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去中國化的代表地區
在台灣,有些運動(主要是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獨運動」、台灣正名運動等)常被反對者稱為去中國化,而這些運動與「脫漢運動」幾乎無關。這些運動的大規模實施主要是在1990年代後期,尤其是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以後,開始有了大幅推展。
與越南及朝鮮不同的是,台灣社會的主體具有漢族血統及其文化傳承,且長久以來通用語言也都是漢語系。台灣在這運動之前的國族認同,基本為華人認同;而且泛綠的基本價值觀是尊重多元文化,因此許多台獨支持者反對去除漢文化、台灣也不可能減少使用國語(漢語,華語,普通話)、台語或客語。把這些運動全部都稱為「去中國化」運動有相當的問題存在;雖然說越南和韓國在去「去中國化」後還有許多傳統文化都還是可以見到中華文化的影子(假如去中國化是要完全去除中華文化,韓國與越南的文化會完全不一樣),但是台灣所謂「去中國化」的重點在符號、神話及中國認同的去除,以及對抗「中國共產黨霸權」壓迫的反彈,而非文化語言及漢字的消滅。
就「脫漢」而言,台獨支持者認為,當前的「中華文化」是被政治化了的漢文化鄭成功統治台灣以後,中華文化開始在台灣有官方系統的發展,並跟隨漢人的擴展而生根發展。中華文化在台為相對強勢的文化,加上台灣原住民並未發展出自身文字(僅有羅馬化的拼音),使得其文化不易留傳保存。
現台灣被政府定義的原住民(尚保有原民文化語言的原住民)占總人口的約2%,其餘人口基本為漢人,並大致可以分為1949年前遷台灣的「本省人」(約佔84%,又分為河洛人與客家人,有一定比例具有台灣原住民(通常是平埔族血統)及其後代,以及1949年前後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及軍隊遷移到台灣省的「外省人」及其後代(約佔14%)。
台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日本統治。日據時期完成了初步近代化,工業及社會有相當發展,台灣社會在此期間深受殖民母國日本的文化影響。1945年後主權移交中華民國政府。1949年後,由於中國國民黨在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失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建立,而中華民國政府則全面退守台灣,致使大陸與台灣分治。現台灣文化有異於中國大陸,並融入美國、日本、原住民文化的豐富色彩,是富有獨特特色的新型文化。台灣的去中國化運動由政府所推行與「去蔣化」、「去黨國化」、「台灣獨立運動」、「去除中國民族主義」、「台灣正名運動」內容部份重疊。
文教的台灣獨立運動2004年起,政府官方所印製的地圖「中華民國全圖」不再涵蓋政府並未實際統治的中國大陸,而僅限於實質統治的台澎金馬。現台灣市面上所發售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也均已將外蒙古排除在中國之外作為獨立國家標示,教科書亦然。包含外蒙古在內的「中華民國全圖」(俗稱「秋海棠」)已相當罕見或不再發行,民間也普遍視外蒙古為主權國家。 歷史教科書內容要將中國史和台灣史分開;並將「大陸」改稱「中國」,不用我國稱中國、採用「兩國」取代「海峽兩岸」、「古人」改為「古漢人」等。(將逐步執行) 減少甚至停止使用民國紀元,改以西元紀年,或以兩者並列。 去除中國民族主義、中國中心主義、大漢沙文主義不再稱孫中山為「國父」 「武昌起義」改稱「武昌起事」 漢朝「征伐」或「征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 「秦始皇並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被刪除 去除國民黨黨國部分遺跡參見:去蔣化台北南門黨徽事件(2009年) 中正紀念堂於黨外反對運動時期起即被戲稱為「中正廟」。
這些運動有激進或溫和的區別,除了非常激進的措施外,其實都跟「去除中華文化」幾乎無關:
溫和措施: 承認國際認同的中國(Chin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簡稱,強調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的簡稱是台灣(Taiwan)而非中國(China),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分;並最終建立獨立的台灣共和國。 重新定義中國人為國籍從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公民,與種族、文化上的漢民族、華人加以區分。並藉由中華民國(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概念,以使台灣人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僅是含有漢族血統的漢人與中華文化素養的華人。
以台灣地理做為主體詮釋歷史,而非國民黨乃至於清朝及之前之政權之延續為主體,中國與台灣的歷史連結並沒有中國人宣示的那麼強烈、必須還原之。 不再僅把中華文化當成台灣的唯一正統文化,而是發掘舊有或發展新創的本土文化,保留漢(中華)文化精髓,將之融合內化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在語言的使用上,不要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國家,例如不要使用「古今中外」一詞、改稱中醫為漢醫、改稱中文為中國語、華語或漢文,不要再使用閩南語、閩南人一詞、而使用福佬語、福佬人。
