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聽眾是什麼意思:
用心傾聽的人
⑵ 微博里的聽眾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 你每次說話 他都會看見的 ~~也就是和空間差不多 朋友,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的話,請點下 五星級採納 謝謝~~ 如果您還有疑問 可以追問 很高興為您解答~~
⑶ 什麼是聽眾聽眾和收聽分別是什麼意思
收聽就是你收聽別人微薄的,聽眾就是別人收聽你微薄的
⑷ 聽眾的詞語概念
詞目:聽眾
拼音:tīng zhòng
基本解釋
[audience;listeners] 聽演講、音樂或廣播的人 指聽講演、音樂或廣播的人。
《敦煌變文集·目連緣起變文》:「奉勸聞經諸聽眾,大須布施莫因循。」 宋 范仲淹 《睢陽戚寺丞》:「庠序之會,漸有倫次,見講《春秋》,聽眾四十人。」 老舍 《出口成章·戲劇語言》:「帶有詩意的語言能夠給聽眾以弦外之音,好像給舞台留出一些空隙,耐人尋味。」
⑸ 聽眾的文章賞析
唯一的聽眾 ——鄭振鐸
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痴。當然,這是他們在經受了無數次折磨之後下的結論,在他們聽起來,我拉的小夜曲就像是在鋸床腿。這些話使我感到沮喪和灰心。我不敢在家裡練琴,直到我發現了一個絕妙的去處。就在樓區後面的小山上,那兒有一片很年輕的林子,地上鋪滿了落葉。
第一天早上,我躡手躡腳地走出家門,心裡充滿了神聖感,彷彿要去干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林子里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幽幽的小令。我在一棵樹下站好,心劇烈地跳起來。
我不得不大喘了幾口氣使它平靜下來。我莊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個隆重的儀式,拉響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實很快就令我沮喪了,似乎我又將那把鋸子帶到了林子里。我懊惱極了,淚水幾乎奪眶而出,不由地詛咒:「我真是一個白痴!這輩子也甭想拉好琴!」當我感覺到身後有人並轉過身時,嚇了一跳,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一張木椅上,她雙眼平靜地望著我。我的臉頓時燒起來,心想這么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這林中和諧的美,一定破壞了這老人正獨享的幽靜。我抱歉地沖老人笑了笑,准備溜走。
老人叫住我,她說,「是我打攪了你了嗎?小夥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兒坐一會兒。」有一束陽光透過葉縫照在她的滿頭銀絲上,格外晶瑩。「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的話,請繼續吧。」我指了指琴,搖了搖頭,意思是說我拉不要緊。「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就在每天早晨。」我被這位老人詩一般的語言打動了;我羞愧起來,同時暗暗有了幾分興奮。嘿,畢竟有人誇我,盡管她是一個可憐的聾子。我拉了,面對我唯一的聽眾,一位耳聾的老人。
她一直很平靜地望著我。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如果她的耳朵不聾,一定早就捂著耳朵逃掉了。我心裡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很快我就發覺我變了,家人們表露的那種難以置信的表情也證明了這一點。從我緊閉小門的房間里,常常傳出阿爾溫,舒羅德的基本練習曲。若在以前,妹妹總會敲敲門,裝作一副可憐的樣子說:「求求你,饒了我吧!」我已經不在乎了。我站得很直,兩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濕透了襯衣。但我不會坐在木椅子上練習,而以前我會的。
不知為什麼,總使我感到忐忑不安、甚至羞愧難當的是每天清晨我都要面對一個耳聾的老婦人全力以赴地演奏;而我唯一的聽眾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幷且有一次她竟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更要命的是我常常會忘記了她是個可憐的聾子!
