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科赫法則
科赫法則是偉大的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年)提出的一套科學驗證方法,用以驗證了細菌與病害的關系,被後人奉為傳染病病原鑒定的金科玉律。包括: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現這種微生物;
2 要從寄主分離出這樣的微生物並在培養基中培養出來;
3用這種微生物的純培養接種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樣的疾病會重復發生;
4 從試驗發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離培養出這種微生物來。
科赫法則為病原微生物學系統研究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可能多少已經受到現代研究方法的沖擊而顯得意義不再;但是作為一種研究思路,對人們建立嚴謹的思考習慣還是極有意義的。
② 科赫法則的理論缺陷
理論缺陷:科赫氏法則發展於十九世紀,是以當時技術水平能用來辨認病原體的技術通則。但科赫生活的年代,已有許多疾病明顯和某些物質相關,卻無法符合這套法則的檢驗。在還無法通過培養基分離培養病毒且過於信任這套研究方法的學界中,病毒學發展窒礙難行。
已有不少疾病證實為某種病原體造成,卻不能滿足柯霍提出的理論。因此,雖然科赫氏法則在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也持續對微生物診斷有所幫助,但目前已不要求必須完全符合四項准則考驗的研究了。
(2)科赫法則擴展閱讀
柯赫氏法則已被移植並成為植物病理學中一項經典法則
1、共存性觀察:被疑為病原物的生物必須經常被發現於病植物體上。
2、分離:必須把該生物從病植物體分離出來,在培養基上養成純培養,純培養即只有該種生物而無其它生物的培養物。
3、接種:用上述純培養接種於健康植物上,又引起與原標本相同的病害。
4、再分離:從上述接種引起的病植物再度進行分離而得純培養,此純培養與接種所用純培養完全一致。
③ 簡述科赫法則的內容和意義
科赫法則(Koch's postulates)包括: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現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體內不存在;
2 要從寄主分離出這樣的微生物並在培養基中得到純培養(pure culture); 3 用這種微生物的純培養接種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樣的疾病會重復發生; 4 從試驗發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離培養出這種微生物來。 如果進行了上述4個步驟,並得到確實的證明,就可以確認該生物即為該病害的病原物。
④ 基因水平科赫法則的意義
偉大的科赫總結的「科赫三原則」
第一條:這種細菌要恆定的與該病的病 理症狀有關;
第二條,能在病人中找到這傢伙並把它揪出來,分離,培養,純化;
第三條:把這傢伙放到健康的動物上也能引出相同的症狀和病理特點.
羅伯特科赫
羅泊特·科赫(Robert Koch),1943年生於德國漢諾威州克勞斯塔爾小城,父親是礦山職員.5歲時他告訴父母,自己能藉助報紙學會讀書,預示了其超凡的智慧和毅力,高中時他表現出對微生物學的濃厚興趣.1862年他考入格廷根大學醫學院,頭兩個學期學習植物學、物理學和數學,後轉學醫學,受到解剖學家亨利(Henle,J)的指導,1866年畢業,而後先是在軍隊中當隨軍醫生,普法戰爭後在東普魯士一個小鎮當醫生.
1872年被推薦到波森州沃爾施頓(現屬波蘭)的地方衛生機關任職.他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開始了業余的細菌學研究.當時的沃爾施頓正好流行牛炭疽病,他便對這種疾病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研究.他在牛的脾臟中找到了引起炭疽病的細菌,並且把這種細菌移種到老鼠體內,使老鼠相互感染了炭疽病,最後又從老鼠體內重新得到了和從牛身上得到的相同的細菌.這是人類第一次用科學的方法證明某種特定的微生物是某種特定疾病的病原.而且,他用血清在與牛體溫相同的條件下在動物體外成功地培養了細菌.隨後他又研究炭疽桿菌的生活史,發現了桿菌——芽孢——桿菌的循環.1876年他在《植物生物學》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醫學界引起巨大的反響.
