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早餐小故事
星期六在家,媽媽問我要吃什麼早餐,這段時間爺爺奶奶不在家,我特別想吃爺爺做的蛋餅,媽媽說叫我和她一起動手,試著做蛋餅,因為爸爸還在睡懶覺,而媽媽燒菜做飯的水平還是處在初級。我和媽媽決定,共同探討,共同摸索。
我們倆翻箱倒櫃,終於找到了麵粉,先舀些麵粉在碗里,我舀了好幾勺了,想徵求媽媽的意見,是不是夠了,可面對一臉茫然的媽媽,看來我也只能自己作主了。
再加點水,邊加水要邊攪拌,水要慢慢的加。
加完水,攪拌均勻後,我們決定再加倆雞蛋,沒有雞蛋,怎麼稱得上是蛋餅呢?雞蛋外殼一定要洗干凈了,然後輕輕一敲,有些裂痕了,就把蛋打在碗里。這個步驟,我可是做的很仔細,因為怕一不小心就把雞蛋打在地上了。
接著要把雞蛋也要攪拌均勻,加了雞蛋後,碗里的麵粉顏色變成了金黃色,真是讓人食慾大增呀!
要在主料里加點調味品了,我先加點糖,再加點鹽,你們一定覺得有甜有咸,肯定不好吃,這可是我們顏氏蛋餅的獨特配方喲!一般人我不告訴她!
所有材料准備完畢後,接下去該媽媽上場了,要准備煎蛋餅了,那我就先去休息休息,等著品嘗美食。
哇,蛋餅出爐嘍!我先來聞聞看,真香呀!再蘸上番茄醬,吃一口,真是太美味了,吃著自己做的早餐味道就是不一樣,雖然跟爺爺的水平還有一段距離,但我還會繼續努力,下次做更多花樣的早餐。
『貳』 粥面故事怎麼老是拖欠工人工資,有管部門應該調查管管
有關部門不管老闆姓工資這種小事的!
『叄』 粥的歷史
粥的歷史
粥在我國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可謂淵源流長。自古就有將粥喻作「滋生育神丹」、「滋養胃氣妙品」、「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唐代令狐德棻主編的《周書》中有「皇帝始,烹谷為粥」(意思是相傳從皇帝開始,最早是蒸谷,形成了粥)的記載,這是關於粥的最早的記載。
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葯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有西漢名醫淳於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謂粥可實五臟六腑之氣,且能逐熱,一飲汗盡,二飲熱去,三飲病已。
進入中古時期,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葯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大文豪 、美食家蘇東坡在食粥後寫下了「深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形容粥味美,使人身心顛倒)的著名詩句。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也極力推薦食粥養生,認為能延年益壽,曾作《粥食》詩一首,膾炙人口的「只將食粥致神仙」(只把吃的粥送的神仙就可以了,意指粥品味極高)的詩句。從而將世人對粥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有極細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意思是每日食粥一大碗,空腹時胃較虛,粥極細膩,與腸胃相宜,調理飲食的好辦法。)
可見,粥與中國人的關系,正像粥本身一樣,稠粘綿密,相濡以沫;粥作為一種傳統食品,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
(3)粥面故事擴展閱讀
劃粥斷齏的歷史故事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范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的鍾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
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鍾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
第二天清早起來,鍋里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
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范仲淹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這就是「斷齏」。
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台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肆』 劃粥而食的故事是什麼
范仲淹年幼時家境貧寒,無法上學,但他讀書心切,只好到寺院的一間僧房中去讀書。?
