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趙梓森的人生經歷
1932年2月,趙梓森出生在上海一個百貨公司職員的家裡,母親懷孕7個月生下他,由於早產,幼年的趙梓森個子很小,稍有風吹雨淋或天氣變化,就會患病,其中兩次傷寒對他打擊最大,差點奪去了他的生命。趙梓森認識到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一副好身板。所以上學後,除了學好各門功課外,他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美術、雕刻、集郵、做模型飛機、打乒乓球、踢足球等項目上,他好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似的。特別是足球,到暑假,他幾乎從早到晚都在球場上,就這樣,他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結實,那個體弱多病的趙梓森變成了一個鋼筋鐵骨的少年。
趙梓森小時候特愛搗鼓些小製作,因為有兄弟姐妹8人,家裡負擔很重,所以他買不起玩具,於是他就想方設法自己製作。看到別人有玩具飛機,他自己使出渾身解數做了一個模型飛機,恰好上海組織學生模型飛機比賽,趙梓森把自己心愛的作品拿去參賽,沒想到還得了名次,他更沒想到當時的國民黨上海市長吳國楨親自給他發獎。
趙梓森和他弟弟在40年代嘗試過組裝礦石收音機,那是一個物質極其匱乏的時代,由於買不到礦石,他和弟弟一起自製檢波氧化銅。他們小心翼翼地用火加溫使銅氧化,然後以此為材料製作了收音機,當他們興高采烈地爬到屋頂去檢測時,卻沒有收到任何聲音,原來,能檢波的是氧化亞銅晶體。雖然這個礦石收音機製作失敗了,但趙梓森沒有氣餒,他依然興趣盎然地自製氫氣、氧氣,以及各種小玩物,譬如電磁鐵、小馬達等。趙梓森對說:「別看小時候做的這些都是小打小鬧,但涉及了科學的諸多問題,如製取氫氣,就涉及到化學問題,做模型飛機,不懂幾何就不行,做小馬達,更離不開物理。也許是看到趙梓森的這些興趣,小時候的化學老師很喜歡趙梓森,寫信給趙梓森,鼓勵趙梓森長大後要成為科學家,至今,這位老師的信還激勵著趙梓森。」 趙梓森除了對科學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感覺外,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使趙梓森立下了科學救國的誓言。趙梓森說:「愛國,即是科學家的責任,也是科學家的靈魂與動力」。
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一三」事變後,日軍佔領了上海虹口區,父母帶領趙梓森的兄弟姐妹在槍林彈雨下逃到了英租界。全家只租得起一間閣樓,那是一間很矮的隔層,大人不能站直,晚上9個人都睡在地板上。全家經濟十分困難,只能吃雜糧,拌鹽油代菜。由於兄弟姐妹多,學費付不起,只好向親戚借。後來為了謀生,父母開了一個小店,經營毛巾、肥皂、童裝等小百貨,小店位於英租界與日佔領區的交界,旁邊就是日軍崗哨。趙梓森的親戚對日軍崗哨惡作劇,在日軍崗哨進店時,他有意要日本蹲下看櫃台下部的商品,結果使日本鬼子從老鄉手中搶來的雞蛋在口袋裡擠得粉碎。第二天,該日軍崗哨帶了兩人,槍上插了刺刀進了店堂,見人就打,還要趙梓森全家跪在馬路上,趙梓森的母親忍無可忍,跑入廚房,拿菜刀准備拼。幸而親戚阻攔,日軍還沒看見,避免了一場災難。
1941年珍珠港事變,日軍在上海沖入英租界與英軍交戰。趙梓森正在學校上課,老師突然大喊:「日本鬼子打進來了,大家快逃!」機靈的趙梓森帶領他上一、二年級的兩個小弟弟往外逃,只見路上人山人海,日軍裝甲車從東面開來,機槍連掃,人們紛紛倒地。趙家在日軍行進的方向,只能往反方向逃。趙梓森機智地穿過小巷,避過裝甲車向親戚家裡逃。在過西藏路橋時,英軍與日軍在橋兩方對壘,趙梓森和兩個弟弟在槍彈呼嘯下匍匐過橋,逃到親戚家。3天後,日軍佔領整個上海。趙梓森3兄弟回到家裡,父母、親戚等大人莫不稱贊趙梓森的機智勇敢,這一年趙梓森才9歲。
⑵ 光纖之父是高錕還是趙梓森
高錕是「世界光纖之父」,趙梓森是「中國光纖之父」。
1966年,高錕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銅線的大膽設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質,使用光來傳送信號。他當時的出發點是想改善傳統的通訊系統,使它傳輸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對這個設想,許多人都認為匪夷所思,甚至認為高錕神經有問題。但高錕經過理論研究,充分論證了光導纖維的可行性。不過,他為尋找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也費盡周折。為此,他去了許多玻璃工廠,到過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及日本、德國,跟人們討論玻璃的製法。那段時間,他遭受到許多人的嘲笑,說世界上並不存在沒有雜質的玻璃。但高錕的信心並沒有絲毫的動搖。他說: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
後來,他發明了石英玻璃,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使科學界大為震驚。
