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副溶血性弧菌是厭氧菌嗎
副溶血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屬,革蘭染色陰性,兼性厭氧菌,為多形態桿菌或稍彎曲弧菌。本菌嗜鹽畏酸。最適宜的培養基:溫度為30℃—37℃,含鹽2.5%—3%(若鹽濃度低於0.5%則不生長),pH值為8.0—8.5。本菌對酸較敏感,當pH6以下即不能生長,在普通食醋中l一3min即死亡。在固體培養基上菌落常隆起,圓形,表面光滑,濕潤。在3%一3.5%含鹽水中繁殖迅速,每8~9min為一周期。對高溫抵抗力小,50℃ 20 min;65℃ 5 min 或80℃ 1 min 即可被殺死。本菌對常用消毒劑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濃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殺滅
Ⅱ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什麼東西這種菌通過什麼傳播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海洋細菌,主要來源於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海產品,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海產品、海鹽、帶菌者等都有可能成為傳播本菌的途徑,另外有腸道病史的居民、漁民帶菌率偏高,也是傳染源之一。
該病毒的預防措施與其他細菌所致者似。關鍵在於加強衛生宣傳,提高人們的衛生素質。加強海產品衛生處理。對海產品清洗、鹽漬、冷藏、運輸應嚴格按衛生規定管理。同時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不生吃海產品。做到生菜和熟菜分開,防止交叉感染。對海產品要煮熟炒透。貯存的食品在進食前要重新煮透。不吃生成蟛蜞、生梭子蟹、咸烤蝦等,如生吃,一定要用醋泡5分鍾,殺死病原菌。並且控制食品中的細菌生長,把食品放在涼爽通風處,或保存在冰箱內。隔餐的剩菜,食前應充分加熱。不宜在室溫下放置過久。 或者盡量不浪費食物,不吃隔夜餐。
Ⅲ 副溶血性弧菌的傳播途徑是什麼
海水是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源,海產品、海鹽、帶菌者等都有可能成為傳播本菌的途徑,另外有腸道病史的居民、漁民帶菌率偏高,也是傳染源之一。
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極廣,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產品中,我國華東地區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47.5%~66.5%,海產魚蝦的平均帶菌率為45.6%~48.7%,夏季可高達90%以上。除了海產品以外,畜禽肉、鹹菜、鹹蛋、淡水魚等都發現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3)副溶血性弧菌擴展閱讀
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表現: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表現為急發病,潛伏期2~24h,一般為10h發病。主要的症狀為腹痛,優勢腹痛在臍部附近劇烈。腹痛是本病的特點,多為陣發性絞痛,並有腹瀉、惡心、嘔吐、畏寒發熱,大便似水樣。
便中混有黏液或膿血,部分病人有里急後重,重症患者因脫水,使皮膚乾燥及血壓下降造成休克。少數病人可出現意識不清、痙攣、面色蒼白或發紺等現象,若搶救不及時,呈虛脫狀態,可導致死亡。
Ⅳ 什麼是副溶血性弧菌,有哪些特點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為分布極廣 的一種近海嗜鹽性弧菌,常呈弧狀、桿狀、絲狀等多形性。 菌體一端有鞭毛,能活潑運動,無芽孢,兼性厭氧。
Ⅳ 如何應對副溶血性弧菌對養殖蝦的危害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對蝦偷死病的防治方法
(一)預防方法:
1、現行爆發的副溶血性弧菌是海水弧菌,又稱嗜鹽菌,鹽度愈低,其生長繁殖的速度愈慢,在純淡水中,其幾乎不能生長。今年很多淡水塘養蝦較高的成功率也充分說明了副溶血性弧菌這一生物特徵。因此,放苗後,有條件的池塘,可逐漸添加清潔的淡水,降低蝦塘水的鹽度以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繁殖生長,從而達到預防偷死病的目的。
2、副溶血性弧菌畏酸(在食醋中1~3分鍾即死亡),因此,在養蝦過程中,盡量控制蝦塘的PH值在不影響對蝦正常生長的低的閾值(7.0-8.0的范圍內),若池塘PH值過高,及時施用EM菌、乳酸菌、有機酸等以降低養殖水體酸鹼度,可有效延緩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對蝦偷死病的爆發。