因為這項重大貢獻,科赫在1880年被聘任到德國柏林的皇家衛生局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實驗室和優秀的助手.1881年他發明了使用固體培養基的「細菌純培養法」, 並開始研究結核病.他研究結核病死亡者的肺,但是沒有找到結核菌,可他把肺磨碎擦在老鼠和兔子身上後,卻讓他們感染了結核病,反復的試驗使他意識到結核菌很可能是透明的,必須給它染色才能觀察到.於是他用各種色素進行染色試驗,並不斷改變染色方法,終於在第271號樣品中發現了染上藍色素呈細棒狀的結核桿菌.他又用血清培養基對結核桿菌進行培養,獲得了人工培養出的結核桿苗.他將結核桿菌製成懸液注射到豚鼠的腹腔內,豚鼠因此感染了結核病,科學地證明了結核桿菌是結核病的病原菌.1882年3月24日,他在德國柏林生理學會上宣讀了他發現結核桿菌的有關論文,並與同年4月10日將論文發表在《柏林醫學周報》上,再一次引起醫學界的轟動.發現結核桿菌後,科赫通過進一步研究又闡明了結核病的傳播途徑是空氣和接觸,科赫提出:為征服結核病,「首先要盡人類的能力封鎖傳染病菌的來源.這些來源之一並且最重要的一個是結核病患者的痰.」
1883年,科赫作為德國霍亂調查委員會的成員,到埃及和印度,不僅發現了霍亂的病原菌霍亂弧菌,而且成功地找到了霍亂弧菌交叉感染的途徑——經過水、食物,衣物等用品的傳播,並找到了控制它的辦法.
1885年任柏林大學衛生學、細菌學教授和該校衛生研究所所長.1886年,科赫與弗呂格(Flugge.C)合作創辦了《衛生學雜志》,至今仍具有權威性.1890年他研究出結核菌素,並將它應用於結核病的診斷.為了調查研究傳染病,科赫先後十次出國,到非洲、印度和遠東.先後在衛生學研究所和傳染病研究所帶領一批學生研究了瘧疾、鼠疫、傷寒、牛瘟以及回歸熱、昏睡症等熱帶病,取得了許多新的重大發現,培養了貝林、艾利希、北里柴三郎等優秀科學家.1891年任傳染病研究所所長.1897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02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的國外院士.1905年,科赫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主要是為了表彰他在肺結核研究方面的貢獻.
科赫根據自己分離致病菌的經驗,總結出了著名的「科赫原則」.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使得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的20年代成了發現病原菌的黃金時代.例如1883年和1884年兩位科學家各自獨立地發現了白喉桿菌,1884年還發現了傷寒桿菌,1894年發現了鼠疫桿菌,1897年發現了痢疾桿菌.在此期間先後發現了不下百種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原生動物和放線菌等.不僅是動物病原菌,還有植物病原菌.
科赫除了在病原體的確證方面作出了奠基性工作外,他創立的微生物學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為微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中一門重要的獨立分支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科赫首創的顯微攝影留下的照片在今天也是高水平的.這些技術包括分離和純培養技術、培養基技術、懸滴標本檢查法、組織切片染色法.
晚年科赫得出了引起人結核病與引起牛結核病的結核桿菌並不完全相同的結論,雖然這一觀點在當時引起了許多爭議,但今天已完全證明了其正確性.1910年5月27日,67歲的科赫在德國巴登的寓所里,坐在他的圈手椅中安樣地長眠了.他的骨灰被安葬在柏林傳染病菌研究院內,紀念碑上刻有這樣的詩句:從這微觀世界裡,涌現出這顆巨星;你征服了全世界,所有人都感謝你;獻上花環不凋零,世世代代永銘記.
科 赫的一生主要著作有《炭疽病病原學,論炭疽桿菌發育史》(1876)、《創傷感染的病原學》(1878)、《論結核病》(1882);《抗結核葯物》(1891)、《與傷寒病的斗爭》(1902)等.
