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淮海經濟區
擴展閱讀
大楊楊 2025-07-28 20:41:45
墨西哥電視劇 2025-07-28 20:40:11

淮海經濟區

發布時間: 2021-07-05 20:08:04

Ⅰ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的簡介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地理位置重要,南臨長三角、北接環渤海經濟區,地處亞歐大陸橋東部要塞,是聯結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帶的橋梁和紐帶,在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起著承東啟西、呼應南北的重要作用。但該區域處於東部沿海較發達省份蘇魯豫皖四省的經濟窪地。加快該地區發展和振興,盡快實現「低谷隆起」,對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區域經濟統籌協調發展十分重要。
淮海經濟區由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的20個市組成,已走過了20餘年的發展歷程。在全國各地區域經濟體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國務院審定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快淮海經濟區區域規劃編制。為了順應時勢、搶抓機遇,推動淮海經濟區發展規劃早日上升為國家戰略,根據國家發改委地區司的建議,徐州市發起提出了加快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的戰略設想,得到了核心區內徐州市、宿遷市、濟寧市、連雲港市、淮北市、宿州市、商丘市、棗庄市等城市的積極響應。2010年5月7日,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在徐州市召開,標志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正式啟動。
自核心區城市第一屆市長會議以來,各成員市從區域合作、共同發展的大局出發,認真貫徹會議要求,積極落實《關於加快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的意見》、《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合作與發展協調機制》和《2010年淮海經濟區一體化建設重點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強化對接、有序協調,聯動發展、整體推進,進一步完善區域合作體系,初步形成協調機制和相關制度,有力推進了一體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各項重點工作取得明顯實效,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淮海經濟區是歷史自然形成的經濟區域,曾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淮海地區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淮海經濟區已走過了二十年聯合發展的歷程,區域經濟聯合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底區域國內生產總值就已突破萬億元,實現10080.6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2005年,區域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688.33億元,整個「十五」期間區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在18%。淮海經濟區是全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中發展比較好的,也是國家發改委重點聯系和指導的區域合作組織。
淮海經濟區區位優勢突出,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區域,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連南融北、承東啟西的戰略「棋眼」地位和作用,在我國東部加快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特殊作用。淮海經濟區的加快發展,是我國東部經濟黃金海岸連貫完整形成的重要環節,是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傳遞要津,同時也是蘇魯豫皖四省加快現代化步伐的關鍵所在。
淮海經濟區二十年的發展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因基礎較差、實力較弱、生產力水平相對滯後,目前仍然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結構區域,城市之間經濟差距較大,總量規模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總量的不平衡。淮海經濟區生產總值只佔全國的7.4%,人均生產總值只佔東部發達地區的30%,而長三角的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20.2%,環渤海的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28.2%。夾在中間位置的淮海經濟區本應受到兩個發達經濟板塊的經濟輻射,然而實際上卻成了兩個發達經濟板塊的「斷裂帶」,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低谷」。
淮海經濟區旨在通過自身聯合與協作,加快區域經濟崛起,從而為推動全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從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加快淮海經濟區的快速崛起具有戰略導向上的必要性和經濟發展上的迫切性,已是時不我待、勢在必行。實現淮海經濟區的加快發展,主要依靠凝聚區域內20個成員市發展的比較優勢,從而形成區域整體的競爭優勢,通過整合優化區域資源、開拓創新合作機制、強化聯合協作成果,來謀求區域全面、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

Ⅱ 淮海經濟區 具體是哪些城市

范圍涵蓋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濟寧、菏澤、臨沂、棗庄、日照、泰安、萊蕪、商丘、開封、周口、宿州、淮北、阜陽、蚌埠、亳州20個地級城市。

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為江蘇省徐州市,以徐州為中心向外輻射。

1、徐州

地處江蘇省西北部、華北平原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東臨連雲港,西連蕭縣,南接宿遷,北靠棗庄,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干線在徐州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

徐州是華東重要門戶城市,華東地區重要的科教、文化、金融、旅遊、醫療、會展中心,也是江蘇省重要的經濟、商業和對外貿易中心。

2、連雲港

江蘇省地級市。海域6677平方公里。因面向連島、背倚雲台山,又因海港,得名連雲港。位於中國沿海中部,東瀕黃海,屬溫帶季風氣候,東部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西與徐州市、宿遷市相連,南部與淮安市和鹽城市毗鄰。

