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人因
擴展閱讀
2017年9月買什麼股票好 2025-07-08 01:05:48
開車忘記帶駕駛證怎麼辦 2025-07-08 00:55:04
剛開始炒股怎麼買股票 2025-07-08 00:02:47

人因

發布時間: 2021-06-27 05:54:50

⑴ 人因工程的定義

一、什麼是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正在迅速發展的交叉學科,涉及多種學科,如:生理學、心理學、解剖學、管理學、工程學、系統科學、勞動科學、安全科學、環境科學等,應用領域十分廣闊。因此,在本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各學科、各領域、各國家的學者從不同角度給該學科下定義、定名稱,反映不同的研究重點和應用范圍,至今仍未統一。

二、人因工程定義

學科的名稱沒有統一,定義也沒有統一。得到各國大多數學者所認同的是國際人類工效學學會(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於2000年的定義:「人類工效學(Ergonomics)是研究人在某種工作環境中的解剖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各種因素;研究人和機器及環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息時怎樣統一考慮工作
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等問題的學科。」中國朱祖祥教授主編的《人類工效學》一書中所下的定義是:「它是一門以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人體測量學等學科為基礎,研究如何使人—機—環境系統的設計符合人的身體結構和生理心理特點,以實現人、機、環境之間的最佳匹配,使處於不同條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和舒適地進行工作與生活的科學。因此,人類工效學主要研究人的工作優化問題。」
不論如何命名和定義,筆者認為,這門學科是以人為核心因素,運用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人體測量學等人體科學知識於工程技術設計和作業管理,特別是安全設計和安全管理。以人為本,著眼於提高人的工作績效(Human performance),防止人的失誤(Human error),在盡可能使系統中人員安全、舒適的條件下,統一考慮人—機器—環境系統總體性能的優化。
正是因為強調在工程技術設計和作業管理中考慮人的因素是本學科的特點,所以,我們使用人因工程學作為本學科的名稱,以突出人的因素在工程上的應用。從文字上考慮,「人因工程學」,顧名思義,很容易使人想到與人的因素有關,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統一考慮人—機器—環境系統總體性能的優化」意味著,既要使機器的設計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點,有利於人「安全、高效、舒適」,即「機宜人」,也要考慮通過培訓和管理使人適應機器,即「人適機」。片面強調某一方面都不符合人因工程學原則。在神舟6號宇宙飛船軌道倉和生活倉的設計中,充分運用人因工程學原則,既盡可能使航天員「安全、高效、舒適」,又必須考慮在宇宙中飛行,畢竟限制條件太多,包括經濟實力和工藝水平的限制,所以還必須通過對航天員進行嚴格的培訓,使他們適應航天飛行的環境。這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其他系統也類似,只是有些情況下側重考慮「機宜人」,有時則側重「人適機」。
1、在研究目標上: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滿足人們的價值需要。
2、在研究內容上:著重於研究人類以及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產品、設備、設施、程序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3、在研究方法上:對人的能力、行為、限制和特點等相關信息進行系統研究,並將之用於產品、操作程序及使用環境的設計和製造中。

⑵ 人因書法而偉大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⑶ 人因夢想而偉大的出處

出自於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原句為「人因夢想而偉大,因築夢而踏實」。

《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是馬丁·路德·金於1963年8月28日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發表的著名演講,內容主要關於黑人民族平等。

對美國甚至世界影響很大,被我國編入中學教程。

(3)人因擴展閱讀

背景資料:

在金的領導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選舉法案(1965年)頒布前,在美國只有不到二百名黑人擔任公職;到1970年是1469名;1980年4912名,1986年超過了6500人。這僅佔美國49萬名被推選官員的1.3%。現有289名黑人市長,28名婦女管理著超過五萬人的城市。

1987年,「美國黑人狀況」稱在北方各州黑人的失業情況:「在諸如底特律、布法羅、芝加哥及克里弗蘭等城市,在勞動市場上,黑人,尤其是黑人男性──同白人相比其收入差距可能超過了南方種族歧視最為嚴重的城市裡的最高記錄。」