較為激進措施: 廢除在台一切宣揚「中國文化優越」的圖騰、論述。包括國民政府命名的道路、國營事業、紀念物等等。 重新詮釋中國文化在台灣的影響,並努力克服其中對台灣建國造成障礙的因素。例如合理處置國立故宮博物院、甚至歸還文物,最終處理金門、馬祖等未經馬關條約與日治時期現代化經驗,遺留濃厚中國福建省政治符號(如殘余的福建省政府、福建高等法院廈門分院))(已更名為金門法院)和地方意識的地區。 減少古漢文書面語文言文的教學時數,以近代、現代的台灣文學作為國文教育主流。
非常激進措施: 反對台語中的白話字使用漢字、羅馬字摻雜的台語書寫法。 取消現國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台語(大陸稱閩南方言)的官方地位。包括漢名。 大規模的去除漢文化影響,不是只消除或改革其落後不民主的部分。 依照基因研究,強調台灣人不是漢人也非華人;可以克除「漢人」容易與「華人」糾纏不清的缺點,堅定「去中國化」的正當性和決心。依照現各機構(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等)對台灣人(特別是原住民、平埔族、河洛人等)的血統基因研究,台灣人群主幹的血統和人種與中國大陸的漢人頗有差異,而接近古越人和太平洋南島人群,其基因具有南島、漢人、荷人、東洋等多種成分。原住民族與台語也具備南島、荷蘭、日本等多種語系的要素。以下行為被部分人士認為是去中國化,但是否如此存在爭論: 研究台灣人的基因組成。
支持者論點:研究基因組成只是想要知道祖先是誰;而且基於依照漢文化的傳統,台灣人只知父系祖先,而不知母系祖先;在世界各地的漢民族也是混有許多非漢民族的血統。 解構國共兩黨的中國歷史神話與謊言,重新建立更為合乎史實及平民生活的中華歷史觀、並且去除其中種族主義及獨裁者崇拜的部分。
支持者觀點:不應該繼續維持錯誤的歷史觀點;而實際上國共兩黨及其支持者最怕的除了台灣獨立外、就是剝奪他們曲解中華歷史及中華文化的權力,去中國化一詞其實是針對此點而創造的名詞。去除漢文化中,「非常落後」的一部份;去除中國政治文化。
支持者論點:中國過去推行的新生活運動也是相同的目標;在政治文化方面,難道要恢復帝制嗎?降低國高中國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
支持者論點:台灣的國高中國文教材的文言文比例還是比中國大陸高;而且不應該要求無興趣者花太多時間在文言文上,這種要求只是讓學生承受沒有幫助的痛苦、對實用的白話文能力卻有害無益。拒絕使用漢語拼音及被認為是中共發明的簡體字(這不代表完全拒絕簡體字,如台(台)、體(體)等均可被視為正字,且教育部也說過使用部分簡體字在相關考試時不扣分)。 推廣母語教育或將各族群語言(華語、台語、客家話及原住民語言)都視為國語
支持者論點:台灣的台語、客家話保存很多古漢語特色,推廣母語其實是另類復興中華文化。去除中正路路名,拆除蔣中正銅像,將中正紀念堂改名。
支持者論點:這叫去蔣化、去黨國化、去獨裁化,不是去中國化。而如果把「以負面紀念獨裁者」稱為去中國化,則代表中華文化與民主不相容,那就是建立破壞中華文化的正當性。
『貳』 去中國化有什麼益處
瞎說,古老的東方文化加上現代科技才會成為世界上最強的國家
『叄』 反對去中國化有何意義
去中國化通常出自於各地住民自決的獨立運動,為政治領域擴及到文化領域的運動。19世紀以來,台灣、香港、澳門、西藏、新疆、內蒙古、滿洲、新加坡、越南、日本、韓國及北朝鮮都發生過「去中國化」的活動。而近年來香港一些人不滿大量中國大陸孕婦來港產子(雙非嬰兒),對香港的醫療資源構成沉重壓力,受到香港不少民間組織反對,使其也出現類近「去中國化」的反抗運動。
去中國化是指一度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或地區,為蛻除中華文化的正統地位,建立本地獨特自主的國族認同、語言及文化的一種政治及社會運動。
去中國化通常出自於各地住民自決的獨立運動,為政治領域擴及到文化領域的運動。與去中國化類似的用語是脫漢,指「指透過文字改革──廢漢字或者限制漢字使用程度,來達成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完全獨立」 (蔣為文2005)。
與越南及朝鮮不同的是,台灣社會的主體具有漢族血統及其中華文化的傳承,長久以來通用語言也都是漢語系。至今台灣仍然堅持使用繁體中文書寫,而非中國大陸的簡體中文。國語(漢語、華語、普通話)因為華語教育而式微的閩南語或客語,也被認為是屬於漢語系的語言。
自近400年前的17世紀初荷蘭人統治台灣,即開始召募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漢人墾殖,來台墾殖之漢人(男性)大多數皆為單身,故與平埔族婦女通婚至為普遍。鄭成功統治台灣以後,中華文化開始在台灣有官方系統的發展,並跟隨漢人的擴展而生根發展。中華文化在台為相對強勢的文化,加上台灣原住民並未發展出自身文字(僅有羅馬拼音),使得其文化不易留傳保存。
在台灣,有些運動(主要是去蔣化、去黨國化、去除中國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台灣獨立運動等)因為內容及目的部分重疊,被反對者稱為「去中國化」。
『肆』 去中國化,怎麼又是這樣
從純粹經濟學的意義上來說,肯定是「華盛頓共識」的勝利,兩年前我開始思考「中國模式」時就說這個問題。如果「華盛頓共識」要找到一個好的CASE,那肯定是中國,中國是最好的學生。但我強調這純粹是在經濟學層面上。
『伍』 的國家在近代以來為什麼都在去中國化
原因如下:
1、去不去中國化,關鍵看中國的實力。我國以前窮的跟非洲國家一樣,別的國家自然要去中國化。誰讓我們國家窮呢?