在寺廟讀書期間,他將自己關在屋內,足不出戶,手不釋卷,常常讀書通宵達旦。
由於家貧,他的生活十分艱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二塊,晚上再吃二塊,這就是「劃粥」。沒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飯,這就是「斷齏」。生活如此艱苦,但他毫無怨言,專心於自己的讀書學習。「斷齏劃粥」的典故即由此而來。
范仲淹的艱苦生活,被當地留守官的兒子知道後,深為同情,便從家裡送來了好菜好飯,范仲淹表示感謝,收下了飯菜。
幾天之後,留守的兒子來看范仲淹之時,看見自己送給他的飯菜還在那裡,都已經壞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釋說:「您贈我好飯菜,實在感激不盡,但我平時吃稀粥慣了,並不覺得怎樣苦。現在我如果貪食這些東西,吃好的食物慣了,我將來怎麼辦呢?」
留守的兒子回家後,將范仲淹的話如實告訴了他父親。他父親誇獎說:「真是一個有志氣的孩子,日後必定大有作為呀!」
這樣的日子,范仲淹一過就是三年。正是憑著「斷齏劃粥」這股苦讀的勁頭,他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伍』 粥面故事 公益橋店怎麼樣
也就是隨便吃吃的地方,以前叫南粥北面,也就是說什麼都有,什麼都一般。味道一般,服務一般,環境一般,價格一般,也就是方便性還可以。昨晚上下大雨,接完媳婦就打算路邊吃點東西,一個孜然牛肉炒飯,太咸。一個雞蛋西紅柿面,太慢。原來有WIFI,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了
『陸』 開一個小吃店(含有雲吞面與粥),起什麼名字好呢
面面粥道
粥面故事
『柒』 (關於美食)八寶粥的來歷
八寶粥的來歷是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雲游四海。途中他因飢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雜糧只剩下很少的幾粒,而姑娘向來慷慨大方,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羅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香噴噴的粥後,很快蘇醒過來,並跑到附近的河中洗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後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
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每到這一天,寺廟里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後,再分給窮人食用。
『捌』 北京愛情故事中第十九集沈冰在一家南粥北面吃面條,求那家的地址以及她吃的是什麼面
在亞運村小營西路上的那家,現在已經改名叫粥面故事了。一看就是吃大碗拉麵。。哈哈,我老在那吃飯,再熟悉不過了
『玖』 劃粥而食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不僅在政治上有卓越貢獻,而且在文學、軍事方面也表現出非凡的才名的《岳陽樓記》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為後人喜愛,廣為傳誦。
他在擔任陝西西路安撫使期間,指揮過多次戰役,成功抵禦了外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軍官互相告誡說:「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話里對范仲淹充滿敬畏之心、這在北宋的歷史上是罕見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這樣傑出的才能,與他在青少年時期的刻苦努力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換來了日後的豐碩果實。
范仲淹的祖籍原來是陝西影州,遷到江蘇吳縣是後來的事情。他不到3歲時,父親因病故去。他隨著母親改嫁到朱家。十幾歲時,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辭別母親,隻身來到應天府書院,拜當時著名學者感同文為師,學習經邦治國的知識,立志報國為民。在應天府書院期間,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把粥劃成若干塊,鹹菜切成碎末(劃粥割齏),當作一天的飯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飯,他的同窗好友來看望他,發現他外食非常的糟糕,於心不忍,便拿出錢來,讓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堅決地推辭了。他的朋友沒辦法,第二天送來許多美味佳餚,范仲淹這次接受了。
過了幾天,他的朋友又來拜訪范仲淹。他吃驚地發現,他上次送來的雞、魚之類的佳餚都變質發霉了,范仲淹連一筷子都沒動。他的朋友有些不高興地說:「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稱字,不稱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點吃的東西你都不肯接受,豈不讓朋友大傷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後,咽不下去粥和鹹菜。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你千萬別生氣。」朋友聽了范仲淹的話,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問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說:「不是當個好醫生,就是當個好宰相。好醫生為人治病民宰相治理國家。」這種不為個人陞官發財而讀書的偉大抱負,讓周圍的人非常敬佩。後來,范仲淹當了參知政事翩宰相)提出許多利民富國的措施,實現了自己當年的志向,成為一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