我一直珍藏著這個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鳴曲讓專修音樂的妹妹感到大吃一驚,從她的表情中我知道她的感覺一定不是在欣賞鋸床腿了。妹妹逼問我得到了哪位名師的指點?我告訴她:「是一位老太大,就住在12號樓,非常瘦,滿頭白發,不過――她是一個聾子。」「聾子?!」妹妹驚叫起來,彷彿我在講述天方夜譚,「聾子?!多麼荒唐!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更重要的,她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而你竟說她是聾子!」
我一直珍藏著這個秘密。珍藏著一位老人美好的心靈。每天清晨,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林子里,面對著這位老人,這位耳「聾」的音樂家,我唯一的聽眾,輕輕調好弦,然後靜靜拉起一支優美的曲子。我感覺我奏出了真正的音樂,那些美妙的音符從琴弦上緩緩流淌著,充滿了整個林子,充滿了整個心靈。我們沒有交談過什麼,只是在這個美麗的早晨,一個人輕輕地拉,一個人靜靜地聽。
我看著這位老人安詳地靠著木椅上,微笑著,手指悄悄打著節奏。我全力以赴地演奏,也許會給老人帶來一絲快樂和幸福。她慈祥的眼睛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後來,我已經能足夠熟練地操縱小提琴,它是我永遠無法割捨的愛好。在不同的時期,我總會遇到一些大家組織的文藝晚會,我也有了機會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我總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那天清晨我唯一的聽眾…… 白痴:病,表現為:患者智力低下,動作遲鈍,輕者語言機能不健全,重者起居飲食不能自理。
荒唐:(思想、言行)錯誤使人覺得奇怪的程度比較大。
聲望:為眾人所仰望的名聲。
介意:把不愉快的事情記在心裡,在意,耿耿於懷。
追問:追根究底的問;追查。
割捨:舍棄;捨去。
大吃一驚:形容對發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全力以赴: 把全部力量都投入進去。
近義詞:
彷彿——好像 聲望——聲譽
莊重——鄭重 指點——指導
隆重——盛大 熟練——純熟
沮喪——懊喪 割捨——舍棄
神聖——庄嚴 平靜——寧靜
盡心盡力——竭盡全力
反義詞:
平靜——喧鬧 白痴——天才
唯一——許多 荒唐——合理
繼續——暫停 熟練——生疏
獨享——共享 沮喪——高昂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父親和妹妹說「我」在音樂方面是個白痴,使「我」不敢在家中練琴,決定到林中練琴。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寫「我」到林中練琴,遇到一位自稱「耳聾」的老婦人,她猜想「我」拉得好,並願意天天做「我」的聽眾,還誇獎「我」,鼓勵「我」,使「我」找回了自信,又到家中練琴。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寫「我」從妹妹那裡知道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心靈受到震撼。
第四部分(11自然段)寫後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捨的愛好,每次演出時總會想起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這對已經能拉小夜曲的「我」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更要命的是父親和妹妹只是經受了數次「折磨」之後就下了這樣定義。為此,「我」失去了在家裡練琴的自信。文章開頭直接點明父親和妹妹的做法,為下文「我」走出家門,到林中練琴作了鋪墊,同時也與下文老教授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側面贊美了老人對「我」的愛護與幫助。
②林子里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這句話寫出了早晨樹林的安靜,以及「我」為能找到這樣安靜的練琴環境的興奮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聽來,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說明「我」對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為如此,「我」才會莊重地架好小提琴,像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拉響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臉頓時燒起來,心想,這么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這林中的和諧,一定破壞了這位老人正獨享的幽靜。
這句話真實地寫出了「我」發現老人後沮喪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這優美的環境中拉出好聽的琴聲,可偏偏琴技不爭氣,那聲音「覺得自己似乎又把鋸子帶到了樹林里」;不希望有人聽見自己在拉琴,卻偏偏被老人發現了。文中的兩個「一定」,強調了難聽的琴聲帶來的後果,突出了「我」的沮喪。說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這是老人對「我」說的一句話。作為一位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老人聽出「我」拉得並不好,更從「我」被人發現後「准備溜走」的舉動中,發現「我」缺乏自信。出於對年輕人的愛護,老人謊稱自己耳聾,為聽不到好聽的琴聲向「我」表示歉意。聽慣了親人對「我」白痴的評價,第一次聽到陌生老人的稱贊,盡管是個聾子,但「我」還是充滿了快樂。老人的話讓「我」有了面對老人拉琴的勇氣。
⑤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我心裡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這「從未有過的感覺」就是被人肯定的快樂。而這恰恰來自於老人的陪伴,來自於老人的誇獎。老人並不指點「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語言幫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勵「我」刻苦練習。在她的激勵下,「我」終於敢在家裡練琴了,而且練得十分認真,十分刻苦。這句話反映了老人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
