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出生於哪個國家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國籍:德國(後為無國籍人),民族:猶太民族,出生地: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特里爾市,出生日期:1818年5月5日,逝世日期:1883年3月14日,職業: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革命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
畢業院校:柏林大學,信仰:共產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成就:發起科學社會主義、創立馬克思主義、創建第一國際 、發現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作品:《資本論》,《共產黨宣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
(1)馬克思出生擴展閱讀: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就他個人而言,他的極其偉大的著作是《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後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
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網路-馬克思
2. 馬克思的生平簡介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經常看到有人問這個問題,那就是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對於這個問題的話,人們的說法很多,但是我看到像國學大師,季羨林,人家90多歲所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就是說人生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人生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是你可以賦予你的人生意義。
也就是說如果說你碌碌無為的話,那麼你的人生可能真的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意義,但是如果說你能夠發光發熱,對你的外部環境做出一些重大的影響,那麼你的人生就極其的有意義。
而在世界的近代史上,有這么一個人對於整個地球的影響非常的大,他就是馬克思。
馬克思與燕妮成婚於1843年,在1881年,他的妻子燕妮去世,而對於馬克思來說也經受了非常大的打擊,在1883年馬克思積勞成疾去世了。
3. 馬克思生在哪死在哪他的簡歷
馬克思出生於德意志邦聯普魯士王國萊茵省(屬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在英國倫敦寓所辭世,享年65歲。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後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2018年5月,親筆手稿在北京拍賣。
(3)馬克思出生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是近代最復雜和精深的學說之一。1882年的馬克思學說的范圍包括了政治、哲學、經濟、社會等廣泛的領域。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是任何其他主義所不能及的,也因為如此,這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一樣版本的解釋和陳述。就如美國近代馬克思主義學家達拉普(Hal Draper)所講「在人類歷史上,少有學說像馬克思思想一樣,被不一般的人為嚴重扭曲」。
除了馬列主義以外,許多派別的學說都認為自派學說為馬克思的正統繼承。如今,其中比較有影響力和主要的陣營包括:托洛茨基主義、斯大林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等等。
馬克思對哲學的最大貢獻是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聯系起來了,將這個哲學徹底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導致了唯物史觀的產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馬克思分析和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從而發現了剩餘價值,指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這個專政又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演變而來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在他所處的時代並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但就在他過世幾年後的19世紀末,隨著資產階級世界的普遍危機的加劇,馬克思哲學迅速的傳遍各地。建立資本主義式的福利國家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之後,馬克思主義派分成為非革命派(Evolutionary Marxism)與革命派(Revolutionary Marxism)。
非革命派學說,又稱修正主義派,以愛德華·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為中心,主張漸進式的社會主義發展,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道德標准。而革命派學說則以激進的列寧最為著名,強調暴力革命對於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不可迴避的必要性。