最終,成千上萬的普通黑人進入了中產階級,獲得了醫生、律師、銀行家、經理和其他職位。據估計到2000年,每三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是非白人──這包括亞洲人、西班牙裔人和黑人──憑著毅力、教育和更大的推動,馬丁·路德·金的偉大夢想或許會在下一個20年中變為現實。

⑷ 物因人貴,人因物雅是什麼意思

原句應為: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於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出自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後世引用中以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最為著名。近義詞:時過境遷。

出處

物是人非出處: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

譯文:時節相同,而情境已不同於以往,物還在而人已非過去的人了,我的憂愁如何化解!

【物是人非】新解

1、物質是固定的,人是會改變的;

2、緣乃天生,份是人為;

3、命是天生的,運是可以改變的;

4、一成不變的是「情」,時刻變化的是「感」。認識「情」和「感」的區別,也就明白了愛情的真諦;

5、靜態的是「物」,動態的是「人」。在變化中認識物,在靜止中觀察人。換一種心態,我們會豁然開朗:原來「物是人非」是這般令人愉悅!

6、不會變化的是環境,會變化的永遠是人,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就是當你轉身,突然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沒有變,只是自己變了,物是人非。

(4)人因擴展閱讀

近義詞:時過境遷

時過境遷 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shí guò jìng qiān,意思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發生變化。出自蔡東藩、許廑父《民國演義》第106回:「凡我國民,應盡吾雪恥這天職,並望勿為五分鍾之熱度,時過境遷,又復忘懷,則吾國真不救矣。」

成語出處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演義》第106回:「凡我國民,應盡吾雪恥這天職,並望勿為五分鍾之熱度,時過境遷,又復忘懷,則吾國真不救矣。」