⑥有一次,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微笑著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著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熱情的鼓勵下,「我」的琴技在不斷地提高,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發自內心地為「我」的進步而高興。在「我」的眼裡,老人也不再是一個聾子,她在用心感受琴聲,「我」和她是用音樂在相互交流。「我」對老人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平靜地望著我」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現。從相識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靜地望著「我」拉琴。從她的眼神里「我」讀出了老人對「我」的關切、鼓勵,讀出了老人為「我」琴技的點滴進步的高興,讀出了老人對「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覺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聾子?」妹妹驚叫起來,「聾子!多麼荒唐!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說她是聾子!」
妹妹的話道出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表現出她對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話,也引起「我」心靈的震動,激起「我」對老人的無限敬意與感激。
⑧那時,我總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聽眾……
句子用「唯一」來修飾限制「聽眾」,有「獨一無二」的意思。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獨想起的是這位自稱「耳聾」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句子寫出了「我」對老人的感激,同時點明了課題。 本文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的事,贊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全文圍繞這兩條線索展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先寫父親和妹妹說「我」在音樂方面是個白痴,使「我」十分沮喪,不敢在家中練琴。接著寫「我」到林中練琴,遇到一位自稱耳聾的老婦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並願意天天做「我」的聽眾。每次「我」停下練琴,她總是誇獎「真不錯」。在她的鼓勵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練琴。最後寫「我」從妹妹那兒知道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心靈受到震撼。後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捨的愛好,每次演出時總會想起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文語言質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對林中景色的描寫,「林子里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優美動人;對老人語言的描寫,如詩一般,打動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讀者。
選編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體會「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二是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價值的問題與同學討論;三是體會課文寫作上的一些特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名:鄭振鐸 筆 名: 西諦、鄭源新、落雪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898年-1958年 民 族: 漢族 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長樂縣,生在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同時與沈雁冰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小說月報》主編,上海大學教師,《公理日報》主編,1927年旅居英、法,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世界文庫》主編,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主編《民主周刊》,1949年後歷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長,民間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全委、主席團委員,全國文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19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翌日因飛機失事突然遇難殉職。 著有專著《文學大綱》、《俄國文學史略》、《中國文學論集》、《中國俗文學史》、《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基本建設及古文物保護工作》、《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版畫史圖錄》,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僂集》、《歐行日記》、《山中雜記》、《短劍集》、《困學集》、《海燕》、《民族文話》、《蟄居散記》,譯著《沙寧》、《血痕》、《灰色馬》、《印度寓言》,《鄭振鐸文集》、《鄭振鐸選集》,編輯《中國短篇小說集》、《北平箋譜》(與魯迅合編)等。其中《貓》入選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聽眾》入選小學教材。
