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庸之道的危害
擴展閱讀
濟南相關的股票代碼 2025-07-08 05:36:30
股票行情出現q 2025-07-08 05:35:03
光洋科技集團股票行情 2025-07-08 05:35:03

中庸之道的危害

發布時間: 2021-06-27 01:00:52

A. 中庸的好壞處,感覺中庸了情慾就淡薄了,特別不好受

我們的祖先倡導中庸,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當然中庸思想也是有缺點的,帶給人們的,很多時候是墨守成規。中國封建社會的牢靠,跟中庸思想脫不了關系。它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卻制約了思想的起源和文明的發展。很多時候那些優秀的思想以及制度,在誕生初期,很難被人們理解、接受。固然就被貼上極端者的標簽。中庸思想不善於探索新的領域,更適合繼承與發展。 極端之路未必就是壞的,未被實踐前,就不能否認它的價值。我們人總愛犯一個毛病,利用自己的無知去評判事物。或者說對自己知道的深信不疑。中庸思想讓我們失去了挑戰一切的心理。所謂權威是不害怕挑戰,真理也不怕被挑戰。 這個世界要革新前進就不得面對極端。就如同在中世紀的宗教中質疑神的存在。
今天,我們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積極因素,對於實現社會和諧的理想具有重要意義。「中庸」其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諧,並能使人處理好人際關系、國際關系及人和自然的關系,以至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弘揚中庸之道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用作用。承認不同而謀求「和」,這是世界多元文化實現和平相處必走的一條路。「和而不同」在促進世界各民族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方面具有啟迪意義。

B. 中庸之道對人思想危害

扯蛋呢,中庸的意思不是處事做老好人,是意思做事不偏不移。比如兩個人打架,你要按理走,你不能偏向於其中任何一方。到你這成做老好人了,簡直胡說八道。所謂的思想危害是因為人的理解錯誤罷了,從開始理解就是錯誤的,結果自然是錯誤,但不能把錯誤的理解當成真正的定義好嗎!

C. 中庸之道,是不是教我們,說話不得罪人,又做老好人,保住自己的利益,四書五經

中庸之道更多的是教我們,如何去處事能夠不得罪別人。保持自己和別人之間關系的融洽。

D. 儒家的中庸之道對中國人有沒有危害

五千年的文化,能延續下來的,其實就證明它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任何事情任何文化都要辯證的來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發揚光大!