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到現在時過境遷;這部書自然沒甚用處……」

孫犁《秀露集·石子》:「時過境遷,色衰愛馳,我對它們也失去了興趣。」

聶紺弩 《魯迅--思想革命與民族革命的倡導者》:「別的革命者的思想,往往局限於一定的時期,一定的境界,時過境遷,就褪色,退嬰,乃至消失。

⑸ 人因什麼而生

「我們的生活究竟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人作為瞬間和有限的存在物,如何去把握無限和永恆?」這段話同學發表在她的主頁上,話語中透著她對生命的敬畏,以及人在生老病死面前的絲絲無奈。說的瞬間與永恆、有限與無限,以及真與假,美與丑,高與低或者錯與對……;這些個相對的概念,說開去,也就是我們一輩子所面對的全部。與其說我們依靠這些是非、曲直、對錯來做為我們的行為標准,不如說我們是賴以這些而生存。不是嗎?從早到晚,再從睡到起,無時不刻的,我們的身心所要面對的就是這些相對的判斷與行為。人,就一直「迷」在這個「相對」的境界里!是否人生宇宙,就一定必須有「相對性」才正常呢? 從哲學的角度上看,哲學家們把這些概念歸納為一句話:矛盾對立統一。沒錯,高低,長短都是在一面上,是相對而言的;我們雖然知道,對立統一,可是統一後又再對立!這就是我們的「硬習慣」。人就以這個習慣基礎而展開了一系列活動,包括我們所最依賴的科學。科學有兩大特徵,那就是:可重復性和實質性。可是,我們卻把更重要「相對性」特徵給忽略了。為什麼我們會忽略這個「相對性」呢?因為,一直以來我們的一切活動,就是以我(人)為中心而展開的,是公理所以忽略。離開了相對性,我們就無法思考,甚至於無法生活下去了,更何況於科學活動呢! 世界是什麼?「我」又是誰?這不,又是一個相對性。中國古大德說:「念之在之」;西方學者笛卡爾則說:「我思故我在」。古今中外、人的一切見解、還是都沒有離開一個我,「我與你」這不也是相對的嗎?為什麼就不可以「離開」相對性呢?!什麼是「高」、什麼是「低」?沒有高哪裡來的低?高與低的分界點在哪裡?實際上高與低是絕對拆不開的「模糊邏輯」。同理,為什麼我與你、我與世界就一定拆得開呢?我們追思一下……自己的生(的過程),現在誰都無法想得起來。所知道的都是後來所看到的別人的生的過程,並以此為「規律」來「猜測」自己的過去吧了。通過自己眼睛的觀察,覺得我們對人、事、世界的感知,當以自己的身體死亡而「結束」;並認為身體就是命,是唯一性的。對於這個問題,清順治皇帝做過一首偈,曰: 生我之前誰為我? 生我之時我為誰? 長大之後方知我, 死了之後又是誰? 生命是不可思儀的。都是「物質」的組合,為什麼賦予了「命」之後,「物質」就會這般的活蹦亂跳,那麼,「我」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宇宙中真的就是沒有「我」的嗎?! 母親生下我,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了「我」的存在,為何現在就回想不起那時的「我」?長大了,感、知能力都具足了,才知道我及我的所作所為。 我死了以後,是否「我」真的就只變成一具木頭般的「屍體」? 身體壞了以後,那個不可思議的、能知能覺的「我」,真的就徹底的消失了?有些人天生就對生命的這個問題耿耿於懷,有些人卻天生地就豬頭豬腦,過一天算一天。我們不妨靜下來思考,是否人就是這樣:玩耍、長大、上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退休……等死。如果生命真的僅僅如此,那豈不是太悲哀了嗎?那些活著時,不惜手段地掠奪財富、紙醉金迷地生活的人,也許他們就是這樣地理解生命的…… 。突然重記起古人的《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先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張若虛的這個無端之問,問的難道不就是人生宇宙的起源嗎? 江畔何人先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畔——何人——見月?應該先有江吧?那麼是何人先來到了江邊的呢……? 《論語》里,孔子的學生就有一段關於人生生命起始的發問,孔子怎麼回答:「不知生,焉知死」。博學者如孔聖人的這一答,但等於沒答,雖然不失嚴謹。 …… 矛盾對立統一,統一以後為什麼還要再對立起來呢?我們知道人的生命是個過程,這個過程好比是個一刻也停留不下來的「流動體」,包括我們的心。現在以「我」為中心來觀察:生命過程其實就像電影一樣,是大量的靜止畫面「動」起來以後的結果,是看來感人、實卻虛幻的影像現象。 回過頭來反觀一下這個會「觀察」的「我」,我為什麼會「觀察」?是我的什麼「東西」會觀察呢?可能很少有人真正靜下來思考過這個問題。好,我們現在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這個會觀察的「我」,與下列這些器官有關系,1:眼睛,2:視覺神經,3:大腦,4:眼睛、視覺神經與大腦的結合體,5:心(俗稱靈魂)。假如真的要你來選一個答案,你會選擇那個?平時,我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眼睛、大腦、神經中的任何一方面受損傷,人就會失去觀察能力。別太早下結論,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心』的作用:假如你睡著以後,我撐開你的眼睛,你是否還可以看到我?這時候你應該看不到我。可是,這時你的眼睛、視覺神經、大腦統統都完好無損,卻為什麼你會失去觀察能力,看不到我呢?因為這個時候你的心暫時「不在」身上。你的心哪裡去了,可能正在另外一個「世界」里營造著美夢呢!可見,能知能覺的關鍵「人物」是人的心。那麼,現在再來看看,這時候那個失去了「身體」的心是否還有能知能覺的能力?答案是肯定的。這不,「心」正在夢中的世界裡游盪著呢;(夢中,你也會有個身體、這個身體叫『意生身』)這時,假如有人告訴你,這是在做夢,裡面的情景是假的,當你還沒從夢中醒來的時候,你當然不會相信夢境是假的。假如,你就這樣的在夢中「感受」七十年後再醒來,那麼不就等於「一生」?……。而且,還有更令人吃驚的,一個天生的瞎子,在夢里有時候也是能「看」得到東西的。不信可以去問問瞎的人。 現在我們來「放逐」一下自己的心,讓心離開我們根深蒂固的感知習慣,如果我們把能知能覺的心與所知所覺的宇宙統一起來,(好比是把相對的,高與低或真與假統一起來思考)想一想,是否我們突然就豁然開朗起來!打個比喻,現在把你的臉當成是宇宙,把你的心當做是一面鏡子。好,這時拿鏡子來「照」你的臉,這時鏡子里出現了你的臉的影像(這影像就相當於宇宙顯現在你心裡)。這時挪開鏡子,鏡子里的臉就消失了。鏡子里出現臉的影子的時候,相當於心的一次「感知過程」。這個「感知」就是————臉與鏡子的「匯合過程」的顯現結果。「顯像」是臉與鏡子「共同」完成的!離開臉就沒有鏡子里的影像,離開鏡子當然也沒有影像;而且,「能顯、所顯」是沒有那個先那個後的,是同時的。這時我們知道,鏡子里的影像是沒有實質性,空間性,也沒有時間性的,只是一個顯現過程。《心經》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的意思。這時大家明白了吧?這時再來追究生命是什麼,當會更進一步的理解「生命就是過程」這句話的意思了。 生命過程其實就是「心」的無數個「感知過程」。 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物質無時不刻地都在生生滅滅的變化著,沒有一樣東西是實在的,都只是些過程。而且,究竟是什麼在知道這些呢?是你的心!!! 為什麼,就不敢想,不去相信,心本來就是唯一,心外的大千世界(包括自己的身體),與心都是平等的,是一、沒有二,更別說有三以及有萬!活著的感知,就像鏡子里的影像一樣,心外的一切都只是我們的心的顯現,會寫文章的我也僅僅是你的心的妙用!(上面說的睡著後的現象、夢里的境界,請靜下來想一想)。一睡著,現實世界對於你的心來說,同時也就消失了,你的身體同時的也失去作用。一醒來,同時地、你以及你面前的世界才又「突然的回來」。 世界其實並沒有變,變的是你的心。這也就是大覺大悟者的知見。 曾經看到凈空法師的一句話:「心是能生,是能變。一切諸法是所生,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 你何時才能悟入:「心」與「境」是同體的啊?!心能生、境是心所生,境就是你的心的顯現! 離開心就什麼都沒有,你的「心」睡著了就什麼都歸於寂靜了。不是嗎?! 阿彌陀佛

