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樓夢中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什麼是「百足之蟲」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原指馬陸這種蟲子被切斷致死後仍然蠕動的現象(《本草綱目·馬陸》:弘景曰:『此蟲甚多,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故《魯連子》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現用來比喻人或集團雖已失敗,但其勢力和影響依然存在(多含貶義)。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有人解釋為:有許多腿的蟲子,死了也不僵硬。這種解釋是不準確的。
「百足之蟲」並非泛指,而是特指。「百足」又叫「馬陸」,是一種節肢動物,軀干有20節,第2-4節各有一對步肢,自第5節開始各有兩對步足。生活在陰濕的地方。「之」在這里是指示代詞「這」、「此」的意思。「百足之蟲」就是「百足這種蟲子」。
「死而不僵」也並非是「死了也不僵硬」的意思。《現代漢語詞典》和《辭海》都將「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作為「僵硬」義項下的一個例句,可見是把該句中的「僵」當「僵硬」理解的;但從詞源和詞義上看,似乎不妥。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源出三國魏曹元首(冏)的《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這里的「僵」應該是「倒伏」、「倒下」的意思,而不可能是「僵硬」的意思。因為「扶之者眾也」與「不僵硬」沒有因果關系,而與「不倒下」才具因果關系。《史記·蘇秦列傳》:「詳(佯)僵而棄酒。」《漢書·眭弘傳》:「僵柳復起。」這些句中的「僵」都是「倒伏」、「倒下」的意思。
總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全句的意思應是:百足這種蟲子,即使死了也不倒下。比喻某人或集團雖然失勢了,但仍存在一定的氣勢和能量。
2.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是寓言故事嗎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讀作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 。用以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台。百足:蟲名,軀干計二十節,切斷後仍能蠕動。僵:肢體僵硬不能活動。常用作分句,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台。可參見三國·魏·曹冏(jiǒng)《六代論》:「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以扶之者眾也。」百足是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約一寸長,全身三十多個環節,切斷後仍能蠕動。
不是 ,它是成語故事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成語出處
編輯
【出處】三國·魏·曹冏《六代論》[1] :「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此言雖小,可以譬大。」[2]
【示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九:「又道是百足之蟲,至死不僵,跌撲不多時,轉眼就高官大祿,仍舊貴顯。」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成語簡析
編輯
【簡析】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原指馬陸這種蟲子被切斷致死後仍然蠕動的現象(《本草綱目·馬陸》:弘景曰:『此蟲甚多,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故《魯連子》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現用來比喻人或集團雖已失敗,但其勢力和影響依然存在(多含貶義)。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有人解釋為:有許多腿的蟲子,死了也不僵硬。這種解釋是不準確的。
3.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是什麼意思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釋義_網路漢語
百足: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有十二環節,切斷後仍能蠕動。比喻勢家豪族,雖已衰敗,但因勢力大,基礎厚,還不致完全破產。
[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
[出處]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
網路漢語
4.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出自哪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語見《三國·魏·曹冏·六代論》:「夫泉竭則流涸,根朽則葉枯;枝繁者蔭根,條落者本孤。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眾也。』」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古人有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氣象不同。』」
三國時,魏國初立,魏帝曹丕廣求治國良方,欲使魏國富強。大臣曹冏上諫,求多招納賢才,培己勢力,此舉以防若有事變,可立於不敗之地。冏猶喻曰:「泉乾則流盡,樹腐則葉萎;枝茂者遮根,條凋者本孤。故百足之蟲,雖死不僵,助之者多也。」力請魏帝納眾賢以固己也。
百足之蟲:指馬陸、蜈蚣一類節肢動物。
僵:仆倒。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原指蜈蚣或馬陸之多足蟲類,雖斷其體,亦能屹立不倒。後喻有權勢之貴族,或官僚之家,雖已衰敗,但仍能維持表面繁榮與興旺之假象。
5. 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的典故和意思,
典故:
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賢士名叫曹冏。在魏國初建之時,急需穩定大局,鞏固統治權,這是眼下急需要辦的一件緊要之事。為此,曹冏便上疏魏王曹操,說:「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眾也。」
他的意思是說,有句老話說,有一種有一百隻腳的蟲子,它死了以後在較長的時間內仍不會僵硬。這是由於支撐著它的渠道很多啊。曹冏引用這句古語的目的,是勸告曹操要大力重用親信,扶植自己的勢力,招攬人才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
後來人們便把「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引申為成語,用來比喻被打倒或鎮壓的反動或敵對勢力,餘孽尚存,如不徹底肅清,還會興風作浪。很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意思:比喻勢家豪族,雖已衰敗,但因勢力大,基礎厚,還不致完全破產。百足: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有十二環節,切斷後仍能蠕動。