3、用弧菌培養基對養殖水體弧菌的垂直分布進行檢測,結果說明:大部分弧菌都在池塘底部,附著在飼料、殘餌、有機碎屑、死藻上不斷繁殖生長。對蝦吃食這些物質後,通常引起胃腸道感染、心肌損害、肝胰臟明顯萎縮。很多發病池塘停料後,對蝦發病程度明顯減輕
Ⅵ 副溶血性弧菌的發病機理
正確答案:E 解析:神奈川試驗常用於鑒別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 。
Ⅶ 什麼是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呈弧狀、桿狀、絲狀等多種形狀,無芽孢。進食含有該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也稱嗜鹽菌食物中毒。
臨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嘔吐、腹瀉及水樣便為主要症狀。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海洋細菌,主要來自海產品,如墨魚、海魚、海蝦、海蟹、海蜇,以及含鹽分較高的腌制食品,如鹹菜、腌肉等。此菌對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鍾即可殺死;對熱的抵抗力較弱。
本病多在夏秋季發生於沿海地區,常造成集體發病。由於海鮮空運,內地城市病例也漸增多。
(7)副溶血性弧菌擴展閱讀:
來源和傳播途徑:
分布極廣,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產品中,我國華東地區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47.5%~66.5%,海產魚蝦的平均帶菌率為45.6%~48.7%,夏季可高達90%以上。除了海產品以外,畜禽肉、鹹菜、鹹蛋、淡水魚等都發現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海產品、海鹽、帶菌者等都有可能成為傳播本菌的途徑,另外有腸道病史的居民、漁民帶菌率偏高,也是傳染源之一。
預防措施包括:動物性食品應煮熟煮透再吃;隔餐的剩菜食前應充分加熱;防止生熟食物操作時交叉污染;海產品宜用飽和鹽水浸漬保藏(並可加醋調味殺菌),食前用冷開水反復沖洗。
Ⅷ 副溶血性弧菌的治療措施
1、支持及對症治療 脫水者需輸入生理鹽水及葡萄鹽水,或口服補液鹽,以糾正失水。血壓下降者,除被動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葯。
2、抗菌葯物 輕度患者可不用抗菌葯物,較重者可給復方新諾明或慶大黴素、阿米卡星和諾氟沙星等喹諾酮類抗菌葯物【上述抗生素類可能使細菌產生耐葯性,使用須謹慎】。
3、發生中毒後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並到醫院醫治。副溶血性弧菌對氯黴素敏感。嘔吐、腹瀉嚴重者要補充水和鹽。
Ⅸ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在TCBS培養基上典型特徵
典型霍亂弧菌菌落為黃色,扁平,真徑 2-3mm ;副溶血弧菌菌落呈圓形,邊緣整齊、濕潤、稍混濁、半透明,多數具尖心、斗笠狀,藍綠色菌落,直徑 2-4mm
Ⅹ 副溶血性弧菌的簡介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是一種嗜鹽性細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進食含有該菌的食物所致,主要來自海產品,如墨魚、海魚、海蝦、海蟹、海蜇,以及含鹽分較高的腌制食品,如鹹菜、腌肉等。本菌存活能力強,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個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臨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嘔吐、腹瀉及水樣便為主要症狀。本病多在夏秋季發生於沿海地區,常造成集體發病。由於海鮮空運,內地城市病例也漸增多。
此菌對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鍾即可殺死;對熱的抵抗力也較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發生在6~10月,海產品大量上市時。中毒食品主要是海產品,其次為鹹菜、熟肉類、禽肉、禽蛋類,約有半數中毒者為食用了腌製品後。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調時未燒熟煮透或熟製品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