採納哦

⑹ 人因什麼什麼而什麼填字

人因夢想而偉大,因學習而改變,因行動而實現,因感恩而幸福。

⑺ 人因什麼而變

額、
人變有很多的因素、
可能是因為、愛情、家庭、朋友、等、、、
現在很多人都隨著時間而改變、
現在的社會很現實的、

⑻ 防人因是指什麼意思

防人,因的一次就是我們一定要防人之心,不可無,因為人人都需要防備。

⑼ 人因不惜而散,心因不真而涼是什麼意思

解釋:兩個人在一起會因為各自的不珍惜而分開,也會因為各自的虛偽而心涼,但是心裡想著的,還是以前一起生活的美好,看到現在兩個人分散,卻又感到遺憾。

主要形容兩個相愛之人分開後的後悔和遺憾,也是對以往美好回憶的升華。



(9)人因擴展閱讀

相關的成語

1、分道揚鑣

讀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釋義:分路而行。比喻人們分別發展和施展各自的聰明才智,或者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出自:北齊魏收《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譯文: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

2、勞燕分飛

讀音:láo yàn fēn fēi。

釋義:伯勞、燕子各飛東西。比喻夫妻、情侶別離。

出自:南北朝蕭衍《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譯文:伯勞與燕子各自西東,黃姑和織女時而相見。

⑽ 人因何而來

不能簡單的說人為何而來 我覺得整個宇宙、地球 從何而來 這些問題都無法解釋 我只希望快點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