3、棗庄

棗庄,山東省地級市,位於山東省南部,東與臨沂市平邑縣、費縣、蘭陵縣接壤,南與江蘇省徐州市的銅山區、賈汪區、邳州市為鄰,西接濟寧市微山縣,瀕臨微山湖,北與濟寧市的鄒城市毗連。

4、泰安

泰安市,隸屬於山東省,位於山東省中部,北依山東省省會濟南,南臨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故里曲阜,東連商城臨沂,西瀕黃河。

北距省會濟南市66.8千米,南至三孔聖地曲阜市74.6千米。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寓國泰民安之意。城市位於泰山腳下,依山而建,山城一體。

5、開封

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下轄地級市,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西與省會鄭州毗鄰,東與商丘相連,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五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八朝古都。

Ⅲ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的介紹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包括宿遷市、連雲港市、宿州市、商丘市、濟寧市、棗庄市、徐州市和淮北市。 2010年5月7日,第一屆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召開,標志著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正式啟動。率先進入核心區的8個城市,面積和人口約占淮海經濟區的37.3%和38.5%。按照核心區一體化的構想,這8個城市將在交通、產業、市場准入和物流、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旅遊業、文化產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實現一體化,全面提升區域競爭力。力求通過區域間深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推動淮海經濟區發展規劃早日上升為國家戰略。

Ⅳ 淮海經濟區的范圍

江蘇、山東、河南、安徽中20個地級市,97個縣(市)組成。
江蘇:徐州、宿遷、連雲港、淮安、鹽城
山東:濟寧、菏澤、臨沂、棗庄、日照、泰安、萊蕪
河南:商丘、永城、開封、周口
安徽:淮北、宿州、阜陽、蚌埠、亳州 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為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重點規劃建設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國家重要的交通要道(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軍事戰略要地,享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作為華東地區的門戶城市,現為華東重要的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遊、醫療、會展中心,同時也是省內重要的工商業、金融和對外貿易中心。徐州是江蘇文藝第一城,江蘇科教第二城,江蘇旅遊第三,也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六大中心城市之一。
《2012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顯示,徐州成長競爭力排名全國第1位,是中國未來發展前景最好的城市。國家商務部《國家級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顯示,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實力在全國172家國家級開發區中排名第18位。國務院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明確了徐州的定位是建設以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製造業基地、能源工業基地、現代農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旅遊中心,成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