高錕的發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發展,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因此獲得了巨大的世界性聲譽,被冠以「光纖之父」的稱號。美國耶魯大學校長在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的儀式上說:「你的發明改變了世界通訊模式,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與玻璃結合後,影像傳送、電話和電腦有了極大的發展……」高錕此後幾乎每年都獲得國際性大獎,但由於專利權是屬於僱用他的英國公司的,他並沒有從中得到很多的財富。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極深的高輥 ,以一種近乎老莊哲學的態度說:「我的發明確有成就,是我的運氣,我應該心滿意足了。」
趙梓森,電信專家,1932年生,廣東中山人,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中國光通信的發展史上,趙梓森院士留下了極為重要的足跡。他拉出我國第一根實用光纖,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由他作技術帶頭人的武漢郵科院,建成了我國第一條光纜通信工程,開創我國光纖通信應用的歷史;全部採用自製設備建成世界上最長的架空通信工程;最先開發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PCVD光纖製造技術和設備;在國內首次研製出SDH全系列產品。作為我國光纖通信領域的開拓者,他在我國光纖通信技術的研究、形成、發展和應用推廣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使得我國光纖通信在高新技術中成為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最小的領域之一。(完)
你要看是「中國光纖之父」還是「光纖之父」,雖然他們都是中國人,但是稱號還是有區別的!
⑶ 趙梓森的社會評價
由於趙梓森在中國光纖通信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得到人民的承認和國家的多次獎勵。他多次被評為省、部、全國級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並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還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並於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為了提升中國的光纖通信水平,他編著了《數字光纖通信系統原理》一書,該書曾在莫斯科等地作為中國優秀科技讀物展出,他編著的《單模光纖通信系統原理》曾獲國家優秀科技出版物二等獎。他幾十年來共發表論文50多篇他的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和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
趙梓森在中國光纖通信領域書寫了一次又一次傳奇,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趙梓森雖然已是是高齡了,但他的心依舊年輕,他還在為他心愛的光纖通信事業而操勞,他努力的奔波就是為了讓光纖進入中國的每一個家庭,讓中國的大眾都享受到極速帶給人們的快樂。
⑷ 光釺之父應該是高錕,可為什麼有些人說光釺之父是趙梓森呢
高錕是「世界光纖之父」,趙梓森是「中國光纖之父」。
趙梓森在1983年的時候在武漢郵電學院研究院做總工程師,1985年他就走上了副院長的崗位,這么繁忙的職務他依舊沒有削弱自己對光纖的通訊的研究和熱愛。
所以他繼續努力,奮力前行,率領了一批科研科技人員完成了中國第一個擁有34兆畢/秒市光纜通信系統工程,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漢-荊-沙工程」,這個系統為中國的18萬公里明線改造成架空光纖線路做出了極其重要的師范作用,經濟價值不可估量,所以他也被譽為是「中國光纖之父」。
(4)趙梓森擴展閱讀
《科學美國人》雜志曾評價說:「光纖通信是二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四大發明之一。如果沒有光纖通信,就不會有今天的互聯網和通信網路。」但是,對於拉出我國第一根光纖的趙梓森院士及第一根光纖的誕生,人們知之甚少。
在光纖通信上有幾個重要的節點事件:1966年,上海出生的英/美籍華人高錕首次提出玻璃絲可用於通信。
1970年,美國花費3000萬美元製造出了3條30米長的光纖樣品,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製造出對光纖通信有實用價值的光纖。7年後,身居武漢的青年教師趙梓森也拉出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根實用光纖。
⑸ 趙梓森的人物簡介
趙梓森,高級工程師。廣東中山人。195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信系。歷任武漢郵電學院講師,郵電部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長、總工程師,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高級會員。1958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最早提出發展光纖通信者之一,並進行了中國第一次光纖通信的試驗,為開創中國的光纖通信事業作出貢獻。撰有《用O--∞法解網路》等論文,著有《數字光纖通信系統原理》等。
⑹ 華中科技大學 的院士有哪些
死也留北大那人就是一武大出來的s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