E. 中庸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有現實意義嗎

孔子民間畫像
當今之世界,鋪天蓋地的信息,讓人絕望的競爭,物慾的橫流,讓人們焦慮不堪。充滿期待的母親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出生就天天警告自己:「上不了好幼兒園,就上不了好小學;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中學,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一輩子就完了。」在媽媽的忙碌中,孩子在幼兒園讀了小學課本,胖嘟嘟的兒童在父母的催促下失去了的撒嬌的時間;孩童在小學卻做中學習題,本來活潑可愛的少年在忙碌中抹去了調皮搗蛋的資格;中學生將全世界的高考題都做遍了,那個好奇好問的年輕人的腦子里除了考題再也以裝不下其他。大學生們也很煩,有了些自由卻無所適從,好像上了一個台階卻感前途渺茫。成年人也不輕松,沒錢要賺錢,有錢要更多,世界上好像沒有滿足的人。
我們要問這些現象與「中庸之道」有什麼關系呢?孔子認為:過猶不及,不及更不及。恰好合適便是完滿無缺。子曰:「吾未聞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德反映社會倫理,好色是自然本能,人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孔子不偏不倚,無意於偏廢某一端。孔子認為人們不能肆無忌憚的發泄著肉慾,而不注重禮義教化,打破了本該有的靈肉平衡。孔子還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講的是理性認知,「好」指的是感性印象,只有講二者完美的中和成「樂」,才能達到樂在其中,陶然忘物的境界。宋代儒學大師朱熹在給中庸作注時說:「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實則精妙至極」。
西方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類中的拔尖的和末等都是極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優越的。例如,居於怯懦與魯莽之間才是奮勇有為;吝嗇與奢侈之間才是慷慨大方;怠惰與貪婪之間是意氣風發;卑屈與驕傲之間是謙虛謹慎;秘密與多嘴之間是說一不二;乖僻與滑稽之間風趣幽默;尋釁與諂媚之間是友善可親。於是,亞里士多德的中庸倫理或行為的「恰當」類似數學或工程學上的「恰當」或「優化」;它的意思是正確、適合,最有效地達到最好的結果。
「中庸之道」是我們中華先賢孔孟二聖倡導的,但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中庸」也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核心成分。孔孟二聖和亞里士多德大約都生活在兩千多年前,在當時世界各地相互隔絕的情況下,古代先賢各自在對東西方文化背景渾然不同的情況下總結出相同的人生的智慧,可見「中庸之道」的普世價值。可見這項智慧仍然沒有過時,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應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從哲學理論上來講,中庸之道並非騎牆折中,不是和稀泥,抹光牆,更不是模稜兩可,明哲保身,而是在一個復雜的時空中,在諸多可供選擇的可能性中,以積極進取的態度,遵循客觀規律,作出最合適的選擇。在做人、做事中,既要把握永恆的原則,又要順應變化的環境,因時、因事、因勢、因地、因人制宜,力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以求無往不通,無往不勝。具體是:
與時俱進。「君子而時中」,時,即時間、時代、時機。它要求人們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要急躁冒進,也不要固步自封。在改革與創新過程中也要掌握好時機,「超前一步是先進,超前三步就是先烈」。與時俱進要求我們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左」比「右」更具危害性,更難以克服。
系統思維。要求我們把握全局,避免盲人摸象,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境,對適當的對象,用適當的方式,做適當的事情。在決策上,要統籌兼顧,又不斤斤計較,做到「兩利相較取其重,兩弊相較取其輕」。理性的決策者用「滿意」標准來替代「最優」標准,只求決策結果能達到預期,而不會去刻意尋求「最優」。
行為適度。恭敬,謹慎,勇敢,直率,都是人的美德,但必須要做得適度,否則,一旦偏激,美德也就成了毛病:太恭敬了則很辛苦,太謹慎了則成窩囊,太勇猛了則容易沖動而添亂,太直率了則容易傷人而誤事。古人講:氣度高遠曠達的人,易流於妄自尊大放盪不羈;心思縝密的人,易流於瑣碎拘泥或心機太重;性情淡泊的人,易流於孤芳自賞;自己操守嚴謹的人,易流於對人苛刻。如果掌握不好度,事情就會走向反面。清廉正直又能寬恕別人,仁厚慈愛又能當機立斷,明白自信又不排斥異見,剛直不阿又不矯枉過正、傷害別人,商人沒有銅臭氣,軍人沒有粗魯氣,文人沒有酸腐氣,則為高人也。
合於中道。中道原則,就是要認同世界的復雜性與多元性,認同事物的矛盾性和認識的相對性。人類社會不是只有黑白兩種顏色,善惡兩種品德,敵我兩種力量,正謬兩種主張。要善於尋求不同矛盾諸方面的契合點。在一個有組織的社會或企業里,有各種不同專業、不同才能、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崗位上各司其職,各得其所,應該「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這是不同人群和睦相處、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中庸》所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為大也」。
太極中庸。太極拳就是武術中中庸之道的典型。太極拳每一個動作都有一個中心,這就是圓的道理,也就是太極的道理。太極並非講四平八穩,能推則推,而是要懂得持平的中心點或均衡點,懂得事緩則圓,神定則安,以達到立身中正、能轉外物、隨圓就方的境界。太極拳的奧妙在於以柔克剛,用因勢利導的招式使外力不致傷己,而能為己所用。世間之事,不如意者很多,我們應以樂觀的態度變消極為積極,化腐朽為神奇,變不利為有利,化干戈為玉帛。
中庸通俗地來講:一是不求最好,但求合適。這個原則適用性很廣,如不求上最好的學校,但求上最合適自己的學校;不求找最好的配偶,但求有最合適自己的伴侶;不求有最漂亮的鞋子,但求穿最合腳的鞋子。核心是不要與周圍的同學,同事,鄰居,親戚比這個比那個,高高興興地過自己的日子。二是不要最多,夠了就行。再好的東西,太多就會成為毒葯,如美味吃得太多,會讓你患上肥胖。有人或許會說,「錢」總是好東西,多多益善。但錢一般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你需要用很多東西去換。最常見的交易是:年輕時用命換錢,年老時用錢換命。如果從開始便少些奢望,便也不用拚死拼活地去掙太多的錢了。三是不要太懶,也不要太勤。大家對「不要太懶」已經聽得很多了,基本上是從小聽到大,無需再提。「不要太勤」的意思是用一些時間去尋求精神愉悅,如沒有負罪感地看一本閑書或玩一個游戲,看看星星,聽聽風聲,而不是將每一分鍾都用於做習題或賺錢或獲取其他世俗的「成功」。千萬不要玩「頭懸梁,錐刺股」。這就是「中庸」的意思,同樣的「中庸」原理還可以應用到很多方面。

