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崖沙燕的分布范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亞美尼亞、阿魯巴、奧地利、亞塞拜然、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白俄羅斯、比利時、貝里斯、貝南、百慕大、不丹、玻利維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札那、巴西、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中非共和國、查德、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剛果、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古巴、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法屬蓋亞那、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迦納、希臘、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香港、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約旦、哈薩克、肯亞、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科威特、吉爾吉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加拉瓜、尼日、奈及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烏拉圭、烏茲別克、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維爾京群島、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汶萊、葛摩、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印度尼西亞、賴索托、塞席爾。
② 崖沙燕的外形特徵
崖沙燕雌雄羽色相似。上體從頭頂、肩至上背和翅上覆羽深灰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稍淡呈灰褐色具不甚明顯的白色羽緣。飛羽黑褐色,內側羽緣較淡。外側2或3枚初級飛羽羽軸亮黑褐色,其餘飛羽羽軸亮栗褐色,反面全為白色。尾呈淺叉狀,顏色與背同、但較暗,除中夾兩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均具不甚明顯的白色羽緣。眼先黑褐色,耳羽灰褐或黑褐色。頦、喉白色或灰白色,有時此白色擴延到頸側;胸有灰褐色環帶,有的灰褐色胸帶中央部分還雜有灰白色,亦有少數個體胸帶中部向下延伸至上腹中央;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或灰白色,兩脅灰白而沾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褐色。
幼鳥羽色與成鳥相似,但背部具較寬的淡色羽緣,頦和喉黃褐色。
虹膜深褐色,嘴黑褐色,跗跖灰褐或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 12-16 g,♀11-17g;體長♂125 -135 mm,♀110 mm-143;嘴峰♂ 4.5-7 mm,♀5-8 mm;翅♂93 -106 mm,♀96-108mm;尾♂47-59 mm,♀49-56 mm;跗蹠♂10-12 mm,♀9-12 mm。(註:雄性——♂;雌性——♀)
③ 崖沙燕是幾級保護動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受保護級別較低
④ 崖沙燕的棲息環境
喜棲於湖泊、泡沼和江河的泥質沙灘或附近的土崖上,主要棲息於溝壑陡壁,山地岩石帶。
⑤ 大動物 小動物里的 崖沙燕在哪裡
分布於全世界,澳大利亞除外。歐亞大陸的鳥冬季南遷至東南亞及菲律賓。生活於沼澤尤其是有沙灘的河流。營巢於河岸洞穴。
⑥ 崖沙燕的亞種分化
崖沙燕(8亞種)中文名稱學名1崖沙燕新疆亞種Riparia riparia diluta2崖沙燕以色列亞種Riparia riparia eilata3崖沙燕福建亞種Riparia riparia fokienensis4崖沙燕東北亞種Riparia riparia ijimae5崖沙燕普通亞種Riparia riparia innominata6崖沙燕指名亞種Riparia riparia riparia7崖沙燕埃及亞種Riparia riparia shelleyi8崖沙燕青藏亞種Riparia riparia tibetana
⑦ 燕子是保護動物嗎
我國的燕子種類很多,其中一些物種是國家保護動物,但是保護級別相對較低,一般是「三有」保護動物。所謂「三有」是指: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三有」動物同樣受到我國法律的保護,非法販賣、捕捉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受保護的「燕子」:
家燕(Hirundo rustica)
家燕是中國最常見夏候鳥之一,深受中國百姓的喜愛。它們的體型雖然不大,只有20厘米左右,但捕食害蟲的能力非常驚人。在春夏繁殖期的短短幾個月里,一隻家燕就能吃掉數以萬計的昆蟲。它們的報春鳥的美名盡人皆知,其生態價值也廣為傳頌。2000年國家林業局將家燕列為「三有」保護動物。從此家燕的保護有法可依。
下圖為家燕↓ 來源:orientalbirdimages
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
金腰燕具有一條奪目的「金腰帶」,它們是東亞地區出境率很高的空中捕蟲能手。金腰燕比其他燕更喜歡在高空飛翔,飛翔速度很快。這種燕與喜歡在人類房屋內築巢的家燕不一樣,它們的巢穴主要建在屋外的牆壁上。目前金腰燕是我國的「三有」保護動物。
下圖為金腰燕↓ 來源:orientalbirdimages
崖沙燕(Riparia riparia)
崖沙燕長得小巧可愛,體長僅有約13厘米。這種燕在中國的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比較常見。崖沙燕不在屋檐下「銜泥築巢」,而是在硬土砂岩上挖洞築巢。它們主要捕食各種昆蟲,繁殖季節為了哺育雛鳥,對害蟲的控製作用尤為顯著。崖沙燕也是中國的「三有」保護動物。
下圖為崖沙燕↓ 來源:orientalbirdimages
白腰雨燕(Apus pacificus)
白腰雨燕有一條「銀腰帶」,陰雨天氣時,它們常在高空盤旋環飛,因此得名雨燕。白腰雨燕和家燕、金腰燕、崖沙燕的親緣關系都比較遠,但習性上有相似之處。它們善於在空中捕食,短小的腳爪能夠攀附在岩洞壁上,但落到地面之後行走困難,舉步維艱。白腰雨燕在亞洲東部較為常見,也以飛蟲為食,目前是中國的「三有」保護動物。
⑧ 崖沙燕的繁殖方式
崖沙燕繁殖期5-7月,成群在一起營群巢,通常10多隻至數十隻在一起營巢,也有上百隻或數百隻在一起營巢的,巢洞一個接一個,彼此挨得很近。通常營巢於河流或湖泊岸邊沙質懸崖上,由雌雄成鳥輪流在沙質懸崖峭壁上用嘴鑿洞為巢,巢呈水平坑道狀,深度為0.5-1.3米。有時洞道多少有些彎曲。洞口扁圓或呈橢圓形,大小直徑為5-10厘米或6-12厘米,平均5.9厘米7.1厘米。洞末端擴大成巢室,其大小為高8-11厘米,寬10-14厘米。巢即築於室內,淺盆狀。巢材主要有蘆葦莖和葉、枯羊草和鳥類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10-13厘米,內徑6-8厘米,深1.5-2.0厘米,高2.0-3.5厘米。巢洞鑿成一般需13-14天。每窩產卵46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12-14毫米或17-12毫米,重1.3-1.9克。孵化期12-13天,育雛期19天。
崖沙燕在中國主要為留鳥,僅個別為候鳥,需作遷徙。每年通常在4月末5月初開始遷來,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常呈數十甚至上百隻的大群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