1982年3月24日,在紀念科赫發現結核桿菌一百周年之際,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防癆與肺病聯合會共同倡議,將每年的3月24日定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以表達對科赫的紀念以及提醒公眾對結核病防治的重視.這一天,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發行了《科赫發現結核桿菌一百周年》紀念郵票,附圖是民主德國發行的《科赫茲發現結核桿菌一百周年》小型張(左圖),郵資圖為科赫頭像及其簽名.邊紙圖案為科赫於1882年4月10日發表在《柏林醫學周報》上的關於發現結核桿菌的論文;右圖為我國郵電部發行的一枚紀念郵票,紀念他發現肺結核病原菌一百周年
⑤ 科赫法則的主要內容
科赫法則(Koch's postulates)主要內容: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現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體內不存在;
2 ,要從宿主分離出這樣的微生物並在培養基中得到純培養(pure culture);
3 ,用這種微生物的純培養接種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同樣的疾病會重復發生;
4 ,從試驗發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離培養出這種微生物來。
如果進行了上述4個步驟,並得到確實的證明,就可以確認該生物即為該病害的病原物。
理論缺陷:
1893年發現有些霍亂帶原者以及傷寒瑪莉等案例並無任何症狀表現,因此科赫後來又將第一條原則後半刪去。
後來在小兒麻痹、皰疹、艾滋病、丙型肝炎都有類似發現,甚至今日幾乎所有醫師和病毒學家都認同小兒麻痹病毒只會對少數感染者造成癱瘓。
第三條原則也同樣不盡完美,科赫本身也在1884年發現霍亂、結核等疾病未必能在不同個體產生相同表現,以今日之觀點,艾滋病毒無法感染CCR5 Δ32基因刪除的個體。
⑥ 科赫是誰哪項世界記錄保持者
馬里塔.科赫 民主德國女子短跑女皇
保持著女子400米47秒60的世界記錄 從85年至今已有24年沒有人接近這個記錄了.
絕對的天皇巨星
⑦ 科赫法則適用什麼病原微生物
通常是用來確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
⑧ 關於科赫法則中的「動物」一詞。
我們老師給我們講的是
1在每一個病例中都出現這種微生物,
其他的跟上述類似,但患病動物被改為寄主,敏感動物被改為健康個體。
我想可能是這個法則在提出到被公認經過了一些修改吧。
⑨ 柯赫提出的證明某種微生物是否為某種疾病病原體的基本原則是
柯赫原則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現這種微生物;
要從寄主分離出這樣的微生物並在培養基中培養出來;
用這種微生物的純培養接種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樣的疾病會重復發生;
從試驗發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離培養出這種微生物來.
⑩ 科赫法則的意義
柯赫法則常用於侵染性病害的診斷和鑒定,特別是新病害的鑒定。非專性寄生物,如絕大多數植物病原菌物和細菌所引致的病害,可以很方便地應用柯赫法則來進行診斷和鑒定。至於一些專性寄生物如植物線蟲、病毒、菌原體、霜黴菌、白粉菌和銹菌等,由於目前還不能在人工培養基上培養,以往常被認為不適合於應用柯赫法則,但現在也已證明柯赫法則也同樣可以適用於這些生物所致病害,只是在進行人工接種時,直接從病株組織上取線蟲、孢子,或採用帶病毒或菌原體的汁液、枝條、昆蟲等進行接種。但病毒和菌原體的接種需要搞清傳播途徑。當接種株發病後,再從該病株上取線蟲、孢子,或採用帶病毒或菌原體的汁液、枝條、昆蟲等,用同樣方法再進行接種,當得到同樣結果後才可證實該病的病原為這種線蟲、這種菌物、或這種病毒。因此,所有侵染性病害的診斷與病原物的鑒定都必須按照柯赫法則來驗證。
柯赫法則同樣也適用來對非侵染性病害的診斷,只是以某種懷疑因素來代替病原物的作用。例如,當判斷是缺乏某種元素引起病害時,可以用適當的方法補施該種元素;如果處理後植株症狀得到緩解或消除,即可確認病害是因缺乏該元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