F. 辯論:中庸之道不該提倡!請大家舉點例子,或說點提倡壞處!

中庸之道越來越偏離最初的凡是守規矩不侵犯他人或越權 可現代卻演變成凡事變通卻不管實際的老油條准則 實際是對原意的褻瀆和侮辱

G. 中庸之道應該提倡的辯詞

在商業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是越來越提高,人們對於精神領域的需求也同樣是越來越多甚至越來越苛刻。 可卻也隨之出現了這樣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那就是人們對於傳統的東西好象越來越忽視,對於傳統的一些觀念似乎也越來越淡薄。 社會上曾有過一些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的呼聲,也有過宣傳並學習古文的提倡,有些地方也曾大力發掘本地的文化歷史遺產精華並藉助開發旅遊項目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甚至還曾有過興建國學幼兒班請那些國學造詣深厚的名宿收幼兒為徒的一時美談。。。。。。可總體感覺,這些呼聲和行動似乎與所期待的願望和目標尚有很大一段差距,難道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實現人們只把眼光放在了現實中而忽視了自己本早就已具有甚至是還為很多西方發達國家所推崇的文化優勢嗎,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國學難道真的就是夕陽西下而日漸勢微了嗎? 中醫學及中葯,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國粹,博大而精深,可在目前國際市場的各個國家中葯材出口比例份額上,中國卻只佔很小很小的一塊。甚至,在中醫學的鼻祖名分上,南韓也早已盯上,大有攬美名為己有的氣勢,一再宣傳他們的國度才是中醫學真正的發源地。在這件事上,我們也許沒有必要去斥責別人的想法如何,畢竟好事情是人人所嚮往的,可值得反思的是,作為有著幾千年古老文明歷史國度的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為什麼放棄自己已有的傳統優勢不去發揚光大而只是一味去追求外來的東西呢,學以致用只是方法只是途徑,而卻不應一味邯鄲學步甚至忘卻自己的本源初衷才是啊。這樣看來,關鍵之處,還是在於我們自己是否看重的問題了。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儒家學說,其思想精華沉澱若千年而不倒,自是有著獨到之處,即使西方那些發達國家都不得不為之所贊嘆,不得不贊羨中國古人的智慧,甚至各個國家都有專門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專門機構,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把學習掌握古老的中華文化精髓作為指導個人發展的目標,連發動海灣戰爭的小步什都曾有過感嘆,若是先前就能看到中國的古書《孫子兵法》,那麼他的整個戰略計劃也許就要重新修改了,這樣的感嘆也更曾出自過叱吒風雲一代梟雄的拿破崙之口。。。。。。作為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為此自豪的同時,能否有一些啟示的火花在閃現呢。 儒家學說的精華在於「重視禮,強調仁」,更在於「中庸」! 中庸的真正解釋,就是「執其二柄」。未雨綢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面對一件事情,首先要考察預想的就是其優劣兩種情況的出現,這不正是符合了唯物辨證這一理論事實嘛。 很多人認為這種思想過於保守而不能銳意進取,可卻忽視了即使是銳意進取的同時,更應該要用客觀辨證的眼光去看待同樣存在的風險,這才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非此就很容易導致盲目冒進的危險出現,這樣的教訓在我們國家以往的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所造成的危害更是慘重的。 也有人說,凡是保留傳統文化多的地方,那麼現代經濟的發展必然就會受到阻礙,事實果真如此嗎? 遠的不說,就提提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新加坡,甚至是台灣。 日本是一個非常信奉並發揚自己傳統文化的國家,在我具有討厭甚至憤怒這個國家的個人觀點同時,也不得不客觀認為,「神道教」「天造大神」一直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動力源泉,並且大力汲取其他國家的文化精髓,中國儒家道家的文化在日本更是大有市場,「菊花與刀」的民族內涵為他們這樣一個經濟如此發達的國家披上了一層古典靜雅的面紗。 韓國,我一向感覺這是個有骨氣的民族,甚至自尊得有些令人不解。但在有些狂熱的表象背後卻也是有著深厚沉靜的文化內涵,並且這種古老文化的傳承確實得到了很好的延續。古老的民族服裝和歌舞還有生活習慣始終是一如既往,沒有多少改變。但在吸收外來文化甚至還能改良進取並引導新文化潮流的同時,古代文化的宣傳也是並駕齊驅,這兩者截然不同的思想觀點取向卻能得到如此融合,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韓國,古老文化的代表,卻正是我們國家傳遞過去的「儒學」! 新加坡,更是一個儒家文化大行其道的國度,政治平穩,百姓安居,經濟卻也始終位於世界前列,可以說,這是一個奇跡。 台灣,雖然政壇動盪,甚至在國會上也會出現議員們拳腳相向令人咋舌這樣太有失風度的場景而令世人不齒,這是其政治上的不良。但在台灣的民間,應該說還是中華傳統文化保留得比較好的地方,所以才會有象南懷瑾象林清玄這樣諸多對傳統文化有很深造詣的學者和作家也就不足為怪了。同樣,有著這樣一個傳統文化氛圍的台灣,在經濟上,應該說是很發達的。 儒學,這樣一個對所有炎黃子孫都有著血融於水和與生俱來的淵源甚至好象早已被刻上了傳統遺傳烙印的這樣一個詞彙,如何能在我們這一代的傳承延續中得以更發揚光大,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值得深思的問題了。