Ⅳ 淮海的淮海經濟區

1984年深秋,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正在南昌參加一個經濟研討會,殊不知,遠在千里之外的徐州,時任市委書記孫家正和市長何賦碩,正在謀劃聯名寫信邀請於光遠會後親臨彭城,就徐州經濟如何從低谷中隆起把脈問診。盡管於光遠最後未能成行,但答應適當時候在北京組織一次由淮海區域內地市參加的會議。1986年1月20日,「關於淮海經濟區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北京如期召開。會上,在於光遠的倡導下,決定成立「淮海經濟區」,並設立一個組織聯絡的常設機構,每年的市長(專員)聯席會議由經濟區成員地市輪流坐莊。當年的3月15日,蘇魯豫皖接壤地區的15個地市的市長(專員)聚首徐州,自此,一個跨省橫向聯合的經濟區宣告成立。
其實,淮海經濟區的破蛹而出並非一時心血來潮。在江蘇師范大學(原徐州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長朱傳耿看來,淮海經濟區的橫向聯合至少有三個一致性:自然資源的一致性,四省接壤地區都有煤炭資源,地理上都是黃淮平原的一部分;人文積淀的一致性,風俗習慣、文化認同感都是相近的;產業結構的一致性,都是建立在自然資源基礎上的資源加工型產業,有合作的平台。用淮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沈正平教授的話說,一個大的經濟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即中心城市和出海口,而淮海經濟區恰好有區域中心城市徐州和連雲港、日照兩個天然深水良港。 淮海經濟區位於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包括蘇北的徐州、連雲港、宿遷,魯南的棗庄、濟寧、泰安、日照、萊蕪、臨沂、菏澤,皖北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和豫東的開封、周口、信陽、商丘。
淮海經濟區是全國經濟東西結合和南北交流的樞紐地帶,在全國具有重要的地位。淮海經濟區是歷史自然形成的經濟區域,城市之間地域相鄰、經濟相融、人緣相親、文化相通,在東部發達地區都是難兄難弟。近幾年來,淮海經濟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雖然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經濟實力還不強,仍是東部發達地區的窪地,全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因此,分析比較淮海經濟區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對於認清鹽城所處的位置,尋找差距,謀求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為江蘇省徐州市。
徐州市,簡稱徐,古稱「彭城」,別名「硅都」、「天府之州」。是江蘇省第二大城市,東隴海線第一大城市,淮海經濟區第一大城市,蘇北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江蘇省的「北大門」。徐州是國家重要的交通要道、軍事戰略要地,享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作為華東地區的門戶城市,現為蘇北重要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遊、工業、金融和對外貿易中心。徐州是江蘇文藝第一城,江蘇科教第二城,江蘇旅遊第三城。
徐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是國務院確定的擁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是江蘇省重點規劃建設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徐州市的行政級別雖為地級市,但其經濟實力已經超越了部分省會城市。2011年全年實現GDP經濟總量為3551.65億元,繼續超過南昌、昆明等省會城市。
國務院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明確了徐州的定位是建設以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製造業基地、能源工業基地、現代農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旅遊中心,成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 淮海經濟區位於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北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佔有重要位置。在中國區域經濟板塊中,淮海經濟區處於東部沿海的「臍部」地帶,南接長三角,北連環渤海,並面向大海背靠中原,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的「接力站」和「二傳手」的重任。
按照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的研究,中國的經濟版圖是一個「π」型的格局,上面的「一橫」是沿海地區,右邊的「一勾」是沿長江流域,而左邊的「一撇」則恰恰在以淮海經濟區為東端的隴海—蘭新沿線,其中兩個結合點分別是上海和連雲港。歐亞大陸橋號稱「中國的金腰帶」,淮海經濟區正好是沿海和沿橋的結合部,具備經濟隆起的良好區位。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包括徐州市、淮北市、宿州市、商丘市、濟寧市、棗庄市、宿遷市和連雲港市。 2010年5月7日,第一屆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召開,標志著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正式啟動。率先進入核心區的8個城市,面積和人口約占淮海經濟區的37.3%和38.5%。按照核心區一體化的構想,這8個城市將在交通、產業、市場准入和物流、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旅遊業、文化產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實現一體化,全面提升區域競爭力。力求通過區域間深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推動淮海經濟區發展規劃早日上升為國家戰略。

Ⅵ 請問淮海經濟區包括哪些地區

淮海經濟區 區域簡圖
於1986年3月成立,由江蘇、山東、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個地、市組成,十五年後的今天已發展到四省的二十個地級市。包括江蘇省的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山東省的滕州、菏澤、濟寧、臨沂、棗庄、日照、泰安、萊蕪;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陽、蚌埠、亳州;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周口,共有97個縣(市)、51個區。中心城市為徐州。經濟區總面積17.8萬公里,2000年總人口1.19億人,約佔全國面積的1.8%和總人口的9.3%。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淮海經濟區處於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位於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承南啟北,該區東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佔有重要位置,擁有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的突出區位,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並面向大海背靠華中經濟區,在整個中國的公雞地圖板塊中,淮海經濟區處沿海中心位置。同時,淮海經濟區本身也是頗具規模的市場,全國近一成的人口集中在此。雖然淮海經濟區成立了近二十年,比浦東開發區早,但由於主要依靠四省二十個地市行政推動合作,缺乏市場的依存度,活力不夠,整體經濟比其他沿海區域經濟落後,成為中國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的軟肋。淮海經濟區發展相對落後,令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兩大區域中間出現落差