成語拼音: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
(5)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擴展閱讀
成語出處: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
成語用法: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復句式;作分句;形容壞勢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成語結構:復句式成語
成語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成語例子: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
6. 紅樓夢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探春在什麼場合說的,事情的簡述
這是賈探春在抄檢大觀園時所說的一句話,出自《紅樓夢》第七十四回。
抄檢的起因是園子里發現了綉春囊。這件東西是男歡女愛的象徵,而園子里住的是未婚男女,所以才使王夫人感到震驚。她尤其擔心寶玉亂性,做出風流情事,壞了名聲。尤其是當她聽信了王善保家的挑撥,見到晴雯打扮得像個病西施時,就越發動怒,於是下令抄檢。
王夫人一來就懷疑綉春囊是鳳姐所遺,顯系邢夫人暗示的結果。邢夫人與王夫人面和心不和,妯娌間本有矛盾;與鳳姐更是介蒂很深,常常互相拆台。邢夫人借機一石二鳥,是想讓王夫人與鳳姐姑侄倆難堪。她還派王善保家的推波助瀾,惟恐天下不亂,最終導致了抄檢。
(6)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擴展閱讀
對於抄檢事件本身,園中主人的表現,作者主要寫了探春、惜春兩姐妹的反應。探春反應激烈,持堅決對抗的態度,認為這是家庭矛盾的結果,終將為家庭招來禍害。她從家族的全局利益著眼,
義正辭嚴,眼光敏銳,頭腦清楚。她無所畏懼,不但頂撞鳳姐,拂逆王夫人之意,且打了王善保家的耳光,表現出敢作敢當的勇氣。惜春年幼執拗,始則懼怕,繼則攆入畫,與探春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藝術上看,這段情節頗為曲折。事件的發生極為突兀,王夫人的怒氣令人摸不著頭腦。抄檢時由南至北,開始平淡無事,忽寫探春大義凜然,最後以王善保家的打嘴現世作結,可以說波瀾起伏,變幻不定,文情非常活潑生動。
7.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個成語怎樣解答
百足這種蟲子,即使死了也不倒下.比喻某人或集團雖然失勢了,但仍存在一定的氣勢和能量.源頭的泉水枯竭了,那麼溪流也就乾涸了;樹木的根部腐爛了,那麼枝葉也就枯萎了;枝葉繁茂的樹木可以庇佑根部,枝條凋落的樹木,主幹也會失去保護.所以有話說:「百足這種蟲子,即使死了也不倒下.」是因為扶持幫助它的腳很多啊.這句話說的雖然是小事,但是可以作為比喻啊.
8.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是何意什麼典故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原指馬陸這種蟲子被切斷致死後仍然蠕動的現象(《本草綱目·馬陸》:弘景曰:『此蟲甚多,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故《魯連子》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現用來比喻人或集團雖已失敗,但其勢力和影響依然存在(多含貶義)。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有人解釋為:有許多腿的蟲子,死了也不僵硬。這種解釋是不準確的。
9. 《紅樓夢》中「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誰說的…與此有關的故事
紅樓夢中有兩次提到這句話:
1、《紅樓夢》冷子興笑道::」虧你是進士出身,原來不通!古人有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2、探春道:「這可是古人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呢!」說著,不覺流下淚來。
典故來源:
三國時,魏明帝曹睿臨終前,託付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幼主曹芳。司馬懿經過幾十年的韜光養晦,篡權之心已經漸漸顯露出來。而曹爽雖是皇室宗親,智略上卻和司馬懿有天壤之別,同為皇室宗親的曹冏對此十分擔心,恐其敵不過司馬懿,便上疏勸諫曹爽,讓他不但要維系與曹氏宗親成員的關系,更要廣泛拉攏非曹氏宗親族的有才之士,這樣才能保證曹魏政權的長久穩固。
他在上疏中說:「枝葉繁茂,樹木才能得到庇護,枝條凋零,枝幹也就孤立了。人們常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因為蟲子的足多,即使死了,身體也能支持不倒。」後來人們用「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比喻已經衰敗的事物,在一段時期內還能繼續維持。
(9)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擴展閱讀: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比喻勢力大的人或集團雖已失敗,但其餘威和影響仍然存在(多含貶義)。
詞目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發音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
釋義:百足: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有十二環節,切斷後仍能蠕動。僵,仆倒。原指,馬陸這種蟲子死後仍不倒下。後常用來比喻勢力大的人或集團雖已失敗,但其餘威和影響仍然存在(多含貶義)。
百足之蟲:指馬陸、蜈蚣一類節肢動物。
僵:仆倒。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原指蜈蚣或馬陸之多足蟲類,雖斷其體,亦能屹立不倒。後喻有權勢之貴族,或官僚之家,雖已衰敗,但仍能維持表面繁榮與興旺之假象。
10.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是什麼意思
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賢士名叫曹冏。在魏國初建之時,急需穩定大局,鞏固統治權,這是眼下急需要辦的一件緊要之事。為此,曹冏便上疏魏王曹操,說:「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眾也。」他的意思是說,有句老話說,有一種有一百隻腳的蟲子,它死了以後在較長的時間內仍不會僵硬。這是由於支撐著它的渠道很多啊。曹冏引用這句古語的目的,是勸告曹操要大力重用親信,扶植自己的勢力,招攬人才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後來人們便把「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引申為成語,用來比喻被打倒或鎮壓的反動或敵對勢力,餘孽尚存,如不徹底肅清,還會興風作浪。很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