H. 忽視傳統文化有哪些危害

(1)中國文化是一種積極理性的文化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哲學文化,借用了現代科學上的發現,把宇宙的本質、宇宙的形成、發展變化、成熟、衰老與死亡,宇宙的歸宿;人的本質,人的過去與未來,人從那裡來,到那裡去,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應當怎麼做人;我是什麼?我是誰?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運動中扮演的角色;人類社會的本質,人類社會的歸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訴給人類。把以上內容告訴給人類,是讓人們明白我們做人的權力、責任和義務,讓人們都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2)強烈的道德色彩

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經濟結構和政治宗教設施,無一不是與宗法血緣關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積極作用表現在: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諧人際關系的作用。

(3)頑強的再生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最富於魅力並引起世人贊嘆的,不僅在於它的古老,更在於它在內憂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現出來的頑強再生能力。 除了環境等因素,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活力,貫穿於中國民族歷史活動中的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頑強精神,以及中國古代樸素系統論所具有的涵蓋面廣、常變相參的思維機制,也是這種情況得以出現的重要原因。

(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

「中和」思想突出強調了兩個側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確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組合、對立統一。

這種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國社會曾經促使中國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實現自身協調、天人協調和人我協調,對於民族團結、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2.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點

(1)重道德而輕事功

在德智關繫上,儒家認為,人格遠遠要比知識重要。在義利關繫上,雖然也有「義以生利」的說法,但「何必曰利」的觀念卻是長期深植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靈之中。

這種文化取向,造成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空談心性而輕視實踐,尋覓「良知」而鄙視對客觀世界的探索,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識、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銳氣。

(2)法經典而薄今世,尊「往聖」而抑個性

在文化學乃至科學方面,人們不是致力於總結經驗,推陳出新,而是對聖賢經傳注、疏、訓、考不絕。這雖然也能在前人的基礎上補綴若干新的知識,但總的看來絕難超越前人規定的范圍,使學術得不到突破性進展。

