領起,用頂針格就「飛鴻踏雪泥」發揮。鴻爪留印屬偶然,鴻飛東西乃自然。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長的征途,所到之處,諸如曾在澠池住宿、題壁之類,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著就又飛走了。
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則當以順適自然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果能如此,懷舊便可少些感傷,處世亦可少些煩惱。
後四句照應「懷舊」詩題,以敘事之筆,深化雪泥鴻爪的感觸。五、六句言僧死壁壞,故人不可見,舊題無處覓,見出人事無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體化。尾聯是針對蘇轍原詩「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而引發的往事追溯。
回憶當年旅途艱辛,有珍惜現在勉勵未來之意,因為人生的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艱難的往昔,化為溫情的回憶,而如今兄弟倆都中了進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時每一事了。
全詩悲涼中有達觀,低沉中有昂揚,讀完並不覺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種眷戀之情盪漾心中,猶如冬夜微火。於「懷舊」中展望未來,意境闊遠。詩中既有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又有對前塵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詩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則具體地表現在後四句之中,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先前的積極人生態度,以及後來處在顛沛之中的樂觀精神的底蘊。全篇圓轉流走,一氣呵成,涌動著散文的氣脈,是蘇軾的名作之一。
10. 蘇東坡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什麼意思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一.題解要點:
1出處:東坡全集
2體裁:七言律詩
3釋題:和詩也,作詩術語,依照所和詩詞韻腳所屬的韻部,選擇同步韻字來作詩詞,稱之為「和」。
4背景:1宋仁宗嘉佑元年(西元一0五六年)蘇洵帶領蘇軾、蘇轍至京應考,途中路過澠池縣寄宿奉閑和尚居室,並在壁上題詩。
2嘉佑六年蘇軾往赴鳳翔任官,途中再經澠池,獲弟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詩,即和其詩韻寫了此詩。
5主旨:本詩以懷舊為題材,抒寫人生無常的慨嘆,並以昔日的坎坷艱難與弟共勉。
6內容:前四句是議論,譬喻人生無常的慨嘆;後四句是敘述,追憶往日艱難的情境。
7文評:1本詩不作抽象的思辨與推理,而借生動的形象,表達對人生際遇的感受,這種手法正是宋代哲理詩的特色。
2頷聯「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采「單行入律」,對仗未工整,然意境自然靈動,正是東坡詩的本色。
8音韻:平起首句不入韻。韻腳:泥、西、題、嘶(平聲齊韻)。
二.作者精要:
1名籍: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
2生平:1稟性聰慧,由母親程氏親自授教。仁宗嘉佑二年,登進士第。
2神宗熙寧四年,上書議論新法,與王安石不合,自請外放,歷遷各州。後貶至海南儋州(今海南島儋縣)。
3出知杭州,建西湖長堤(世稱蘇堤,「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一)。後卒於常州。
3學術:1思想恢弘,才氣縱橫,文筆雄深雅健。
2其文汪洋宏肆,尤長於說理,策議論辯均所擅長,詩、詞、書、畫造詣亦高。
3蘇軾與父洵、弟轍並稱「三蘇」,亦同列名為「唐宋古文八大家」。
4著作: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書。
三.要句解析:
1.要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語譯:人生所到之處像什麼呢?應該像是飛鴻踏在雪地上。
句旨:謂人生無常,世事易泯。
2.要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語譯:雪地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跡,鴻雁飛走了,那裡還計較腳印留在何處呢?
句旨:謂人生在世,漂泊不定。
3.要句: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語譯:老和尚已經過世了,變成一座新建的葬骨塔,牆壁毀壞,再也看不見舊日壁上的題詩。
句旨:謂奉閑和尚剛過世不久,而寺壁毀壞,往日題壁詩
4.要句: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語譯:你還記得當年坎坷艱辛的旅途嗎?路途遙遠、人已疲累,所乘的跛腳驢啼聲悲鳴。
句旨:以往日赴京應考旅途艱困的情景與弟共勉。
四、修辭重點:
1.譬喻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2.示現
路長人困蹇驢嘶。
3.頂針
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4.對偶
(1)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2)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五、形音義辨:
1.雪泥鴻爪-雪地上偶然留下的指爪痕。後比喻人生境遇變化無常。
2.無由-無法、無從。
3.崎嶇-山路高低難行的樣子。此喻世路坎坷艱辛。
4.蹇驢-跛足的驢子。蹇,音ㄐㄧㄢˇ。
5.嘶-驢子悲鳴聲。
六、成語運用:
1雪泥鴻爪: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或以喻人生聚散無常,有如鴻雁留於雪上的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