革命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歷史科學理論與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認為這種理論是歷史客觀進程的理論反映,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的產物,是所有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結晶。
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藉由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創立的蘇聯的大力傳播達到了巔峰。在這段期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解釋似乎受到許多學者的疑問與爭議。隨著蘇聯的勢微與解體,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有所減弱。
而馬克思主義作為近代最著名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哲學理論之一,其學說仍然活躍在學術界的各領域,學說的精神也不時的被運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和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為其國家或政黨的意識形態,如古巴、尼泊爾共產黨、塞普勒斯勞動人民進步黨、法國共產黨、西班牙共產黨、葡萄牙共產黨、希臘共產黨等等。
4. 馬克思的人生經歷
馬克思的人生經歷:
他選擇了一條艱難的人生旅途:幾乎長達40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拚命工作,40年的貧困和犧牲。
由於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卓越貢獻和對地主、資產階級無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動勢力詛咒他、驅逐他。他不得不攜持家小四處轉移,其生活困難有時達到難以想像的地步。
在反動統治者的迫害下,馬克思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終生飄泊國外。
普魯士政府、比利時政府、法國政府均曾驅逐過他。
「我是世界公民 」,這是馬克思的名言,也是馬克思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實寫照。
由於馬克思極其貧窮,為生活所迫,他曾多次遷居。1847年6月,正義者同盟在倫敦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因為經濟困難,馬克思都未能出席。
馬克思在巴黎時,住在百合花大街45號。
一天,幾個警察奉命向他宣讀了驅逐令,他成了巴黎「不受歡迎的人」。
這對於當時的馬克思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這並不是因為法國不歡迎他,而是因為他此時正陷入「財政危機」,自己家的所有積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經費,連傢俱也早已變賣,僅有的一套銀質餐具也送進了當鋪。而且,妻子燕妮又即將分娩,此時被趕走,困難可想而知。
後來,轉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馬克思就是在布魯塞爾寫下的《共產黨宣言》剛出版一個月,反動警察便以從事政治活動的罪名將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拘捕、關押起來,隨後又將馬克思驅逐出比利時。
既然不為反動政府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國了。馬克思攜帶全家,變賣掉所有日常用品,來到了著名的霧都倫敦。
馬克思雖出生在德國,但他一生的事業與倫敦密不可分。從1849年到1883年,他在倫敦生活和工作了34年,一直過著窮困不堪的日子。
來英國之前,馬克思一家是兩手空空,到了倫敦,仍然是身無分文。
因此,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因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舉家遷移。為了省幾個錢,一再要搬到更加陰暗窄小的房子去住。
開始,他們住在倫敦安德森大街4號,每周房租6英鎊,這對馬克思一家來說,簡直是不讓他們吃飯了!因拖欠房租,房東叫來了警察,收走了馬克思一家的全部東西,甚至連嬰兒的搖籃、女兒的玩具也沒留下。
他們搬進了累斯頓大街的一個旅館,租金每周5鎊,不久,他們又被主人趕走。
1850年5月,馬克思搬進迪安大街45號,不久,又因房租遷到了這條街的28號,一家七口住在兩個狹窄的小房間里。
五十年代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貧困的生活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形
形色色的敵人對他攻擊誹謗,幾乎所有的報刊對他關上了大門,但他沒有退縮。
這年的12月,幸運的是,他得到大英博物館閱覽室的借閱證。
從此,閱覽室成了他的半個家,他每天從上午9點一直工作到下午8點左右,回到家裡還要整理閱讀材料所記錄的筆記,一般情況,他都是到深夜二三點鍾才休息。
他曾對別人說,我為了工人爭得每日8小時的工作時間,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時。
那麼,馬克思在倫敦博物館里都做了些什麼呢?原來他在大英博物館的埋頭苦讀數年,是在認真寫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煌煌巨著《資本論》。
據有人統計,在世界一流的倫敦博物館所藏圖書中,馬克思閱讀過的書籍有1500多種,他所摘的內容和整理的筆記有100餘本!
據說,他每天固定坐在一個位置,以致座位的下面的地板都被他磨出了腳印。後來閱覽室整修把地填平,腳印也沒有了。那個座位號碼為07,桌旁木板上的字碼是AA.G,後壁書架上放的大都是歷史著作。
馬克思在埋頭經濟學研究的同時,還設法利用資產階級進步報刊發表各種政論文章。