⑹ 聽眾是什麼意思
基本信息
詞目:聽眾
拼音:tīng zhòng
基本解釋
[audience;listeners] 聽演講、音樂或廣播的人[1]
引證解釋
指聽講演、音樂或廣播的人。
⑺ 什麼是收聽什麼是廣播誰是聽眾誰能告訴我
這個功能類似於微博。您可以收聽你關注的網友,那麼他發的內容就是廣播,你就是他的聽眾
⑻ 聽眾,觀眾,群眾,三個詞,有何區別
聽眾:是指聽講演、音樂或廣播的人。英文稱為audience或是 listener。
觀眾:釋義指觀看錶演或比賽的人。出處: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一章:「但是恐怕這樣復雜的戲劇,也和復雜的人生一樣,不是一般觀眾,一看所能了解的了。」
群眾:指「人民大眾」或「居民的大多數」,即與「人民」一詞同義。
⑼ 如何做個好聽眾
溝通心理學強調,一個善於溝通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聽眾。當他需要開口時,要先用眼睛來觀察別人的非語言的反應,然後,才能夠決定溝通的內容和形式。據社會心理學家統計,我們有50%~80%的時間在與人溝通,而在這些溝通的時間內,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傾聽。尤其在個人事業的發展中,「傾聽」被列為比「說」還重要的溝通技能。在對領導力的研究中,也一再強調「聽,是增加知識和價值的好機會」,「我們所說的首先應該與傾聽相關或者來自於所聽的」。傾聽是事業成功者必須掌握的一門藝術,傾聽是建立自己良好形象的最簡單的辦法,因而溝通心理學家們一再倡導:「在說之前,先學會聽。」
美國CNN電視台最著名的節目主持人萊瑞·金,專門采訪世界頂級的領袖和名流。作為一個如此傑出的主持人,他應該是最善於用語言表達的,但是他卻把傾聽看做是比說更為重要的采訪方式。當萊瑞被問到如何成為電視超級主持人時,他說:「我傾聽。我從來就沒有在說話的過程中學到過知識。」
希臘船王奧薩斯是世界著名的億萬富翁,也是受人歡迎的花花公子,他征服了改變世界歌劇歷史的天才女歌唱家瑪麗亞·卡拉斯,又娶了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遺孀傑奎琳。這個有名的花花公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被問到他如何獲得女人的喜愛時,他回答:「當她們說話時,我在聽!」
重視演講的古希臘哲學家們,早就把「聽」看成與演講一樣重要的技能。有一個年輕人曾經拜師蘇格拉底,求教演講的技能。為了表示自己生來具備的、出色的口才,他滔滔不絕地對蘇格拉底講了起來。蘇格拉底打住了他的講話,要他交雙倍的學費,那年輕人驚詫道:「為什麼要我加倍呢?」蘇格拉底說:「因為我得教你兩樣功課:一門課是先學會怎樣閉口,另一門課是學習怎樣開口。」另一個關於哲學家芝諾的傳說中談到,當一個年輕人誇誇其談時,芝諾便警告他:「你的耳朵已經滑下來同你的舌頭融為一體了。」
一次心理試驗的結果發現,上司給自己的部下所打的傾聽分數普遍很高,這毫無疑問是由於部下畏懼上司的權威,在談話時竭盡全力地給予上司全部注意力。有權威的人會習慣於別人給予自己注意力,而在有些場合,他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參與交流,會贏得更多的尊敬。在一次學術界的餐會上,一位學術界的權威占據了所有的時間,他天南海北的話題滔滔不絕。出於對權威的尊敬,在座的人只有默默地聽著。但是,大部分人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告訴我們,他們已經是「人在曹營心在漢」。這個聚會的結果,導致在座的人幾乎沒有互相結識,只有在餐後才匆匆忙忙地交換了名片。
夫妻之間,傾聽的習慣最有必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傾聽力的分數卻隨著婚姻的年限增長而下降。這也難怪在很多夫妻沖突中,常常聽到妻子們氣憤地抱怨:「他從來不聽!」正因為「不聽」,丈夫才無休止地重復著讓妻子憤怒的「錯誤」。這種「不聽」是妻子感到被忽視的關鍵所在。
可見,傾聽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已經遠遠不再是為了功利而討上司喜歡的技巧,它還能夠影響我們的家庭關系和人際關系,決定了別人對於我們的喜愛程度。一個不善於傾聽而只想表達的人,是不會長久地吸引聽眾的,除非他有著超常的思維、豐富的知識、激動人心的思想。喋喋不休地重復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忽略了別人的反應,就會成為最後一次出席聚會的人。
只滿足自己說而忘記了聽的人,會錯過很多有利的商業合作的機會。
一個投資巨大的商業電視節目的製片人在與一個總導演候選人交談時,那位導演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口吐飛沫、指天畫地談了四個小時之久。每當別人想問話時,他不客氣地說:「你先聽我說完。」四個小時後,懷著希望而來的製片人,帶著失望而去。他說:「這不是一個可以與他溝通的導演,他完全融化在自己的思想之中,他甚至都沒有考慮到別人會有不同的思想,而他的談話和他所展示給我的,與我的節目性質毫不相關。」
如果這位導演能聽完別人的意見和反饋,調整自己的話題和展示方法,他就會在欄目中佔有一席之地。
傾聽不是一個被動的活動。一個優秀的聽眾,能激起談話者的情緒、思維,甚至開闊談話者的創造力,它不僅是在用雙耳和大腦吸收、消化、分析講話的內容,還要觀察對方的表情,並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給對方積極的回饋。
因此,傾聽的習慣並不那麼簡單。你不僅要學會「被動地聽」,還要學會「主動地聽」。
那些成功人士和往往有著良好的「傾聽」習慣,而且越有成就的人,「傾聽」能力越強。也許正是由於成功人士對新信息和知識的渴望,他們更願意認真傾聽,從傾聽中吸取知識。他們用敏銳而開放的頭腦,從任何談話中尋找新的機遇,時刻了解世界的動向,他們珍惜時間,把任何溝通交流都當成是一次學習、充實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