這種陳陳相因的思維定勢,必然妨礙自由爭鳴風尚的普及,也必然會泯滅人們的個性和創造精神。

I. 中庸之道不應提倡的問題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歷史的滾滾洪流,弘揚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是展現中國軟實力的一面。但是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在亞洲,尤其是中國,是受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影響最深的國家。文化不同於文明,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糟粕,對人們的思想毒害最深。筆者年輕,只從身邊的事來和自己的理解談談他的危害。
一。麻痹人們的思想,積累社會矛盾。縱觀中國的歷史,幾乎歷朝歷代都有農民起義。真是中庸之道的影響,讓歷朝歷代政府錯過了解決社會矛盾的最佳時機。「天塌壓大家」「人家咋著咱咋著」。在社會矛盾最初出現的時候,大多數人選擇了忍氣吞聲。當他們活不下去的時候,積累很久的社會矛盾如山洪爆發。
二。滋生貪污腐敗的溫床。「不偏不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友」,「見好就收」。這是某些為官者的所謂成功之道。那些貪官污吏們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拿了不該拿的,走上了不歸路。
三。磨滅人的進取心,阻礙改革進程。「槍打出頭鳥」,使人做事瞻前顧後,前怕狼後怕虎,停留在中間階段。很多碌碌無為的為官者們,一輩子雖無大錯,卻也一事無成。各個行業有心改革的人們停止了前進的腳步。
四。助長了不和時宜的復古之風。如提倡繁體字,影響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又如不拜魯迅拜孔子,認為中國在國外設立的孔子學院就是「孔子的學院」。如個別單獨領導家長制,一言堂,聽不進下屬的合理化建議,豈不知孔子有「民貴君輕」的思想。間接否定「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理念
五。混淆試聽。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建立和諧社會等同於中庸之道的「和」。胡主席的和諧社會構想是共同富裕,人民安居樂業。中庸之道的「和」是保護少數人的利益,不讓人們對壓迫進行反抗和斗
中庸思想對國人的壓抑和束縛,導致了國人的劣根性和可悲性。
象祥林嫂死的可憐,但她只會讓人遺憾的同情;
這樣的提法,做為正方應該如何解?
中庸的是看著她這樣死去卻各掃門前雪的人。
他們麻木,恪守中庸。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我是很討厭的
每次義憤填膺的時候旁邊的人總會說唉管我們什麼事別管那麼多了
造就了這個冷漠的社會擦
中庸之道一直被後世認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五四運動以來,隨著西方自然和社會科學觀念的普及,出於對舊制度,舊觀念禁錮的反抗,中庸之道常常被視為中國文化的劣根而受到批判.果真如此么?
首先,中庸是主客體之間矛盾斗爭的平衡產物.
單就一個中庸之道坑害中國上千年。
中庸之道的倡導者可能認為其是合理的、辨證的。
但無論怎麼辨證地分析,它終歸是自私自利的、不具奉獻的、趨吉避凶的,永遠是站在個人、自我立場上的一種自私。
中庸之道能衍生不少人性的劣根:
自私虛偽不率真、不具團隊精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推委扯皮、玩弄伎倆權術狡詐多變、逆來順受忍辱負重懦弱、寄希望於自己的手銬讓別人打開等等等等。
這種劣根性的品質極容易導致民族的劣根性和社會的發展緩慢甚至停滯倒退和腐敗。
不難看出,在近代發展較快的國度的人品特徵無不具有率直坦誠。
所以,中國要發展必須正視自己的傳統文化,批判與吸收並舉,決不可在文化領域倒退,而讓本已腐朽的文化思想引導現代社會掉入腐朽醒污的深淵。
反腐敗不可不反中庸
謝謝主席!大家好!我方認為:中庸之道不應提倡!
首先, 我想明晰中庸和折中的概念,折中是通過事物矛盾兩方面的斗爭而最終選擇最為合理的方案,而中庸之道則是事先存有的一種觀念,從而否認事物的斗爭,而一味在矛盾對立面取平衡態度,擇中間方案。
所以對方立論中舉出的(昭君出塞),三三制,一國兩制等等都是理性的折中而非中庸。而宋朝政府面臨契丹,女真,西夏,蒙古,一味退避忍讓,苟且求安,才是中庸之道。當然,最後連國家也給中沒了。
其次,我很遺憾地指出正方立論中地幾點錯誤:
四,談到傳統文化的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誠然需要繼承,但對於其糟粕,到底還要不要繼承呢?
五,對方辯友眼中的中庸之道誠然十分完美,但在這個世界上,完美的事物從來就不曾存在過。在世俗的實踐中成了一種沒有明顯態度,不走極端,一味和稀泥的處世哲學。在它不斷被提倡的兩千多年中,造成了國民人格上的卑怯與保守。而這正是我們民族文化中最不堪回首的記憶!
我方還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論證中庸之道的不可取:
首先,從理論層面講。第一,它只講對立面的統一,不講對立面的斗爭。而無論是生物進化還是社會變革,只有競爭才是其發展的根本動力。其次,中庸之道所推崇的調和折中只能緩和矛盾而不能解決矛盾。最後,中庸之道第三,中庸之道雖認識到量變會引起質變,但它強調不過分,而這個衡量的度恰好就是量變到質變的分界線。如果不越過這個分界線,那又如何由量變走向質變,產生新的事物,產生新的發展與變革。
從實踐方面看,深受儒家中庸之道影響的中國其社會結構確實具有超穩定性,以至於我們的封建時代比任何一個民族都要漫長,到後來還是由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敲開我們的國門,尷尬地被逼入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西方正是由於此前經歷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三大變革而沖破中世紀的漫漫黑夜,率先迎來科學與民主的燦爛陽光!
而在當今,現代法治要求明辨是非曲直,而中庸之道一貫各打五十大板的傳統做法往往影響到司法的公正。不利於當今中國的法治進程。而且如果我們是用中庸之道去調和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而沒有革命先烈們的「拋頭顱,灑熱血」,那麼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還有可能到來嗎?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中庸之道不應該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