從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稿,寫了500多篇文章,故事大全《馬克思的一生》(http://www.unjs.com)。 ◆分享好文◆他們在這些文章中評述當時的國際重大政治事件,抨擊各國反動政府的內外政策,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特別是東方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
他們寫了不少論述中國的文章,揭露英國對中國的殖民政策,譴責沙皇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佔,支持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
1856年10月,馬克思遷居到倫敦西北的肯蒂士鎮,這樣,離倫敦博物館更遠了。
但馬克思並未間斷工作,他仍然沒日沒夜地在博物館里工作著。餓了,啃一口乾麵包,渴了,喝一杯白開水,疲倦了,就站起來跳兩下,然後繼續工作。
不管是刮風下雨,他也從未因天氣問題而不到博物館去。
終於,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了。馬克思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緊緊地捧住了這部剛剛出版的著作。
《資本論》無疑是馬克思為工人階級和進步人類創造的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恩格斯在談到他的戰友的這部著作時說:「每一個字都貴似金玉」。
然而,《資本論》的作者所得到的稿費,還不夠償付寫這部書時吸掉的煙錢。
這個一輩子研究「資本」的人,卻註定了與「資本」無緣,經常是負債累累、貧困交加,以至他心愛的兒子因為無錢得不到及時治療,被病魔奪去了生命,使這位經歷了許許多多痛苦、極具愛子之心的偉大父親飽嘗「真正的痛苦。
為了生存、為了寫作,馬克思不得不求助於朋友,接受朋友們的饋贈,經常不得不為了一、二個英鎊,向朋友張口。
恩格斯為了從經濟上支援馬克思,使自己的戰友能完成創立新的經濟學理論的偉業,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犧牲。他重返曼徹斯特,再次從事他所討厭的經商活動。
盡管馬克思一家人日子過得很艱難,但很溫馨。妻子燕妮美麗而又賢惠。她雖出身貴族,但與馬克思同甘苦、共患難,無怨無悔。馬克思家庭非常和睦。孩子們常常喊他的綽號「摩爾」,意思是黑面人。有時還和馬克思一起做游戲。
馬克思不能給自己心愛的人帶來舒適和安逸,而只能看著他們在苦難中掙扎,眼看著他們病入膏肓。萬般無奈,為了使自己心愛的人擺脫苦難,他甚至說「情願把靈魂預售給魔鬼」。
他的第三個孩子夭折之後,他在回拉薩爾的信中寫道:「培根說,真正傑出的人物,同自然界和世界的聯系是這樣多,他們感到興趣的對象是這樣廣,以致他們能夠經受任何損失。我不屬於這樣傑出的人物。我的孩子的死震動了我的心靈深處。我對這個損失的感受仍象第一天那樣的強烈,我可憐的妻子也是萬分悲痛。」
但是,馬克思沒有退縮。他說:「不管遇到什麼障礙,我都要朝著我的目標前進。」他一生雖然歷盡坎坷,仍然一往無前。
他對目標始終如一,忠貞不渝,無怨無悔,是源於目標的博大和宏偉。這個目標,不是個人的安樂與享受,而是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這是他在青年時代就立下了的誓言。
馬克思本來身體強健,但由於長期顛沛流離,忘我工作,加上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和營養不良,他的體質越來越差,多種病魔襲來,精神打擊也接踵而至。
1881年11月2日,燕妮因病去世。當時馬克思正患胸膜炎,醫生不準他外出,結果,他連妻子的葬禮也未能參加。
此後僅一年多,他最鍾愛的長女小燕妮又被膀胱癌奪走了年輕生命。
疾病的折磨和家破人亡的打擊,把這位老人折騰得虛弱不堪。但這些都不能動搖他的堅強信念,不能阻止他「為人類工作」,直到在工作室坐椅上與世長辭。
1883年3月14日,恩格斯下午兩點半來看望馬克思,見他正在爐旁的安樂椅上打盹。一兩分鍾後,恩格斯走進他的卧室,馬克思已長眠不醒了。馬克思的死畢竟是安詳的、無痛苦的。
馬克思,這位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恩格斯給一位住在美國的朋友寫信說:「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斗著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
失。」人類「失去了一個頭腦,而且是它在當代所擁有的最重要的一個頭腦。無產階級運動在沿著自己的道路繼續前進,但是,法國人、俄國人、美國人、德國人在緊要關頭自然地去請教的中心點沒有了,他們過去每次都從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詣極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確而無可反駁的忠告。
然而,在馬克思度過了大半生的英國,他的死卻沒有引起多大注意。《泰晤士報》的訃告僅有一段文字,而且行行都有謬誤,比如說馬克思「出生在科隆」,「20歲時移居法國」,等等。當時只有一家報紙提到了馬克思可能會留名後世,這家報紙寫道,《資本論》雖未完成,但它未來會對各階層中關注社會問題的人士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馬克思下葬時參加弔唁的只有11個人。但如今,馬克思即便在西方世界的民意中,也已經是千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
5. 馬克思出身在哪
馬克思出身在德國(後為無國籍人),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特里爾市。
他的祖父洛賓·列維(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後改名亨利希·馬克思(Heinrich·Marx),生於1782年,同荷蘭裔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18歲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和歷史上。
(5)馬克思出生擴展閱讀
馬克思對哲學的貢獻是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聯系起來,將這個哲學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導致唯物史觀的產生。