正所謂富在深山有遠親, 窮在街頭無人問就是這個道理。中國現在經濟實力也起來了,軍事實力也發展了。那麼別國是什麼感覺,正如英國現在看我們的「中國洋大人的數學學得好,我們需要翻譯洋大人的數學課本」「老佛爺,中國洋大人給我們修高鐵了」「老佛爺,中國的洋大人給我們修核電站了」「老佛爺,中國洋大人橋梁修的真是奇跡啊,改天我們去瞧瞧」
2、以韓國為例,韓國最近20年經濟不錯,自然影響力就大,所謂的影響力其實就是經濟實力,俄羅斯經濟不景氣,連加盟共和國中說俄語的都改說英語了。
現在中國經濟起來了,韓國都想把中國漢字在找回來!蒙古也想把西里爾蒙古文改為回鶻蒙文。
『陸』 什麼叫去中國化
去中國化是指一度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或地區,為蛻除中華文化的正統地位,建立本地獨特自主的國族認同、語言及文化的一種政治及社會運動。
去中國化通常出自於各地住民自決的獨立運動,為政治領域擴及到文化領域的運動。與去中國化類似的用語是脫漢,指「指透過文字改革──廢漢字或者限制漢字使用程度,來達成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完全獨立」 (蔣為文2005)。
與越南及朝鮮不同的是,台灣社會的主體具有漢族血統及其中華文化的傳承,長久以來通用語言也都是漢語系。至今台灣仍然堅持使用繁體中文書寫,而非中國大陸的簡體中文。國語(漢語、華語、普通話)因為華語教育而式微的閩南語或客語,也被認為是屬於漢語系的語言。
自近400年前的17世紀初荷蘭人統治台灣,即開始召募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漢人墾殖,來台墾殖之漢人(男性)大多數皆為單身,故與平埔族婦女通婚至為普遍。鄭成功統治台灣以後,中華文化開始在台灣有官方系統的發展,並跟隨漢人的擴展而生根發展。中華文化在台為相對強勢的文化,加上台灣原住民並未發展出自身文字(僅有羅馬拼音),使得其文化不易留傳保存。
在台灣,有些運動(主要是去蔣化、去黨國化、去除中國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台灣獨立運動等)因為內容及目的部分重疊,被反對者稱為「去中國化」。
『柒』 「去中國化」是什麼意思
去中國化(De-Sinicization)是指隨著社會發展,一度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或地區,為改變中華文化的至上正統地位,建立本地獨特自主的國族認同、文化及語言的一種政治及社會運動。也包括中國大陸地區的反對傳統落後文化等運動。
去中國化通常出自於各地住民自決的獨立運動,為政治領域擴及到文化領域的運動。19世紀以來,中國大陸、新加坡、越南、日本、韓國及朝鮮等國和中國的台灣、香港、西藏、新疆等地都發生過「去中國化」的活動。
(7)去中國化擴展閱讀:
1945年,剛從日本統治中解放出來的朝鮮半島,在美國干預下,朝鮮教育審議會通過了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廢除漢文、全部使用韓文的決議。而今天韓國總統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則在韓國全面廢止了在小學和初中的漢字教育,同時,全面禁止韓國公共機關使用漢字。
類似的例子也發生在日本與越南。日本戰敗後,中學課本中開始很少出現漢文詩文,同時日語中開始出現大量的英語音譯假名;同時,曾經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越南,則由知識分子主導地普及拉丁化文字,直至漢字在越南被徹底廢除。
『捌』 韓國是不是真的在去中國化
應當這樣理解,朝國在去中國化方面投入很多,做了很多事,而且公開地、大張旗鼓地進行。其中聲勢最大的就是朴槿惠父親當政時進行的所謂「脫漢運動」,而最近一次影響很大的事件就是李明博任內將首都漢城更名「首爾」。
除了韓國,朝鮮也在竭力擺脫中國文化,雖然其不像朝國那樣張揚,但不聲不響地做了很多,特別是在歷史方面,不斷進行各種修改。
『玖』 歐美去中國化開始了嗎美國去中國化已經開始了嗎
中國是文明,歐美我覺得文明都算不上,我總感覺歐美是資本工業化的封建制,我們中國是唯一的文明留下,別的文明都消失了,就我們存在,我們是善於學習好處的。可惜歐美這些野蠻人更本不懂
『拾』 宗教「去中國化」會產生什麼後果
宗教去中國化,就不容易被中國人理解接受,變得小眾,不利傳教發展,甚至有淪為邪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