Ⅶ 淮海經濟區包括哪些城市

淮海經濟區由安徽、江蘇、山東、和河南四省的二十個地級市組成。包括江蘇省的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山東省的菏澤、濟寧、臨沂、棗庄、日照、泰安、萊蕪;安徽省的宿州、淮北、阜陽、蚌埠、亳州;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周口,共有97個縣(市)、51個區。中心城市為徐州。
淮海經濟區核心區是指徐州市、宿州市、淮北市、商丘市、濟寧市、連雲港市、棗庄市、宿遷市等跨四省的8個城市。

Ⅷ 淮海經濟區具體包括哪幾個城市

淮海經濟區范圍涵蓋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 、濟寧、菏澤、臨沂、棗庄、日照、泰安、萊蕪、商丘、開封、周口、宿州、淮北、阜陽、蚌埠、亳州等接壤地區20個地級城市。

國務院批復《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將淮海經濟區列為重點規劃的三大板塊之一,並要求「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打造省際協同合作示範樣板」,區域合作迎來新的重大機遇。

進入新時代,站在新起點,淮海經濟區區域合作發展面臨寶貴機遇,也具有廣闊空間,新一輪合作發展的戰略方向、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亟待磋商。

經徐州倡議和區域各市間對接溝通,淮海經濟區內城市同意組織創辦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座談會機制,推動建立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合作新機制、研究部署區域合作重點工作,探索獨具特色的協同發展、融合發展之路,大會上各地領導先後就合作共建和協同發展發表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

十五年來,經濟區成員共同致力於投資環境的改善,利用區域的廣闊舞台,借力、借勢、借天時、借地利,實施「大開放、大交通、大市場」的戰略,基礎設施建設大為加強,區域共同市場嶄露頭角,各地投資軟、硬條件不斷改善,使淮海經濟區社會影響大幅度提高,已形成各成員市共同擁有的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

(8)淮海經濟區擴展閱讀:

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全文顯示:江蘇、安徽、河南等省共同參與的這一國家級戰略正式落地。規劃明確提出「一帶、三區、四軸、多點」的空間布局。在「三區」中的「北部淮海經濟區」部分,再次強調要著力提升徐州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從國家區域戰略角度看,加快淮河生態經濟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規劃》文本用四個「新」作了具體的概括,具體如下:

1、有利於推動全流域綜合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探索大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

2、有利於打造我國新的出海水道,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中東部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完善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

3、有利於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培育我國經濟發展新支撐帶;

4、有利於優化城鎮格局,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東部地區優化發展,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淮海經濟區

Ⅸ 淮海經濟區發展是做什麼的

淮海經濟區主要是指淮河流域城市,魯南,蘇北,皖北,河南東面。這些城市都是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相對較貧困,發展較落後的地區。僅僅是相對本省而言,對比全國不弱。

徐州鐵路建設飛快

火車跑的快,全靠火車頭帶,這一區域的核心城市就是徐州。徐州自古至今都是重要經濟文化政治甚至軍事重鎮。

作為區域老大,核心城市的徐州有能力,也有責任帶動淮海經濟區小弟們向前跑。

江蘇省直接給徐州一個政策便利,優先發展,可以優先調用資源。一句話只要想要,能給的都會給你。這需要徐州認真發掘和針對性討論。




(圖中徐州是重要樞紐,連雲港是出海口)雖然目前國家還沒有正式發文支持徐州,但是正在爭取中,目前已確定的是徐州將成為鐵路和交通樞紐中心建設,支持徐州淮海經濟區核心城市建設。

淮海要新成立的徐州大學,這個是工科類大學。未來淮海區域學子們可以直接來這里上學,直接將科研轉化為產業,帶動和支持家鄉發展。

不管怎麼說,作為徐州小弟的宿遷是絕對的支持徐州發展的。

徐州影響力越大,對本區域的經濟貢獻力量也就越大,影響力和輻射力也越大。

安徽這幾年一直支持皖北鐵路建設,規劃了好幾條通過蘇北的鐵路,一直積極支持皖北融入淮海區。河南也是支持商丘等城市向東發展。

未來淮海區域肯定會發展起來的,而且還不弱。很簡單因為我們人好,勤奮踏實,努力向前,雖然兄弟們之間會自黑,但是我們不服氣,開拓進取這一點就夠了。