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馬克思分析和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從而發現剩餘價值,指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這個專政又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演變而來。
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藉由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建立的蘇聯的傳播達到巔峰。在這段期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解釋受到許多學者的疑問與爭議。隨著蘇聯的勢微與解體,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有所減弱。
而馬克思主義作為近代著名也是影響深遠的哲學理論,其學說仍然活躍在學術界的各領域,學說的精神也不時的被運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
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和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為其國家或政黨的意識形態,如中國共產黨、古巴共產黨、尼泊爾共產黨、塞普勒斯勞動人民進步黨、法國共產黨、西班牙共產黨、葡萄牙共產黨、希臘共產黨等。
6. 馬克思生於哪一年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1864年4月21日出生德國埃爾富特市。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西方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西方社會科學界較有影響的理論大師。
理查德·馬克斯(Richard Marx),1963年6月16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絕對的多才,作曲、作詞、製作、演唱,洋洋精通,號稱「情歌王子」。一首《Right Here Waiting》讓人耳熟能詳。
馬丁·馬克斯(Martin Max),1968年8月7日出生,曾效力於門興、沙爾克04、慕尼黑1860、羅斯托克等俱樂部,贏得過德甲最佳射手。
馬克斯·馮·賽多(Max von Sydow),1929年4月10日生,老牌美國演員,作為演員有八十多部作品。
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近代偉大的物理學家,量子力學之父。他那離經叛道的革命思想打破了物理學自牛頓以來的沉寂,迎來了新世紀物理學的蓬勃發展。
馬克斯·霍夫曼(Max Hoffmann),1869年1月25日-1927年7月8日,德國陸軍中將,霍夫曼是德國第八集團軍在馬蘇里湖和在坦能堡獲得的兩場重大勝利的設計師,這體現出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戰略家。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815年5月5日出生於德國特利爾城-1883年3月14日逝世於英國倫敦,德國哲學家,革命理論家,經濟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的作者。
7. 馬克思是哪個國家的
都說馬克思是德國人,但是我仔細的看了一下。
1815年根據維也納會議,以奧地利帝國為主席創立了德意志聯邦。聯邦不是國家,而且聯邦內的36個國家完全獨立自主的。這36個國家中就有一個叫普魯士王國。
馬克思生於1818的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特里爾市,這時還沒有德國。
1866年普奧戰爭結束,奧地利被普魯士打敗,邦聯瓦解。
1871年1月18日,邦聯改變為一個真正國家,德意志帝國,由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統治。
也就是說在1871年(含)以後出生的人才可以算的上是德國人。
也許會有疑問,現在普魯士都沒了,不就是德國人了嗎?
這個問題馬克思不是第一個遇到的,早在我國唐朝就有這么一位!
李白的出生地在唐朝屬於我國,現在屬於吉爾吉斯斯坦。那麼李白是哪國人呢?我們都知道,是中國人。
所以看得出,一個人的出生地要看他出生的時候那個地方屬於哪個國家,而不是他死後那個地方現在屬於哪個國家。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有的人說馬克思是德國人,那麼假設500年後德國消失了,是不是馬克思又要變出生地了呢?
我的答案是:馬克思是普魯士王國人。
8. 馬克思的出生地
馬克思出生地:普魯士王國萊茵特里爾。
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於德意志邦聯普魯士王國萊茵省(屬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祖父洛賓·列維(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
後改名亨利希·馬克思(Heinrich·Marx),生於1782年,同荷蘭裔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8)馬克思出生擴展閱讀
逝世
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兩卷為在馬克思死後,由恩格斯整理其遺稿,分別在1885年、1894年出版。
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
1881年12月2日,燕妮·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辭世,享年65歲。後與燕妮合葬於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內。恩格斯發表了墓前演講,約有20人參加了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